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设计

《罗布泊,消逝的汕湖》教学设计

小编: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积累词语,掌握“萧瑟、和煦、干涸、吞噬、裸露”的读音、字形、词义并学会运用。

⑵ 了解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

⑶ 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2、能力目标:

⑴ 引导学生运用设问、概括提要的方式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⑵ 揣摩语言,体会课文语言的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增强语感,丰富语言积累。

⑶ 运用课文的理念,联系现实,思考关注环境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关注生态问题。

【教学重点】

1、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的原因。

2、理解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明确我们在西部开发中该吸取哪些教训。

【教学难点】

1、品读课文,揣摩语言,体味其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

2、探究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总结教训。

【教学方法】

1、文献法:

课前收集并整理有关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的资料,上课初始全班交流,图示投影显示,文字资料或朗读或投影,增强对课文的感性认识。

2、合作探究法:

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各个环节,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体验法:

角色虚拟,“假如你是108岁高龄的罗布老人热合曼,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要求学生展开想象,拓展思维,畅想表达。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西北地区地图、相关图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资料展播;朗读课文,积累词语,整体感知文意;熟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探求文章的写作轨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品读课文,从写法上探究,体味文章的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延伸想象,拓展思维,畅想表达。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教师出示西北地区地图,指导学生查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克拉玛干沙漠、塔里木河、罗布泊的地理位置。

同学们,请看这里的颜色,这是沙漠的标志,而地名却叫“罗布泊”。

“泊”就是湖泊,罗布泊原本是一个湖,而且是一个非常美丽的仙湖,如今却成了荒漠。是什么原因使罗布泊发生了如此大的变故?请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

设计二:

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的罗布泊,曾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湖,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要冲而闻名于世。昔日的罗布泊是牛马成群、树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而今却变成了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滩。是谁造成了这样的悲剧?

二、资料展播

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资料、图片,可由投影显示。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图”“西北地区地图”“茫茫大戈壁”“青海湖”“月牙泉”“探险乐园罗布泊”“沙漠风光图”等。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整体感知:

教师提示需要掌握的词语:

萧瑟(xiāo sè):形容冷落、凄凉。

和煦(hé xù):温暖。

干涸(hé):(河道、池塘等)没有水。

吞噬(shì):吞食;并吞。

裸露(lù):没有东西遮盖。

沧海桑田: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2、学生熟读课文:

3、教师提问:

同学们,课文题目“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必要的信息呢?

明确:

罗布泊,原本是非常美丽的湖泊,如今消逝了,成了荒漠。

提问:

针对题目,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明确:

罗布泊曾是一个怎样的仙湖?什么时候消逝的?为什么会消逝?现在的罗布泊是什么样子?罗布泊的消逝带来怎样的恶果?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

4、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圈点勾画,筛选关键语句,概括文意,归纳要点。

明确:

罗布泊过去是广阔、美丽、充满生机的湖泊,罗布泊周边是牛马成群、树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

罗布泊消逝于20世纪70年代。

消逝的原因有两个:

一是20世纪20年代塔里木河曾经人为改道,导致下游干旱缺水;

二是盲目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致使下游河道干涸、罗布泊断水,生态环境彻底破坏。

现在的罗布泊变成了一片死寂的荒漠,胡杨林成片死亡,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惧。

罗布泊的消逝是因为生态环境遭受人为破坏,迅速恶化;沙漠在扩张。

同样的悲剧还在上演,青海湖湖水下降,陆地向湖中延伸;月牙泉水域缩小,有干涸之势。

5、教师总结:

文章从今日罗布泊的荒漠景象写起,接着上溯历史上的美丽景象,然后着重说明罗布泊消逝的缘故,又具体展现今日罗布泊的荒漠景象,最后推而广之,说到青海湖、月牙泉的颓势,篇末发出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吁。

四、合作研讨,深层探究,突破难点

1、学生齐读12、13段(问题出在近30多年……浑然一体)

2、提问:

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应吸取怎样的教训?对西部大开发应提出哪些忠告?

