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设计

《邓稼先》教学设计

小编: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积累词语,掌握“宰割、筹划、彷徨”等12个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并学会运用。

⑵ 了解杨振宁、邓稼先两位科学家的有关情况及一些相关的背景材料,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⑶ 抓住重点句段,理解文章丰富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情感。

2、能力目标:

⑴ 掌握本文以小标题连缀、自成一体、相对独立而又彼此关联的行文特征,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⑵ 了解本文语言句式多变、情感真挚的特点,体会课文恰当地运用语言技巧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3、德育目标:

学习邓稼先把一切献给科学、献给祖国、不计较个人名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争做一个大写的人。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将邓稼先的生平、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加以描写、评论及精选横断面表现人物的作用──更典型更集中地突出人物不平凡的经历和对民族的伟大贡献。

2、揣摩语言,把握句式特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感悟作者寄寓在字里行间的深情,理解文章在记叙、议论基础上抒情的好处。

【教学方法】

1、文献法:

本文涉及的背景资料较多,例如我国近一百多年的历史、我国的核武器研制史、“两弹一星”研制者的相关情况、邓稼先的生平资料、作者杨振宁的有关情况等等。教师宜指导学生自主搜集、整理、交流课文的有关背景资料,增强对课文的感性认识。

2、五步阅读法:

朗读课文,积累字词;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思读课文,理清全文思路,理解文章六个部分之间的联系;悟读课文,深层探究;美读课文,品味赏析。

3、讨论法。

4、发现阅读法:

在阅读过程中,发现课文中自己认为很精妙贴切的美点,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按照一定的句式表达出来。这种阅读方法要求学生在较为充分的预习和阅读课文的基础上,用审美的眼光阅读课文,从中提取精美的词、句、段,然后用“我觉得(发现)……用得好,好在……”的句式品评出这些内容的精妙之处,以达到深刻领会课文的阅读目的。这种教学方法,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辅之以教师的指导点拨,双边活动热烈。同时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探索态度,体验发现的乐趣,培养创新精神。

【教具准备】

多媒体、邓稼先画像等资料。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资料汇总交流,了解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朗读课文,积累重要词语;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多媒体播放已剪辑好的有关“两弹一星”研制者的新闻片断。

我国“两弹一星”研制者们在党和国家的关怀鼓励下,高举爱国主义旗帜,怀着强烈的报国之志,自觉把个人的理想与祖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的志向与民族的振兴紧紧联系在一起,许多才华横溢、功成名就的科学家,放弃国外优厚的条件,义无反顾地回到祖国。许多科研工作者甘当无名英雄,隐姓埋名默默奉献,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写就了一部为祖国和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壮丽诗篇。邓稼先就是其中杰出的一位。今天我们学习杨振宁先生的《邓稼先》,感受其高尚的品德、无私的奉献精神。

二、资料汇总、交流,了解相关背景

教师要求学生把课前收集到的图片、文字资料、公开展示、交流。图片用实物投影显示,文字资料或朗读,或多媒体显示。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教师抽查学生预习情况。

多媒体显示:

⑴ 为下列加粗字注音。

彷徨 鲜为人知 锋芒毕露 选聘

元勋 鞠躬尽瘁 妇孺皆知 殷红

宰割 筹划

⑵ 解释词语并造句。

仰慕 可歌可泣 鲜为人知

当之无愧 马革裹尸 鞠躬尽瘁

学生自由发言,明确:

⑴ huánɡ xiǎn lù pìn xūn cuì rú yān zǎi chóu

⑵ 仰慕:敬仰思慕。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鲜为人知:很少被人知道。

当之无愧:毫无愧疚地接受(名声、荣誉等)。

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于战场。

鞠躬尽瘁: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

2、学生自主交流阅读感受,并集体评议。教师归纳讨论意见。

明确:作者热情赞美邓稼先为国家、民族建立的功勋,表达了对邓稼先的崇敬心情。

四、思读课文,理清全文思路,理解文章六个部分之间的联系

教师设计相关问题指导学生阅读,把握全文思路。

多媒体显示:

⑴ 概括文章六个部分的大意,并想想全文六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⑵ 文章六个部分的小标题拟得怎么样?介绍自己最欣赏的一个小标题,并说说理由。这些小标题给你怎样的启示?

⑶ 在写邓稼先之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的历史?文章第四部分为什么写“我”?

