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知识扩展

叶赛宁的爱情悲剧

小编:

1921年11月7日,苏联“十月革命”四周年纪念日,莫斯科大剧院里座无虚席。舞台上,一个身着红衣红帽红鞋子、身段迷人的舞蹈家,表演着即兴舞蹈。她那优美娴熟、富有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舞姿,以及那充满热情的、具有青春活力的出色表演,给观众留下了强烈深刻的印象。观众席上不时爆发出一阵又一阵的热烈掌声。

这个表演者不是别人,就是那个曾经风靡美国和欧洲的著名舞蹈家阿赛朵拉·邓肯。她这次访苏,是应苏联教育人民委员会主席卢那察尔斯基的邀请,克服重重阻力,由美国专程来苏联演出的。在大厅里的另外一角,观众席上有一位模样英俊、举止潇洒的青年男子。他平时显得有些忧郁的蓝眼睛里闪着一种异乎寻常的光芒,完全被台上舞蹈家的出色演出征服了。这个青年男子就是苏联当时著名的抒情诗人叶赛宁。

邓肯独具风味的舞姿和崭新的艺术风格,给叶赛宁留下极为美好的印象。尤其是邓肯身上透逸出来的那种艺术家独特的浪漫气质,更是在叶赛宁心里引起强烈的共鸣。

演出结束后,当叶赛宁被介绍给邓肯时,年轻的抒情诗人微觉情绪激动,心旌飘荡。然而,正当两人紧握双手,简单寒暄后互相凝视时,彼此都感到又惊讶又兴奋。

邓肯曾经读过叶赛宁那些美丽的抒情诗。如今见到这位诗人竟是这样年轻英俊,那双神情略显忧郁的蓝眼睛里迸发出如此奔放而且灼人的热情……她完全被迷住了。

对叶赛宁来说,邓肯是他第一个接触到的现代西方女子,她身上有着俄罗斯女子所没有的独特魅力。同时,她又是一个成熟的艺术家,那台上台下的每一个动作、姿态,都具有一种特殊的美感。更使叶赛宁惊异的是,在同邓肯的接触交往中,又往往能从她身上感受到少女般纯真的热情。正因为如此,两人见面相识后,便一见倾心,互相钟情。接着便陷入热恋中。

从恋爱婚姻的角度来说,叶赛宁和邓肯是不太相称的。叶赛宁当时仅二十六岁,而邓肯已经四十三岁,整整比叶赛宁大了十七岁。其次,两人语言不通,叶赛宁不懂英语,邓肯不懂俄语,彼此没有可以直接交谈的语言。

然而,这一切并不妨碍两人如痴如狂的热恋。虽然语言不通,但彼此都能从对方身上和眼睛里感受到一种特别强烈的爱。更重要的是,他俩似乎仅凭直觉便知道彼此都需要对方的这种爱。

不久,叶赛宁正式与邓肯同居。邓肯离开莫斯科去外地巡回演出时,叶赛宁也随她一道去苏联各地旅行,并作着一同出国的安排和准备。在正式办理出国手续前,按当时法律规定,两人须先办理结婚登记。邓肯为缩小自己与叶赛宁之间的年龄差距,有意将实际年龄减少了八岁,改为三十五岁。待一切手续办妥,准备就绪,两人于一九二二年五月十日踏上了去欧美的旅途,开始了他们正式的“蜜月旅行。”

产生裂痕

叶赛宁和邓肯的国外旅行,按他们事先拟好的路线,先后经德国、意大利、法国、比利时,最后到达美国,历时一年多。

叶赛宁这次出国,除商谈诗集印刷事宜外,还有一个自己没有公开讲出来的目的,就是想借此亲睹一下西方世界,增添感性知识,从而创作一些外国题材的诗。由于叶赛宁的名气,以及他毅然与西方舞星邓肯结婚的带传奇色彩的行动,更使他的经历蒙上一些神秘色彩。西方社会带着某种好奇心,审慎而有礼貌地接待这个来自“红色世界”的高贵游子。叶赛宁和邓肯所到这处,都受到人们的欢迎。然而,西方资本主义世界金钱至上,贫富悬殊,以及人们追求享乐,轻视艺术的现象,又使叶赛宁深感不安,以至于产生反感,出国的时间越长,他心里那种压抑感就越深。他想大量创作带有异国风情诗篇的兴致和情绪,全然被破坏了。与此同时,诗人对祖国,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也日益加深。相反,正由于在国外的旅行生活中显示出来的和邓肯在各方面的严重差异,两人为时不久的爱情和婚姻面临着危机。