学生讨论:

明确:

“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排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河抽干了……”,“盲目”,就是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只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头脑里根本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盲目”,就是目光狭小,只图本地区利益,不顾整体利益。“盲目”,就是不懂自然规律,不懂生态平衡,不懂上游将水抽干了,下游的河道就会干涸,罗布泊就会干涸,周边生态环境就会严重恶化,乃至沙化。

当年“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扩大耕地,开采矿藏,也是开发。现在西部大开发也同样是开发,一定要注意克服盲目性,尊重自然规律,维护生态平衡,抓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五、品读课文

从写法上探究体味文章的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理解文中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教师提示:

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报告文学兼有文学、新闻两种特点,新闻要求真实性,文学要求有形象性、抒情性。试探究这篇报告文学是怎样把罗布泊的今昔情景写得历历在目,把罗布泊消逝的原因说得明明白白的,为什么能使读者对罗布泊的消失痛惜不已,体会文章独特的表达效果。

请同学们自由选择句子评析,试用替换法揣摩文句。

自主学习成果展示:

1、体味真实性:

文章叙述事实、列举数据真实可靠。

如:《汉书·西域传》记载了……另据史书记载……

如:“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一万多立方米”。一系列数据具体、确凿,充分说明人们是怎样盲目地拼命地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的。正是这种盲目行为,造成了罗布泊的荒漠化。

“青海湖,50年间湖水下降了8.8米,平均每6年下降1,陆地已向湖中延伸了10多公里;数千年风沙未能掩埋的甘肃敦煌月牙泉,近年来却因当地超采地下水,水域面积从50年代的1.1652万平方米缩小至5397平方米,水深只剩尺余,大有干涸之势”,作者引用具体数据,告诉人们同样的悲剧仍在继续,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

2、感受形象性:

具体表现在对比、拟人、排比手法的运用。

⑴ 对比手法:

集中表现在三、四自然段。作者对比罗布泊的今昔,让人知道罗布泊并非从来如此。

昔日这里曾是美丽的仙湖和繁华的绿洲。作者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都作了鲜明而具体的描写,显示了巨大的反差,造成了文势的跌宕,产生了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⑵ 拟人手法:

如写胡杨林,“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赋予胡杨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感情激荡,为人类自身盲目破坏生态环境而痛惜不已。如果替换为“一棵棵胡杨树,只剩下奇形怪状的枯枝”,效果就差多了。

如写罗布泊,“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同样赋予罗布泊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痛心?如果替换成“站在罗布泊的边缘,你会看到一片荒漠,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那就逊色多了。

⑶ 排比:

如:“四盲”:“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连用四个“盲目”,遗憾之情,谴责之意呼之欲出。

⑷ 注重想象描绘:

如:“当年张骞肩负伟大历史使命西出阳关,当他踏上这片想象中荒凉萧瑟的大地时,却被它的美丽惊呆了。映入张骞眼中的是遍地的绿色和金黄的麦浪,从此,张骞率众人开出了著名的丝绸之路。”注重想象描绘,形象生动地再现了罗布泊当年的美丽。如替换成“据史书记载,罗布泊水域辽阔,周围万顷绿地,丝绸之路就经过这里”,比较一下,效果如何?

3、体会抒情性:

理解作者的忧患意识:

(多媒体显示)

体会下列句子的思想情感:

⑴ 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

⑵ 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

⑶ 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

学生细细体会,并相互交流。

明确:

⑴ 直抒内心痛苦而沉重的感情,有力地烘托了罗布泊的惨状,强化了生态被破坏的悲剧。

⑵ 一针见血地指出罗布泊的消失是人为地破坏生态的恶果,具有强烈的谴责意味,指责悲剧制造者的盲目和愚昧。

⑶ 发出了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声,表达了强烈的环保意识、忧患意识,振聋发聩。