⑷ 课文有没有详细介绍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请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小组长组织小组成员逐题交流,需求人人发言,如有不同意见,可交付老师评议,教师可说出自己的看法,供小组参考。然后每组选一代表进行全班交流,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思读课文,理清全文思路,理解文章六部分之间的联系;悟读课文,引导学生深层探究。

〖教学步骤〗

一、明确全文六个部分之间的联系

明确:⑴ 第一部分,在近一百多年来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背景上推出邓稼先。第二部分,简单介绍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肯定邓稼先“‘两弹’元勋”的地位,赞扬邓稼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光辉一生。第三部分,在同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对比中来写邓稼先。第四部分,作者写自己得到消息,中国的原子弹工程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是自力更生搞出来的,因而感情受到极大震荡,一时热泪盈眶。第五部分,写邓稼先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气概。第六部分,总结全文,借电报、书信中的几段话总体评价邓稼先。

全文六个部分紧密关联。第一部分是全文的引子;第二、三部分简介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在对比中突出邓稼先的气质、品格和奉献精神;第四部分从侧面写出邓稼先贡献之大,是对第二部分的扩展;第五部分重点写出了邓稼先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是第二部分的具体化;第六部分,总结全文。

⑵ 这些小标题拟得新颖、概括力强,突出本部分的核心内容和丰富意蕴。

第一部分“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个小标题如恢宏的画面,给人纵深的历史感,在这个巨大的背景下推出邓稼先,说明邓稼先是对这一巨变作出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第五部分小标题“我不能走”非常出色,言为心声,一句简短的话语,道出了邓稼先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气概、有先声夺人的表达效果。

也可分析其他小标题,此处略。

这体现了作者取舍材料的高超艺术和谋篇布局的匠心独运。

⑶ 作者概述中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民族的转变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

文章第四部分是写作者自己内心所受到的震荡,作者为中华民族自豪,为50年的朋友邓稼先而骄傲,这从侧面写邓稼先的贡献之大。而且流露出作者对民族的一腔深情,对老朋友的满怀厚意。

⑷ 课文没有详细介绍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按照常理,邓稼先是“‘两弹’元勋”“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文章应把重点放在叙述邓稼先对研制“两弹”的巨大贡献上,可作者却出乎意料,没有介绍事情的具体细节,而是着重叙写邓稼先的精神与气质以及自己与邓稼先的交往。之所以这样写,恐怕有以下原因:邓稼先的功绩谁人不知,再重复这些材料,显得冗赘;何况自己与邓稼先远隔大洋二十余年,对邓稼先工作的具体情况不可能了解太多,这样可以扬长避短;再者,邓稼先是自己50年的朋友,写朋友,自然包含着对老朋友不尽的思念,对朋友的认同钦佩,同时也在写自己。

二、悟读课文,对文章进行深层探究,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⑴ 师生共同研读文章第三部分,教师设计相关题目指导学生精读课文。

多媒体显示:

① 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请概述两人最本质的区别。

② 为什么说奥本海默“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

③ “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我所认识的”能去掉吗?为什么?

④ 邓稼先能够说服两派不对吵对打,解围的原因是什么?请你站在邓稼先的角度,结合当时的情况,说一句劝说的话。

⑤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试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这两句话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⑥ 钱三强选聘邓稼先,葛罗夫斯选聘奥本海默,其实这样的“伯乐”还很多,你能举出几个吗?

同桌之间讨论交流,然后自由发言。

明确:① 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

他们最本质的区别在于性格和为人。奥本海默锋芒毕露,而邓稼先却忠厚平实,从不骄人。

② 因为他才华出众、聪明过人,所以人们佩服他、仰慕他;但由于他经常打断别人的报告、锋芒毕露,所以不少人也不喜欢他。

③ 不能去掉。因为作者不可能全部认识一个群体的所有成员,这表现了作者严谨求实的写作态度。

④ 因为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⑤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指邓稼先与锋芒毕露的奥本海默有着根本的不同。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就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汲取了传统文化的精华,并变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是指“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领导、团结广大人民一起前进,邓稼先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因此他是理想党员。

这两句话流露出作者对老朋友的崇敬与赞扬之情。

⑥ 如熊庆来选聘华罗庚,华罗庚选聘陈景润。

⑵ 学生自选感兴趣的一部分品味研究,并提出一个最想得到解决的问题,请求同学或老师解答。

学生可能提到的问题有:

① 文章引用《吊古战场文》和五四时期的一首歌,有什么作用?

