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设计

《邓稼先》教学设计

小编: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积累词语,掌握“宰割、筹划、彷徨”等12个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并学会运用。

⑵ 了解杨振宁、邓稼先两位科学家的有关情况及一些相关的背景材料,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⑶ 抓住重点句段,理解文章丰富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情感。

2、能力目标

⑴ 掌握本文以小标题连缀、自成一体、相对独立而又彼此关联的行文特征,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⑵ 了解本文语言句式多变、情感真挚的特点,体会课文恰当地运用语言技巧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3、德育目标

学习邓稼先把一切献给科学、献给祖国、不计较个人名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争做一个大写的人。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将邓稼先的生平、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加以描写、评论及精选横断面表现人物的作用——更典型更集中地突出人物不平凡的经历和对民族的伟大贡献。

2、揣摩语言,把握句式特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感悟作者寄寓在字里行间的深情,理解文章在记叙、议论基础上抒情的好处。

【教学方法】

1、文献法:

本文涉及的背景资料较多,例如我国近一百多年的历史、我国的核武器研制史、“两弹一星”研制者的相关情况、邓稼先的生平资料、作者杨振宁的有关情况等等。教师宜指导学生自主搜集、整理、交流课文的有关背景资料,增强对课文的感性认识。

2、五步阅读法:

朗读课文,积累字词;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思读课文,理清全文思路,理解文章六个部分之间的联系;悟读课文,深层探究;美读课文,品味赏析。

3、讨论法。

4、发现阅读法:

在阅读过程中,发现课文中自己认为很精妙贴切的美点,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按照一定的句式表达出来。这种阅读方法要求学生在较为充分的预习和阅读课文的基础上,用审美的眼光阅读课文,从中提取精美的词、句、段,然后用“我觉得(发现)……用得好,好在……”的句式品评出这些内容的精妙之处,以达到深刻领会课文的阅读目的。这种教学方法,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辅之以教师的指导点拨,双边活动热烈。同时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探索态度,体验发现的乐趣,培养创新精神。

【教具准备】

多媒体、邓稼先画像、剪辑好的有关“两弹一星”的新闻综述录像、录音机、示范朗读带、已打印好的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资料汇总交流,了解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朗读课文,积累重要词语;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思读课文,理清全文思路,理解文章六部分之间的联系;悟读课文,引导学生深层探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多媒体播放已剪辑好的有关“两弹一星”研制者的新闻片断。

我国“两弹一星”研制者们在党和国家的关怀鼓励下,高举爱国主义旗帜,怀着强烈的报国之志,自觉把个人的理想与祖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的志向与民族的振兴紧紧联系在一起,许多才华横溢、功成名就的科学家,放弃国外优厚的条件,义无反顾地回到祖国。许多科研工作者甘当无名英雄,隐姓埋名默默奉献,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写就了一部为祖国和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壮丽诗篇。邓稼先就是其中杰出的一位。今天我们学习杨振宁先生的《邓稼先》,感受其高尚的品德、无私的奉献精神。

设计二:

第二单元我们学习的5篇文章,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表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人民热爱祖国、发愤图强的美好情操。第三单元又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古今中外名人不同的人生画卷。今天我们打开第一幅画卷,走近为我国科学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的“两弹元勋”邓稼先。

设计三:

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经历着伟大而深刻的变迁。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家民族的贡献是一般人无法代替的,然而有些人却不为人知。这些鲜为人知的人物,是更高尚的,更伟大的。“两弹元勋”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位高尚而伟大的人物。今天,我们学习《邓稼先》,让我们随着作者饱含深情的笔触,去感悟这位不平凡的科学家吧。

二、资料汇总、交流,了解相关背景

教师要求学生把课前收集到的图片、文字资料、公开展示、交流。图片用实物投影显示,文字资料或朗读,或多媒体显示。

学生收集到的资料有:杨振宁与邓稼先的友谊、邓稼先的光辉一生、邓稼先先生的故事、我国核武器研制史等等。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教师抽查学生预习情况。

多媒体显示:

⑴ 为下列加粗字注音。

彷徨 鲜为人知 锋芒毕露 选聘

元勋 鞠躬尽瘁 妇孺皆知 殷红

宰割 筹划

⑵ 解释词语并造句。

仰慕 可歌可泣 鲜为人知

当之无愧 马革裹尸 鞠躬尽瘁

学生自由发言,明确:

⑴ huánɡ xiǎn lù pìn xūn cuì rú yān zǎi chóu

⑵ 仰慕:敬仰思慕。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鲜为人知:很少被人知道。

当之无愧:毫无愧疚地接受(名声、荣誉等)。

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于战场。

鞠躬尽瘁: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

2、学生自主交流阅读感受,并集体评议。教师归纳讨论意见。

明确:作者热情赞美邓稼先为国家、民族建立的功勋,表达了对邓稼先的崇敬心情。

四、深层探究,理解课文

1、思读课文,理清全文思路,理解文章六个部分之间的联系。

教师设计相关问题指导学生阅读,把握全文思路。

多媒体显示:

⑴ 概括文章六个部分的大意,并想想全文六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⑵ 文章六个部分的小标题拟得怎么样?介绍自己最欣赏的一个小标题,并说说理由。这些小标题给你怎样的启示?

