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设计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小编:

【教学目标】

1、分析本文结构,理解散文特点。

2、学习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

3、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

4、领略民族风情,热爱民俗文化,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教学与学法分析】

1、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丰富深厚的民俗文化始终与民族文化相伴随。一个民族或群体的民俗,实际上是指该民族或该群体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任何发达的或发展中的民族或群体,都毫无例外地生活在一定的民俗中。学习中华民族的民俗文化,可以加深对我们民族的了解和感情。本单元所选课文,大多是写各地节日风俗的,也有讲述民间艺人轶事,描绘街头商贩吆喝的,组成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

2、课文主题:

本文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在作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

3、作为说明文,教学时应努力遵循新课程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喜欢这种方式并且乐于实践。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文学欣赏能力。让学生感受语文学习的新途径,初尝自主学习的无穷乐趣。不再一味听记,而是主动探究,亲身实践,开动脑筋,探求真知。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请欣赏云南民歌《小河淌水》

小河淌水

月亮出来亮汪汪,亮汪汪。

想起我的阿哥,在深山。

哥象月亮天上走,天上走。

哥,哥,山下小月亮出来亮汪汪,亮汪汪。

想起我的阿哥,在深山。哥象月亮天上走,天上走。

哥啊哥啊,山下小河淌水清攸攸,月亮出来照半坡,

照半坡,望见月亮想起我的哥。

一阵清风吹上坡,吹上坡,哥啊,哥啊,

你可听见阿妹叫阿哥。

我国有56个少数民族,每个少数民族都能歌善舞。云南是聚居了最多的少数民族的省份,在各族人民的生活中,民歌几乎渗透到了各个领域。接下来大家请欣赏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的一篇介绍云南民歌的文章,这就是──《云南的歌会》

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二、整体感知

本文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

第一部分:山野对歌。对歌具有对抗赛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第二部分:山路漫歌。这是即兴的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

第三部分:村寨传歌。这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民歌的课堂。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在手法上,三个部分一写唱歌人,一写唱歌的环境,一写唱歌的场面。

“山野对歌”主要写唱歌人,对演唱者不惜浓墨重彩、工笔描绘,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情景。

“山路漫歌”部分则着力描写唱歌人所处的优美环境:天如此之蓝,花如此之美,悠悠鸟鸣如此婉转动听,而在这样美好环境中长大的女孩儿,自然是歌声动人、情韵动人。这是以优美环境映衬优美的人物优美的歌。

“村寨传歌”更是盛况空前。写场面,有全局描绘,有细部刻画,宛若电影画面中的全景与特写。

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

三、研习新课

山野对歌:主要写了唱歌人,对歌唱者不惜浓墨重彩、工笔描绘,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情景。

请学生思考:人的哪个部位?哪个方面?写出了什么特点?由人能体会出什么样的对歌情景?

山路漫歌:着力描写唱歌人所处的优美环境;天如此之蓝、花如此之美。悠悠鸟鸣如此婉转动听,而在这样美好环境中长大的女孩儿,自然是歌声动人、情韵动人。这是以优美环境映衬优美的人物优美的歌。

请同学思考:为什么作者要花很多的笔墨写环境、鸟儿?哪句话是这段话的中心句?

村寨传歌:这里既有全局描绘,也有细微刻画,宛如电影画面中的全景和特写。

请同学思考;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个热闹的场面?

四、朗读欣赏

请学生齐读课文第四段,然后将自己当作“赶马女孩子”,说一说路上的旖旎风光。

思考:作者着力描写美丽的山野风光,其目的是什么呢?

教师明确:此处的环境描写,作者移步换景,从视觉与听觉的角度,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山坡树林、写花、写鸟、写人,描绘出一幅充满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图来。这图给“赶马女孩的歌唱”创造了一个动人的环境。山花烂漫,山鸟齐唱,这是何等的生机勃勃!而生活在其间的女孩日日领略,潜移默化,在性格气质上早已渐染了如此美好的自然情趣。另外,山鸟或悠扬或质朴的鸣唱与“赶马女孩的歌唱”交相应和,互为辉映,交织成一片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

通过这一段欣赏,我们不难可以看出沈从文先生是一位文学大师,从中也体味到课文的优美抒情的语言特色。

五、研读赏析

1、“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

“多”字在文中是否可有可无?“种种不同方式”具体指的是什么?

