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设计

《珍珠鸟》教学设计

小编:

【简介】

本节课的主题:《珍珠鸟》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我”和珍珠鸟一家三口从相识、熟悉、亲近,到相依相伴的关系变化过程。表达了“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感想。使学生在体验阅读,赏析文章的过程中,整体把握文章内容,领悟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品味学习文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通过学生探究、迁移训练,抓住动作、神态描写进行写作。

【关键信息】

1、以教材为出发点。学习这篇散文,不仅可以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深入体验人与动物间的挚爱真情,还能让学生领略到散文的语言美。因此指导学生阅读、品味课文的语言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导语的设计,使用优美的语言引导学生进入如诗如画的境界;然后通过听录音、自读等,学生进行体验性阅读。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让学生搜集作家作品的有关资料;让学生自己谈阅读体会,当堂进行迁移训练;采用集体激励策略,使学生发挥主动性,探究人和动物关系的话题。

【学习者分析】

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发达,有想象力,好胜心,逻辑思维不足,对于含蓄语言的理解有一定的障碍。本班学生情感较丰富,能够比较积极的回答问题,但阅读、写作的基础较差,尤其是语言表达能力较差,进入初中,初次接触古关于动物题材的文章,对于作者冯骥才及散文的接触很少,对散文的把握能力不强。

所以本节课教师在发挥学生的形象思维的前提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体验课文的基础上理解课文,由教师主导,学生为主体分析课文,并通过课堂交流评价写作片断,重点提高语言表达力和写作能力,然后通过焦点问题的设置,引起学生争论,深入把握课文内涵。

2、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了解作家作品,散文特色,具备一定的阅读散文的技巧,方法。掌握描写的几种类型,并能够很好的加以区分,又有一定写作运用这些方法的经验。

3、学习者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已经具备的水平:

能够初步感知课文,具备一定的阅读技巧,能够初步使用描写的几种方法。

【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领悟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

2、品味学习文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抓住动作、神态描写进行写作。

3、引导学生思考人与动物的关系,激发学生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

1、师生互动:

教师是主导。由于本课目标是学生比较薄弱的环节,并且学生对散文的把握不足,在本节的备课和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为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提供机会,并且设置好教学板块,便于引发学生探索,主导课堂,创设问题情境,及时鼓励评价学生,指导片断写作,引导每一位学生质疑,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充分发挥师生关系融洽的优势。

学生为主体。教师的课堂设计一切以学生为出发点,学生在课堂上调动自己的个性体验参与学习。通过体验阅读、听读、品读、合作讨论、探究研读、写作,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真正有所学,有所获。

2、以整体感知──重点研读──拓展延伸──练笔反思为框架。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讨论、小组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教学评价方式:

⑴通过课堂观察,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程度与合作交流意识,及时给与鼓励、指导。

⑵通过课后访谈和作业分析,及时查漏补缺,确保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⑶学生自评。

【教学媒体和教学技术选用】

本次教学需要多媒体课件的辅助。在各个教学环节中,使学生可以更好的感知课文、把握课堂。

【教学和活动过程】

1、教学准备阶段:

⑴布置学生阅读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的基本情况。

⑵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

⑶提出值得探究的问题。

2、教师制作课件。

3、整个教学过程叙述:

本节课主要为一课时,需45分钟完成。

根据经验,在品味赏析,写作训练时学生易发生问题,探究不深入,运用不合理。需要教师课堂指导、点拨。

为顺利实施本节课,教师除应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教育理念外,还应会操作多媒体。

具体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导入新课

南朝江总对自家梁上燕子的描写“二月春晖晖,双燕理毛衣。衔花弄藿蘼,拂叶隐芳菲。或在堂间戏,多在幕上飞。”写小燕衔泥弄草,拂叶啄花出入厅堂,扯动帘幕。活象自家顽皮的儿童,这首诗体现了人鸟之间和谐,信任的关系。谱写了人和动物之间的一曲赞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作家冯骥才的一篇清新活泼的散文,从中我们还可以体会到人与动物相依相赖的美好境界。

说明:以诗引入课题,用美的语言感染学生,使他们进入学习状态。激发他们关爱鸟类、关爱动物的思想意识。渗透人文素养,滋养下一代。

二、整体感知

1、读目标、检查预习:

作家简介:冯骥才(1942~

),当代作家,擅长小说,也写散文。代表作中篇小说《啊》、《神鞭》,短篇小说《雕花烟斗》、《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等。作品构思精巧,语言机智,以描摹都市生活风情见长。

说明:明确学习任务。

2、教师范读、或者听录音。

思考:

1、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我”从鸟儿的相处中得到了哪些感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主题。

这些问题比较简单,让学习一般的学生来回答,使学生基本熟悉课文内容。

说明:让学习一般的学生来回答,使学生基本熟悉课文内容,探求文章新知识。

三、重点研读

自由朗读课文后,小组讨论。

1、归纳“我”为鸟儿做了哪些事?