⑶ 在写邓稼先之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的历史?文章第四部分为什么写“我”?

⑷ 课文有没有详细介绍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请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小组长组织小组成员逐题交流,需求人人发言,如有不同意见,可交付老师评议,教师可说出自己的看法,供小组参考。然后每组选一代表进行全班交流,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明确:⑴ 第一部分,在近一百多年来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背景上推出邓稼先。第二部分,简单介绍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肯定邓稼先“‘两弹’元勋”的地位,赞扬邓稼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光辉一生。第三部分,在同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对比中来写邓稼先。第四部分,作者写自己得到消息,中国的原子弹工程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是自力更生搞出来的,因而感情受到极大震荡,一时热泪盈眶。第五部分,写邓稼先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气概。第六部分,总结全文,借电报、书信中的几段话总体评价邓稼先。

全文六个部分紧密关联。第一部分是全文的引子;第二、三部分简介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在对比中突出邓稼先的气质、品格和奉献精神;第四部分从侧面写出邓稼先贡献之大,是对第二部分的扩展;第五部分重点写出了邓稼先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是第二部分的具体化;第六部分,总结全文。

⑵ 这些小标题拟得新颖、概括力强,突出本部分的核心内容和丰富意蕴。

第一部分“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个小标题如恢宏的画面,给人纵深的历史感,在这个巨大的背景下推出邓稼先,说明邓稼先是对这一巨变作出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第五部分小标题“我不能走”非常出色,言为心声,一句简短的话语,道出了邓稼先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气概、有先声夺人的表达效果。

也可分析其他小标题,此处略。

这体现了作者取舍材料的高超艺术和谋篇布局的匠心独运。

⑶ 作者概述中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民族的转变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

文章第四部分是写作者自己内心所受到的震荡,作者为中华民族自豪,为50年的朋友邓稼先而骄傲,这从侧面写邓稼先的贡献之大。而且流露出作者对民族的一腔深情,对老朋友的满怀厚意。

⑷ 课文没有详细介绍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按照常理,邓稼先是“‘两弹’元勋”“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文章应把重点放在叙述邓稼先对研制“两弹”的巨大贡献上,可作者却出乎意料,没有介绍事情的具体细节,而是着重叙写邓稼先的精神与气质以及自己与邓稼先的交往。之所以这样写,恐怕有以下原因:邓稼先的功绩谁人不知,再重复这些材料,显得冗赘;何况自己与邓稼先远隔大洋二十余年,对邓稼先工作的具体情况不可能了解太多,这样可以扬长避短;再者,邓稼先是自己50年的朋友,写朋友,自然包含着对老朋友不尽的思念,对朋友的认同钦佩,同时也在写自己。

2、悟读课文,对文章进行深层探究,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⑴ 师生共同研读文章第三部分,教师设计相关题目指导学生精读课文。

多媒体显示:

① 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请概述两人最本质的区别。

② 为什么说奥本海默“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

③ “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我所认识的”能去掉吗?为什么?

④ 邓稼先能够说服两派不对吵对打,解围的原因是什么?请你站在邓稼先的角度,结合

当时的情况,说一句劝说的话。

⑤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试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这两句话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⑥ 钱三强选聘邓稼先,葛罗夫斯选聘奥本海默,其实这样的“伯乐”还很多,你能举出几个吗?

同桌之间讨论交流,然后自由发言。

明确:① 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

他们最本质的区别在于性格和为人。奥本海默锋芒毕露,而邓稼先却忠厚平实,从不骄人。

② 因为他才华出众、聪明过人,所以人们佩服他、仰慕他;但由于他经常打断别人的报告、锋芒毕露,所以不少人也不喜欢他。

③ 不能去掉。因为作者不可能全部认识一个群体的所有成员,这表现了作者严谨求实的写作态度。

④ 因为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⑤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指邓稼先与锋芒毕露的奥本海默有着根本的不同。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就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汲取了传统文化的精华,并变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是指“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领导、团结广大人民一起前进,邓稼先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因此他是理想党员。

这两句话流露出作者对老朋友的崇敬与赞扬之情。

⑥ 如熊庆来选聘华罗庚,华罗庚选聘陈景润。

⑵ 学生自选感兴趣的一部分品味研究,并提出一个最想得到解决的问题,请求同学或老师解答。

学生可能提到的问题有:

① 文章引用《吊古战场文》和五四时期的一首歌,有什么作用?

② “可是理论是否正确永远是一个问题”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学生明确:①引用唐代李华《吊古战场文》,显示了邓稼先工作地点的荒凉、工作的艰辛,增加了邓稼先精神的悲壮色彩。

引用五四时期的《中国男儿歌》,赞颂了邓稼先就是只手撑天空的响当当的中国男儿。

② 理论的正确与否要靠实践去检验;在核武器试验时检验理论,危险巨大。

五、布置作业

1、下列词语中加粗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至死不懈(松懈) 截然不同(截止)

B、层出不穷(穷尽) 热泪盈眶(充满)

C、死而后已(停止) 家喻户晓(明白;了解)

D、马革裹尸(皮革) 可歌可泣(不出声地哭)

2、根据解释,填写成语。

⑴ 比喻人有傲气,爱显露自己的才能。( )

⑵ 不辞劳苦地、辛勤地贡献自己的一切,到死为止。( )

⑶ 每家每户都知道。( )

⑷ 值得人们歌颂赞美,使人感动得流泪。( )

⑸ 当得起某种荣誉或称号,毫不惭愧。( )

3、下面的名言警句,请你读一读、背一背,你能再写出几条来吗?

