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练习题>课后练习

《三峡》课时训练

小编:

第一部分:

1、《三峡》选自______,作者______是_______地理学家、散文家。(3分)

2、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5分)

叠嶂( ) 曦月( ) 溯( ) 素湍( ) 绝巘( )

3、课文描写了三峡四季的美丽景色,试找出相关的语句。(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8分)

⑴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略无: )

⑵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曦月: )

⑶ 沿溯阻绝(沿: )

⑷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虽: )

⑸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湍: )

⑹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良: )

⑺ 每至晴初霜旦(旦: )

⑻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响: )

5、译句:(4分)

⑴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译:

⑵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

⑶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

⑷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译:

6、解释下列词语的不同含义。(4分)

⑴ 自:自三峡七百里中( ) 自非亭午夜分( )

⑵ 长:常有高猿长啸( ) 巴东三峡巫峡长( )

7、文中从色彩上对三峡景物进行描写的句子是__________,含义是__________。(4分)

8、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释义。(4分)

⑴ 略无阙处 _____通_____,意思是__________。

⑵ 哀转久绝 ____通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

9、作者引用“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作用是什么?(4分)

答:

10、《三峡》写了哪些景物,表现了什么特点?(4分)

答:

11、“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这使我们想到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4分)

第二部分:

(一)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在文中空白处补写原句。(2分)

13、用简短的话归纳各段的大意:(4分)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14、第一段画线的两句,描绘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15、“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八个字,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16、“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描写得形神兼备,试分析好在哪里?(4分)

17、在第三段中,有一句话把三峡春冬季节山水草木的秀丽景色概括无遗,这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18、本文布局巧妙而妥贴,它的特点是先大后_____________,先_____________后_____________,即先用粗线条勾画山川的形势,再用工笔描绘林峦的景色。每一段开头,都是先点出_____________或季节,中间是_____________描写,结尾以“我”的感觉来_____________之。(3分)

(二)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19、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4分)

⑴ 子无敢食我也。(无: )

⑵ 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逆: )

⑶ 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遂: )

⑷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畏: )

20、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选择正确的解释:(4分)

⑴ 虎求百兽而食之( )

A、要求,请求 B、寻求,寻找 C、帮助 D、需求,需要

⑵ 虎以为然( )

A、正确,对 B、这样 C、然而 D、然后

21、为下列句子中的“之”选择正确的解释,将字母填入括号内。(3分)

A、它们,代百兽 B、它,代老虎 C、它,代狐狸 D、它们,代老虎和狐狸

⑴ 虎求百兽而食之( )

⑵ 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

⑶ 兽见之皆走( )

22、选择对下列语句翻译正确的项。(4分)

⑴ 天帝使我长百兽( )

A、上天任命我做百兽的王。

B、天帝让我比百兽长寿。

C、老天爷让我比百兽年长。

D、上天派我带领着百兽。

⑵ 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

A、看看百兽见到我的表现敢不走开吗?

B、看看百兽和我不离开吗?

C、看看百兽看见我敢不逃跑吗?

D、看看百兽见到我是不是离开?

23、从寓言中可提炼出一个成语,作为这篇短文的标题。(4分)

24、分析句子中词语的古今词义。(4分)

⑴ 子无敢食我也。子:古义: 今义:

⑵ 兽见之皆走。走:古义: 今义:

25、写出这则寓言的寓意。(4分)

【参考答案】

1、《水经注》;郦道元;北魏

2、略

3、略

4、⑴ 一点没有,完全没有

⑵ 日月

⑶ 顺流而下

⑷ 即使

⑸ 急流的水

⑹ 确实,实在

⑺ 早晨

⑻ 回声

5、略

6、⑴ 从、由;如果

⑵ 长时间地;长度大

7、素湍绿潭;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

8、略

9、表现旅人的哀愁。

10、略

11、早上从白帝城出发,当晚就到达江陵。朝发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12、略

13、第一段:总写三峡峰峦重叠,雄伟峻拔的山势。

第二段:写三峡夏天水势的湍急。

第三段:写春冬二季三峡清幽隽绝、令人向往流连的风光。

第四段:写三峡秋冬之时景色的凄清

14、三峡两岸山峰重叠、高插云霄、险峻幽邃的奇景。

15、三峡水流之湍急

16、这两句的意思是: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句中以“回清”写“素湍”的动态,以“倒影”写“绿潭”的静态,极言江水这清澈。“素湍”见浪花之雪白;“绿潭”显潭水之清澈,“回清”写江水之动态。