学生齐读评析过的语句,仔细体味其形象性、抒情性。

六、课堂小结

地球是我们人类共有的家园。家是一个温馨的字眼,是灵魂的栖息地,是幸福的源泉,是生生所系。如果家没有了,那我们还剩下什么?请看看我们自己的双手,是创造,还是毁灭?请看看我们自己的双眼,是热切地期盼,还是无助和茫然?让理性回归吧,让智慧插上理性的双翅,让睿智赶走狂热,我们有理由相信:天会更蓝、树会更绿,水会更清……罗布泊的悲剧将不会再重演。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自我做起,做一个环保小卫士,铁肩担道义,妙手绘蓝图。

七、延伸想象,拓展思维,畅想表达

1、实物投影,展示108岁高龄的罗布老人热合曼的图片。

2、畅想表达:

如果你是世纪老人,你该如何向人讲述罗布泊的百年沧桑?

教师提示:

⑴ “我”与罗布泊同龄,共百岁。

⑵ “我”的成长史就是罗布泊的坎坷史。

⑶ 从出生到20岁,斯文·赫定发现仙湖,想象要丰富,要有情调,用拟人化的口吻最好。

⑷ 从20岁~60岁,紧扣两次改道,“四盲”危害,重点讲人类对罗布泊的破坏。

⑸ 从60岁~100岁,扣“我”的少年、青年时代的美好记忆,寻找回来的世界,思念、牵挂、魂牵梦绕的故乡山水。

⑹ 我要回报罗布泊。

3、学生思考,并自由发言。

八、布置作业

1、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水面下降和月牙泉濒临干涸两个例子,说明悲剧仍在继续。请上网浏览,查找相关信息,看看还有哪些类似的例子。

2、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题目。

整个罗布泊地区,东迄玉门关,西至铁干里克,南达库姆塔格山,北到库鲁克塔格山,面积约有10多万平方公里,同中原和华东地区的一个省差不多。仅库姆塔格沙漠就有20000平方公里,干涸的罗布泊古湖盆有3000平方公里,现代湖盆也有2500平方公里。这样大的地区水却十分缺少。(甲)据记载,这一带的年降雨量只有10毫米。地下水倒有,但却酷咸不能饮。(乙)任何出入罗布泊地区的旅人,都是从四五百公里的地方带足淡水。(丙)水就是生命。(丁)再一个就是风沙剧烈。罗布泊地区几乎无日不风,每年有八级以上的大风80多天,通常都是四五级风。古人有写流沙的诗:“无端昨夜西风急,尽卷波涛上小岗。”这里真是波浪滔滔,排山倒海。第三是高温,特别是夏季,最高气温常在50℃左右,地面温度可达70℃。

1、这段文字说明了罗布泊地区的三大特征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著名科学家彭加木就是为了寻找救命的水而蒙难的”这句话是从这段文字中抽出来的,应把它插回哪处?( )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3、短文引用古人写流沙的诗有何作用?

4、这段文字中带点的“几乎”能否去掉?为什么?

〖参考答案〗

1、缺水 风沙剧烈 高温

2、D

3、突出罗布泊地区风沙剧烈。

4、不能,用“几乎”是接近每天都有风,但不绝对。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1、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历史的教训必须总结、吸取。组织学生讨论:假如你是当年新疆建设兵团司令,你将怎样规划塔里木河流域的开发。

2、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

3、开放探究:

⑴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文后问题。

“沙漠王”与罗布泊

罗布泊,是一个遥远而神秘的地方。

罗布泊,也是一个可怕的名字。

自从彭加木悄然失踪,余纯顺折戟沉沙,罗布泊一度被传言为“生命禁区”。如果没有十足的勇气,百分之百的把握和万无一失的精神及物质准备,那么,你就别想走进罗布泊。然而,它没有拒绝赵子允,因为赵子允是赫赫有名的“沙漠王”,罗布泊无法拒绝!

可以说,罗布泊是在赵子允眼皮子底下由盛而衰的。上世纪50年代末,赵子允首次进入罗布泊,罗布泊还是一片汪洋大泽,方圆达1000多公里,后来就渐渐缩小,直到70年代初完全干涸。现在,连曾经注入罗布泊的孔雀河都干涸了数十公里,更别说罗布泊了!