科学是使人的精神变得勇敢的最好途径。

科学是我心中的温暖和愉快,你使我无所畏惧,视死如归。入狱者难见天日,你却能把锁链和铁窗粉碎!

──意·布鲁诺

真正有学问的人,就像麦穗一样:只要它们是空的,它们就茁壮挺立,昂首睨视,但当他们趋于成熟,饱含鼓胀的麦粒时,它们便谦虚地低垂着头,不露锋芒。

──法·蒙田

4、课外收集邓稼先先生的故事,结合你对邓稼先的了解,请为邓稼先写一个小传,并加上简要的评论,表达你对他的赞扬、敬仰之情。

参考答案:1、A

2、锋芒毕露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家喻户晓 可歌可泣 当之无愧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美读课文,揣摩语言,发现文章的美点;体验与反思,汲取文章最有价值的养分,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丰富自己的文学素养;延伸拓展,沟通课内外。

【教学步骤】

一、揣摩语言,发现美点,展示美点

1、揣摩精妙词语。

教师提示: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先把你认为比较精妙的词语用“FK”标示出来,然后用“我觉得________用得好,它好在________”的句式组织语言,准备精彩发言。

同学们阅读课文,然后讨论发言。

生1:我觉得“任人宰割”这个成语用得好,它好在写出了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时代中国遭受到列强的侵略、压迫而不图反抗的现状,读来让人悲痛伤心,更为中国处境担忧。

生2:我觉得“可歌可泣”这个成语用得好,它好在写出了使20世纪人类历史发生巨大转变的千千万万英雄人物,他们生得伟大,他们是大写的人。同时与下文“鲜为人知”相照应,突出了邓稼先平凡中的不平凡。

生3:我觉得“鲜为人知”这个成语用得好,它好在对比鲜明。一位“贡献巨大”的科学家却“鲜为人知”,这看似矛盾,却恰到好处地表现出邓为了祖国的国防事业,不计个人名利得失,将一切献给科学,献给祖国的做人原则和高尚品德,愈见其人格的伟大。

生4:我觉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个成语用得好,作者用凝练的语言对邓稼先兢兢业业、不辞劳苦为中国的核武器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光辉一生作了概括性总结,让我们在敬佩中受到教育。

2、揣摩精妙语句。

教师提示:请同学们用跳读的方式快速阅读课文,并用波浪线把你认为精妙的句子或段落标示出来,然后用“我喜欢________,因为________”的句式说话。

生1:我喜欢“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这一句。它的精妙在于这句话用在第一部分的末尾,显得突出、醒目。作者把邓稼先这位科学家放在中国一个世纪的历史背景上,运用长焦距逐步缩短、拉近的特写镜头推到读者面前,形象地表明了对“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一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作出巨大贡献的人就是邓稼先。是他带来了民族的新生,是他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生2:我喜欢“事后我追想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一句。它的精妙之处在于这一句作者运用两个表选择关系的设问句,充分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引起的感情震荡,它含蓄地告诉读者,作者既为中华民族感到自豪,更为稼先领导国内学者和技术人员独立地设计出中国的原子弹而感到骄傲。语言简练、蕴含丰富。

生3:我喜欢“我不知道稼先有没有想起过我们在昆明一起背诵的《吊古战场文》……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不知道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这一组句子。它寓已知于未知,更显得含蓄蕴藉,耐人咀嚼,发人深思,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邓稼先的一片深情,对老友的真诚关心和担忧,着实感人至深。

生4:我喜欢“是的,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能这样估价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这一段。它的精妙之处在于这一段话作者直接发表自己的看法,对邓稼先进行了高度的评价。邓稼先把献身祖国的国防事业作为自己终身的奋斗目标和人生追求,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从来没有彷徨,没有矛盾过,至死不渝,无怨无悔。他执著追求、努力奋斗的辉煌人生将在历史长河中成为永恒,永不磨灭。这样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他是我们永恒的骄傲。

3、赏析文章的修辞、句式、描写手法、结构特征。

教师提示:同学们在修辞手法、句式、描写方法、结构特征等方面也有自己的审美发现,请仿照上述句式,用形象的语言陈述出来。

生1:我发现本文的修辞用得好。运用排比,节奏感鲜明,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如第一部分,举了1898年“任人宰割”的四个例子,这种紧凑、短促的结构和重复出现的“强占”“租借”两词给读者强烈的震撼,把触目惊心的历史摆在读者面前,令人惊讶,具有强烈的警示作用。

生2:我发现本文对比手法用得好,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课文把邓稼先和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鲜明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

生3:长短句结合,使文气活跃,抒情味浓厚,感染力强。如课文第三部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第四段介绍奥本海默的性格和为人,长短句交错使用。句式多变,是为表达思想感情服务的。句式排列整齐,往往造成一种气势;长短句交错使用,形成一种交错美。长句便于表达较复杂严密的意思;短句显得活泼、节奏快。结合起来,有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

