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分析

《行道树》教学案例

小编: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品味本文诗一般充满哲理的语言。

2、学习作者借行道树自白,抒写奉献者襟怀的写法。

3、学习奉献者的崇高精神。

4、学习本文第一人称拟人化的手法。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由上一课《紫藤萝瀑布》的托物言志导入。

二、朗读感知

1、说说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2、勾画自己喜欢的句子,然后读给大家听,并说说理由。

3、全班齐读,体会感情。

三、质疑探究

小组交流,质疑解答,不能理解的问题提出来让全班同学帮助解决。

问题设计:

1、“堕落”一词如何理解?

2、为什么说“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3、如何理解“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4、为什么“别人不迎接太阳”,我们要“把光明迎来”?

5、“忧愁”,“快乐”是指什么?

四、学了这篇课文以后,你有什么感受和体会?愿意和我们共同分享吗

五、总结归纳

六、作业

【课堂实录片断】

师:现在请各组把你们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我们一起讨论。

生1:我们的问题是: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师:这个问题提得太有价值,太有深度了,我们得好好讨论一番。哪个小组的同学来谈谈你们的看法?

生2:就是说做什么事,都要付出痛苦的代价。

生3:因为神圣的事业是要付出代价的,从事这种事业需要牺牲,所以说是痛苦的。

师:文中能找出描写痛苦的词语吗?

生4:能。“抖不落的烟尘”“夜晚苦熬”“忧愁”

师:很好。这些痛苦能带来怎样的深沉呢?

生5:“制造清新”。

生6:“勤生绿叶”“献出浓阴”。

生7:给市民带来快乐。

师:刚才同学们说了“神圣的事业总是要付出代价的,从事这种事业需要牺牲”,行道树的这份深沉与痛苦就是一种牺牲,这种牺牲是什么精神的体现?

生纷纷答:“以苦为乐”,“奉献精神”。

师:对。那么,具有这种精神的人叫什么人?

生8:“伟大的人”。

生9:“大写的人”“奉献者”。

师:答得太好了。是的,这些人叫奉献者,行道树象征了奉献者。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人吗?请同学们课后去搜集一下,写在素材本上。现在请同学们继续提问。

【课后反思】

《行道树》是台湾女作家张晓风的散文名篇,借“立在城市的飞尘里”的行道树之口,表达“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这一深刻哲理,抒写了奉献者的美丽襟怀,赞美了奉献者的崇高精神。这节课有如下特点:

1、突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这堂课,不论是在整体感悟上还是在局部探讨上,都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理念。学生在课堂上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参与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与文本的撞击,与老师的撞击,以及他们之间的互相撞击,都是在思考中闪现的智慧的“火花”,体现了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小组所进行的“合作探究,互问互答”,学生的积极发问和答问,老师的适当点拨和评价等互动互助的形式,无不在不经意之中展示了新的理念带给我们的享乐──语文不再是无趣的了,课堂不再是枯燥的了,教学有了它独特的神韵了。

2、通过朗读让学生整体感悟:

过去一些老师的语文课,喜欢逐段串讲,然后归纳中心,并认为这是语文教学的一条规律了。其实,语文教学中应当重视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这堂课,它就违背了所谓的“规律”,很好地体现了语文课程改革的新理念,突出了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的基本要求,通过学生与文本的直接对话,让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整体感悟,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进而感知美、体味美。

3、处理好了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

教师的课堂教学不单单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学习。这堂课的朗读训练和对课文的研讨,都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整堂课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活动中,教师指导朗读,引导对问题的探究,都考虑到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学法指导。书应该怎么读,对不理解的问题应该如何探究,教师都随时作了适当的点拨。教师不再单纯是知识的传授者了,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过程和方法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当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课堂也是如此,再精彩的课堂都有它的不足之处。

1、导入教学:这节课中的行道树是比较常见的,所以,老师可以在上课的前5分钟将学生带到学校的行道树下,仔细观察和体会一下行道树的特点:如满身烟尘,献出浓阴等等,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后面的阅读教学作铺垫。这样,不但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又能提高学生的兴趣。

2、素材积累:这篇课文其实就是用象征的手法,来赞颂行道树的奉献精神。那么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之余,去搜集类似的素材。如借荷花可以表现自己的高洁情操;借菊花可以表现自己的坚贞不屈;借大海可以表现自己的博大胸怀;借小草可以表现默默无闻等等。这样既可以拓宽知识面,又可以提高写作水平,还可以在比较阅读的基础上更深层次地理解象征手法,更灵活地掌握并运用它。

    相关推荐

    《行道树》教案 《行道树》教案 《行道树》 《行道树》导学案 《行道树》教学预案 《行道树》续 《行道树》教学设计 《行道树》教学设计 《行道树》教学实录 《行道树》教学设计 《行道树》教学设计 《行道树》教学设计 《行道树》教学设计 《行道树》教学设计 《行道树》教学设计 《行道树》教学反思 《行道树》教学设计 《行道树》教学设计 行道树教学设计2021 张晓风行道树教学设计 《行道树》解读 《行道树》教学设计 《行道树》教学设计 《行道树》教学设计 冬日的行道树 《短文两篇》教案——《行道树》 《短文两篇》教案——《行道树》 牵一发而动全身──《行道树》教学案例片段 《行道树》说课稿 牵一发而动全身----《行道树》教学案例片段 七年级语文《行道树》教案 《行道树》说课材料 《行道树》课堂实录 《行道树》预习提纲 《理想》《行道树》教案及练习 《行道树》课堂实录 《行道树》教学设计畅想 《行道树》课后作业 《行道树》课堂实录 《行道树》一课的教学反思 《行道树》近义词辨析 《行道树》瑕疵之我见 《行道树》的三种手法 我是这样教《行道树》的 短文两篇(《行道树》)教学设计 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行道树》学案 短文两篇之行道树教学设计 《行道树》课堂实录及点评 《大道之行也》典型例析 《行道树》教学实录(人教版七年级教学案例)(人教版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行道树》学案 行道和明道 《行道树》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行道树》教案 《行道树》教学设计的背景及意图 7 《行道树》课堂实录及评点 《大道之行也》教案 一声叹息──关于《行道树》的删节 第六课《理想》第七课《行道树》合 《大道之行也》导学案 《大道之行也》教学方案 从悲凉中找点亢奋──《行道树》教学有感 大道之行也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行道树》学案 初一年级语文:行道树课后作业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行道树》新课标教案 短文两篇《行道树》《第一次真好》教学设计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 中考语文复习:行道树近义词辨析 《自然之道》教学案例 自然之道 教学案例 第07课-短文两篇(第一课时)行道树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教案设计 《自然之道》教学案例 大道之行也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行道树》新课标教案2 《那树》教学案例 短文两篇《行道树》《第一次真好》教学设计7 山行教学案例分析 24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 《自动人行道》教学设计 《自动人行道》教学设计 《大道之行也》素质教育新学案 《给予树》教学案例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 《自动人行道》教学设计 《大道之行也》教学反思 向大树道歉 24大道之行也 3《自动人行道》 旅行家树 教案教学设计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