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知识扩展

读苏霍姆林斯基的日子里──一个人只有在他懂得爱的时候,才会成为真正的人

小编:

有时候,我总认为爱学生是老师的责任,只要我们去爱他们,似乎所有的一切都会改变。其实呢,最具爱心的恐怕还是孩子们。善是人类最基本的道德本质,真更是孩子的本性,有了真和善,美自然就至了。《家庭》中载过这样的一则故事:

有一个叫查文红的上海女人,自愿来到安徽一个偏僻的农村任教。可刚开始的时候,有的家长不信任她,把孩子转到另外的班级去了,因为那里上课都是用土话,家长和孩子担心听不懂她的普通话。查文红感到委屈,但她还是硬撑着上完了第一节课。下课了,一名学生问她:“老师,狠狠还来吗?”她没听懂,便问道:“‘狠狠’是什么意思?”学生们哄地笑了,一个小男孩不客气地说:“‘狠狠’就是‘狠狠’,你连‘狠狠’都不知道,还来教我们吗?”教室里再次爆发哄堂大笑。查老师去问校长:“‘狠狠’是什么意思?”原来“狠狠”却是当地的土话下午的意思。她开始学习当地土话,再上课,她总先用普通话讲,然后再“翻译”成学生能听懂的土话。还用讲故事与编顺口溜的方式进行教学,很受学生欢迎,学生学习的热情也高了。期末考试,全班的语文成绩平均达到91.87分,名列全镇第一。家长们闻讯,纷纷买来鞭炮,来到学校放了起来。一位家长激动地说:“这么好的成绩,我们多年没见过了。感谢查老师!”查文红激动得哭了。

那天晚上,突然停电了。正在休息的查文红,忽然听到窗外传来一阵碎乱的脚步声,夜深了她好害怕,担心是坏人。她壮着胆子喊了一声:“谁呀?”脚步声消失了,外面一片寂静,静得让人心慌。她再次准备躺下时,却传来了轻轻的敲门声,她便提着棍子,走到门边猛地将门一拉,门外站着的却是住在附近的几个学生。他们举着一支点亮的红蜡烛站在门口。静夜里的一支燃烧的烛火映着孩子们天真纯朴的脸,好美!其中一个孩子稚稚地说:“刚才停电了,我们担心老师一个人害怕,便把家中过年用的红蜡烛拿来给你壮胆。因为不知道你睡了没有,所以我们在你窗子下面听了一会儿。”查文红一边接过红烛,一边将孩子们拥在怀里,激动得又流泪了。

春节了,学校想让她早点回上海过年,便让查老师把剩下的课集中讲完。孩子们听说老师要走,心里都很难过,竟不能集中精神听课。查老师有些生气,正要批评他们。一个小女孩站了起来,很失落地说:“老师,你不走行不行?”“不行啊,老师要回家过年。”“那你到我家过年行吗?”“不行啊,上海的家里还有一个姐姐正等着老师回去呢。”小女孩听到这儿,她哭了,她又说:“那你亲我一下好吗?”查老师被感动了,亲了亲她,泪水也止不住地流了下来。孩子们都站了起来,都说:“老师,你也亲亲我吧。”于是她一路亲过去,班上47个学生,她一一亲到了。孩子们哭得更历害了。哭声传出,全校师生以为发生了什么事情,纷纷跑了过来,附近的村民也闻声从家里赶来了。真情是如此的具有感染力,一时间全校学生都哭了,面对如此感伤的场面,一些老师和村民也不知不觉地流下泪来。

那惊天动地的哭声,此时此刻似乎还在我的耳里回荡着了。

这个故事的名字叫“女教师的47个吻”。这是一个美丽的爱的故事。爱的确是一个人道德的核心,任何美好道德品质的内涵中都是指向爱的。查老师的爱,孩子们的爱,之所以让人感动,正因为它触动了人类求美向善而爱的心弦。一个人活着,最大的意义的背后,都是爱在驱使着,源动着,支撑着。在去爱别人的过程中,一个人常常找到自己的快乐和幸福,而这些快乐和幸福也同时会带给你爱着的人,甚至是更多的人。任何一个人是都需要别人来爱的,尤其是那些困境中的人们。教育者和孩子们之间则更需要爱的桥梁来沟通,更需要彼此之间用爱来融合,扶助。教育的每一个快乐,都是爱带来,至少我的每一个快乐的背后都是爱。一个优秀的教育者,都应该是爱的倡导者和拥有者。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多年从事儿童教育工作,亲眼看到他们成长为少年、青年、成年、父亲和母亲,我意识到有一条很重要的教育使命,就在于使我的学生们把真正的爱看做是人的功绩,而把人的崇高的爱看做是功绩的源泉。”“我们的教育使命就在于使每一个孩子都能认识这种价值并去珍惜它。”没有爱的世界,会是怎样的荒凉;任何一种善的追求,推动成功者的力量常常是爱──爱自己,爱别人,爱人类本身;爱家,爱祖国,爱人类的家园。