生4:我发现文章的结构很有特色,采用“横式结构法”,巧立主题式的小标题,运用“板块”并列的结构,将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杰出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从多角度多侧面展示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使人物形象显得悲壮而豪迈、伟大而崇高,读来令人仰止。

4、教师小结:这是一种科学的阅读方法,是写读书笔记的一种模式。阅读形象性的文学作品经常用到它,它能让我们体验到阅读的乐趣和美趣。

同学们刚才的表现很出色,张扬个性,让鉴赏成为自己的事。希望以后再接再厉,让学习呈现独特的个性,让课堂绽放七彩的花朵。

二、体验与反思,畅谈学习感受

教师提示:请同学们谈谈学习这篇课文的感受,可以针对内容来谈,也可针对形式来谈。如“你认为邓先生的哪些品质最值得你学习?邓先生给你最大的震撼是什么?”,如“文章以小标题连缀的方式组织文章,有新意,你有尝试的想法吗?”,如“作者丰富的人文素养、开阔的眼界和胸襟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你认为一个真正的科学家应该具备哪些素养?”,如“走近大师,你悟到了什么?”等等。

学生自己发言,畅谈学习感受,有思考、有感悟、有收获,也有反思。

三、课堂小结

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也是一篇人物传记。课文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年来的民族情结,50年的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一位对祖国、对民族的发展有巨大贡献的中国人民的儿子──邓稼先。邓稼先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值得我们学习,但他的人生观、价值观更值得我们深思,怎样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

让我们用实际行动信守我们心中的诺言,让自己更出色,让人生更富有,让生命更有价值。

四、延伸拓展,沟通课内外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人手一份。读文章,答问题,看谁读得又快又好。资料内容如下:

看门人游历“小人国”

我所讲的小人国,

不是指英国著名小说

格里佛游记中的小人国,

也不是指苏联童话影片的小人国;

我讲的是真实的科学故事……

高士其在《揭穿小人国的秘密》这首诗中,把微生物世界称为“小人国”。

微生物天天跟人们打交道,甚至不时从人们的鼻孔中进进出出。然而,由于人们用肉眼看不见它们,所以几千年来,人们竟不知道世界上有微生物。

直到十七世纪末叶,

才有显微镜的发明,

小人国的种种阴谋活动,

就都被揭露出来了。

第一个揭露小人国的秘密的是谁呢?是荷兰德尔夫市的看门人,名叫列文虎克。

看门这种工作,收入低微,但较清闲。每天,列文虎克只消定时到钟楼上敲钟,以及定时开闭市政府的大门。这样,列文虎克就有很多空余的时间。

不过,列文虎克并没有空着。他在干什么呢?他在起劲地磨制镜片。

列文虎克的一生,是苦难的一生。他刚生下来不久,父亲就去世了。他从小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直到白发苍苍的时候,才当上了看门人,算是稍微安闲一点。

列文虎克曾跟人学过磨制眼镜片。这时,他反正闲着没事,便磨起镜片来。

有一次,列文虎克透过两片透镜观看东西,发觉能把极为微小的东西放大好多倍。这下子,引起他莫大的兴趣。

他把自己的牙垢放在透镜下观看,结果,发现里头竟有许多奇形怪状的“小人国”居民——微生物。他感到非常惊讶,这样写道:“在一个人口腔的牙垢里生活的动物,比整个王国的居民还多!”

就这样,列文虎克发明了显微镜。

就这样,列文虎克成了第一个发现细菌的人。

就这样,列文虎克成为微生物学的开山鼻祖。

就这样,一个看门老头儿登上了科学宝座。

就连英国女王也知道了列文虎克的新发明,向他提出要求:希望亲眼用显微镜看一下那些“小人国”的居民。

有人对列文虎克十分羡慕,紧跟在他的后边,追问着他成功的“秘诀”。列文虎克一句话也没说,伸出了他的双手──一双因长期磨镜片而满是老茧和裂纹的手!

1、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引用高士其的诗?

2、“小人国”指________,“小人国的种种阴谋活动”指__________。

3、列文虎克在磨制眼镜片的过程中,意外地发现了微生物,成了微生物学的开山鼻祖,这不禁使人想起了一句话“有心栽花花不活,___________。”

4、当人们追问成功的秘诀时,列文虎克为什么“伸出了他的双手——一双因长期磨镜片而满是老茧和裂纹的手”?

