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分析

给学生以自信──西蒙诺夫《蜡烛》阅读教学片段分析

小编:

【背景】

能不能把阅读学习中问题的发现权交给学生,这是我在教学中长期思考的一个问题。这节课我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全组先合作研究讨论,然后到全班交流。

【片段过程】

我把全班分成两个大组,并命名为甲组、乙组。

上课伊始,我面对全班学生宣布:“这节课大家自己从书中找问题学习。读一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中哪些问题有价值,值得我们探求。”话音刚落,学生们热情高涨,纷纷进入到书的海洋里去畅游……大约过了十多分钟,甲组、乙组分别提出了下面的问题:

甲组:课文中多次重复德军不停的开炮及爆炸声和炸点离老妇人远的语句其作用是什么?为什么朴实无华的语言具有这样撼人的魅力?

乙组:对老妇人的描写为什么不用语言描写?“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好在哪里?课文写老妇人被震昏与全文内容有什么关系?

……

在学生提了许多问题后,我组织学生把问题归结成上述的五个问题点,随后我又把问题返还给学生,我鼓励学生向自我挑战,试着看看能否凭着自己的努力,以“我能”的勇气去突破这几个问题。于是两组学生分别就自己组的问题予以研讨。十五分钟过后,我组织学生交流,首先是甲组同学交流:

生1:我谈谈我们组的第一个问题。作者写炮火连天,炮声隆隆,但始终离老妇人远,其实是渲染一种严酷的战斗环境。

生2(马上补充):这是用炮火,用战场的残酷,危险衬托老妇人的刚毅和舍身忘死的品格。

生3(立即站起):还有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的作用。你看,每次写完炮声,写炮声离老妇人远的环境后,老妇人的行为──掩埋苏联红军战士的情节就向前推进:想埋──掩埋──点烛纪念(两次)。

学生的回答令我欣喜。我正想表扬……

生4(提出了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老师,炮弹不长眼,为何偏偏炸不着老妇人?难道说是老妇人的行为感动了上苍,叫炮弹有眼吗?

课堂热闹的气氛稍稍沉了下来。见此情境,我想何不把问题再推给学生,于是我说:“是呀,我们怎么没想到呢。哪位同学能帮助解决这个问题?”学生还是有些纳闷。于是我作了下面的提示:“想一想,在我们看过的电视里有没有这样的艺术处理。”过了一会儿,一位学生举手了,我让他起来发言。

生5:老师,我看过一部电影,内容是描写抗日的,其中有一个场景是敌军在屋子里商量作战计划,结果恰恰被路过的丫环听到,这个丫环又是我军的一个情报人员。为什么其他人听不到,而又偏偏是丫环听到呢?我听到这里认为点拨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和全体学生一起联系课文内容对刚才这位同学的发言进行小结,认为这种艺术处理其实是一种艺术巧合,但又是艺术真实。既是偶然,又是必然。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苏联红军强大的攻势,英勇奋战,德军能有这样心惊胆寒,没目标地乱打吗?学生们听后高兴异常。

生6:老师,这几句话在全文重复使用在修辞上能叫反复吗?我点头示意:行。

生7:老师,这几句话在全文结构上还是前后照应呢。

紧接着师生又合作解决甲组第二个问题。在完成师生体验交流后,我接着问乙组,你们有信心回答得更好吗?行。于是乙组的同学针对小组对文本研究的问题纷纷发言:

生8:老师,我要说的是对我们组的第一个问题的思考:描写人物使不使用语言描写,跟环境也就是对话的场景有关。在这样紧急危险的场面,只有老妇人和一具苏联红军的尸体,不需要安排对话。

生9:可以用对话表现老妇人的精神世界呀。

生10:这要看有没有必要。一是看不用语言能否把老妇人的思想性格完美地表现出来;二是如果用老妇人的讲话独白表现人物性格,这在语言描写上是一个败笔,让人读后,觉得老妇人是一个疯人形象,对老妇人思想性格塑造不利;三是塑造人物形象语言描写固然重要,但并非非写不可,这要视具体场合,形象塑造等诸多因素而定。

激情的发言,激起了掌声一片。随后,学生们又针对小组的第二第三个问题进行了热烈地讨论发言,他们从文章的结构上,从文章的的主题凸现方面,从语言的使用上充分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整个课堂成了合作交流的“天堂”。

【课后反思】

1、开放民主的课堂:

“建立开放民主的课堂”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而开放的课堂首先是民主的课堂,而民主的课堂应该是一种宽松、和谐、自由的氛围,允许并鼓励学生提出一些富有深度,开放性的问题,同时允许学生进行个性化合作化阅读,允许学生探究,在交流中获得“共同效益”。这节课上,老师能根据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需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发现文本中有价值的问题,在充满激情的氛围中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学生在乐学中积极参与,带着自己的体验,带着自己的渴望去寻求属于自己的那份“独特感受”,真正体现了在合作交流体验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2、相信学生,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

