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分析

向韩麦尔先生学习课堂教学心理学──《最后一课》教学一得

小编:

课堂教学就只是传授知识,训练能力吗?教育心理学的回答是否定的。因为人的认知活动都难免要受情感的制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知过程同时也是情感活动的过程,认知信息的交流同时也是情感信息的交流。如果没有这样的交流,教学双方都可能出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情况,所谓“教书不教人”就是这样。不少教师不明白这一点,总以为他讲什么,学生就能听到什么,他讲多少,学生就应该记住多少,所以大搞“满堂灌”和“题海战术”,这正是忽视课堂教学的情感性的表现。情感性不但是课堂教学认知活动的特点和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从教书育人的总目标说,它还应该是课堂教学的应有之义。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世界教育改革的新动向就是由“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转变为“以人为中心的教学”,主张实施“情感与理智”,“情绪与行为”相统一的教学。这正是对情感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的充分肯定。

课堂教学心理学的这一基本原理在《最后一课》中的韩麦尔先生身上得到了生动而又感人的体现。韩麦尔正是以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学生、对事业的热爱,既改变自己的教学态度和方法,也改变课堂教学的面貌,从而取得非凡的教学效果的。原来喧闹的课堂变得安静、肃穆了;教室里除了学生还引来了“好些镇上的人”。他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全教给学生:语法课上完了又上习字课,习字课完了又教了一堂历史,接着又教新班级拼读。学生们在他强烈的情感熏陶下也完全改变了对学习的态度:讨厌的书本变成了“舍不得跟它们分手的老朋友”,“厌学”变为“恋学”;“分心”变为“专心”,“连最小的孩子”也不例外。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也使韩麦尔对学生的态度和教育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严厉粗暴变为通情达理,权威主义的命令式教育变为平等的温和的谈心式教育,对小弗朗士的迟到也由指责变为关怀,而且还带着不能再等候他的歉意,让他自己去领悟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和学习时间的宝贵。韩麦尔先生在小弗朗士的心目中也由可怕而变得可敬可爱甚至“可怜”起来。情感还激发了学生感知、记忆、思维、想像等认知活动,也改变着他们学习的动机和兴趣,所以小弗朗士才会感到“今天听讲,我全都懂。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这表明韩麦尔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撒播情感的种子,培养他们学习情感的良好品质。学生如果没有对学习的起码热情,要想取得教学的成功是绝对不可能的。

韩麦尔先生不但向我们表明了情感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而且还向我们展示了他非凡的课堂交往艺术及其对学生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他的成功在于他在课堂交往中遵循了理解与尊重的基本原则,既让学生充分了解他,同时又表明他对学生的理解。这就消除了师生交往中客观存在的地位差异和心理障碍,便于形成平等共识的交往关系。在交往的形式上,他又将非言语交往,包括体态语,同言语交往密切配合,加强交往的效果。比如他庄重的服装,严肃的表情,温和的声调,悲痛的目光,惨白的脸色,“哽住了”的语势,在黑板上写“法兰西万岁”的力量和最后呆在那儿靠着墙壁的姿态,以及“散学了──你们走吧”的手势等。这一切表明他是以全部的热情和真诚同学生交往,从而也就大大加强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韩麦尔先生在对学生进行归因分析和指导方面,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教育心理学提示我们,不同的归因分析会引起学生不同的心理和行为的变化。只有正确而又具有积极意义的归因分析才能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并能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当韩麦尔看到小弗朗士为在课堂上不能背书当众出丑而难受时,韩麦尔就帮助他作积极的归因分析。其可贵之处不仅在于及时,更在于一般教师对学生学习不好都主要归因于学生,或不努力,或基础差,或能力低,或学习动机、个性品质不好,或家庭和环境影响等等,难得有教师说学生学习成绩不好还与自己的教学有关。韩麦尔先生正是这样一位难得的教师,他除了指出小弗朗士学习不好的个人和环境、家庭的原因之外,还着重检查了他自己方面的原因。正是在韩麦尔先生这种实事求是的具有积极意义的归因分析的帮助下,小弗朗士也才从个人的自卑中解脱出来而获得了新的学习动力,学习也才变得专心而感到轻松愉快。

韩麦尔先生教学的成功不也是课堂教学心理学的成功吗?

    相关推荐

    我教学生理解《最后一课》标题 课堂即生活——识字教学一得 课堂即生活——识字教学一得 《最后一课》教材理解 《最后一课》教材理解 《最后一课》教材理解 《最后一课》教材理解 《最后一课》教材理解 《最后一课》教材理解 《最后一课》有关资料:心理描写 《最后一课》课堂实录 《最后一课》课堂实录 《最后一课》资料:关于《最后一课》的教学 《哲学家的最后一课》课堂实录 一课一得——咏华山课堂教学( 第一课时) 初一学年回忆鲁迅先生课后习题 《三袋麦子》课堂教学之一 《最后一头战象》课堂教学实录 《最后一课》中心思想 《最后一课》练习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札记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感悟 《最后一课》教学反思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琐谈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谈《最后一课》的教学 《最后一课》教学反思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建议 《最后一课》教学案21 《最后一课》教学实录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案例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辅导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案例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实录 《最后一课》教学反思 最后一课教学体会 《最后一课》课后练习答案 《最后一课》导学案 《最后一课》学案25 “最后一课”应如何理解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9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12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3 《最后一课》教学实录1 《最后一分钟》快乐练习:课堂达标(一)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1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13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7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4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1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8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5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3 一种新的课堂教学尝试──上《藤野先生》后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