5、下面是列文虎克的简介,和本文比较一下,有何异同。

列文虎克(1632~1723),荷兰生物学家。早年学会琢磨玻璃制造透镜的技术,制成简单的显微镜。1675年发现原生动物。1683年发现细菌。

教师组织学生合作研讨,如时间紧张,可在课余继续讨论。

参考答案:1、因为这样可以激发人们的阅读兴趣,使人们对微生物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下面介绍列文虎克的成就也就轻松自然多了。

2、“微生物世界” 细菌在人们无知觉的情况下繁殖,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

3、无心插柳柳成阴

4、他是想告诉人们,一切成功都不是轻而易举的。他虽然在意外中发现了微生物,但却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一双布满老茧和裂纹的手也许比千言万语更有说服力。

5、都介绍了列文虎克的主要成就,但选文丰富多彩,运用了文学笔调。简介很精要,让人一目了然。

五、布置作业

1、以“邓稼先给我的启示”为题写一篇文章。

2、从图书馆查找、从网络上检索关于邓稼先等我国“两弹一星”科学家的资料,分别为他们写小传,然后全班出一期题为“星光闪耀”的墙报。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一、写作训练

1、课文第五部分引用了唐代李华的《吊古战场文》,显示了邓稼先工作地点的荒凉,请用300字左右的文字,充分发挥你的想象与联想,描绘邓稼先的工作环境。

2、核武器试验时常常会遇到突发的大大小小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作为一个总负责人,既需要智慧,也需要经验与直觉,更需要果断的判断能力。试合理构想一个情节来表现邓稼先的精神与品质。字数不限。

3、请用一段文字描述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下属时候的心情。

4、模仿文章小标题连缀组材成文的写法,写一个人,注意不要机械套用。

二、以“我的偶像”为话题,在班内组织一次谈话节目,要求“实话实说”

三、开放探究

读梁衡的《跨越百年的美丽》,想一想居里夫人的哪些品质最值得我们学习?请谈谈阅读文章后的感受和体会。

跨越百年的美丽

梁 衡

1998年是居里夫人发现放射性元素镭100周年。

100年前的1898年12月26日,法国科学院人声鼎沸,一位年轻漂亮、神色庄重又略显疲倦的妇人走上讲台,全场立即肃然无声。她叫玛丽·居里,她今天要和她的丈夫皮埃尔·居里一起在这里宣布一项惊人发现,他们发现了天然放射性元素镭。本来这场报告,她想让丈夫来作,但皮埃尔·居里坚持让她来讲,因为在此之前还没有一个女子登上过法国科学院的讲台。玛丽·居里穿着一袭黑色长裙,白净端庄的脸庞显出坚定又略带淡泊的神情,而那双微微内陷的大眼睛,则让你觉得能看透一切,看透未来。她的报告使全场震惊,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时代,而她那美丽庄重的形象也就从此定格在历史上,定格在每个人的心里。

关于放射性的发现,居里夫人并不是第一人,但她是关键的一人。在她之前,1895年1月,德国科学家伦琴发现了X光, 这是人工放射性;1896年5月,法国科学家贝克勒尔发现铀盐可以使胶片感光,这是天然放射性。这都还是偶然的发现,居里夫人却立即提出了一个新问题,其他物质有没有放射性?物质世界里是不是还有另一块全新的领域?别人在海滩上捡到一块贝壳,她却要研究一下这贝壳是怎样生、怎样长、怎样冲到海滩上来的,别人摸瓜她寻藤,别人摘叶她问根。是她提出了放射性这个词。两年后,她发现了钋,接着发现了镭,冰山露出了一角。为了提炼纯净的镭,居里夫妇搞到一吨可能含镭的工业废渣。他们在院子里支起了一口锅,一锅一锅地进行冶炼,然后再送到化验室溶解、沉淀、分析。而所谓的化验室是一个废弃的、曾停放解剖用尸体的破棚子。玛丽终日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她衣裙上、双手上,留下了酸碱的点点烧痕。一天,疲劳之极,玛丽揉着酸痛的后腰,隔着满桌的试管、量杯问皮埃尔:“你说这镭会是什么样子?”皮埃尔说:“我只是希望它有美丽的颜色。”终于,经过3年又9个月,他们从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了0.1克氯化镭。它真的有极美丽的颜色,在幽暗的破木棚里发出略带蓝色的荧光。它还会自动放热,一小时放出的热能融化等重的冰块。

旧木棚里这点美丽的淡蓝色荧光,是用一个美丽女子的生命和信念换来的。这项开辟科学新纪元的伟大发现好像不该落在一个女子头上。千百年来,漂亮就是一个女人的最高荣誉,最大资本,只要有幸得到这一点,其余便不必再求了。莫泊桑在他的名著《项链》中说:“女人并无社会等级,也无种族差异;她们的姿色、风度和妩媚就是她们身世和门庭的标志。”居里夫人是属于那一类很漂亮的女子,她的肖像如今挂遍世界各国的科研教学机构,我们仍可看到她昔日的风采。但是她偏偏没有利用这一点资本,她的战胜自我也恰恰就是从这一点开始的。当她还是个小学生时就显示出上帝给她的优宠,漂亮的外貌已足以使她讨得周围所有人的喜欢。但她的性格里天性还有一种更可贵的东西,这就是人们经常加于男子汉身上的骨气。她坚定、刚毅,有远大、执著的追求。为了不受漂亮的干扰,她故意把一头金发剪得很短,她对哥哥说:“毫无疑问,我们家里的人有天赋,必须使这种天赋由我们中的一个表现出来!”她中学毕业后在城里和乡下当了7年家庭教师,积攒了一点学费便到巴黎来读书。当时大学里女学生很少,这个高额头、蓝眼睛、身材修长的漂亮的异国女子,很快成了人们议论的中心。男学生们为了能更多地看她一眼,或有幸凑上去说几句话,常常挤在教室外的走廊里,她的女友甚至不得不用伞柄赶走这些追慕者。但她对这种热闹不屑一顾,她每天到得最早,坐在前排,给那些追寻的目光一个无情的后脑勺。她身上永远裹着一层冰霜的盔甲,凛然使那些“追星族”不敢靠近。她本来住在姐姐家中,为了求得安静,便一人租了间小阁楼,一天只吃一顿饭,日夜苦读。晚上冷得睡不着,就拉把椅子压在身上,以取得一点感觉上的温暖。这种心无旁骛、悬梁刺股、卧薪尝胆的进取精神,就是一般男子也是很难做到的啊。宋玉说有美女在墙头看他三年而不动心;范仲淹考进士前在一间破庙里读书,晨起煮粥一碗,冷后划作四块,是为一天的口粮。而在地球那一边的法国,一个波兰女子也这样心静,这样执著,这样地耐得苦寒。她以25岁的妙龄,面对追求者如潮而不心动。她只要稍微松一下手,回一下头,就会跌回温软的怀抱和赞美的泡沫中,但是她有大志,有大求,她知道只有发现、创造之花才有永开不败的美丽。所以她甘愿让酸碱啃蚀她柔美的双手,让呛人的烟气吹皱她秀美的额头。