17、清荣峻茂

18、小;总;分;地点;景物;烘托

19、⑴ 不 ⑵ 违背 ⑶ 于是,就 ⑷ 害怕

20、⑴ B ⑵ A

21、⑴ A ⑵ C ⑶ D

22、⑴ A ⑵ C

23、狐假虎威

24、⑴ 第二人称,您;儿子

⑵ 跑;行走

25、这篇短文讽刺了那些假借别人权威,招摇撞骗的人,也说明做事如果不加分析,往往会被假象所迷惑。

    相关推荐

    初二语文《三峡》课时训练 《杜甫诗三首》课时训练 《杜甫诗三首》课时训练 《杜甫诗三首》课时训练 《春》课时训练 《理想》课时训练 《台阶》课时训练 《秋天》课时训练 《老王》课时训练 《信客》课时训练 《信客》课时训练 《背影》课时训练 《台阶》课时训练 《老王》课时训练 《说“屏”》课时训练 《观潮》课时训练 《山市》课时训练 《散步》课时训练 船过三峡 (第1课时) 船过三峡 (第1课时) 《三峡》 课后练习答案 《诗两首》课时训练 《化石吟》课时训练 《核舟记》课时训练 《诗四首》课时训练 《桥之美》课时训练 《核舟记》课时训练 《三峡》课后练习及答案 《寓言四则》课时训练 《桃花源记》课时训练 《短文两篇》课时训练 《我的信念》课时训练 《绿色蝈蝈》课时训练 《女娲造人》课时训练 《短文两篇》课时训练 《三峡》课文 《人生寓言》课时训练 《〈论语〉十则》课时训练 《羚羊木雕》课时训练 《短文两篇》课时训练 《生命 生命》课时训练 《苏州园林》课时训练 《桃花源记》课时训练 《愚公移山》课时训练 《山中访友》课时训练 《短文两篇》课时训练 《曹刿论战》课时训练 初二语文第三单元课时训练:说“屏” 基础训练7 第一课时 基础训练2 第一课时 基础训练4 第一课时 基础训练4 第一课时 《皇帝的新装》课时训练 《在山的那边》课时训练 《紫藤萝瀑布》课时训练 《看云识天气》课时训练 基础训练5 第一课时 《在山的那边》课时训练 《故宫博物院》课时训练 《奇妙的克隆》课时训练 基础训练6 第一课时 基础训练7 第一课时 《紫藤萝瀑布》课时训练 《济南的冬天》课时训练 《皇帝的新装》课时训练 《中国石拱桥》课时训练 《大道之行也》课时训练 基础训练5 第一课时 基础训练2 第一课时 基础训练6 第一课时 《生物入侵者》课时训练 《湖心亭看雪》课时训练 《看云识天气》课时训练 《在山的那边》课时训练 《三峡》说课稿 《三峡》说课稿 《三峡》说课稿 三峡说课稿 26《三峡》课文 三峡说课稿 《月亮上的足迹》课时训练 《郭沫若诗两首》课时训练 《古代诗歌五首》课时训练 《船过三峡》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世语新说〉两则》课时训练 《三峡》同步达纲练习 《三峡》同步大纲练习 《大自然的语言》课时训练 《〈世说新语〉两则》课时训练 《船过三峡》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初二语文《观潮》课时训练 《月亮上的足迹》课时训练 初中语文三峡教学设计最新 三峡教学设计两课时 《雅鲁藏布大峡谷》快乐练习:同步训练 《雅鲁藏布大峡谷》快乐练习:达标训练 初二语文《杜甫诗三首》课时训练及答案 《三峡之秋》课文 《三峡之秋》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