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分析

《与朱元思书》教学案例与反思

小编:

语文教学应在愉悦、和谐、高效、民主的的学习环境中进行。这就意味着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的融洽的协作合伴关系,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就应该敞开心扉,走进彼此的心灵世界。教师不只是简单的教学管理者,也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应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和点拨者,是开放、双主、互动的学习环境的营造者。鉴于此 ,语文课堂教学中,我在《开放性双主互动教学模式》的探究上进行着大胆地尝试与探索,

本节课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

1、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重视朗读训练,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背诵并默写全文。

2、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把握课文的主旨。

3、引导学生品味赏析文章的语言美,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捉高鉴赏水平。

4、通过教渎本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我将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志趣美、语言美以及背诵课文确立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而教学难点则定在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含意上。

本节课我准备采用如下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以学生为主体,在相互讨论中交流看法,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使课堂真正成为学堂。以下是新授课《与朱元思书》课堂上的一些教学片断的回放,希望能抛砖引玉,给同仁们以启迪:

【教学片断】

〖课堂精彩镜头回放一〗

师:请一位同学把课文朗读一遍。(生纷纷举手)

师:我找一位没有举手的。(指一位同学)就是你吧。你为什么没有举手?

生:我的普通话说得不好。

师:没关系。没有谁不练习就把普通话说好的。练习练习吧。(生朗读课文,下面有学生在掩口窃笑)

师:读得不错嘛,虽然不能说很准确,但是很流畅。要努力,大胆些,敢于表现,才有成功。(生欲回去)

师:先不要急着坐下,给大家解释一下课题好吗。

生:和......朱元思写信。

师:“与”确实有“和”的意思,在我们所学的文言古诗词中,“与”字共有哪几种解释?

师:但在这里给怎么解释更好一些呢?

生:给、介词跟、和(连词),这里应解释为 “给”;

师: “书”解释得很好,在这里是名词,“信”的意思。

生:给朱元思的信。

师:非常棒!课堂上只有珍惜机会,你才会有上乘的表现。

瞬间感悟:希望之花会在批评指责中枯萎,也会在表扬激励中怒放,后进生也渴望进步,希望得到表扬,他们也希望沐浴老师鼓励的春风,希望得到老师慈母般的关爱,希望和同学们一道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但由于他们缺乏自信,总觉得低人一等,矮人三分,课堂上教师一定要揣一颗平等之心,一颗平常之心,一颗仁爱之心,一颗赤诚之心去融化后进生心底的坚冰,去唤醒他们麻木的知觉,去启开他们心智的大门。这些学生才能融入学生的群体,自主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师生只有一碗水端平,才能走进后进生的心灵深处。课堂教学中老师把阳光洒遍教室的每一个角落,让每一个学生都淋浴着和煦的春晖,让每个学生都有了均等的表现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

〖课堂精彩镜头回放二〗

老师现在有个弄不明白的问题,想在这儿请教一下我们同学:

大家好好品一下第三自然段,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作者究竟是在写人还是写山?

生:写游人的体验感受

生:是写山水之美。

师:从字面意义上来看,作者明明是在写游山玩水人的内心体验和感受,你怎么说是作者是在写山写水呢

生:作者在这里是从另一个角度去表现山水之美

师:很好,这是我想到了我们所学过的一首古诗《陌百桑》,同学们是否记作者是如何通过行路人的反映来表现秦罗敷之美的?

生:齐背诵相关文段

师: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生:反衬。通过反衬进一步表现了秦罗敷女美若天仙。

师:这位同学的发言太精彩了,让我茅塞顿开。正因为山美水美,所以让游人,即使是追求功名利禄的人,执掌大权的人都忘情山水,留恋忘返,更可见山水之美 。

瞬间感悟:在课堂上我以这种请教的方式发问,学生对这个问题特别感兴趣,他们纷纷查资料,与同学共同讨论,寻求问题的答案,他们争先恐后亮出自己的答案。我发现他们并没有因为老师的无知而对老师有些许的不满,相反他们把老师当成了他们合作的伙伴。

反思:教师无知并不可怕,教师敢于在学生面前暴露自己的无知,反而会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的老师的坦诚,老师的一丝不苟,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让学生更真切地懂得: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有时老师在一些问题上故装不懂,反而更能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激情,培养起他们不畏老师,不畏书本,不畏权威的精神。

〖课堂精彩镜头回放三〗

生:我也有一个问题在这想请教一下同学和老师:作者的这两句话应该说是画龙点睛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写完这两句,作者应该结尾了,可是后面为什么还要接着写景?接着写下去,我觉得有点画蛇添足(学生中有笑声)。

师:大家觉得他说的有道理吗?