(重新为它们加工鸟巢;按时添食加水;按捺自己的好奇心决不轻易打扰它们的生活。)

2、鸟儿对“我”有什么反应?找出依据(小鸟活动范围的变化)

(由胆小──渐渐胆大──开始亲近我──完全相信我)

怕人,不信任:

⑴它们就像躲进深林中一样安全;鸣声也格外轻松自在。

⑵阳光透过,鸟影闪动,有时连笼子也看不分明,只见小嘴儿伸出来……

(小鸟活动范围的变化:笼子四周──书桌、杯子上、笔尖、稿纸上──手指、肩上)

3、说明:通过这个教育环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入课文,了解珍珠鸟是怎样一步一步地和作者建立关系的。学生自由交流读懂的内容,气氛热烈。这个教育环节主要告诉我们:

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时始终要作好学生和教材的“介绍人”,让学生和教材真诚地对话。

⑵要充分相信学生,给他们创设自己探究学习的机会,他们的潜能便能惊人地发挥。

4、读读你喜欢的段落。作者通过哪些描写,来表现感情与主题的?

第8自然段

动作:落、站、啄、撞、逃、飞。

神态:神气十足、立即。

第11自然段

动作:挨、喝、瞧、跳、蹦。

神态:放开胆子。

第12自然段

动作:啄。

神态:索性友好。

心理:放心。

第14自然段

动作:落、趴、睡。

神态:睡的好香、呷呷嘴。

说明:教师引导学生“在读中感受、读中领悟、读中欣赏,善于积累”的学习过程。“新大纲”特别强调背诵,强调语言的积累,为写作训练做准备。同时变教师生硬的讲为学生主动体验,教师适当指导。学生的回答,只要合理,要充分的肯定。

5、让学生提出值得探究的问题,让学生质疑、自评。

说明:强化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四、拓展延伸

讨论题《由“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想开去》

请大家看一组画面,围绕论题展开讨论。

1、《惊弓之鸟》顽劣的弹弓,狰狞的枪口对着鸟的世界。

2、《炮火纷飞》战争破坏人类文明的场景。

要求:联系现实社会生活、人类处境等方面的具体情况,谈谈体会。

说明:语文教学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关注全体,突出学生为主体,努力引导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问题的提出具有探究价值,易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明确主旨: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人类只有亲近自然,关爱自然中的花鸟虫鱼,与自然和谐、静谧地融合在一起,才能保持头脑的清醒,内心的宁静,从而享受到无以名状的快乐,领略到生活的乐趣和真谛。

人类的残忍和贪婪使我们失去了鸟儿对我们的“信赖”,失去了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什么才能使“信赖”永驻人间呢?我认为是“爱”!让爱之泉流淌在我们心田,流淌在万物之间吧!

说明:教师又一次抓住课文的知识内容与人文因素的联结点,通过交流、谈体会,进一步深化了学生,人类爱护鸟类,爱护动物的意识。

五、练笔反思

请模仿把感情融注到对客观事物状写之中的语言特点,进行片断练习。

童年是美好的,是值得令人回味的。你的童年中有过小动物相伴相随吗?请拿起笔来写出你与它相伴的经历,记录下人生中难以忘怀的一段旧时光吧?

记叙文,题目自拟,字数600字左右。

说明:使学生当堂消化习得的技巧。

七、布置作业

完善练笔。

说明:将课堂知识进一步延伸运用。

【课后反思】

1、充分的运用教育策略,根据教学规律,教学条件,确定教学方法,及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步骤。关注了文本意蕴的人文素材。善于挖掘教材人文因素来渗透教育,让学生在感知形象中受教育;其次,在语言文字品味中与人文教育有机整和,善于抓住情节和叙述的内容来让学生体会、感悟人文内涵。在语文教学中就是要善于挖掘文本中的人文教育点,巧妙渗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领悟、感化、吸收,直至内化,最后变为自觉行动。

2、充分体现了教师引导者和组织者。主要表现在教师善于把握教材和学生的联结点,善于引导学生用自己的体验来感悟文章,达到与作者的交流目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主导相结合,使学生的学有据可依,学得扎实,悟得深刻。注意了作文方法的指导。这中方法的指导是在事实在在的教学中让学生领悟到的,而不是照本宣读的。因此,学生的掌握程度是较高的。

3、这堂课设计是按中等学生水平设置的,在调动落后生方面不足,对于学生差异的把握,今后在备课过程中,应备两头这一部分学生。

4、这堂课学生的发现性学习较少,因此,如何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成为后期教学的一个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