画家陈雅丹的父亲是陈宗器先生。陈宗器先生一生情系罗布泊,因此给爱女起名叫“雅丹”,以纪念他率先发现并命名的龙城“雅丹地貌”。现在“雅丹地貌”已经成为国际学术用语。而陈雅丹呢?为了能到罗布泊走走父亲走过的路,亲眼见一见“雅丹地貌”,几乎等了整整半生。赵子允与陈雅丹通过收藏家、探险家周凤彩相识,得知陈雅丹是自己年轻时就崇拜的老前辈的女儿,赵子允二话没说,当即允诺。赵子允提前半年拟计划、定线路、跑赞助单位、找驮工、筹措所有必需物品,确保万无一失!而且,赵子允找来了赫赫有名的职业探险家刘雨田。刘雨田无数次穿越过“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却一次也没有纵穿过“生命禁区”罗布泊。〔甲〕1997年10月1日这天,〔乙〕天气晴朗,秋高气爽,〔丙〕在赵子允的带领下,陈雅丹、刘雨田、周凤彩和另一位徒步探险家李东一行,沐浴着西部灿烂的阳光,浩浩荡荡由乌鲁木齐出发,向东南方遥远的罗布泊挺进。〔丁〕正因为有赵子允做向导和指挥,安排一切,在长达近一个月的穿越中,尽管中途遭遇了两场大风雪,十几峰骆驼迷路,全队几乎断炊,李东中途犯胃病,掉队,刘雨田一度走失……但最终赢得了纵穿罗布泊的全面胜利!

赵子允对陈雅丹说:“一般旅游者只是横穿罗布泊,或沿罗布泊边缘擦边而过,而这次我们是纵穿,这在旅行团是首次。而且古今中外,还没有一个画家走过这条路呢,你是第一位!”

① “赵子允就想借这次机会,了了刘雨田的这桩心愿”在文中的位置应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② 加点词“找戟沉沙”在文中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罗布泊一度被传言为‘生命禁区’”中,“生命禁区”的意思是大沙漠,没有植物生长。

B、“雅丹地貌”是地质上的一个学术用语,陈宗器先生率先发现并命名的龙城“雅丹地貌”就在罗布泊。

C、“自己年轻时就崇拜的老前辈”中“老前辈”指的是陈宗器。

D、“了了刘雨田的这桩心愿”中,“心愿”指的是纵穿“生命禁区”罗布泊。

④ 请换个角度表述“罗布泊无法拒绝”这句话(意思不能变),并简要说说哪种表述好,好在何处?

⑤ 为什么说罗布泊“是一个遥远而神秘的地方”?

⑥ 在“罗布泊一度被传言为‘生命禁区’”这一句中,“一度”能否去掉?为什么?

(选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01年中招语文试题,沈逢桥荐)

〖参考答案〗

① A

② 不幸遇难

③ A

④ 他定能征服罗布泊 原文用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表达效果好。

⑤ 罗布泊地处西部偏远处,属“生命禁区”,探险家都绝少到达;但又有许多像“雅丹地貌”等吸引人的地方。

⑥ 不能。这次赵子允等“纵穿”了一次,就证明“传言”仅仅“一度”而已。

⑵ 仔细观察下面这幅招贴画,按要求答题:

① 请简要说明画面的内容。(不超过30字)

② 说说这幅画给我们的启示。(不超过30字)

(选自2003年南京市中考试题)

〖参考答案〗

① 招贴画题为“绿色家园”,一片大树叶中有一个地球,整个图似一只眼睛。

②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地球,爱护绿色家园。或“关注环境保护,建设绿色家园。”

【备课资料】

1、课文补遗:

善待家园──中国地质灾害忧思录(节选)