从叶赛宁和邓肯两人来看,尽管他们之间有共同的艺术语言这个基础,但在出身,教育、年龄、性格等方面都差距甚远。在恋爱初期那阵甜蜜的兴奋与冲动过去之后,随着接触了解的加深,他们才发觉彼此之间存在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两人在性格上明显缺乏和谐一致。从某种的意义上说,叶赛宁是个“忧伤”的诗人,而邓肯是个“快活”的舞蹈家、这种性格上的不和谐必然造成两人感情上的裂痕,加之他们之间还有一个很严重的语言障碍,两人交流思想感情只能求助于手势和代名词。这样,由于思想感情得不到及时而充分的交流,两人之间的矛盾加深和最终分手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出国不久,叶赛宁和邓肯之间就经常因性格不合而争吵。到巴黎时,两人矛盾公开爆发,一度闹得不可开交。吵闹到后来,当他们两人都意识到分手已是不可避免的事时,便彼此都冷静下来,相互间达成一个不成文的“君子协议”:回到俄罗斯以后就分开,彼此以朋友身份相处。

分道扬镳

1923年秋,叶赛宁和邓肯返回莫斯科不久,两人果然就分居了。邓肯对自己和叶赛宁之间的爱情的破裂,感到十分难过和伤心;而叶赛宁呢,他同情甚至可怜邓肯这个有才华的异国女子,但却不想修复感情。他将邓肯送到高加索疗养,自己则和两个妹妹一起搬到过去的情人别尼斯拉夫斯卡娅那里去住。别尼斯拉夫斯卡娅的父亲是俄籍法国留学生,母亲是格鲁吉亚人。她不仅漂亮聪慧,而且有很高的文学素养和艺术见解。1916年她十九岁时,在彼得堡的一次文学晚会上第一次见到诗人叶赛宁,这位年轻诗人的气质和才华,给她留下深刻印象。

三年后,在莫斯科的文学晚会上,她再次听到叶赛宁的诗朗诵。少女的心扉被这些充满激情的美丽诗篇拔动了。渐渐的,她对叶赛宁的崇拜达到了狂热程度。叶赛宁的公开诗朗诵会,她场场必到,而且每次总是买同一排的座号:第四排第十六号。对叶赛宁的每首诗,她都熟读强记,并细细思索,理解其中的思想感情和深刻寓意。不久,一个偶然的机会,别尼斯拉夫斯卡娅结识了叶赛宁。随着交往接触加深,她成了叶赛宁的朋友和情人。他们常呆在一起,讨论探索艺术思想和创作技巧等问题。别尼斯拉夫斯卡娅和叶赛宁一起,度过了二十年代初期那一段平静和谐、幸福安宁的时光。遗憾的是,这段感情并没保持多久。自叶赛宁见到邓肯这个风靡欧美的著名艺术家后,他那忧伤诗人时时郁郁寡欢却又易于冲动的感情世界,便又遭到了爱情风暴的袭击。这样,他便离开了别尼斯拉夫斯卡娅,置身于和邓肯的狂热恋爱中。别尼斯拉夫斯卡娅是一个富有牺牲精神,而且内在力很强的女子。当叶赛宁遇到邓肯并同她结婚并出国旅行时,别尼斯拉夫斯卡娅尽管精神受到很大刺激,因悲伤变得一天天阴郁沉默。但她却没有沉溺在悲痛中不能自拔,她以坚强的毅力和无畏精神去忍受痛苦,并在静默中自我排解。现在,和邓肯分手的叶赛宁重新回到自己身边,多情而善良的别尼斯拉夫斯卡娅原谅了他,她又像过去那样,将自己的爱无私地献给叶赛宁。