生:我觉得有道理。

师:你说说。

生:文章到“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就是文末点题了,而再写下去,好像又是一个开头,那样结尾不如就“窥谷忘反”那里结束好。

师:大家都是文章赏析专家。我跟大家的感觉也是一样的。实际上,也有不少大人,读了这篇文章后,觉得最后两句删掉才好。理由跟你们的差不多。

大家再仔细品读一下全文,带着感觉去读,考虑考虑作者留下这两句的原因是什么?

想想,作者乘着船,在刚刚发出那番感慨后,船继续前进,江面上又出现了一种景观:两岸高大繁茂的树木,把整个江面遮蔽了,好像一个大帐篷,船就在这帐篷下慢慢前进、慢慢游弋,一会又到了江面稍宽的地段,“横柯”变成了“疏条”。

生:哦,船一直是在前进的。

师:用陆游的话来说,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们可以由此再进一步想像,再接下去,还有什么美妙的景致?让人愈想愈觉得有吸引力,真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啊。

生:绕有余味

师:很好,这位同学一步到位,归纳得非常准确。

瞬间感悟:由满堂灌到满堂问,这似乎也算是语文教学历史上的进步,但习惯于在课堂上老师问学生答,长此以来学生成了老师的应声虫,无形中我们也在扼杀着学生的灵性,摧残着学生的个性与生命。我深深觉得:我们应该把提问的权利放给学生,从而真切地让学生感受到师生之间的平等,让学生感受平等对话的自由,同时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他们自主地走进了教材。

教育心理学认为,问题是思维的中国,又是思维的动力。在这里,教师把提问的权利放给了学生,从而启开了学生的心智大门。老师有必要引导学生“愿问──善问──会问”,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我们老师的责任就是授人以渔,教学生点金妙术。

【教后反思】

“开放性双主互动式教学模式”是针对现代课堂教学的利弊探索教育改革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思想。它是从教学内容、方法、空间和时间上全方位强调双主、互动、开放。立足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立足于学生的主动性发展和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课堂教学过程中努力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活动的自由度,大胆放手,让学生尝试,使每一个学生成为学习的参与者,探索者和发现者,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做语文学科认知结构、学习方法与学习策略的指导者,做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交流的组织者,做学生释疑解难的点拨者,做创设情景唤醒学生情感的激发者。

在如今的课程改革浪潮里,师生课堂上的交流是开放的、双主的、互动的,也是丰富多彩的,我们老师所追求的不仅是一种灵活多变交流的方式,更重要的是这种民主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能够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心灵得以放飞,让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催生语文课堂的生命与个性,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摇曳多姿,精彩纷呈。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开放双主互动中走向精彩。

    相关推荐

    与朱元思书反思 《与朱元思书》教学案例及反思 《与朱元思书》教学案例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 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课后反思 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教案 与朱元思书教案 《与朱元思书》教案 《与朱元思书》教案 《与朱元思书》教案 与朱元思书教案 《与朱元思书》教案 与朱元思书教案 《与朱元思书》教案 《与朱元思书》教学案例研究 21与朱元思书 21《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6 与朱元思书8 21《与朱元思书》 21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4 21《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3 与朱元思书10 与朱元思书1 与朱元思书2 与朱元思书7 与朱元思书11 与朱元思书5 与朱元思书9 与朱元思书导学案 21 与朱元思书教案 与朱元思书 教学设计示例 《与朱元思书》解词 《与朱元思书》赏析 浅析《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题解 评课《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预习 《与朱元思书》的美 《与朱元思书》导学案8 《与朱元思书》赏析 《与朱元思书》译文 《与朱元思书》译文 《与朱元思书》教案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案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案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案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案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示例2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示例2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示例1 《与朱元思书》中心思想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示例1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示例2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示例2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示例1 与朱元思书阅读答案 21 与朱元思书(方案A) 《与朱元思书》阅读答案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21 与朱元思书(方案B)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实录 《与朱元思书》教学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