引子:人祸已成为地质灾害最主要的原因

浩渺无垠的宇宙,一个蔚蓝色的星球犹如一颗蓝宝石镶嵌在茫茫的苍穹之中。它就是我们人类共有的家园──地球。

地球在旋转着,球面上现出蔚蓝色的海洋、黄色的大地和突起的高山。刹那间,海洋呼啸、大地震颤、高山抖动,此时,第一个反应在人们头脑中的肯定是:灾害发生了。

灾害于我们并不陌生,灾害离我们并不遥远。有人说地球上自从有了人类也就有了灾害。也有人说灾害是附在人类身上的一颗毒瘤,去也去不掉。无论何种说法,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许多灾害与人是密不可分的。

地质学家将灾害分为两种。一种是自然灾害,如台风、地震、海啸等。它是人类目前不可抗拒的一种灾害,或叫天灾。

另一种是地质灾害。地质灾害则是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或影响下形成的灾害。人为因素在其中占了很大比例。地质灾害包括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地裂缝、海水入侵等。这种灾害也称作人祸。

人祸已成为地质灾害最主要的原因。一百年来,随着几次工业革命,人类逐步摆脱了靠天吃饭、以农为主的局面。机械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开始向自然索取。随着时间的推移,索取的胃口越来越大。围海造田,劈山挖宝、海洋钻探……有资料显示,目前人类所需能源的70%来自高山、大海、土地之中。地球上人口的剧增,人类为获取生存资源伸出大手,从而肆意破坏自然,任意践踏环境,导致地质灾害发生。

翻开世界地图,可以清晰地看到,我国地处环太平洋构造带和喜玛拉雅构造带汇集部位。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和印度板块向北对亚洲板块的碰撞使中国大陆承受着最主要的地球动力作用。在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的碰撞边界上产生了世界上最高的喜玛拉雅山脉,并使青藏高原受压隆起,东部因太平洋板块俯冲造成了华北、东北地壳向东拉张,形成华北和松辽沉降大平原。这两种活动构造带汇聚和西升东降的地势反差不但形成了中国大地构造和地形的基本轮廓,同时也是我国地质灾害种类繁多的根本原因。

我国的地形地貌为我国的地质灾害埋下了伏笔。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几千年的人文活动,特别是近几十年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口的过速增长,人类对大海、高山、土地的索取不断加重,对自然环境的干扰愈来愈强烈,加之大量违反科学规律不合理的经济工程活动,使得地质灾害日趋加剧。在我国东中部地区,由于大量抽取地下水和大规模开采矿产资源,导致地下水资源平衡条件被破坏和岩土构造适应力状态发生变化,诱发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缝、滑坡、泥石流;在西部地区,由于超量开发土地、草原、森林和水资源,加速了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地质灾害的爆发。

当我们的脚步跨入21世纪之时,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严峻的现实:我国大陆所有省(区、市)均有不同程度的地质灾害发生。地质灾害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我国每年的地质灾害能造成多大的经济损失?

答案是惊人的:各种地质灾害造成年均经济损失274个亿!其中,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泥石流占据前三位。这三项造成的年均经济损失分别为96亿、45亿和36亿。再看下面的数字:建国50年来,我国至少有400个县的一万多个乡村受到了滑坡、泥石流的严重危害;至少有100余座大型工厂和60余座大型矿山受到破坏;至少有9万公顷的耕地被毁;我国70%的砂质海岸和粉砂淤泥海岸遭受海水侵蚀,全国114个沿海城市不同程度地遭受海水侵蚀,海水入侵总面积达1000多平方公里,每年因此造成的经济损失8亿多元;泥石流多发地段内威胁着3000公里长的铁路安全,平均每年用于被泥石流冲毁的铁路修复和改建的费用高达7000万元……

枯燥的数字提醒着我们,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这一切的一切,都与我们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有着紧密的关系。

人与自然原本是一种和谐的关系,大家共在一个地球上,相互依赖,和平共处。可当人从地下挖出第一块宝藏后,人的私欲开始膨胀,永不满足的心理促使人拼命地向大自然攫取。人们挥起刀斧向大自然痛下杀手,人类在利用自然和向自然索取的过程中也在破坏着自然。久而久之,人类陷入了拼命向自然索取,破坏自然,而自然遭受破坏后通过地质灾害疯狂报复人类的恶性循环之中。

人与自然相争,人类不善待自然能占到便宜吗?

