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设计

《蜡烛》教学设计

小编:

【实用教案】

〖创意说明〗

有些作品之所以感人,除了选材巧妙外,细腻的描写不可或缺。为了突出某种形象、某种情感,作者往往会对有些内容反复摹写。阅读这篇文章,我们不妨将有些描写对象相同的反复摹写进行归类、比较,再品析其作用及表达效果,这样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

〖教学步骤〗

一、寻找

1、自由朗读,读懂大意。

2、目的寻读,你发现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

3、意见综合:文章不断对炮火、老妇人的黑色围巾、老妇人的动作、烧焦的树木、闪烁的蜡烛等内容进行了反复交代与描写。

二、归类

按内容将这些描写归类集中,如:

1、对炮火的十一次描写:

⑴ 在方场的中央,我们那五个人被对岸敌人的迫击炮火赶上了。在炮火下,他们伏在地上有半小时之久。最后,炮火稀了一点儿,两个轻伤的抱着两个重伤的爬了回来。

⑵ 他们老是用迫击炮轰击方场和附近的街道,整整一天,只有短短的几次间歇。

⑶ 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

⑷ 德国人又开炮了,炮弹在这小小的方场上炸开了,黑色的泥土直翻起来,柱子似的。

⑸ 德国人还在轰击,可是没有一颗炮弹打在老妇人的近旁。

⑹ 德国人还在开炮,可是跟先前一样,那些炮弹落得离老人很远。

⑺ 天气很冷,四下里很静,除了炮弹的炸裂声外,没有任何其他声音。

⑻ 德国人的炮火没有停止过,可是炮弹仍旧落在离老妇人很远的地方。

⑼ 德国人的炮还在轰击,但是,和先前一样,炮弹落下的地方都离老妇人很远。

⑽ 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但是有好几次,炮弹落得相当近,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

⑾ 再没有炮弹落在方场上了。

2、对蜡烛的六次描写:

⑴ 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火柴来。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这晚上没有风,蜡烛的火焰向上直升,一点也不摇晃。

⑵ 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

⑶ 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

⑷ 在已经被破坏的铁栏杆附近,耸立着一个小小的坟堆。一支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上闪耀着柔和的火焰。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给蜡泪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闪烁。

⑸ 他们围着坟堆,静默地站着,看着这渐渐暗淡下去的烛光。

⑹ 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3、对黑围巾的四次交代:

⑴ 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⑵ 这时候,一个披着黑色大围巾的高身材的老妇人走近来了。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

⑶ 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

⑷ 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

4、对老妇人动作的反复描写:

⑴ 三次写“爬”:

① 她从地窖里爬出来,想招呼那五个红军到她那里去。她认定,她自己住的地方比较安全。

② 然而她刚爬出一半,一颗炮弹落在近旁炸开了。

③ 老妇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惟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

⑵ 三次写“跪”:

① 老妇人跪在那坑里,用手掌舀出那些水。

② 休息够了,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身上画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

③ 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

三、分块品析

1、对炮火的很多次描写,为人物活动设置了一个典型环境,写出了德军的残忍疯狂,突现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临危不惧。

2、在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特殊的氛围中,反复描写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见证。

3、“黑色的大围巾”表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写出了老妇人与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之间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4、三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老力衰,三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老妇人对牺牲战士的沉痛哀悼。

【备选创意】

〖创意说明〗

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对文章进行改写,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步骤〗

1、听读:

在低沉的音乐中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然后以“老妇人是一个____的人”为题说话。

2、品读:

寻找文中老妇人的动作描写,想象老妇人做这些时会是什么样的心情。

3、分组改写:

⑴ 假如你是老妇人,你会怎样记下这件事?

⑵ 假如你是敌人,你会怎样记下这件事?

⑶ 假如你是那位牺牲战士的母亲,你有什么话对老妇人说?

⑷ 假如你是一直战斗在那位牺牲战士身旁的战友,请你写下你的见闻和感受。

4、强调改写注意事项:

⑴ 尊重原文中人物的主体性格;

⑵ 尊重文章的主题与作者的情感倾向;

⑶ 考虑人物不同的身份与国籍;

⑷ 从细处着手想象,写作并交流评点。

    相关推荐

    《蜡烛》 教学设计 《蜡烛》教学设计4 《蜡烛》教学设计5 《蜡烛》教案设计 《蜡烛》教学设计3 《蜡烛》教学设计2 《红蜡烛》教学设计 《蜡烛》教学设计3 《蜡烛》教学设计6 《蜡烛》教学设计1 《蜡烛》 蜡烛 《蜡烛》 蜡烛 《蜡烛》导学案设计 用半截蜡烛教《半截蜡烛》 《蜡烛》导语设计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蜡烛》教案设计1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3蜡烛 读《蜡烛》 《蜡烛》教案 读《蜡烛》 《蜡烛》教案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2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3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2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3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2 《蜡烛》教学设计人教版 人教版《蜡烛》教学设计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3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