“多是情歌酬和”说的是云南对歌以情歌为主,但仍有其他内容。在下文其实就有照应──“也唱其他故事”。因此,此处一个“多”字下得准确精当,无可更易。

“种种不同方式”有总领作用,具体包含以下几种对歌方式:见景生情,即物起兴;提问;互嘲互赞。

专门提出这一短语意在引导学生注意总领与分说这一结构方式,有扩展文意的作用。

2、下面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⑴ 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⑵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沈从文《边城》)

教师明确:

这是一个发散性的问题,答案不强求一律,学生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但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对语言进行细致分析、体味,切忌泛泛而谈,架空分析。

第一段以工笔描绘为主,刻画细腻真实,作者的态度隐含在字里行间。这段文字如同一幅人物肖像:写面容、写牙齿、写衣饰,笔笔细致,如在目前。

第二段着力描写人物的神韵气度,流露出作者强烈的情感倾向。为了写出人物内在的精神风貌,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意在写出人物空灵动人的精神之美。因此,这段文字显得飘忽灵秀。

这两段人物描写各有千秋。第一段以写实为主,写出了人物的面目神态;第二段侧重写虚,写出了人物的精神风貌。

四、课外拓展,美文欣赏

云南之行

7月23日中午我风风火火从成都赶火车到云南。听说云南的昆明四季如春,到处鲜花似锦,景色宜人;神奇的阿诗玛动人的传说,有美丽人文景观世界园艺博览会址,有彝族、白族等少数民族的火把节。我有着往家赶的感觉,一路上我把头紧紧地贴在火车的玻璃窗上,眼睛简直没有忙过来。火车过了峨眉车站,开始了沿着大渡河蜿蜒蛇行,似乎与徒步旅游者一样背着沉重的行囊,爬山涉水;隧道一个又一个,眼睛被出洞口的阳光晃得有点儿头晕,但大渡河边的翠绿色的草垫直逼你的眼,清澈的河水与火车齐头并进。

下午7点,火车追逐着山涧的阳光,火车总想抄点儿近路,从山洞里钻进去,又从山坳里爬出来,夸父追赶太阳一样执着。夸父道渴而死,我们却永不疲惫,太阳从山头藏到河底,我们从山洞进入黑幕。夜晚降临,但四周的山的翠绿,河水的碧绿和山涧斜射下来的道道阳光始终还在我的眼前。

24日早上6点,云南的天空让我睁开了眼,高原的天色是最动人的。云彩像漂浮在蔚蓝的大海上的帆船,朝着海港进发。我们又开始了追逐白云的游戏,今天我们似乎不是夸父而是飞天了。火车来到了云南的元谋,元谋原人遗址是人类的摇篮。我把头更紧地贴在了玻璃窗上,我想亲临包裹我们祖先的襁褓,哺育民族的摇篮:中间平旷的大地上被一条河贯穿起来,那条河像烧烤架上的串鱼的那根筷子,整个平旷地带就是那条在大陆架上烤着的美味的鱼,红色的土壤不正是喷烧的火苗吗?我们从这条鱼的尾部缓缓进入。李白在《蜀道难》里唱道:“蚕从及鱼浮,开国何茫然。”他看到的是蜀山的难行,但他提到的“鱼浮”就是开国的祖先。有人说人是从鱼演变来的,我想那一定有道理。在这里的正西边的大姚县刚发生了场大地震,地面平均下沉了7米多,地面还裂开了一条大缝,电视报道说没有死人,老百姓还一个劲儿地夸共产党好。我想是否是宇宙中哪个顽皮的孩子打翻烤炉上碳火了,从大姚这里溅出火星来了,跟人类开了个玩笑吧。