大海、高山、土地通过不同的地质灾害已向人类发出警告:人类若再亏待我们,我们将更加疯狂地报复人类!这绝非耸人听闻。若人类再不醒悟,等待人类的将是更大的灾难。

让我们将目光投向大海、高山、土地吧!

结束:法律与道义——地质灾害的克星

作为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我国至今还没有一部防治地质灾害的法律。这是全国地矿部门感到非常遗憾的一件事。无法可依,地质灾害发生后很多问题处理起来非常棘手。地质灾害发生后,往往需要社会上许多力量共同援助,如救人的医生、维持秩序的警察,还要组织有关部门抢险等等,这些,仅靠地矿部门是无能为力的。尽快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已显得非常迫切。有了这个办法,不但发生地质灾害时可以发挥作用,就是在日常也可以依据此办法对破坏环境、容易诱发地质灾害的行为给予制止。防治地质灾害需要法律的支持。防治地质灾害是每位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2、时文超市:

宁静的野鸭湖

段建华 杨文宇

走进野鸭湖,首先感觉到的是无比的宁静。太阳亮得耀眼,空气清新仿佛直达天穹,令人觉得这种宁静是一种奢侈的享受,于是愉快和怅惘同时俱来。

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突然发现,当自己获得越来越多的金钱和闲暇的时候,也同样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噪音和污浊的空气。我们已无法像祖先们那样去尽情地享受春天的阳光、百花盛开的树林、飘过天边的云彩和摇曳着谷穗的田野这种壮丽的生命形式。这些心旷神怡的事早已消失,我们的生命被水泥和钢铁压迫成一个狭小的空间,我们贫乏到只能用金钱去购买一瓶纯净水和一片被歪曲的自然。这种被污染、被贬损的生存环境,是无法与生命的职责相提并论的。于是,人们开始渴望重返保存着纯粹生命形式的大地。人们迫不及待地在花费了无数的精力和呼喊了无数的口号来掠夺和改造自然之后,又花费更多的精力和呼喊更多的口号来保护和恢复自然。

5年前,一位步入商海不久的文化人走进这片位于昆明市东北双龙乡境内、面积为2.3平方公里的人烟稀少的地方时,便意识到这里的开发将面临着一种窘迫的境地。

这里的地势山峦起伏,沟壑纵横,中部为原天生坝水库,整个区域林木覆盖率达80%。每到春夏之交,遍山杜鹃、山茶及各种野花盛开,的确是一块荒莽而迷人之地。但是,即使在这人烟稀少之地,人类的妄自尊大也留下了种种痕迹。面积180亩的天生坝水库由于源头工厂的污水大量排入,水体受到严重污染,湖中杂草丛生,浮萍盖湖,虻虫成片,臭气熏天。

这位开发者和他的同伴们开始了思考。当我们的心灵站在比较正确的一边时,一种本能的对生命的尊重就在于我们的内心。人们总是满怀欣悦地盼望加入伟大的生之交响曲,但对其他生命形式的倾轧却让他们只听到噪音,只看到污浊。近的有滇池、抚仙湖、洱海,远的如太湖、洞庭湖等,这些壮丽的生命都在数十年间被人类的愚昧和狂妄弄得奄奄一息。

开发者们便把环境的治理和保护放在首位,一切建议均不破坏原来的自然状态。开发者们为湖区源头的骨粉厂建造了综合性水处理设备,在湖区积极打捞浮萍和杂草,放入鱼苗进行生态治理。对于树木植被采取了分片管理,各种旅游休闲项目根据其性质、规模大小选择合适区域设置,采取专人管理,做好护林防火保障工作。

几年来,湖区水质已经改善,浮萍野草已不见踪迹,虻虫已成为益鸟虫鱼的口中之餐。环湖数公里石板小径可以让人体会到青山绿水的宁静境界。湖面上时有野鸭起落。于是,原来的天生坝水库也就顺乎情理地被称为野鸭湖。