② “可是理论是否正确永远是一个问题”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学生明确:① 引用唐代李华《吊古战场文》,显示了邓稼先工作地点的荒凉、工作的艰辛,增加了邓稼先精神的悲壮色彩。

引用五四时期的《中国男儿歌》,赞颂了邓稼先就是只手撑天空的响当当的中国男儿。

② 理论的正确与否要靠实践去检验;在核武器试验时检验理论,危险巨大。

三、布置作业

1、下列词语中加粗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至死不懈(松懈) 截然不同(截止)

B、层出不穷(穷尽) 热泪盈眶(充满)

C、死而后已(停止) 家喻户晓(明白;了解)

D、马革裹尸(皮革) 可歌可泣(不出声地哭)

2、根据解释,填写成语。

⑴ 比喻人有傲气,爱显露自己的才能。( )

⑵ 不辞劳苦地、辛勤地贡献自己的一切,到死为止。( )

⑶ 每家每户都知道。( )

⑷ 值得人们歌颂赞美,使人感动得流泪。( )

⑸ 当得起某种荣誉或称号,毫不惭愧。( )

3、下面的名言警句,请你读一读、背一背,你能再写出几条来吗?

科学是使人的精神变得勇敢的最好途径。

科学是我心中的温暖和愉快,你使我无所畏惧,视死如归。入狱者难见天日,你却能把锁链和铁窗粉碎!

──意·布鲁诺

真正有学问的人,就像麦穗一样:只要它们是空的,它们就茁壮挺立,昂首睨视,但当他们趋于成熟,饱含鼓胀的麦粒时,它们便谦虚地低垂着头,不露锋芒。

──法·蒙田

4、课外收集邓稼先先生的故事,结合你对邓稼先的了解,请为邓稼先写一个小传,并加上简要的评论,表达你对他的赞扬、敬仰之情。

〖参考答案〗

1、A

2、锋芒毕露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家喻户晓 可歌可泣 当之无愧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美读课文,揣摩语言,发现文章的美点;体验与反思,汲取文章最有价值的养分,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丰富自己的文学素养;延伸拓展,沟通课内外。

〖教学步骤〗

一、揣摩语言,发现美点,展示美点

1、揣摩精妙词语。

教师提示: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先把你认为比较精妙的词语用“FK”标示出来,然后用“我觉得________用得好,它好在________”的句式组织语言,准备精彩发言。

同学们阅读课文,然后讨论发言。

生1:我觉得“任人宰割”这个成语用得好,它好在写出了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时代中国遭受到列强的侵略、压迫而不图反抗的现状,读来让人悲痛伤心,更为中国处境担忧。

生2:我觉得“可歌可泣”这个成语用得好,它好在写出了使20世纪人类历史发生巨大转变的千千万万英雄人物,他们生得伟大,他们是大写的人。同时与下文“鲜为人知”相照应,突出了邓稼先平凡中的不平凡。

生3:我觉得“鲜为人知”这个成语用得好,它好在对比鲜明。一位“贡献巨大”的科学家却“鲜为人知”,这看似矛盾,却恰到好处地表现出邓为了祖国的国防事业,不计个人名利得失,将一切献给科学,献给祖国的做人原则和高尚品德,愈见其人格的伟大。

生4:我觉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个成语用得好,作者用凝练的语言对邓稼先兢兢业业、不辞劳苦为中国的核武器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光辉一生作了概括性总结,让我们在敬佩中受到教育。

2、揣摩精妙语句。

教师提示:请同学们用跳读的方式快速阅读课文,并用波浪线把你认为精妙的句子或段落标示出来,然后用“我喜欢________,因为________”的句式说话。

生1:我喜欢“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这一句。它的精妙在于这句话用在第一部分的末尾,显得突出、醒目。作者把邓稼先这位科学家放在中国一个世纪的历史背景上,运用长焦距逐步缩短、拉近的特写镜头推到读者面前,形象地表明了对“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一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作出巨大贡献的人就是邓稼先。是他带来了民族的新生,是他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生2:我喜欢“事后我追想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一句。它的精妙之处在于这一句作者运用两个表选择关系的设问句,充分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引起的感情震荡,它含蓄地告诉读者,作者既为中华民族感到自豪,更为稼先领导国内学者和技术人员独立地设计出中国的原子弹而感到骄傲。语言简练、蕴含丰富。

生3:我喜欢“我不知道稼先有没有想起过我们在昆明一起背诵的《吊古战场文》……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不知道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这一组句子。它寓已知于未知,更显得含蓄蕴藉,耐人咀嚼,发人深思,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邓稼先的一片深情,对老友的真诚关心和担忧,着实感人至深。