7点10分火车进了昆明车站。我想我一定要去看看云南明珠——草海,滇池。

(二)

早上,太阳从山丫里起来,一点儿懒觉都不睡。我们准备好足够的水,戴上太阳帽,乘车坐直到大观楼。站在公共汽车上,车外的街道很整洁,满街的鲜花。我真的感受到春城的气氛来了,人们很少有戴帽子出游的,虽然是太阳高照,但气温如同春天一般,室外温度27—28℃,春城可能也缘于此吧。

进了大观楼公园,一幅山明水秀的风水画长卷呈现在我们面前,画面的中心就是大观楼,它是中国四大名楼之一,虽然没有黄鹤楼那样的临江揽龟蛇二山的宏伟,也没有滕王阁那样襟三江带五湖的雅量,还没有岳阳楼那样临波不惊的气度,但它处处显出南国的典雅秀丽,富丽堂皇,恭恭敬敬地注视着草海。

整个大观楼公园以大观楼为轴心,左边是荷塘,我立刻感受到映日荷花无穷碧了。它右边是明镜般的水面,蓝蓝的天,碧绿的水,我在画报上看到过。远处汉白玉雕砌的石拱桥的身影倒影在碧绿的水里,细长的柳丝轻轻地飘拂着,活像水中仰泳的美人。“长桥卧波,未云何龙?”这里还可以用黄鹤楼前牌坊的“江山入画”来概括了。人们在此处驻足闲息,怎么不是人在湖上走,胜似画中游呢?我很兴奋,我觉得自己的眼睛简直不够用。在这里是不能用眼的,要用心去感受。

我们上了船,游览起草海来。草海是滇池的一部分,是被一条人工筑成的河堤将滇池分开而成的,人们叫它海埂公园,在西山公园的脚下。刚上游船,船很平稳,如果不是身边溅起的水花,我们还不知道是在坐船呢。远远的山,墨绿色的,身边的游客们,都唏嘘了起来,都用手比画着远处的仰面躺在湖面上的睡美人。我在长江三峡的大宁河上看到过如此的想象,但由于山势陡峭,始终没有看清她婀娜的体态,在这里我看到了。我惊讶,大自然尽然这般神奇!

我们渐渐到了草海的中央,眼看着船舷边溅起的不是雪白的浪花,而是绿绿的浪花,其中有白色的点子,那是死掉的鱼,到处都是。人们为了自己的娱悦,踏进了鱼儿们的领地,鱼们是否用集体自杀来表达愤怒呢?游客们都发出叹息来,多让人扫兴啊!

人们议论起来,社会进步的标志到底是什么呢?是自然科学的进步还是人文的进步?从旅游名胜的种种报道来看,环境的污染已经道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了!自然科学进步了,确实给人们带来生活上的方便,人们对钱的追求使道德逐渐沦丧,对环境的认识模糊。人们利用环境可持续发展是多么重要啊。古代人们就知道“不涸泽而鱼”“不焚田而猎”,孟子也劝道:“数罟不入洼池。”唐代魏征在给太宗的折子中不是也劝在打猎时要想到“三驱以为度”吗?那时人们就很注重环境的保护,再生资源的利用了。自然科学进步了,人文科学却在退步!

可喜的是国家投资好多个亿元人民币来整治滇池。我似乎看到了明亮入镜的湖光山色,看到鱼群追逐游船的景象了。

(三)

仰望西山,索道行空。

我老婆,儿子和我三人打的前往。来到山门,买票拾级而上。“龙门石窟”刻于山门前。人们说,游西山,须三摸一看:一摸龟蛇去灾祸,二摸财神发财多,三摸龙珠身康泰,四看滇池乐呵呵。

