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知识扩展

鲁迅对京剧的态度与《社戏》

小编:

《社戏》原文分两大部分。前一部分写“我”成年时在北京看戏的两次不愉快遭遇,后一部分写“我”童年时在农村看社戏的欢悦生活。初中语文第二册选入的《社戏》为后一部分。

一、鲁迅笔下的江南农村小镇与《社戏》

鲁镇与未庄是鲁迅笔下描写最多的江南农村小集镇(如:《孔乙己》《明天》《风波》《祝福》等)。那里所发生的故事,大多是辛亥革命前后发生的事,鲁迅描绘了那极端沉闷、闭塞、一潭死水般的封建农村的典型环境。从一个启蒙主义者的立场出发,鲁迅主要不是描写在这种环境中地主对农民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而把重点放在刻画人的灵魂。写出农民的“辛苦麻木”,其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群”中,以“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①。当时,鲁迅认为最需急切疗救的应是人的“病态”的灵魂,他看到造成“病态”灵魂的根源在于封建宗法制度和伦理思想。所以,他笔下的农民多是被沉重的封建宗法制度的伦理思想压瘪了的人物。鲁迅对他们怀有深切的同情心,同时也为他们任凭命运的摆布而不思反抗感到无限的悲愤。但是,在也取材自鲁镇的《社戏》中的双喜、阿发、六一公公等人物身上体现出来的却是机智、纯朴、善良、无私,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劳动人民的热情歌颂。同时,作者通过嗅觉、视觉、听觉、想象等多角度对优美景色的描写,热情地歌颂了大自然的清新明丽。在《社戏》中,在双喜、阿发、六一公公等身上找不到丁点“病态的灵魂”,在平桥村看不到些微“沉闷、闭塞、一潭死水的封建农村典型环境”。相反,那晚的社戏,虽没有出现“蛇精”“跳老虎”“翻筋斗”之类热闹有趣的节目,“看不出什么名堂”“迅哥儿疲倦、小朋友们哈欠”,但至今却使我深情地怀念,“再也看不到那夜似的好戏了”。显然,“我”怀念的不是戏,而是那个月色朦胧,横笛婉转、豆麦飘香的夜晚和天真纯朴、机灵能干的农家孩子一起渡过的美好时光,以及六一公公与孩子们给予“我”的厚爱和友情。如果将《社戏》的前一部分关于对京剧的叙述与议论跟上述情况相比,不难看出:鲁迅写作《社戏》的意图是为了揭示“当时剧场里演饰人物的态度、水平以及演出内容等不好的习惯”以引起“疗救的注意”。作者后部分对江南农村小镇一反常态的描述是为了从反面鄙弃“社戏”(“社戏”属京剧的一种地方戏②),那么,鲁迅为什么对京剧何以不相容?

二、“京剧救国”与“人民本位”

“五四”时期,以胡适、刘半农、傅斯年、钱玄同等为代表,一方面提倡戏剧表现人生,反映现实生活,另一方面批判京剧,指出京剧中的“团圆迷信”,不能“引人到彻底的觉悟使人从根本上进行思量和反省③”。把京剧中的脸谱、唱工、台步、武打、锣鼓等悉视为应抛弃的“遗形物”,甚至不承认京剧是戏,认为它只是“玩把戏”的“百纳体”,“毫无美学价值④”。当时的鲁迅也参与了这一批判活动,所以,在《社戏》的前半部分,鲁迅说他从1902年至1922年20年间只看过两回京剧,而印象都十分之坏:“咚咚喤喤的敲打”“红红绿绿的晃荡”“一大班人乱打”“两三个人互打”(其实《社戏》后部分对戏台的描述也如此),总之是“咚咚喤喤之灾,戏台下不太适宜生存了”。至于用京剧表现现代生活,鲁迅更是认为根本不可能。根据鲁迅的挚友郁达夫回忆:“在上海,我有一次谈到了茅盾、田汉诸君想改良京剧,他(鲁迅)根本就不赞成,并很幽默地说,以京剧来救国,那就是‘我们救国啊啊啊’了,这行吗?”⑤

在《社戏》发表两周年后,鲁迅写了进行“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的《论照相之类》其第三节“无题之类”可以说是专门调侃京剧的。鲁迅写道:“我在先只读过《红楼梦》,没有看见‘黛玉葬花’的照相的时候,是万料不到黛玉的眼睛如此之凸,嘴唇如此之厚的,本以为她应该是一副瘦削的痨病脸,现在才知道她有些福相,也像一个麻姑。然而只要一看那些继起的模仿者们的拟天女照相,都像小孩子穿了新衣服,拘束得怪可怜的苦相,也就会立刻悟出梅兰芳君之所以永久亡故了。其眼睛和嘴唇,盖出于不得已,即此以证明中国人实有审美的眼睛……”作者认为京剧中扮演的“天女”“黛玉”(梅兰芳饰)等眼睛太凸,嘴唇太厚,形象不美,而鲁迅最挖苦、最反感的则是京剧中的“男旦”和“男旦艺术”,鲁迅显然是把其中的“男旦”和落后畸形之类的现象连在一起了。