生4:我喜欢“是的,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能这样估价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这一段。它的精妙之处在于这一段话作者直接发表自己的看法,对邓稼先进行了高度的评价。邓稼先把献身祖国的国防事业作为自己终身的奋斗目标和人生追求,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从来没有彷徨,没有矛盾过,至死不渝,无怨无悔。他执著追求、努力奋斗的辉煌人生将在历史长河中成为永恒,永不磨灭。这样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他是我们永恒的骄傲。

3、赏析文章的修辞、句式、描写手法、结构特征。

教师提示:同学们在修辞手法、句式、描写方法、结构特征等方面也有自己的审美发现,请仿照上述句式,用形象的语言陈述出来。

生1:我发现本文的修辞用得好。运用排比,节奏感鲜明,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如第一部分,举了1898年“任人宰割”的四个例子,这种紧凑、短促的结构和重复出现的“强占”“租借”两词给读者强烈的震撼,把触目惊心的历史摆在读者面前,令人惊讶,具有强烈的警示作用。

生2:我发现本文对比手法用得好,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课文把邓稼先和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鲜明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

生3:长短句结合,使文气活跃,抒情味浓厚,感染力强。如课文第三部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第四段介绍奥本海默的性格和为人,长短句交错使用。句式多变,是为表达思想感情服务的。句式排列整齐,往往造成一种气势;长短句交错使用,形成一种交错美。长句便于表达较复杂严密的意思;短句显得活泼、节奏快。结合起来,有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

生4:我发现文章的结构很有特色,采用“横式结构法”,巧立主题式的小标题,运用“板块”并列的结构,将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杰出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从多角度多侧面展示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使人物形象显得悲壮而豪迈、伟大而崇高,读来令人仰止。

4、教师小结:这是一种科学的阅读方法,是写读书笔记的一种模式。阅读形象性的文学作品经常用到它,它能让我们体验到阅读的乐趣和美趣。

同学们刚才的表现很出色,张扬个性,让鉴赏成为自己的事。希望以后再接再厉,让学习呈现独特的个性,让课堂绽放七彩的花朵。

二、体验与反思,畅谈学习感受

教师提示:请同学们谈谈学习这篇课文的感受,可以针对内容来谈,也可针对形式来谈。如“你认为邓先生的哪些品质最值得你学习?邓先生给你最大的震撼是什么?”,如“文章以小标题连缀的方式组织文章,有新意,你有尝试的想法吗?”,如“作者丰富的人文素养、开阔的眼界和胸襟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你认为一个真正的科学家应该具备哪些素养?”,如“走近大师,你悟到了什么?”等等。

学生自己发言,畅谈学习感受,有思考、有感悟、有收获,也有反思。

三、课堂小结

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也是一篇人物传记。课文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年来的民族情结,50年的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一位对祖国、对民族的发展有巨大贡献的中国人民的儿子──邓稼先。邓稼先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值得我们学习,但他的人生观、价值观更值得我们深思,怎样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

让我们用实际行动信守我们心中的诺言,让自己更出色,让人生更富有,让生命更有价值。

四、延伸拓展,沟通课内外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人手一份。读文章,答问题,看谁读得又快又好。资料内容如下:

看门人游历“小人国”

我所讲的小人国,

不是指英国著名小说

格里佛游记中的小人国,

也不是指苏联童话影片的小人国;

我讲的是真实的科学故事……

高士其在《揭穿小人国的秘密》这首诗中,把微生物世界称为“小人国”。

微生物天天跟人们打交道,甚至不时从人们的鼻孔中进进出出。然而,由于人们用肉眼看不见它们,所以几千年来,人们竟不知道世界上有微生物。

直到十七世纪末叶,

才有显微镜的发明,

小人国的种种阴谋活动,

就都被揭露出来了。

第一个揭露小人国的秘密的是谁呢?是荷兰德尔夫市的看门人,名叫列文虎克。

看门这种工作,收入低微,但较清闲。每天,列文虎克只消定时到钟楼上敲钟,以及定时开闭市政府的大门。这样,列文虎克就有很多空余的时间。

不过,列文虎克并没有空着。他在干什么呢?他在起劲地磨制镜片。

列文虎克的一生,是苦难的一生。他刚生下来不久,父亲就去世了。他从小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直到白发苍苍的时候,才当上了看门人,算是稍微安闲一点。

列文虎克曾跟人学过磨制眼镜片。这时,他反正闲着没事,便磨起镜片来。

有一次,列文虎克透过两片透镜观看东西,发觉能把极为微小的东西放大好多倍。这下子,引起他莫大的兴趣。

他把自己的牙垢放在透镜下观看,结果,发现里头竟有许多奇形怪状的“小人国”居民——微生物。他感到非常惊讶,这样写道:“在一个人口腔的牙垢里生活的动物,比整个王国的居民还多!”