我们随同涌动人潮像流水一样流动,但不是往低处流,而是向高处冒。第一道古刹建筑是玄真武殿,金碧辉煌,傍边有一呈画堂,里面有关于玄真武子的故事画。都是中国画,可以说不是极品也是精品,不是精品都是胜品。连环画一般地叙述着武子的忍辱修行得道的故事。他被赶出宫廷后流落荒野,当他失去信心的时候,受到一老婆子铁杵磨针的启发,忍受一切苦难。一次,他半路遇到抢匪,所有值钱的东西被洗劫一空,残忍的盗贼他剖开他的胸膛,取出他的肠胃,把胃覆盖放到他的草鞋上,肠与袜子放到一起。他强忍疼痛,打坐冥想。贼人们看到这样的人个个胆寒,他们看到一个奇迹发生了。草鞋上的胃开始蠕动起来变成了龟,肠子蠕动起来钻到袜子里变成了蛇,龟蛇一起为他补给能量。贼人们看到如此神奇,知道神人在世,真武子也,虏之不祥。丢掉所抢之物,仓皇逃匿。武子后来修成正果得道成仙成为玄真武子,普救天下苦难之人。人们把这个故事流传下来,并在此立祠祭祀他,并在祠外塑一龟蛇同卧石雕。游客们上是下下都虔诚地以手从蛇尾绕蛇身到龟头抚摩之,现已光亮如镜。

往上,石梯不能容二人并行,若遇,其一必侧身让过。“后人视前人履底。”过往游客无不唏嘘。仰面,乃一财神爷:手托金元宝,目视天下人。金元宝离地丈高有余,须跳跃摸之。很多人摸不到,慨叹无财运。我奋力而起,仿佛如腾空的鸿鹄,但我知道我胜似燕雀般的跳跃而已。勉强以中指触之,悻然落地。财神爷会赐予我财吗?我知道只要摸到的金元宝的人心中都有一种愿望,对愿望的追求不是财又是什么呢?

再往上,人们只能蛇身而行,出没岩洞。快到顶了,刚驻足喘息,头上一石门,耀然而立。仰视之,乃一油光可鉴石雕园球,直径二寸许,三分之一外露,在外部分光华如珠,此乃“龙珠”!游客们人人伸手触摸,老婆喜之,以手抚摩半分钟之久,差点造成塞车般的交通堵塞。

荧光闪闪,拍照如云。

俯身远眺,昆明远景入眼帘矣。红塔基地,不日“黄马”将至,门票高达680元一张。游客们看着那一片红房子,仿佛在观临世界足球顶级球员赛场拼搏。崖壁上有“高原明珠──滇池”的石刻,我们的眼光被“明珠”牵引着,柔柔地滑进滇池。整个滇池原貌尽收眼底,没有了蓝蓝的天空,只有绿绿的被游荡的小船划出一道道凝碧的波痕。我惊叹,大自然多么神奇。她馈赠给人类多美的高原明珠,然而我们受之有愧啊。

快整治滇池!

天将落幕,西山笼罩在落日余晖的阴影里。我们赶紧下山到云南民族文化村去,今晚有白族人民的“火把节”。

(四)

进了民族文化村,安静祥和。壮族,傣族,摩索族,白族等等都拥有自己的村寨。风光明媚,瑞气祥和。恰好今天是农历六月二十五,白族人民的传统节日──火把节。白族民族一条街上,熙熙攘攘的,到处都是人。我们目睹了白族的民居,都是青瓦白墙,雕梁画栋。如果你想欣赏白族姑娘的歌舞,在进门时就要喝三道茶,一苦,二涩,三甜。意思是与白族人民的交往同成就事业一样,都要先苦后甜。

“火把节”的庆祝场地设在一个四合院内。中间有近100平米的石坝,在正东面和正西面扎着两丈高的火把树,树上插着彩旗和果子,听说,火把点燃后,谁吃到果子,谁就会消灾避祸。点火把要在晚上八点。我们都搬来石蹬木凳坐着等候。

七点五十分左右,一队身着白族民族服装和摩索族服装的男男女女吹着笙和贝司(一种民族器乐,类似萧管,但嘴吹处是类似葫芦的东西,吹起来,声音低沉柔和),弹着三弦类似的琴,跳着整齐的舞步进入场地。

