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知识扩展

《斑羚飞渡》质疑

小编:

最近教学沈石溪的《斑羚飞渡》(人教版7年级下),产生了许多疑问。

疑之一,是故事的真实性──即便是艺术的真实。课文描写的“斑羚飞渡”简直是一种绝技。这种绝技需要斑羚们起跑、起跳时间选择得高度精确、跳跃幅度控制得高度准确、跳跃技巧掌握得高度娴熟、对接时机衔接得高度吻合。在故事中,不但这些都完美地实现了,羚羊们还表现出一种高度的组织性、纪律性,高度的团结协作精神和“心甘情愿用生命为下一代开辟一条生存的道路”的献身精神。这群羚羊和人类最优秀的团队(包括动作技巧要求极高的运动团队和杂技团队)相比,和最出色的军队相比也毫不逊色。绝对地训练有素!如果平日没有千百万次的训练,如果训练不严格、不艰苦,不似杂技演员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肯定不会在关键时刻创造出这种奇迹。那么接着我们就不得不怀疑,这样高难度的特技,斑羚们是什么时候、是怎样训练出来的呢?难道这种高难度训练是它们平日经常进行的一种科目?难道在它们的生活范围之内还有一块类似的场地供他们训练所用?难道他们此前能预见到将来会有这种种群灭绝的危险而有备无患?甚或它们曾遇到过这种情况而将训练代代相传……不可思议!

疑之二,是故事的科学性。在这次飞渡中,损失最大的是镰刀头羊了,它不但和别的羚羊一样失去了自己的生命,而且失去了自己的“王位”,包括在种群至高无上的权威和大群“妻妾”。可是我们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中央电视台等权威的“动物世界”之类的节目中看到,雄性动物在争夺王位时,以及在求偶时,无一例外地都会和同类拼个你死我活,丝毫不会发扬什么“风格”。有时其惨烈程度和血淋林场面,令人头发上指。可这回,“镰刀头羊本来站在年轻斑羚那拨里”,但是,当它“眼光在两拨斑羚间转了几个来回”之后,便“悲怆地轻咩了一声,迈着沉重的步伐走到老年斑羚那一拨去了”──轻易地放弃了生命与王位。这可能吗?它怎么会突然改变了它的“动物性”而具有这么高的“觉悟”与“献身精神”呢?

还有,这群羚羊是懂数学的。你看,“飞渡”之前,羚羊分为两拨,结果老年斑羚的数量比年轻斑羚那拨少十来只。但镰刀头很快发现了这种不均衡,“悲怆地轻咩了一声”,即下达命令,进行调整,于是有几只中年公斑羚自动从年轻斑羚那拨里走出来,进入老年斑羚的队伍。“这么一来,两拨斑羚的数量大致均衡了”。这也使我们怀疑,斑羚怎么可能会有这样高的计算能力和这样高的智商?

疑之三,是情节的合理性。小说先写“我们狩猎队分成好几个小组,在猎狗的帮助下,把七八十只斑羚逼到戛洛山的伤心崖上”,然后写“在面临种群灭绝的关键时刻,斑羚群竟然能想出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办法来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于是作者用大量笔墨描写斑羚们的“飞渡”。在这种场面面前,作者写道:

我看得目瞪口呆,所有的猎人都看得目瞪口呆,连狗也惊讶地张大嘴,伸出了长长的舌头。

这情节是经不起推敲的。猎人以猎获猎物为目的,猎物就是他们的勋章和墓志。加羚羊肉是鲜美的,羚羊角更是名贵药材,正是为了这种经济利益,伤天害理、丧心病狂的狩猎者们宁可以身试法,并致使羚羊濒临灭绝。按照正常逻辑,根据这伙猎人的觉悟水平,在羚羊已成瓮中之鳖时,即使执法人员命令他们放下猎枪停止围猎,恐怕都无异虎口夺食,他们怎么可能自觉地、主动地,或不有由自主地放弃即将到口的羚羊肉和即将变成大笔钞票的价格昂贵的羚羊角,转而雅兴甚高地欣赏羚羊秩序井然地绝处逢生或十分可惜地弃身峡谷,而自己徒劳一场?如果他们真地被斑羚的崇高精神感动了,震慑了,那为什么不赶紧后退、撤离,而要残忍地欣赏这些感动震慑了自己的动物悲壮地赴死呢?一边是人狗合作,辛苦追赶围捕,一边又在功亏一篑时轻易放弃;一边像猫戏老鼠,把这群可怜的斑羚逼上死路,一边又猫哭老鼠,假惺惺地表示自己的震惊和感动,这是不是太不合情理?

