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分析

谁对谁错──《土地的誓言》教学片段与反思

小编:

【片断】

讲读端木蕻良《土地的誓言》中写回忆故乡的一段文字“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我试图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揣摩这一段文字,去体会东北物产的富饶、作者对故乡的深情怀念以及作者用词的精妙。

我问道:“用红布修饰高粱,这是为什么?”

“因为高粱成熟时是红色的。”学生们虽没见过高粱,但能想象得出。我让学生顺势再去想象。

“高粱成熟时,瞧去一大片满是的,像一块红布,这是一幅丰收的景象。”又一个学生补充道。

“那金黄的豆粒呢?”我微笑着再问。

学生们稍作思考,纷纷言道:“表示豆粒很大,很饱满。”“颜色也很好看。”“这也是写丰收的景象。”学生们的回答令我很满意,一切都在预料之中。

学生们也渐渐兴奋起来,我能感觉到他们内心的变化,这一段文字对于他们来说已不仅仅是一段文字,它们有了色彩、情感和生命。已有学生迫不及待地发表自己的看法:“用黑色修饰土地,肯定是说明土地肥沃。”

看到这样的情景,我想,这堂课的教学已水到渠成,下文已无须我多引导,我打算把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中,我说:“下面请同学们随便谈谈对其他一些描写语句的看法。”

意外发生了。

“老师,红玉的脸庞,肯定是指他们的脸红得像玉,表达了丰收的喜悦。”一位爱好表现的男同学抢先答道。

马上有人反对:“应该是指他们吃得好,营养丰富,所以脸色红润。”

学生们这样的解释真是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我没想到这样简单的短语,竟让学生产生这么大的误解。学生们的语感真是太差了,我打算重新介入。

“请大家仔细联系前后文,这里都是写东北的物产,表现了东北的富饶,怎么会跟脸庞扯上关系呢?”我试图引导学生回归正途。

“对呀,正是因为那里物产丰富,粮食丰收,所以人们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红得像红玉。”“不对,应该是营养丰富,人们的脸上才健康红润。”“根本不是这样的……”教室里一下子变得异常热闹,我真是哭笑不得。

我直接说出了自己的理解:“我们是否可以这样去理解──其实是把红玉比作脸庞,把黑玉比作眼睛,表现了两种玉的纯净与名贵。”我觉得自己解释得够明白的了,课堂也应该进入正轨了,我实在不想用“暴力手段”。

平时感觉“很听话”的学生们,再一次令我大跌眼镜,两派学生一致反对我的所谓“参考答案”,与我据理力争:“那为什么不说成‘脸庞似的红玉,眼睛似的黑玉’?”我感到自己真得是狼狈之极,尴尬之极。

突然,一个学生提出更新的看法:“老师,我觉得红玉是一种苹果,黑玉是一种葡萄,是说苹果又圆又红,葡萄成熟后紫得发黑。”我感到这是一个更大的“反调”,是对我更大的“讽刺”。整个课堂乱了套,我已无法引导。看到下面的学生还在唧唧喳喳的吵个不停,我心里真火了,差点情绪失控。

停了一来分钟,我调整了一下情绪,心想学生还是挺可爱的,我不能靠强压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所谓威严,因为这样做根本不能实现教学目标,学生们只会口服而心不服,反而可能令自己在学生面前威信扫地。

最终我来了个折中,我请求学生们暂停讨论,回家去查资料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并布置学生继续朗诵这一部分,然后加以背诵。

一场风波暂时平息。课后,我陷入沉思──

【反思】

这堂课出现的情况完全出乎我的意料,课堂中的意外总是在所难免,关键看教师如何应变,我曾经试图引导学生走出“歧途”,然而失败了。这是一堂失败的课吗?教师把所谓的正确答案“成功”的灌输给了学生就算是成功的课了吗?我庆幸自己没有“成功”。我想,对于这一堂课,有些学生将终生难忘,他们曾经把老师“打败”,他们曾经这样勇敢顽强的坚持着自己。即使他的观点是错误的,这些答案的正确与否真那么重要吗?我想起《语文课程标准》里的一段话:“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文学的体验是多元的,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诗人认为正是因为“横看成岭侧成峰”才有了庐山的独特魅力。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经历与体验,怎么能用同一把尺子来衡量呢?他们应该有自己独具特色的思考与情感体验,并且要为此而高兴,要鼓励他们拥有自己的个性,要鼓励他们敢于坚持自己的个性,并敢于表达自己。

我记起自己念初中时的一次误读经历,那时侯不知道何谓小说,看了冰心的一部小说集后很是疑惑,冰心明明是女的,为何文中的“我”都是男的呢?这个疑惑陪伴了我很长一段时间,为此我花了很大的力气去查找资料,试图发现一位叫冰心的男作家。虽然很可笑,但这成了我读书生涯中一段温馨而甜蜜的回忆,是我爱上读书的一个隐秘的原因。

这一堂课让我感受到一种久违的读书的激情,让我感受到人们之所以喜欢读书的最原始的动力。我庆幸自己上课时的理智,没有纠缠于“谁对谁错”这一狭隘的问题空间,于是,我以及我的学生们将获益更多。

    相关推荐

    《土地的誓言》教学片断与反思 《土地的誓言》教学案例与反思 《土地的誓言》教学案例与反思 《土地的誓言》教学反思 《土地的誓言》教后反思 《土地的誓言》教学案例和反思 土地的誓言 《土地的誓言》 土地的誓言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和反思 土地的誓言 土地的誓言 土地的誓言 土地的誓言 《土地的誓言》中心思想 土地的誓言2 9土地的誓言 那片土地,那些记忆──《土地的誓言》解读 《土地的誓言》教案 那片土地,那些记忆──《土地的誓言》解读 那片土地,那些记忆──《土地的誓言》解读 《土地的誓言》教案 《土地的誓言》分析 《土地的誓言》说课 《土地的誓言》练习题与答案 《土地的誓言》赏析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土地的誓言》教学简案 《土地的誓言》教学建议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土地的誓言》教学实录 《土地的誓言》教学案例 《土地的誓言》教案1 《土地的誓言》教案3 《土地的誓言》导学案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土地的誓言》教学杂谈 《土地的誓言》教学感悟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土地的誓言》教案12 《土地的誓言》教案13 《土地的誓言》教案2 《土地的誓言》说课稿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土地的誓言》教学建议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土地的誓言》读后感 《土地的誓言》导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土地的誓言》教学反思范文 《土地的誓言》说课稿 《土地的誓言》说课稿 谁说便是谁错---谈第一册诗歌的教学 《土地的誓言》学法指导 《土地的誓言》导学设计 《土地的誓言》导学设计 《土地的誓言》读后感 《土地的誓言》读后感 《土地的誓言》说课稿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8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7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4 《土地的誓言》教案设计 《土地的誓言》优秀教案 《土地的誓言》精品教案 《土地的誓言》导学设计 《土地的誓言》中的伏笔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4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5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6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4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2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1 9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蘑菇该奖给谁》教学片断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