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知识扩展

《木兰诗》中值得商榷的翻译和读音

小编:

被誉为“乐府双璧”之一的《木兰诗》,历来都是作为经典课文出现在不同版本的教材当中,不过,文中有些地方的翻译﹑读音却是相当值得商榷的。

一、“唧唧复唧唧”究竟为何声?

有关于这名话的翻译,向来是众说纷云,总的归纳起来有这么几种:

1、认为这是木兰的叹息声,以此来说明木兰此时心事重重,无心织布,才会有“不闻机杼,惟闻女叹息”,的下文,而且,在白居易的《瑟琶行》中也有这么一句“我闻瑟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这里的“唧唧”就是“叹息声”的意思。

2、认为这是“蟋蟀”的鸣叫声,说明夜深了,木兰还在织布,由此来证明木兰的勤劳。

但我认为这两种解释都还是不全面的,我比较认同第三种解释:

3、认为这是织布声:

首先,这是比兴手法运用的需要。比兴手法的运用的滥觞可以追溯到《诗经》,在魏普南北朝时更是运用自如,在那时,不管是文人笔下所撰写的诗赋还是田头民间所吟唱的歌赋,都贯用比兴手法。如“乐府双璧”中的另一首《孔雀东南飞》中的开首两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就是运用了比兴手法,它托孔雀的“五里一徘徊”起刘兰芝别离时依依不舍之情的兴。而《木兰诗》,中的“唧唧复唧唧”同样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它由织布不停地发出”唧唧“声来引出一个织布女的形象。起到未见其人,先闻先声的效果,由此来吸引读者﹑听众的兴趣,这如同在戏曲演出前奏的各种乐曲声,它既可以吸引观众,又能让观众安静下来,静候演出的开始。

其次,这是一种塑造人物形象的需要。“唧唧复唧唧”的“复”是“又”和“再”的意思,说明木兰在不停地纺织。那她为什么在不停地纺织呢?在那个年代里,木兰织布,绝对不是我们所认为的那种桃花源中的男耕女织的田园牧歌式生活。那时的社会是十分动荡不安的,并且是战乱不断的,要不怎么会有下文的“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和“同行十二年”的描写,尽管这里的“十年”和“十二年”是虚数,但这多少可以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所以,在那样社会中,生产力是受到了极大的破坏,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窘迫,木兰深夜纺织,是出于对家庭状况的考虑,只有多织点布,才可以能多卖点钱,才有可以多换点粮食。如同卖炭翁在寒冬卖炭还希望天气再寒的理由一样,只是为了”身上衣上口中食“罢了,从中木兰那种替家分忧解难、勤劳、懂事的形象就是跃然纸上,其实这也为下文木兰之所以能代父从军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综上所述,我认为这里的“唧唧复唧唧”应是织布声的意思,而非前两种。

二、文中“可汉”就是“天子”吗?

“可汉”是中国古代柔然,突厥,回纥,蒙古等君长的称号,而“天子”是古代认为君权为神授,故称帝王为“天子”,这是中原一带帝王独有的称号,那么为什么会在《木兰诗》中交替出现“可汉”与“天子”的称呼呢?我认为这里的“可汉”和“天子”所指是一样的,这是北朝民族大融合的结晶。北朝是继十六国之后出现的朝代,具体地说,首先是北魏政权的建立,统一了北方,其后北魏分裂成为东魏和西魏,后北齐了取代东魏,北周取代了西魏。自十六国以来,北方政权更替更是频繁,而政权的统治者绝大多数是少数民族,他们统治着黄河流域,黄河流域是汉文明高度发达的地区,其文明程度远远超越了少数民族的发展程度,所以他们就不断地汲取汉民族先进的文化,他们试着采纳汉族的先进制度来统治黄河流域。所以我想,这就如同我们现在的所谓“港人治港”“一国两制”的方针是一样的吧!这样的话《木兰诗》中出现的“可汉”、“天子”的称呼互换也容易得到解释了,因此作为统治者的少数民族他们保留了本民族的文化、习俗“可汉大点兵”,而黄河流域的广大人民,习惯于“天子“的称呼,“归来见天子”,可见,民族大融合在那时很深入,已渗透到人们的文化和习俗之中。

三、“同行十二年”中的“行”读“háng”还是读“xing”