本来玛丽·居里完全可以换另外一种活法。她可以趁着年轻貌美如现代女孩吃青春饭那样,在钦羡和礼赞中活个轻松,活个痛快。但是她没有,她知道自己更深一层的价值和更远一些的目标。成语“浅尝辄止”是指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殊不知有多少人对自己也常是浅知辄止,见宠即喜。数年前一位母亲对我说她刚上初中的女儿成绩下降,为什么?答曰:“知道爱美了,上课总用铅笔杆做她的卷卷头。”美对人来说是一种附加,就像格律对诗词也是一种附加。律诗难作,美人难为,做得好惊天动地,做不好就黄花萎地。玛丽·居里让全世界的女子都知道,她们除了“身世”和“门庭”之外,还有更重要的东西。

1850年斯托夫人写了一本《汤姆叔叔的小屋》,导致了美国南北战争的爆发,林肯说是一个小妇人引发了一场解放黑奴的大革命。比斯托夫人约晚50年,居里夫人发现了镭,也是一个小妇人引发了一场革命,科学革命。它直接导致了后来卢瑟福对原子结构的探秘,导致了原子弹的爆炸,导致了原子时代的到来。更重要的是这项发现的哲学意义。哲学家说事物无时无刻不在变;西方哲人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公元1082年东方哲人苏东坡赤壁望月长叹道:“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现在,居里夫人证明镭便是这样“不能以一瞬”而存在的物质,它会自己不停地发光、放热、放出射线,能灼伤人的皮肤,能穿透黑纸使胶片感光,能使空气导电,它刹那间是自己又不是自己。哲理就渗透在每个原子的毛孔里。玛丽·居里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她也在不停地变化着,当工作卓有成效的同时,镭射线也在无声地侵蚀着她的肌体。她美丽健康的容貌在悄悄地隐退,她逐渐变得眼花耳鸣,苍白乏力。而皮埃尔不幸早逝,社会对女性的歧视更加重了她生活和思想上的沉重负担。但她什么也不管,只是默默地工作。她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变成科学教科书里的新名词“放射线”,变成物理学的一个新计量单位“居里”,变成一条条科学定理,她变成了科学史上一块永远的里程碑。“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她得到了永恒。“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就像化学的置换反应一样,她的青春美丽换位到了科学教科书里,换位到了人类文化的史册里。

居里夫人的美名从她发现镭那一刻起就流传于世,迄今已经百年,这是她用全部的青春、信念和生命换来的荣誉。她一生共得了10项奖金、16项奖章、107个名誉头衔,特别是两次诺贝尔奖。她本来可以躺在任何一项大奖或任何一个荣誉上尽情地享受,但是她视名利如粪土,她将奖金赠给科研事业和战争中的法国,而将那些奖章送给6岁的小女儿去当玩具。上帝给的美形她都不为所累,尘世给的美誉她又怎肯背负在身呢?凭谁论短长,漫将浮名换了精修细研,她一如既往,埋头工作到67岁离开人世,离开了她心爱的实验室。直到她死后40年,她用过的笔记本里,还有射线在不停地释放。爱因斯坦说:“在所有的世界著名人物当中,玛丽·居里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她实事求是,超凡脱俗,知道自己的目标,更知道自己的价值。在一般人要做到这两个自知,排除干扰并终生如一,是很难很难的,但居里夫人做到了。她让我们明白,人有多重价值,是需要多层开发的。有的人止于形,以售其貌;有的人止于勇,而呈其力;有的人止于心,而有其技;有的人达于理,而用其智。诸葛亮戎马一生,气吞曹吴,却不披一甲,不佩一刃;毛泽东指挥军民万众,在战火中打出一个新中国,却从不受军衔,不背一枪。大音希声,大道无形,大智之人,不耽于形,不逐于力,不恃于技。他们淡淡地生活,静静地思考,执著地进取,直进到智慧高地,自由地驾驭规律,而永葆一种理性的美丽。