就这样,列文虎克发明了显微镜。

就这样,列文虎克成了第一个发现细菌的人。

就这样,列文虎克成为微生物学的开山鼻祖。

就这样,一个看门老头儿登上了科学宝座。

就连英国女王也知道了列文虎克的新发明,向他提出要求:希望亲眼用显微镜看一下那些“小人国”的居民。

有人对列文虎克十分羡慕,紧跟在他的后边,追问着他成功的“秘诀”。列文虎克一句话也没说,伸出了他的双手——一双因长期磨镜片而满是老茧和裂纹的手!

1、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引用高士其的诗?

2、“小人国”指________,“小人国的种种阴谋活动”指_________。

3、列文虎克在磨制眼镜片的过程中,意外地发现了微生物,成了微生物学的开山鼻祖,这不禁使人想起了一句话“有心栽花花不活,___________。”

4、当人们追问成功的秘诀时,列文虎克为什么“伸出了他的双手——一双因长期磨镜片而满是老茧和裂纹的手”?

5、下面是列文虎克的简介,和本文比较一下,有何异同。

列文虎克(1632~1723),荷兰生物学家。早年学会琢磨玻璃制造透镜的技术,制成简单的显微镜。1675年发现原生动物。1683年发现细菌。

教师组织学生合作研讨,如时间紧张,可在课余继续讨论。

〖参考答案〗

1、因为这样可以激发人们的阅读兴趣,使人们对微生物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下面介绍列文虎克的成就也就轻松自然多了。

2、“微生物世界” 细菌在人们无知觉的情况下繁殖,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

3、无心插柳柳成阴

4、他是想告诉人们,一切成功都不是轻而易举的。他虽然在意外中发现了微生物,但却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一双布满老茧和裂纹的手也许比千言万语更有说服力。

5、都介绍了列文虎克的主要成就,但选文丰富多彩,运用了文学笔调。简介很精要,让人一目了然。

五、布置作业

1、以“邓稼先给我的启示”为题写一篇文章。

2、从图书馆查找、从网络上检索关于邓稼先等我国“两弹一星”科学家的资料,分别为他们写小传,然后全班出一期题为“星光闪耀”的墙报。

六、板书设计

邓稼先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最有奉献精神的儿子

优秀党员

执着的追求 无私的奉献

    相关推荐

    邓稼先 邓稼先 邓稼先 邓稼先 邓稼先 邓稼先 邓稼先 邓稼先 《邓稼先》 邓稼先教学设计 邓稼先教案设计 20.邓稼先 《邓稼先》教案设计 《邓稼先》教学设计6 《邓稼先》教学设计4 《邓稼先》教学设计3 《邓稼先》教学设计14 《邓稼先》教学设计7 《邓稼先》教学设计4 《邓稼先》教学设计2 《邓稼先》教学设计5 《邓稼先》教学设计4 《邓稼先》教案设计 《邓稼先》教学设计90 《邓稼先》教学设计2 《邓稼先》教学设计1 《邓稼先》教案设计 《邓稼先》教学设计7 《邓稼先》教学设计2 《邓稼先》教学设计1 《邓稼先》教学设计2 《邓稼先》教学设计1 《邓稼先》教学设计6 《邓稼先》教学设计13 《邓稼先》教学设计5 《邓稼先》教学设计8 《邓稼先》教学设计8 《邓稼先》教案 《邓稼先》教案 邓稼先2 《邓稼先》2 《邓稼先》教学设计4 《邓稼先》教学设计2 《邓稼先》教学设计6 《邓稼先》教学设计6 《邓稼先》教学设计5 《邓稼先》教学设计5 《邓稼先》教学设计7 《邓稼先》教学设计1 《邓稼先》教学设计7 《邓稼先》教案 《邓稼先》教案 《邓稼先》创意设计 《邓稼先》教案设计2 《邓稼先》教案设计1 11 《邓稼先》教案设计 《邓稼先》教案设计3 《邓稼先》导学案 《邓稼先》课文教学设计 《邓稼先》赏析 《邓稼先》导学案 《邓稼先》教学杂谈 《邓稼先》教学案例 《邓稼先》教案1 《邓稼先》教案3 《邓稼先》教案2 《邓稼先》教案4 《邓稼先》教案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