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知识扩展

《醉翁亭记》考析

小编:

一、对“环滁皆山也”的理解

南宋学者朱熹在《朱子语类》中说:“欧公文亦多是修改到妙处。顷有人买得他《醉翁亭记》原稿,初说滁州四面有山,凡数十字。末后改定,只曰‘环滁皆山也’五字而已。”这个经过修改的妙句,历来为文学家所称道。但游览过滁州琅琊山的读者,却认为环滁并非皆山,描写失实,于是产生一些不同的说法和争论。为了追求所谓符合景物实际,便有指“整个滁州”之说等。这里关系到一个重要问题──文学作品如何描写景物,是不是一定要切实,值得深入研究。

笔者学生时代曾求学于位于琅琊东麓的滁县师范,工作后又多次旧地重游,对滁州的地理环境是了解的。“滁州”四面确实并非皆山,仅西南部群山连绵起伏,西北部有隐隐约约的山峦,其余均无山。东南部乌衣镇一带,还是水乡泽国。对“环滁皆山”之说,古人早有疑义。明人郎瑛在《七修类稿》中指出:“欧阳子曰:‘环滁皆山也。’余亲至……滁州四望无际,只西有琅琊”。清人何绍基在一首诗中写道:“野乌溪云共往还,《醉翁》一操落人间。如何陵谷多迁变,今日环滁竟少山!”欧阳修、苏舜元等人提倡写古文,努力使文章“言之有物”,这样一来,是不是可以说欧文也有“言之有物”,这样一来,是不是可以说欧文也有“巧其词以为华,张其言以为大之嫌”呢?我认为“言之有物”不等于要字字坐实。文学作品运用艺术加工、创造,描写自然景物“遗貌取神”,不求形似,是允许的,也是必要的。也只有这样,文学作品才具有艺术魅力;如果是照相式地描写,则景物显示不出特色,文章也就缺乏夺人的光彩。据有关资料记载,范仲淹未曾到过洞庭湖,《岳阳楼记》所写景物,是作者根据与洞庭湖景象相似的太湖景象及一本《洞庭秋晚图》构思出来的。虽说两湖景物相似,但绝不能雷同,何况又经过作者一番艺术创造呢?然而并没有人对此提出疑义。再如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写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这也不实。至于文中写的“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景象,也只是因情而生。总之,古人在写景时,为了达到“兴会超妙”,常是“遗貌取神”,对景物原型进行必要的艺术加工。试想,如果将“环滁皆山也”,改为“滁州只西南有山”之类语句,达到所谓真实,《醉翁亭记》开篇能像现在这样简练有力,不同凡俗吗?“环滁皆山也”虽与景物本来面目若即若离,但却妙哉。它不仅能形成文章由大到小,由远及近,一步一步引导读者走入胜境的艺术特色,而且开篇就显示出作者豪放不拘、超然洒脱的性格,为全文的思想感情定下主调。

既如上述,我们在读《醉翁亭记》时,就无须再对“环滁皆山也”苛求什么切实的解释了。

二、“酿泉”和“让泉”考析

对《醉翁亭记》中提到的一条溪水的名称,人们看法不一,有的说叫“酿泉”,有的说叫“让泉”。如中学语文课本印作“酿泉”,《大学语文》课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印作“让泉”。它何以有两个不同的名称呢?宜采用哪个名称呢?笔者不揣浅陋,略呈管见。

琅琊山中醉翁亭旁的这条溪水,原名“酿泉”。《安徽通志·舆地志》记载:“山谷深七八里,下有琅琊溪,谓之酿泉”。后欧阳修作《醉翁亭记》时,改“酿泉”为“让泉”佐证有三:

1、《欧阳永叔集》中印作“让泉”。

2、清康熙年间滁州知州王赐魁重立在泉边的石碑题作“让泉”。

3、宝宋斋藏《醉翁亭记》碑刻写作“让泉”。

其中,第三个资料是至关重要的,可信的。这块珍藏在醉翁亭里的碑刻《醉翁亭记》,是苏东坡在宋哲宗元祐六年应当时的滁州知州王君诏之请而书写的。苏轼是欧阳修的门生,曾受先生的大胆提携而被重用。他对于老师的这篇名文,不至于不熟悉或粗心大意,将“酿泉”误写成“让泉”,也不至于当时无人发现碑中误字,以致误传至今。可见是欧文作记时,将“酿泉”改为“让泉”。古时文人改动山水名称的例子也是有的。如安徽“九华山”,原名“九子山”,唐代诗人李白认为此名俗而不美,便将它改为“九华山”。“山以文传”,“九华山”之名从此闻名天下,广为人知,“九子山”之名反而无人知晓。