鲁迅在晚年又写了《略论梅兰芳及其它》,对京剧的艺术进行了理论的探讨。文章议论的中心是关于京剧的雅俗问题。鲁迅认为:京剧是由俗变雅的典型,雅是雅了,但多数人看不懂,不要看,还觉得自己不配看了。鲁迅这种人民本位的艺术观,也建筑在他对整个社会历史的考察上。他认为“士大夫常将《竹枝词》改为文言,将‘小家碧玉’作为姨太太,但一沾着他们的手,这东西也就跟着他们灭亡”,而鲁迅心目中的京剧,正是这样的“竹枝词”或“小家碧玉”。待到化为“天女”高贵了,然而从此死板板,“矜持得可怜”。因此,他断言人民大众是不会喜欢京剧的。

纵观“五四”以来的文化史、思想史便会知道,鲁迅一直对京剧持批评的态度。由此,在《社戏》中(后部分)作者不去描述鲁镇沉闷、闭塞的环境和辛苦麻木的农民,而去极力渲染鲁镇处所的优美、人群的鲜活,其目的是为了从侧面去抨击京剧。

[注释参考书目]

1、鲁迅《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2、力蒙主编《中国戏曲史?绍兴戏》,学苑出版社,第131页

3、胡适《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论卷》第382~383页

4、傅斯年《戏剧改良各面观》(同上)第363页

5、《郁达夫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第97页

    相关推荐

    《社戏》鲁迅 课文 鲁迅故乡社戏闹 鲁迅写作《社戏》的背景 鲁迅写作《社戏》的背景 鲁迅写作《社戏》的背景 鲁迅《社戏》原文阅读 鲁迅小说《社戏》的文化读解 鲁迅《社戏》教学设计及反思 醒觉·对人生的态度 七年级鲁迅《社戏》公开课教案 关于《社戏》的对联 教材研究:鲁迅在《社戏》里撒谎了吗 一生情缘忆恩师 鲁迅津门看社戏 戏剧京剧《孔雀东南飞》 七年级下册课文:鲁迅社戏阅读答案 京剧武戏演员话武戏 《鲁迅剧场》教学实录 鲁迅对于韩愈的评价 瞻北京鲁迅故居 鲁迅作品校园课本剧剧本《祝福》 鲁迅与佛教 从鲁迅与胡适论中华民族的思想维度 德日两国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态度对比 德日两国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态度对比 鲁迅留学校园课本剧剧本《藤野先生》 社戏 社戏 《社戏》 社戏 社戏 社戏 社戏 社戏 社戏 对《社戏》课文最后一段的理解 对《社戏》课文最后一段的理解 对《社戏》课文最后一段的理解 社戏 社戏 社戏 社戏 社戏 社戏 京剧剧场 社戏 社戏 社戏 鲁迅、郁达夫与我 社戏 社戏 社戏 《社戏》 社戏 社戏 社戏 鲁迅与时间教案设计 鲁迅与时间教案一课时 鲁迅与时间教学设计 鲁迅与时间教学反思 《社戏》的意味 京剧剧场 《社戏》阅读练习与答案 《社戏》2 记叙文的对话──从鲁迅《故乡》谈起 童真童趣,让我们和鲁迅共唱同一首歌--我这样上《社戏》 原始的社戏 看社戏 16社戏 16《社戏》  社戏 16社戏 郑振铎论鲁迅:不朽的鲁迅 鲁迅高度赞扬《史记》,称它是() 二十至四十年代对鲁迅的批驳 六十至九十年代对鲁迅的批驳 《社戏》2 《社戏》中的呐喊 鲁迅与萧红交往考察 《鲁迅与时间》教学设计 鲁迅与时间教案设计 戏曲剧种 戏剧常识 戏剧文学 鲁镇的黑夜与白天|阿Q正传|鲁迅|祝福 社戏教案 《社戏》教案 社戏教案 鲁迅的阴毒 《社戏》教案 《社戏》教案 《社戏》教案 《社戏》教案 《社戏》课文 《社戏》教案 《社戏》赏析 《社戏》赏析 《鲁迅与时间》说课设计 《社戏》题解 关于《社戏》 《社戏》题解 《社戏》题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