如果人有可能被感动的话,那么狗也可能被感动到吗?猎狗的狗性决定,它这个时候只能是精神亢奋地追逐、围捕、狂吠、撕咬,而不可能被“感动”得转为沉静,蹲在一旁静静观看斑羚“飞渡”,毫不惊扰它们“飞渡”,还“惊讶地张大嘴,伸出了长长的舌头”。

以上三疑有个共同点──都疑作品之“真”。当然,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不必要求所写的内容是在现实生活中真实地发生过,而可以进行适当的虚构,但是,虚构必须保持艺术的真实,必须建立在生活的真实之上,必须是生活中的可能。亚里士多德认为,诗人、作家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诗学》,第9章)。许多西方美学家和文艺理论家也主张,虚构的故事必须是“可能的世界”。据此,小说虽然不一定是生活的真实,但必须屏弃生活的虚假,拒绝在绝无可能中生有。沈石溪的许多作品,如《保姆蟒》《退役军犬黄狐》《再被狐狸骗一次吗》《狼与“狈”的生死爱情》等,生动、引人、惊险、刺激,虽多是虚构,却也不违反艺术的真实,因此广受好评,沈先生也被称为“动物小说之王”。但与以上作品不同,《斑羚飞渡》描述的却不是“可能的世界”,甚至是“绝不可能的世界”,这大大削弱了作品的思想价值和艺术感染力。

疑之四,是作者的感情与态度。作者的主观意图,是赞扬“心甘情愿用生命为下一代开辟一条生存的道路”的精神。但是,在客观效果上,这个故事却有一种与作者主观意愿不同的副作用:斑羚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作者描述的实际上是一个追杀珍稀野生动物的事实,这是一种地地道道的犯罪,而作者笔触中又偏偏丝毫没有谴责这种犯罪的意味。作为一篇面对青少年儿童的文学作品,此文存在明显的违法倾向,和对青少年心灵的毒害作用。文章最重要的是思想(包括作者的感情与态度)。而这种负面思想,是作者创作这篇小说最大的失败,也最不能让人接受。

为什么会有这种失败?我觉得可能与前几十年盛行的“政治第一”“主题先行”的创作思想有关。所谓“主题先行”,就是先确定一个主题,然后再搜集材料、虚构情节,以表现主题。由于必须为“主题”服务,就不可避免美化、拔高、说教,不可避免违背事实,违背科学,违背情理,也不可避免对艺术的忽略。沈石溪先生生于1952年,前几十年生活“左”风盛行的年代,又在部队负责过宣传工作,不可能不受这种创作思想的影响(笔者这样判断,是因为本人也是那一代人,对“左”风给这一代人的危害有着刻骨铭心的体会)。

以上四疑是就内容而言,在艺术上,此文也经不住推敲。

我们看这段景物描写:

这时,被雨洗得一尘不染的天空突然出现一道彩虹,一头连着伤心崖,另一头飞越山涧,连着对面那座山峰,就像突然间架起了一座美丽的天桥。斑羚们凝望着彩虹,有一头灰黑色的母斑羚举步向彩虹走去,神情恍惚,似乎已进入了某种幻觉状态。也许,它们确实因为神经高度紧张而误以为那道虚幻的彩虹是一座实实在在的桥,可以通向生的彼岸。

小说结尾还写道:

最后伤心崖上只剩下那只成功地指挥了这群斑羚集体飞渡的镰刀头羊……只见它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向那道绚丽的彩虹。弯弯的彩虹一头连着伤心崖,一头连着对岸的山峰,像一座美丽的桥。

首先,我怀疑作者描写的彩虹的可能性。我觉得彩虹“一头连着伤心崖,另一头飞越山涧,连着对面那座山峰”的现象不可能出现。彩虹,是含有小水滴的空气被阳光照射所产生的折射和反射现象。自然界的彩虹都发生在有相当距离的高空,有相当的高度与广度,不可能如作者所写一头连着伤心崖,另一头飞越只有6米距离的山涧,连着对面那座山峰。作者这样写与自然相背。如果这一论断成立,进而,那头灰黑色的母斑羚就不可能“误以为那道虚幻的彩虹是一座实实在在的桥,可以通向生的彼岸”,最后镰刀头羊也不可能“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向那道绚丽的彩虹。

其次,我怀疑描写彩虹的意义和作用。作者解释:“事后我想,镰刀头羊之所以在关键时刻想出那么一个挽救种群生存的绝妙办法,或许就是受了那道彩虹的神秘启示,我总觉得彩虹那七彩光斑似乎与后来发生的斑羚群的飞渡有一种美学上的沟通。”(《斑羚飞渡》原文,课文已删除)从这个角度说,描写彩虹有其意义。但作者却忽略了它所带来的副作用。彩虹的出现是在雨后,据此推论,方才狩猎队是在冒雨追赶斑羚,这似乎不合情理。即便的确如此,那么他们冒雨追赶,倍受辛苦之后,又轻易地放弃眼看就要到手的猎物,欣赏他们“飞渡”,让自己白白辛苦一场,就更加不合情理。

再次,我怀疑作者写彩虹的艺术功力。作者想让镰刀头羊受彩虹的“神秘启示”时,想让彩虹那七彩光斑与斑羚群的飞渡有一种“美学上的沟通”时,天空就突然出现这道彩虹,前边没有任何交代与伏笔,这总让我感觉不大自然。你看《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写“风雪”:林冲取路投草料场时,“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到草料场后,“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出门沽酒时,“那雪正下得紧”。沽酒返回时,“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回到草场入内看时,“那两间草厅己被雪压倒了”……这些描写,一步步交代了大雪从酝酿到发生到发展的全过程,它推动情节发展、逐步将故事引向高潮,行文是多么的自然而然。在这方面,《斑羚飞渡》显然缺乏艺术功力,作者构思的艺术技巧也不能令人叹服。

我这些“疑”可能有求全责备之嫌,但作为教材,必须是在思想和艺术上都经得起推敲的精品,即使是求全责备,也有益于教材的改进和提高。

附:我的教学处理

《斑羚飞渡》这样一篇从思想到艺术都有明显不足的文章做教材是不合适的。但现在课本选入了,面对这一问题怎么办?我觉得教学时在让学生理解其正面的思想和艺术的同时,也应对其负面的思想和艺术作一些适当的批判性的处理。在此我将自己的处理方法供大家参考。

我设计了这样一些讨论题:

1、在这篇文章中,人充当的是怎样的角色?──充当的是一个不光彩的野生动物的猎杀者的角色,是自然的侵害者和掠夺者。

2、假如你是狩猎队员,读过本文你将如何?──学生自由发言后提供参读文章《藏羚羊的跪拜》。此文写一个老猎人在猎杀了一头向他跪拜求饶的藏羚羊后的悔恨与惭愧。

3、“斑羚飞渡”是真实的,还是作者虚构?──借此让学生主动探究学习(这很符合新课标精神)。探究到一定程度再提供参读资料:证明“真实”的《视死如归的斑羚》(作者肖林),证明“不真实”的《漫议〈斑羚飞渡〉》(作者天津市东丽中学田先钰),还有我这篇文章的“质疑”部分。