居里夫人就是这样一位挺立在智慧高地的伟人。

(选自《梁衡绝妙小品文》,时代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参考答案〗

这是一篇以描写人物为主的叙事散文,也是一篇出色的人物传记。文章记录了居里夫人的不凡业绩和她对人类作出的伟大贡献,通过对居里夫人那美丽的人格,远大、执著的进取精神、坚毅的性格、超凡脱俗的心灵的礼赞和歌颂,阐发了自己对“美丽”一词的真正内涵的深刻理解和独特感悟,带给我们强烈的震撼和深深的思考。

【备课资料】

一、课文补遗

1、“两弹一星”功勋榜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中国的“两弹一星”,是20世纪下半叶中华民族创建的辉煌伟业。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这是中国人民在攀登现代科学高峰征途中创造的“两弹一星”的人间奇迹。

20世纪50年代、60年代是极不寻常的时期,当时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50年代中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为了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高瞻远瞩,果断地作出了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大批优秀的科技工作者,包括许多在国外已经有杰出成就的科学家,以身许国,怀着对新中国的满腔热爱,响应党和国家的召唤,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一神圣而伟大的事业中来。他们和参与“两弹一星”研制工作的广大干部、工人、解放军指战员一起,在当时国家经济、技术基础薄弱和工作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用较少的投入和较短的时间,突破了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等尖端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两弹一星”的研制工作者们,是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队伍。他们在茫茫无际的戈壁荒原,在人烟稀少的深山峡谷,风餐露宿,不辞辛劳,克服了各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经受住了生命极限的考验。他们运用有限的科研和试验手段,依靠科学,顽强拼搏,发愤图强,锐意创新,突破了一个个技术难关。他们所具有的惊人毅力和勇气,显示了中华民族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强决心和能力。

“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是中华民族为之自豪的伟大成就。为了在新形势下大力弘扬研制“两弹一星”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对当年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予以表彰,并授予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这23位科技专家,是人民共和国的功臣,是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是新一代科技工业者的光辉榜样。让所有中国人记住他们!

“两弹一星”精神是民族正气的史诗,“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为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跃,创造了宝贵的经验。“两弹一星”事业的发展,不仅使我国的国防实力发生了质的飞跃,而且广泛带动了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造就了一支能吃苦、能攻关、能创新、能协作的科技队伍,极大地增强了全国人民开拓前进、奋发图强的信心和力量。“两弹一星”的伟业,是新中国建设成就的重要象征,是中华民族的荣耀与骄傲,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勇攀科技高峰的空前壮举。

2、邓稼先简介

邓稼先──中国原子弹氢弹之父

邓稼先是中国第一枚原子弹的主攻手,多年来,他为我国的国防事业默默地工作着,不计名利,堪称典范。

学成归国

邓稼先1924年出生于北京,他的父亲邓以蜇从事艺术美学研究,执教于清华大学哲学系。邓稼先从小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家庭的熏陶为他以后的人生道路奠定了坚实基础。

邓稼先儿童时期由于家与杨振宁家相邻,所以两个年龄相近的孩子经常在一起玩耍,情同手足。杨振宁早两年进入中学,他天资聪颖,才思敏捷,是个老师和同学都喜欢的“机灵鬼”,邓稼先同样很聪明,但性格较为沉稳,待人忠实厚道,真诚可靠。这两个朋友在一起,互相珍视对方的优点,并看做自己性格的补充。在课余时间,两个人常常形影不离,或是趴在地上玩弹球,或是在墙边以手代拍,模仿壁球游戏,或是在一起谈天说地。两个好朋友当时或许并没有想到,他们一生研究的课题都是探索微观物理世界的奥秘,而且都取得了伟大的成就。杨振宁荣获了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而邓稼先则成为了中国原子弹、氢弹之父。

1941年,邓稼先考入了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在这里他步入了神圣的物理世界之门,从此开始了在物理世界的遨游。从西南联大毕业后,邓稼先到北京大学当了助教。1948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留美研究生,到美国进行深造。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核物理成为世界性的热门学科。邓稼先意识到,掌握好这个学科是到达科学前沿的必经之道,所以他选择了粒子物理方面的研究作博士论文。

1949年,新中国诞生的消息传到大洋彼岸之后,邓稼先的心情再也平静不下来了,他决定学成后归国报效祖国。1950年8月20日,邓稼先仅用两年的时间便获得了博士学位。1950年8月29日,他毅然冲破美国的重重阻挠,登上威尔逊总统号轮船,踏上了归国的 路程。

回国后,邓稼先参加了正在进行的创建中国近代物理所工作。他在祖国的怀抱中迅速地成长,被聘为年轻的研究员,并在1956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担当重任

1958年的一天,邓稼先意外地得到一张京剧戏票,送票的同志悄声告诉他钱三强所长要和他聊一聊,邓稼先想不到,这一聊竟会决定他三分之二的生命路程,一副历史的重担压在了他还显稚嫩的肩膀上:他被选为研究中国第一枚原子弹的主攻手。此后,邓稼先的名字从公开出版物上消失了,群众性的场合再也见不到他的身影,许多亲朋好友都无法寻觅他的踪迹,甚至连他的妻子也不清楚他的具体去向,只知道他在执行一项异常重要的任务。