在教学过程中,磁带录音朗读将这个子读成了“xíng”,后来到网上去查找,那里的音频朗读,也是把它读成“xíng”,但我不苟同,我认为这个字应该念“háng”音,如果将它念成“xíng”音,那么,它就是“走”的意思,《说文解字》将它解释为“行,人之步趋也。”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该这样解释了:将士们同木兰一起走了十二(虚数)年,竟然不知她是个女郎。这样的解释显然是相当浅层次的,也经不起推敲的。试想,将士们光和木兰一起行走了“十二年”,看不出她是女郎,一点都不足为奇,而且这也不合文中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的描述。假如将它读为“háng”,那就是另一番景象了,读“háng”,那么这个字的意思就是“队伍、军队”。试想,木兰代父从军,在外行军打仗多年,在这期间,她与许多许多将士们相濡以沫,挥戈跃马,驰骋沙场,出生入死,即使与男的将士们相比也豪不逊色。只有这样,方显巾帼不让须眉的英雄本色,只有这样,伙伴们同她在一个军队里相处多年认不出她是个女郎,只有这样,她者配得附文的称赞,也只有这样,木兰才会被人所津津乐道而加以传扬,同时把“行”读为“háng”在文言文中随处可见,如诸葛亮《出师表》中的“必能使行阵和睦”的“行”就是一个最好的佐证,所以我认为在这篇文章的“同行十二年”的“行”就读“háng”音。

    相关推荐

    一篇值得商榷的童话 以“小摄影师”为题值得商榷 初中语文课本几处注释值得商榷 初一文言文翻译:《木兰诗》 《与朱元思书》的结构层次值得商榷 《木兰诗》译文 就“大阅读”的文章与木棉商榷 七年级语文《木兰诗》原文及翻译 关于浙教本初中语文古文中两处翻译与教材和教参编者和读者商榷 木兰诗阅读答案 木兰诗 木兰诗 木兰诗 木兰诗 木兰诗 木兰诗 木兰诗 木兰诗 木兰诗 木兰诗 木兰诗 值得一读的《名作重读》 木兰诗 木兰诗 木兰诗 《木兰诗》 木兰诗 木兰诗 值得一读的《名作重读》 木兰诗 《木兰诗》 木兰诗 值得一读的《名作重读》 《木兰诗》中心思想 《木兰诗》中的“策勋”摭谈 《兰亭集序》的主旨值得探究 初中语文木兰诗说课稿 初中语文木兰诗教案 四美毕聚木兰身──读诗苑奇葩《木兰辞》 10木兰诗 《木兰诗》的主旨和结构新探 《诗五首》课文翻译 《李商隐诗两首》译诗 10 《木兰诗》中的“策勋”摭谈 《木兰诗》阅读理解答案 木兰诗(教师中心稿) 与孔子、孟子商榷 《木兰诗》阅读理解答案 谈《木兰诗》教学中游戏原则的运用──《木兰诗》教学反思 《诗五首》课文翻译 《木兰诗》的艺术美 《秋水》原文和译文(翻译) 10 《木兰诗》的主旨和结构新探 《离骚》注释商榷 《师说》原文和译文(翻译) 《木兰诗》的思想性 《木兰诗》解词 《木兰诗》起源 《木兰诗》简介 《木兰诗》教案 《木兰诗》说课 《木兰诗》剖析 《木兰诗》教案 《木兰诗》简介 《木兰诗》赏析 中考语文复习:《木兰诗》 《木兰诗》教案 《木兰诗》教案 《木兰诗》教案 《木兰诗》原文 初中语文古诗文翻译:《蒹葭》 初中语文古诗文翻译:《关雎》 《木兰诗》教案 《孔雀东南飞》注释(“便言多令才”中“便”字的注音)商榷 山市翻译 全文翻译 对《怀素写字》中一个句子的商榷 王羲之《兰亭集序》原文及译文(翻译) 《秋声赋》教案和译文(翻译) 满井游记原文翻译和重点词语翻译 《长亭送别》原文和译文(翻译) 初中语文:《木兰诗》说课稿 《焦仲卿妻》注释的几点商榷 《木兰诗》教案10 《木兰诗》教案13 《木兰诗》教案4 《木兰诗》教案5 《木兰诗》教案6 《木兰诗》教案14 杜甫诗三首翻译分享 语文暑假作业木兰诗阅读 《木兰诗》导学案 《木兰诗》教案1 《木兰诗》教案2 《木兰诗》教案3 《木兰诗》教案3 《木兰诗》教案8 初中语文古诗文翻译:《终南山》 望岳翻译 译文 《木兰诗》教案2 《木兰诗》教案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