今天的野鸭湖走出了人与自然对立的怪圈,给人们这样一种启示:在世界的万物中,本来没有任何东西是被特别保护的,包括人自身。因此生活是同一的,每一个活动都从另一个活动中得到力量。当人类在无休止地掠夺、扭曲、改造自然的同时,自然也在加倍地报复我们这种微薄而空虚的骄傲。人类早就应该敞开胸怀,去接纳无数的生命和这些生命给我们带来的温情和美。

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现代人的一种渴望,一个深藏的梦。当人类终于醒悟到应该放弃支配自然的权力时,就能够重返大地。

宁静的野鸭湖就是这样的一个梦,一种渴望。

提示:当人类在无休止地掠夺、歪曲、改造自然的同时,自然也在加倍地报复我们这种微薄而空虚的骄傲。想一想:野鸭湖的今昔变迁会给我们怎样的启发?为什么说“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现代人的一种渴望,一个深藏的梦”?

楼兰的忧郁

梅 洁

三千多年前的楼兰,曾有环境学专家向国王建议对“砍树者”实行“罚马”“罚牝牛”。当国王将此建议晓谕臣民时,一切都已晚了,沙漠、狂风、干渴已开始疯狂地吞噬楼兰。楼兰人来不及种树了。我们完全可以想象,曾经“马蹄哒哒,驼铃声声,商贾使节络绎不绝”、处在古丝绸之路上的楼兰城的富裕和繁华;我们同样也可以想象,当沙暴卷来并湮埋这座城市时,无处逃生的楼兰人的惊恐与绝望。

楼兰被湮埋了。和楼兰同时兴起在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尼雅、卡拉当格、安迪尔、古皮山等繁华城镇也都先后湮没在近代的沙漠之中。

当我穿行在辽阔的西鄂尔多斯荒原,当我行走在沟壑纵横、山塬破碎的甘肃定西和宁夏西海固,当我站定在漫漫无际的腾格里沙漠之中时,我总在想,仅仅是楼兰人来不及种树了吗?

事实上,中国西部因贫困而蒙昧、因蒙昧而无节制地生育、又因生育而降临给生存环境的巨大的、灾难性破坏已经发生。

我在宁夏采访时得知,贫苦的农民和他们的孩子生钱的唯一办法是挖甘草,老师赞扬某某女童能艰苦读书是因为该女童能吃苦挖甘草,赞扬该父母能供女孩念书也是要领我参观满屋子的甘草。人们居然不知道这一代又一代的挖甘草已经把宁夏整个的生存环境给毁得面目全非……

提示:看了一句话让我思索良久,这句话是这样说的:爷爷打猎为生,爸爸伐木为生,儿子卖树墩为生,孙子卖根雕为生,我不知楼兰的子孙们是否也在这样“作业”,但我却清晰地看到了自然的脸上的那份忧郁,一种让人窒息的忧郁。当沙尘暴再一次疯狂,当黄河水再一次决堤,我们是否也该停下来思考一下:精华都眼睁睁地看它流走,以后我们还指望什么?

    相关推荐

    《罗布泊,消逝的汕湖》教学设计5 《罗布泊,消逝的汕湖》教学设计2 《罗布泊,消逝的汕湖》教学设计1 《罗布泊,消逝的汕湖》教学设计4 《罗布泊,消逝的汕湖》说课设计 《罗布泊,消逝的汕湖》教学设计3 12 《罗布泊,消逝的汕湖》教学设计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12.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5 评《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2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1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3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评课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评课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反思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设计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课文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练习设计 12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一)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导学案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说课稿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评课稿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评课稿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17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导学稿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反思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反思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实录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读后感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实录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说课稿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读后感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反思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导学教案 读《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有感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实录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杂谈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建议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导入语设计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材理解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有关资料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结构分析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同步练习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优化测控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课堂实录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同步练习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评课稿2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问题探究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写作特点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写作特色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词语解释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整体把握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习题精选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课文评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