除邓稼先外,上级还从几所名牌大学里调来20多个应届毕业生,共同组织研究队伍,他们在邓稼先的带领下,开始了艰难的工作。当时正值全国三年自然灾害时期,饥荒遍及全国,邓稼先他们也不例外,有时连饭也不能保证,夜晚还得加班加点工作,肚子饿了,他们就用酱油充饥。生活上的苦还好克服,苦在科技攻关上。因为没有世界一流的科学家直接参加,也没有国际专家指点,有的只是青年人的朝气蓬勃、执著追求。没有充足的资料,邓稼先就费尽心机地搞到了三本俄文原版书,柯朗特的《超音速与冲击波》,泽尔多维奇的《爆震物理》和戴维森的《中子输出原理》,然而这支队伍中除了邓稼先之外都没有学过核物理,幸好都有俄文基础,因此不得不采取边读边译边讨论的方式。大家围着长桌,逐章逐节地读,读一句,译一句,为译得准确,每个人都可以提出译文的句式,直到弄清楚原文的意思为止。邓稼先除了带领大家读书译书外,还要讲课、备课,为同事们指出正确的研究途径。他睡觉睡得很少,常常是讲完课,站在黑板前就打起瞌睡来。如此这般,像吃烤苞米,一粒一粒地嚼,吃过寒冬,到了春节,他们终于消化了这些书。在他们的心里,也多出了几双慧眼,隐约辨识出了通往核武器库秘宫的通道。

接下来的却是最为困难的数据计算,当时的计算机是每秒仅百次的乌拉尔,还得用手摇,算个除法,得分几步走,要是算个开方,还要查巴罗表。八个小时算,八个小时捉摸方案,一个月才能算出一个结果。大冷天里,手冻肿了,击键不便,肚子饿了,难转摇把,不得不趁做工间操时,跑到附近的邮电所里抱煤炉取暖。由于只有一台手摇式计算机和一台电动计算机,不得不三班倒,上机轮空的,邓稼先就让他们用计算尺和算盘辅助计算。可是,忙了大半年,九次运算得到的结果与顾问给出的数据却大相径庭。邓稼先纳闷了,究竟是计算方法失误,还是运算不到家?他苦苦地思索着,食不甘味,夜难成眠,像个疲惫至极的向导,明明把队伍带到了目的地,却又怀疑是不是找错了地方。后来,他们找到了中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周光召教授,请他帮忙。周光召教授历经数日,潜心验证,最后对他们九次计算的结果做出了肯定的论证。邓稼先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翌日,他郑重地签署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总体设计方案。

1964年10月16日15时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刻,在场的科学家们都听到了那天崩地裂般威猛的轰鸣,只望见那无坚不摧的冲击波奔雷似的卷动沙浪,掀起了漫天尘雾。作为效应物的坚固建筑着火了,坍塌了,炮艇被冲走,列车被推翻,斗石遍地,蘑菇红云不断爆裂,隆隆升腾,如同怒耸而起的巨人,投影30公里。百米高的铁塔早气化了,蜷缩了,只剩下变细了的几条钢轨,弯曲在化为玻璃体的砾石滩上,这是毁灭,也是新生,是战争的演示,也是最有音响效果的和平宣言。

作为中国第一枚原子弹的主攻手,邓稼先为我国的国防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功绩将记载史册。

(《中学生必知的杰出人物与故事》,山西教育出版社)

    相关推荐

    邓稼先 邓稼先 邓稼先 邓稼先 邓稼先 邓稼先 邓稼先 邓稼先 《邓稼先》 邓稼先教学设计 邓稼先教案设计 20.邓稼先 《邓稼先》教案设计 《邓稼先》教学设计6 《邓稼先》教学设计4 《邓稼先》教学设计3 《邓稼先》教学设计14 《邓稼先》教学设计7 《邓稼先》教学设计4 《邓稼先》教学设计2 《邓稼先》教学设计5 《邓稼先》教学设计4 《邓稼先》教案设计 《邓稼先》教学设计90 《邓稼先》教学设计2 《邓稼先》教学设计1 《邓稼先》教案设计 《邓稼先》教学设计7 《邓稼先》教学设计2 《邓稼先》教学设计1 《邓稼先》教学设计2 《邓稼先》教学设计1 《邓稼先》教学设计6 《邓稼先》教学设计13 《邓稼先》教学设计5 《邓稼先》教学设计8 《邓稼先》教学设计8 《邓稼先》教案 《邓稼先》教案 邓稼先2 《邓稼先》2 《邓稼先》教学设计4 《邓稼先》教学设计2 《邓稼先》教学设计6 《邓稼先》教学设计6 《邓稼先》教学设计5 《邓稼先》教学设计5 《邓稼先》教学设计7 《邓稼先》教学设计1 《邓稼先》教学设计7 《邓稼先》教案 《邓稼先》教案 《邓稼先》创意设计 《邓稼先》教案设计2 《邓稼先》教案设计1 11 《邓稼先》教案设计 《邓稼先》教案设计3 《邓稼先》导学案 《邓稼先》课文教学设计 《邓稼先》赏析 《邓稼先》导学案 《邓稼先》教学杂谈 《邓稼先》教学案例 《邓稼先》教案1 《邓稼先》教案3 《邓稼先》教案2 《邓稼先》教案4 《邓稼先》教案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