欧阳修改“酿泉”为“让泉”,并非心血来潮,信笔所至。虽然是一字之差,也有其匠心和“醉翁之意”。

1、“酿”“让”系音同音近的通假字,可以互相替代。《说文》同注为“襄声”,人,汝。上古时没有“r”这个声母,只有“呢”这个声母。那时用“襄”作声符的字,今天读音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从“n”声,象“酿”字等;一是从“r”声,象“让”字等。现在安徽滁县一带方言仍读“让泉”为“niàng

泉”。可见欧阳修也不是妄加改动的。

2、文中两次提到泉,如都用“酿泉”则字面重复,词性也不明。为了避复,将前者改作“让泉”(名词),后者用“酿泉”(动词)也是恰当的,不是画蛇添足。可见避复也是欧阳修改为“让泉”的用意之一。

3、改为“让泉”,赋予它“醉翁之意”。《与欧阳修对饮》一文(作者季振帮,原载1992年6月《文汇报》)指出:“细细想来,还是让泉这个名字更好些。那是你在《醉翁亭记》中改的,改出了一种旷达。……让有深意!”笔者再作一些拾遗。“让泉”出自“廉泉让水”的典故。南朝宋时,梁州范柏年因事谒见明帝,明帝说到广州的贪泉,就问到“卿州复有此泉否?”柏年答曰:“梁州唯有文川、武乡、廉泉、让水。”又问:“卿宅在何处?”柏年又答曰:“臣所居廉,让之间。”范语有暗示自己清廉之意。后以“廉泉让水”比喻风土的醇美。可见“让泉”用典蕴藏着醉翁之意:其一,表达了太守对滁州的热爱之情,赞颂其地风土的醇美;其二,表达了太守廉洁公正、宠辱皆忘、与民同乐的志向和情怀。这两方面的思想感情,在他的其他诗文中亦有表现和流露。如《别滁》诗云:“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诗句中洋溢着诗人留恋滁州的山水和民风土俗的惜别感情。《答圣俞》诗云:“才大名高乃富贵,岂比金紫包愚痴,贵贱同为一丘土,圣贤独如星日垂。”诗句表达了诗人高尚的思想境界。这与“让泉”的含义,一脉相承,相得益彰。

综上所述,笔者愚见,还是改名“让泉”意境高远。“山以文传”,既然古代大文人在作文时已将泉改名,且改得有深意,“酿泉”也就不必再用原名了。

    相关推荐

    《醉翁亭记》赏析 《醉翁亭记》赏析 《醉翁亭记》分析 《醉翁亭记》赏析 《醉翁亭记》分析 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考实 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疑难解析 《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7 醉翁亭记8 《醉翁亭记》教例评析 醉翁亭记9 《醉翁亭记》结构分析 《醉翁亭记》难点解析 28、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1 醉翁亭记11 28.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教例评析 醉翁亭新记 28醉翁亭记 28、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3 醉翁亭记4 《醉翁亭记》教案 《醉翁亭记》教案 《醉翁亭记》译文 28醉翁亭记 28醉翁亭记 醉翁亭新记 醉翁亭记2 醉翁亭记10 《醉翁亭记》教案 醉翁亭记教案 《醉翁亭记》一问 《醉翁亭记》中考试题选 《醉翁亭记》学案 《醉翁亭记》中的“而”字辨析 第五册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教学案 巧改《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难点例题解析 《醉翁亭记》教学案例分析 醉翁亭记中考题及答案 醉翁亭记[活动课] 《醉翁亭记》 说课稿 《醉翁亭记》教学案例分析 醉翁亭记[活动课] 《醉翁亭记》中考复习资料 醉翁亭记说课稿 醉翁亭记说课稿 《醉翁亭记》说课稿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醉翁亭记》 教学设计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醉翁亭记 教案示例 《醉翁亭记》写作借鉴 《醉翁亭记》授课提纲 《醉翁亭记》全文通透 《醉翁亭记》导学案2 《醉翁亭记》说课稿2 《醉翁亭记》教学反思 《醉翁亭记》复习指南 28 醉翁亭记教案 醉翁亭记说课稿 《醉翁亭记》教案60 《醉翁亭记》学法指导 《醉翁亭记》写作特色 《醉翁亭记》中心意思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醉翁亭记》授课提纲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醉翁亭记》教学建议 《醉翁亭记》整体把握 《醉翁亭记》教学实录 《醉翁亭记》导学案2 《醉翁亭记》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