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知识扩展

《敬畏自然》有关资料

小编:

一、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说

“天人合一”是强调“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为”的相通、相类和统一的观点。最早由战国时子思、孟子提出,他们认为人与天相通,人的善性天赋,尽心知性便能知天,达到“上下与天地同流”。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与天本来合一,只是人的主观区分才破坏了统一。主张消除一切差别,天人混一。

西汉董仲舒强调天与人以类相符,“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号》)。宋以后思想家则多发挥孟子与《中庸》的观点,从“理”“性”“命”等方面来论证天人关系的合一。明清之际王夫之说“惟其理本一原,故人心即天”(《张子正蒙注·太和篇》),但强调要“相天”“造命”,“以人道率天道”。天人合一各说,力图追索天与人的相通之处,以求天人协调、和谐与一致,实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特色之一。

二、中国古代的天人之辩

天人之辩,即关于“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为”关系的论争。春秋末至战国时期,“天人之辩”成为哲学争论的中心问题。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但也强调“畏天命”的必要。

墨子重视人的“强力而为”,但又提出“天志”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老子指出“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提出人应当顺从自然。子思、孟子主张天人合一之说,认为人只要扩充“诚”的德性,就“可以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矣”(《礼记·中庸》)。庄子则主张“无以人灭天”,“牛马四足,是谓天;落(络)马首,穿牛鼻,是谓人”,以为一切人为都是对自然的损害。

荀子认为“天”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提出要“明于天人之分”,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后天人关系一直成为哲学上长期争论问题之一。西汉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思想体系。唐中期,“天人之辨”又出现高潮,柳宗元用元气来解释宇宙起源和宇宙的无限性,刘禹锡对天与人的职能作了区分,并提出“天与人交相胜”的观点。

宋代理学家大都从物我合一论证天人合一。

    相关推荐

    关于敬畏自然 敬畏自然 敬畏自然 敬畏自然 敬畏自然 《敬畏自然》 敬畏自然 八下11课《敬畏自然》课堂实录及相关资料 11敬畏自然 敬畏自然1 敬畏自然3 敬畏自然4 敬畏自然7 11敬畏自然 敬畏自然8 11敬畏自然 敬畏自然6 11.敬畏自然 11敬畏自然 敬畏自然2 《大自然的语言》有关资料 《大自然的语言》有关资料 《敬畏自然》反思 《敬畏自然》教案 敬畏自然(教案) 《敬畏自然》赏析 《敬畏自然》探赏 《敬畏自然》课文 《敬畏自然》学案 天行有常,无需敬畏自然 敬畏自然教案 八年级下学期语文辅导资料:敬畏自然 11 敬畏自然教案 敬畏自然说课稿 敬畏自然导学案 《敬畏自然》教案3 《敬畏自然》导学案 《敬畏自然》说课稿 《敬畏自然》说课稿 《敬畏自然》练习题 《敬畏自然》说课稿 敬畏自然说课稿 《自然之道》相关资料 《敬畏自然》说课稿 敬畏自然练习题 《敬业与乐业》有关资料 《敬畏自然》词语解释 《敬畏自然》语法修辞 《敬畏自然》中心思想 《敬畏自然》同步练习 《敬畏自然》教学设计 《敬畏自然》教学设计 《敬畏自然》教学设计 《敬畏自然》课文评点 《敬畏自然》教学设计 《敬畏自然》练习设计 《敬畏自然》说课设计 敬畏自然说课设计 敬畏自然导学教案 敬畏自然教学设计 敬畏自然课后反思 《敬畏自然》教学反思 《敬畏自然》学法导引 《敬畏自然》写作特点 《敬畏自然》难句解析 《敬畏自然》教学设计 《敬畏自然》教学设计 《敬畏自然》教学杂谈 敬畏自然教学设计 《敬畏自然》教案设计 《敬畏自然》教材理解 《敬畏自然》教材理解 《敬畏自然》教学札记 敬畏自然同步练习 敬畏自然说课设计 《敬畏自然》说课稿2 《敬畏自然》创新设计 敬畏自然──正确自然观的表达 《敬畏自然》问题探究 《敬畏自然》教学设计 《敬畏自然》教学设计 《敬畏自然》教学设计 《敬畏自然》说课设计 《敬畏自然》教学设计 《敬畏自然》教案设计 《敬畏自然》研读赏析 《敬畏自然》教学设计 敬畏自然教案设计 敬畏自然教学设计 《敬畏自然》同步练习 《敬畏自然》教学实录 《敬畏自然》教学设计 《敬畏自然》创新教案 同题阅读:敬畏自然 《敬畏自然》教学设计 《敬畏自然》结构分析 《敬畏自然》研读赏析 《敬畏自然》课文评点 《敬畏自然》词义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