邓肯在高加索和克里米亚旅行休养一段时间后,于1924年秋离开了苏联。她和叶赛宁这位苏联当代名诗人的短暂罗曼史就这样结束了。不过,邓肯始终对叶赛宁怀着崇敬和爱戴的珍贵感情,并不因两人最终分手而视若仇敌。她后来还对人坦率地说,她认为自己在苏联生活的三年,其中包括与叶赛宁的恋爱悲剧,比她一生中所有其他岁月的总和还更有价值。

三个悲剧

叶赛宁在别尼斯拉夫斯卡娅那里重新寻到了安宁和谐的环境和脉脉温情。但令人遗憾的是,再次结合后产生的和谐与安宁,仍然没能保持下去。不久后,这位多情的诗人又跌入了另一个纷乱的爱情旋涡,使他在自己的悲剧中又向前走了一步。1925年3月,别尼斯拉夫斯卡娅在家里举行了一次家庭晚会,在出席的客人中,有位颇具名门闺秀、且容貌出众的少女,她就是世界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孙女索菲娅·安德列夫娜。叶赛宁一见到她,就被其容貌举止吸引住了,再也无法掩饰对她的好感。生性聪明的索菲娅,正值情窦初开的少女时期,也极想寻找一个多情而有才气的艺术家或诗人做自己的生活伴侣。叶赛宁那本来就易于冲动并且常常表现出爱情狂热的心灵,自认识了索菲娅那一天起,又失去了平衡。

1925年5月,叶赛宁来到巴顿,他给别尼斯拉夫斯卡娅寄回一封信,提到自己健康状况欠佳,并暗示他即将和别尼斯拉夫斯卡娅分手。这是叶赛宁写给她的最后一封信。

这年9月,叶赛宁与索菲娅正式结婚。随后,他搬进了索菲娅那豪华而又古色古香的宽大住宅里。令叶赛宁失望的是,婚后生活并不像原来设计的那样美满。索菲娅虽然出身名门,天资出众,但她既缺乏同诗人相匹配的艺术才识和见解,也没有别尼斯拉夫斯卡娅那种温情。

叶赛宁是一个天性喜爱自由、理想大于现实的人,不习惯于传统的家庭生活,他追求理想的美神而投入索菲娅怀抱时,却没有意识到他把自己关进了他一向厌恶的家庭生活的牢笼,充当了婚姻锁链下的奴隶。到这时,他才真正感到当初别尼斯拉夫斯卡娅的重要和可贵。随着心境失调,叶赛宁的性格也愈来愈暴躁,到后来竟经常莫名其妙地发火,显得喜怒无常。经医院检查,医生认为他已患有精神抑郁症。12月,叶赛宁孤独地离开了莫斯科。他绕道去克里米亚同自己的两子孩子吻别,然后到了列宁格勒,住在一家旅馆里。

1925年12月28日凌晨,叶赛宁在旅馆的房间里自杀了。那年,他刚满三十岁。死前,他咬破手指,用血写成一首八行的“绝命诗”:

再见吧,我的朋友,再见吧。

你永铭于我的心中,我亲爱的朋友。

即将来临的永别,

意味着我们来世的聚首。

再见吧,朋友,不必握手也不必交谈,

无须把愁和悲深锁在眉尖——

在我们的生活中,死,并不新鲜,

可是活着,当然更不稀罕。

在国外的邓肯惊悉叶赛宁自杀消息后,立即给巴黎各家大报拍去这样的一封电报:

“叶赛宁悲惨的死给我带来了巨大的悲痛,……他的精神将永远活在俄罗斯人民和所有爱好诗歌的人们心中……”邓肯自己的命运也相当不幸。1927年,她在大街上穿过时,由于精神恍惚,围巾被卷进汽车轮子,遭受严重车祸而死。这位西方红极一时的著名舞星,也和一年多前自杀的抒情诗人一样,十分悲惨地走完了自己的人生路程。

1926年冬,正当叶赛宁去世一周年之际,别尼斯拉夫斯卡娅一个人来到坐落在莫斯科近郊的瓦干科夫公墓。她在诗人坟前跪了许久,最后,拿出自己随身带来的手枪自杀了。

别尼斯拉夫斯卡娅殉情时,留下一封遗书:

“1926年12月3日我在这里结束自己的残生。尽管我知道在我死后会有人对叶赛宁无休无止地狂吠,但是这对他、对我都已无所谓了。对我来说,一切最珍贵的东西都在这坟墓里……”别尼斯拉夫斯卡娅的殉情自杀,可以说是叶赛宁爱情悲剧中的令人感叹的最后一幕。她凄凉悲惨地结束自己的人生时,也还不足三十岁。

    相关推荐

    叶赛宁的婚姻 叶赛宁的诗作 叶赛宁的婚姻 叶赛宁之死 叶赛宁的农村诗 叶赛宁的农村诗 叶赛宁《狗之歌》原文欣赏 伟大的悲剧 心理剧:关于爱情 心理剧:关于爱情 伟大的悲剧 伟大的悲剧 《伟大的悲剧》 伟大的悲剧 伟大的悲剧 叶赛宁的书信:窥视心灵之室的后窗 焦仲卿、刘兰芝爱情悲剧原因之众说与我见 谈“悲剧”作品与情感美教育 21 伟大的悲剧 伟大的悲剧2 21伟大的悲剧 21.伟大的悲剧 汉代儒术统治下的一幕悲剧──我看焦、刘爱情之归宿 幽径悲剧 幽径悲剧 伟大的悲剧(学案) 《伟大的悲剧》教案 《伟大的悲剧》 学案 聆听一位乡村诗人深情的吟唱──读叶赛宁的《我沿着初雪漫步》 香菱的悲剧气韵 杰克·伦敦的悲剧 《窦娥冤》的悲剧性 《伟大的悲剧》教案 《伟大的悲剧》说课 伟大的悲剧教案 《伟大的悲剧》教案 香菱的悲剧气韵 《伟大的悲剧》赏析 刘兰芝、焦仲卿爱情悲剧的原因何在?──兼与丁毛同志商榷 读《伟大的悲剧》有感 读《伟大的悲剧》有感 《伟大的悲剧》教案1 读《伟大的悲剧》有感 《伟大的悲剧》说课稿 《伟大的悲剧》教案4 繁漪形象的悲剧美 《伟大的悲剧》说课稿 《伟大的悲剧》说课稿 《伟大的悲剧》导学案 《伟大的悲剧》说课稿 《雷雨》中生存的悲剧 《伟大的悲剧》教案2 《伟大的悲剧》教案3 伟大的悲剧教案两课时 伟大的悲剧教案一等奖 《伟大的悲剧》有关资料 《伟大的悲剧》反思体验 《伟大的悲剧》词语解释 《伟大的悲剧》写作特点 《伟大的悲剧》同步练习 《伟大的悲剧》教学设计 《伟大的悲剧》教学设计 《伟大的悲剧》教学案例 《伟大的悲剧》教学设计 《伟大的悲剧》教学设计 《哈姆莱特》的悲剧特色 《伟大的悲剧》教学案例 《伟大的悲剧》教学设计 《伟大的悲剧》精品教案 《伟大的悲剧》课堂实录 《伟大的悲剧》教学反思 《伟大的悲剧》教学实录 《幽径悲剧》简案 《伟大的悲剧》结构分析 《伟大的悲剧》难句解析 《伟大的悲剧》问题探究 《伟大的悲剧》同步练习 《伟大的悲剧》同步练习 《伟大的悲剧》教学设计 《伟大的悲剧》课堂实录 《伟大的悲剧》教案设计 伟大的悲剧教学设计 《伟大的悲剧》中心思想 《伟大的悲剧》教学设计 《伟大的悲剧》中心思想 《伟大的悲剧》教学设计 伟大的悲剧阅读理解 《伟大的悲剧》词义辨析 《伟大的悲剧》课文导读 《伟大的悲剧》同步练习 《伟大的悲剧》教学设计 《伟大的悲剧》美点探视 《伟大的悲剧》教学设计 《伟大的悲剧》课例点评 《伟大的悲剧》教学建议 《伟大的悲剧》整体把握 《伟大的悲剧》教学案例 《伟大的悲剧》有关资料 《伟大的悲剧》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