八点正,主持人宣布白族人民的火把节开始。介绍了火把节的来历。彝族人民的火把节是农历六月二十四,火代表彝族人民的进步和文明,代表驱灾降魔。白族人民的火把节歌颂的是爱情。火是爱的象征。有这样一个传说,在很久很久没有火的年代,白族有一对青年男女相爱,农奴主(权且这样说)干涉他们的恋爱,处处给他们找岔子,出难题。农奴主要他们到太阳那里把火取来就允许他们结合。村寨的爷爷奶奶们,阿爸阿妈们,舅舅婶婶们,眼看着这对相爱的人,为他们落泪。这两位青年不相信就这样下去,他们相信只要他们努力,一定会赶上太阳,取回火种的。他们这晚没有睡觉,等待着太阳的升起。太阳升起来,他们眼里燃烧着希望。开始追赶太阳。他们翻山越岭,草鞋都跑烂了好多双,他们走到山崖上,他们都累了,又渴又饿,疲惫不堪。眼看太阳就要下山了,他们知道,赶不上太阳就意味着什么。小伙子猛然跃起,在发热的山岩狂奔,草鞋底在石头间磨擦,兹兹作响,他拼命起来,姑娘紧跟着。小伙子越来越快,草鞋底冒起了白烟,姑娘看到了,看到了太阳在小伙子的脚底。她拼命地喊:哥啊,你就是太阳!小伙子停下来,草鞋燃烧起来。他们捧着燃烧的火回到村寨里,村寨的农奴们都赶来了,围绕着熊熊燃烧的火,举着火把,又唱又跳,整个村寨沸腾了,整个夜空亮如白昼。当晚他们就举行了空前的婚礼。从此,白族人民对爱情的执着就像火一样热烈。

火把毕毕剥剥地然烧起来,围绕着火把,人们狂欢。开始是白族青年男女,接着是摩索族的姑娘。不一会儿,整个队伍里有了老人,有了孩子;有各种服饰的民族,许多游客都加入了进去。其中还有外国客人,老外们似乎忘记了他们的国度。我们已经完全分不清这到底是哪个民族了。这时候,没有肤色,没有种族,没有富贵,没有贫穷,只有人,只有狂欢的人围着大火把,举着小火把的舞蹈。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不!没有民族这才是世界,才是主宰地球万物之灵的人!

快十点了,我们已经精疲力竭了。赶紧赶末班车。

我们走远了,但那半边天还是红的。

    相关推荐

    云南的歌会 云南的歌会 《云南的歌会》 《云南的歌会》 《云南的歌会》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云南的歌会 云南的歌会 云南的歌会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云南的歌会2 云南的歌会9 云南的歌会11 云南的歌会教案设计 云南的歌会教案设计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1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4 云南的歌会5 云南的歌会8 云南的歌会10 16 云南的歌会 云南的歌会1 16云南的歌会 云南的歌会6 16.云南的歌会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7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1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3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6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2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5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2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3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3 16 云南的歌会 16 云南的歌会 云南的歌会3 云南的歌会4 《云南的歌会》7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2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6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4 云南的歌会教案 《云南的歌会》练习设计 云南的歌会说课设计 《云南的歌会》教案 《云南的歌会》教案 《云南的歌会》教案 云南歌会,二十年的约定──《云南的歌会》教学反思 《云南的歌会》说课设计 云南的歌会说课设计 从云南的歌会到儋州的调声──我教《云南的歌会》 云南的歌会导学案设计 我读《云南的歌会》 云南的歌会导学案 《云南的歌会》教案3 《云南的歌会》教案25 《云南的歌会》课文 《云南的歌会》教学教案 《云南的歌会》教案28 《云南的歌会》教案4 《云南的歌会》教案27 16 云南的歌会教案 《云南的歌会》教案2 《云南的歌会》教案26 《云南的歌会》教学杂谈 《云南的歌会》教学实录 《云南的歌会》教学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