影视剧《法兰西之恋》是写二战之后的故事的。战争的残酷或许会暂时泯灭人性,而爱会使消失人性渐渐地复苏,除去人性中的恶,给更多的人以希望。爱如春风会化去人心中的雪和冰;爱如火给人带来光明和温暖,尤其是给那些黑暗和痛苦中的人们以奔向新生的希望。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我庆幸自己在《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中找到了爱的教育的春天!就让我们再一次重温他那发人深醒的至理名言吧:

一个人只有在他懂得爱的时候,才会成为真正的人!

    相关推荐

    苏霍姆林斯基的童年和他的家庭 苏霍姆林斯基的生平事迹 苏霍姆林斯基简介 苏霍姆林斯基介绍 苏霍姆林斯基论减负 苏霍姆林斯基论减负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 论苏霍姆林斯基的研究性学习法 一份来自乌克兰的传真──《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继承人奥·苏霍姆林斯卡娅教授致教育科学出版社的信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 让学生成为阅读的真正主人 苏霍姆林斯基与当代素质教育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评介 苏霍姆林斯基与当代素质教育 《永不凋谢的玫瑰》作者苏霍姆林斯基介绍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持续更新中)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对素质教育的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劳动教育方法的鉴赏与领悟 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冯骥才与他的《一百个中国人的十年》 诗人与他的保姆 装在套子里的人读后感(一) 读懂散文中的“这个人” 理解“总是坐在家里的人,永远不会懂得大自然的文字”的含义 有大恨,才会有大爱──读《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有感 习作一:当有人敲门的时候 《语文常谈》第1章:只有人类有真正的语言 习作一:当有人敲门的时候 习作一:当有人敲门的时候 尊重他人 尊重劳动──宋庆龄在最后的日子里 爱斯基摩人的狩猎活动 《爱斯基摩人的冰屋》教案 装在套子里的人 装在套子里的人 装在套子里的人 装在套子里的人 装在套子里的人 装在套子里的人 装在套子里的人 装在套子里的人 装在套子里的人 装在套子里的人 装在套子里的人 《装在套子里的人》 装在套子里的人 装在套子里的人 装在套子里的人 装在套子里的人 装在套子里的人 走进新课改,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装在套子里的人读后感(三) 装在套子里的人读后感(二) 在南极的日子里 习作二:当有人敲门的时候 习作二:当有人敲门的时候 2.装在套子里的人 构建自主的新课堂——让学生成为真正的读者 学习《为人民服务》一文的心得体会 习作二:当有人敲门的时候 魏书生与苏霍姆林斯基作文命题思想之比较_语文论文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 “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他爱那……,他爱……,他爱那…… 这句话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体会其好处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 《装在套子里的人》创新... 我教《装在套子里的人》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 《装在套子里的人》学案 你觉得老人每天这么干活真的像他说的“不累”吗?老人为什么说不累? 真正的男子汉 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读《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感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材解读一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关于自主创新教学的思考 在“文革”中修炼成“真人”的巴金 小学语文名师魏书生:魏书生与苏霍姆林斯基作文思想比较 第二册装在套子里的人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4 我年轻的时候(于永正) 装在套子里的人读后感 三篇汇总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之一 《装在套子里的人》说课稿 《装在套子里的人》导学案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1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11 《装在套子里的人》学案1 第二册装在套子里的人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5 第二册装在套子里的人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2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3 12《在南极的日子》|人教版 让孩子成为课堂的小主人 《装在套子里的人》导学案 留下一个真正的圆明园 《爱斯基摩人》教学设计 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课文阅读 《爱斯基摩人》教学设计 明天醒来我会在哪一只鞋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