考虑到这样做对沈石溪先生有一些“伤害”,一方面作为弥补,另一方面也为扩展学生视野,我又组织“沈石溪动物小说推荐阅读”,推介《圣火》(获1990年世界儿童文学和平友谊奖),《第七条猎狗》《一只猎雕的遭遇》(先后获中国作协第一、二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以及前文提到的那些等作品,尤其向学生推荐阅读《刀疤豺母》:有一群金背豺,首领是只脸上有一道深深伤疤的雌豺。它们虽然被列为珍稀动物,却因为捕杀牛羊而被当地牧民全力赶杀。就在牧民们欢天喜地庆祝豺群撤离时,一场生态失调的灾难已然降临!牧民们走投无路之际,只有想方设法请回豺群,但被迫流落异乡的刀疤豺母,愿意带着豺群回来吗?

    相关推荐

    《斑羚飞渡》疑难解析 《斑羚飞渡》 斑羚飞渡 斑羚飞渡 斑羚飞渡 斑羚飞渡 斑羚飞渡 《斑羚飞渡》 斑羚飞渡 斑羚飞渡 斑羚飞渡 斑羚飞渡 斑羚飞渡 斑羚飞渡 斑羚飞渡 斑羚飞渡 27 斑羚飞渡 斑羚飞渡3 斑羚飞渡4 斑羚飞渡5 斑羚飞渡7 27 斑羚飞渡 斑羚飞渡6 斑羚飞渡1 斑羚飞渡2 斑羚飞渡8 斑羚飞渡10 《斑羚飞渡》教案 《斑羚飞渡》说课 《斑羚飞渡》教案 《斑羚飞渡》课案 《斑羚飞渡》课案 《斑羚飞渡》赏析 《斑羚飞渡》教案 《斑羚飞渡》课案 《斑羚飞渡》教案 《斑羚飞渡》教案 《斑羚飞渡》教案 《斑羚飞渡》赏析 《斑羚飞渡》赏析 漫议《斑羚飞渡》 《斑羚飞渡》三探 《斑羚飞渡》赏析 《斑羚飞渡》简案 斑羚飞渡教案 《斑羚飞渡》教案 《斑羚飞渡》课本剧 《斑羚飞渡》说课稿 《斑羚飞渡》说课稿 《斑羚飞渡》导学稿 《斑羚飞渡》导学稿 神奇的飞渡──浅析《斑羚飞渡》 《斑羚飞渡》导学案 《斑羚飞渡》说课稿 《斑羚飞渡》说课稿 《斑羚飞渡》导学稿 《斑羚飞渡》读后感 《斑羚飞渡》课本剧 《斑羚飞渡》课本剧 斑羚飞渡读后感 《斑羚飞渡》说课稿 《斑羚飞渡》说课稿 神奇的飞渡──浅析《斑羚飞渡》 神奇的飞渡──浅析《斑羚飞渡》 《斑羚飞渡》说课稿 《斑羚飞渡》说课稿 斑羚飞渡导学案 《斑羚飞渡》课文分析 《斑羚飞渡》词语解释 《斑羚飞渡》教学设计 《斑羚飞渡》教学设计 《斑羚飞渡》教学设计 《斑羚飞渡》教学设计 《斑羚飞渡》教学设计 《斑羚飞渡》教学设计 《斑羚飞渡》教学反思 斑羚飞渡教学设计 《斑羚飞渡》教案设计 《斑羚飞渡》教学设计 《斑羚飞渡》片断赏析 《斑羚飞渡》教学设计 《斑羚飞渡》说课稿3 斑羚飞渡阅读答案 《斑羚飞渡》优秀教案 《斑羚飞渡》有关资料 《斑羚飞渡》词义辨析 《斑羚飞渡》教学设计 《斑羚飞渡》教学设计 《斑羚飞渡》教学设计 《斑羚飞渡》教学设计 《斑羚飞渡》教学设计 《斑羚飞渡》教学实录 斑羚飞渡教学设计 《斑羚飞渡》教学设计 《斑羚飞渡》教学建议 《斑羚飞渡》整体把握 《斑羚飞渡》教学建议 《斑羚飞渡》问题探究 《斑羚飞渡》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