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是一个动态的活动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个生命律动的过程。过去我们在教学中总是不相信学生,总认为老师讲得越多越好,关注的是教师的讲如何如何风趣,如何如何精彩……眼中根本无学生,学生在课堂上只是教师训授的一个“傀儡”。这节课中,教师能做到相信学生“我能”,给学生找到自信的能量,学生的智能闪烁着耀眼的光芒。那一串串充满激情的体验,告诉我们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是真正让学生把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所在。

3、教师的作用就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这其实也就是教师引导者地位的具体体现。本节课中当学生面临“炮弹不长眼,为何偏偏炸不着老妇人?难道说是老妇人的行为感动了上苍,叫炮弹有眼吗?”的问题时,全体学生欲说又说不出时,教师利用课堂的机智,及时地组织学生展开联想,利用生活的体验,把学生放飞到自己自由的生活中去,“心游万仞”,在学生“愤”中启,在“悱”中发,巧解文本世界里的问题,教师的作用得到了具体的体现。这也正是我们目前课堂重构的关键点之一。

    相关推荐

    西蒙诺夫《蜡烛》原文阅读 《半截蜡烛》教学片段评析 半截蜡烛教学片段赏析 《半截蜡烛》教学片段评析 《半截蜡烛》教学片段评析 《半截蜡烛》教学片段评析 《半截蜡烛》分段及段意 《蜡烛》结构分析 《蜡烛》卡片式自学导航 《半截蜡烛》教学片段及反思 《半截蜡烛》教学片段及反思 《半截蜡烛》教学片段及反思 《蜡烛》自读理解卷 《给家乡孩子的信》课文片断阅读分析及答案 在“对话”中生成语文素养──《半截蜡烛》教学片段评析 在“对话”中生成语文素养──《半截蜡烛》教学片段评析 《半截蜡烛》片断赏析 《半截蜡烛》片断赏析 《半截蜡烛》片断赏析 尊重学生的阅读自主权──《笋芽儿》教学片断分析 第十册—半截蜡烛片段2 《半截蜡烛》结构分析 《半截蜡烛》案例分析 把自信还给学生 以学生为本 以学生发展为本——《雨后》教学片段赏析 读《蜡烛》 读《蜡烛》 半截蜡烛阅读答案 阅读,生命的对话——《雪儿》片段赏析 《半截蜡烛》重难点分析 《司马光》阅读片段赏析 《蜡烛》个性化阅读教学案例 《蜡烛》个性化阅读教学案例 12 半截蜡烛之教材分析 《蜡烛》赏析 《半截蜡烛》片断赏析之一 合作,在指导中“枝繁叶茂”──《半截蜡烛》教学片段评析 《给家乡孩子的信》分段及段意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片段及评析 《凡卡》教学片段及分析 合作,在指导中“枝繁叶茂”──《半截蜡烛》教学片段评析 小学语文二年级片段教案——阅读,生命的对话——《雪儿》片段赏析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内语段阅读题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外语段阅读题 《半截蜡烛》整体阅读感知 阅读经典片段 把课堂教学主动权交给学生──《题西林壁》课堂教学片段评析 把课堂教学主动权交给学生──《题西林壁》课堂教学片段评析 11册课文阅读片断分析 《半截蜡烛》考点练兵 阅读篇 《给予树》教学片段 《蜡烛》难句解析 《蜡烛》疑难解析 教给初中学生分段的规律 《蜡烛》教学展示 参考图片 借生日教学片段赏析 《给予树》教学片段 阅读精华片段9 阅读精华片段8 阅读精华片段4 阅读精华片段3 《蜡烛》词义辨析 语文:请给学生以心灵的自由 阅读精华片段6 阅读精华片段5 阅读精华片段7 阅读精华片段2 阅读精华片段1 《渔夫的故事》教学片段 《渔夫的故事》教学片段 《给予是快乐的》片段赏析 《寄给青蛙的信》教材分析 《月光启蒙》分段及段意 跳水教材分析 跳水教材片段分析 《蜡烛》 蜡烛 体会人物的机智、勇敢──《半截蜡烛》片段教学案例 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掌声》教学片段与分析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自读教案 《蜡烛》 追寻生命的阅读──《老人与海鸥》教学片段 在引导学生自读上下功夫 给学生一片自主学习的蓝天 蜗牛的奖杯教学片段及分析 蜡烛 读《半截蜡烛》有感 围绕信息 自主阅读 围绕信息自主阅读 八年级上册课文:蜡烛阅读答案 “笨农夫”引出“巧学生”──《揠苗助长》教学片段 以学代教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自主阅读 以读代讲──《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 用半截蜡烛教《半截蜡烛》 阅读教学要给与学生什么 给教师以平台 还学生以空间 《西沙渔人》片段赏析之一 《西沙渔人》片段赏析之一 《烟台的海》课文片断3阅读分析 《半截蜡烛》课文以()为叙事主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