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分析

阅读教学应坚守本位──《致女儿的信》教学随想

小编:

《致女儿的信》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封“教女信”,选入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对于此文,我已是多次听课,也读过一些“优秀”的教学设计和案例。我发现,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偏移阅读教学本位。“理解爱情的含义”、“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成了教学的中心目标甚至教学重点,以致某些课异化成“谈情说爱”课。

课堂教学,大都设计一个环节:让学生谈谈自己对爱情的理解。于是,课堂热闹非凡,有的说自己父母的爱情故事,有的说出自己对爱情的想望,有的说爱情是纯洁高尚的,有的说不能早恋……有的腼腆,有的神采飞扬,有的大言不惭,有的吞吞吐吐……下课之后,学生脑海里也就只有“爱情”,其他的什么也没有。一篇很有语文价值的课文就这样被敷衍了,打水漂了。

出现这一现象,主要原因有两个:

第一,教材的引导不到位。课文前面的导语是这样写的:爱情的歌被无数人吟唱过,爱情的故事经无数人传诵过。不过,当涉世未深的你想知道什么是爱情时,恐怕很难得到一个满意的答案。本文作者面对十四岁女儿提出的这个既简单又深奥的问题,不回避,不敷衍,而是用了一个充满诗意的故事,阐释了爱情的真谛。这段导语,为老师们导出的教学目标是“阐释爱情的真谛。”再来看“研讨与练习”中的问题:

一、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后,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的东西?想一想,这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为什么把它们放在一起来解释“爱情”?

二、联系全文,讨论下面三句话的深层含义:

1、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

2、上帝久久地伫立凝视着。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从那时起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3、从人本身来说,只有能以人的方式去爱的人,才成为真正的人。

三、作者在另一封给女儿的信中谈到自己对爱情的认识:“人的爱情应当不仅是美好、诚实、坚贞的,同时也应该是理智和慎重的、机警和严肃的,只有那样的爱情才能带来欢乐和幸福。”深入理解这段话的含义,结合课文内容,写一段话。

三个问题,虽然提问角度不同,但总的看来,都偏向于引导学生理解“爱情”。关于这一点,韩军老师曾客观地指出过。至于教师教学用书,也表现出这一倾向。“教学建议”中写道:初中生正值青春期,异性之间会产生微妙的感觉;文学作品和大众文化(影视、歌曲、杂志等)对爱情的渲染,更催化了他们对爱情的好奇与遐想,甚至有些学生已经初涉“爱河”。但“什么是爱情”,是需要人生的经历和“智慧”的积累,才能给自己一个答案的。教师可以借助这篇课文,引导学生借鉴他人的“生活的智慧”,好好思考与品味爱情的含义。教学中,教师可以多提供一些动人故事,少一些抽象的教条。引导学生“好好思考与品味爱情的含义”,指向就更加明显了。

第二,教师对阅读教学本质的理解不到位。对课文的人文性过度阐释和拓展,语文课就会变成思想品德教育课,这是课程改革以来阅读教学的一大偏向。因此,阅读教学必须坚守“本位”。洪镇涛先生认为,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语言”。于漪老师强调,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把握三个方面:

1、文章写了什么?

2、作者是怎样写的?

3、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由此可见,阅读教学目标应有两个层面:一是学习语言,在学习语言中理解内容,学习语言为主,理解内容为辅。二是学习写作,在学习语言的基础上把握文章写作方面的技巧,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去。但是,必须注意的是,我们强调的是“学习”,绝不是研究语言和章法。

要真实全面的了解一个人,就必须与其亲密接触。同样,要准确把握文章的“真义”,就必须与文本亲密接触。认真研读和准确把握文本,是阅读教学的基本前提。

那么,这封信值得重点关注的地方有哪些呢?用韩军老师的话来说,就是应该“研讨”哪“两三点”呢?

其一,研讨文章的悬念。信的第一句话:你的问题使我心情非常激动。按一般人的思维习惯,要么对女儿的问题感到不可思议,谢绝回答;要么怒目而视,责怪孩子居然提出超常的问题;要么敏感到女儿可能会“出轨”,加强防范。可作者却偏偏“非常激动”,为什么呢?下文接着给出答案,作者意识到女儿正在跨越“界限”,应抓住这一有利的时机,教会女儿做人。从“我的宿愿是把生活的智慧,也可以称之为生活的本事传授给你。”一句可知,作者只是以“爱情”为话题,谈的是做人的道理。这正是作者激动的原因。

其二,研讨奶奶童话中的三个场景、三种境界。“三个场景、三种境界”是韩军老师的概括,也是整封信的核心部分,阐述的是这样一个哲理: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三个场景,伴随着出现的上帝的态度变化,上帝由“勃然大怒”到“怒不可遏”到最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反衬人类爱情的伟大力量。作者是这样描述三次“爱情”的:“他不理解的美和某种从未见过的力量”──“无以伦比的美和更大的力量”──“不可理解的美同过去一样的力量”。“美”和“力量”前的修饰语,给人无限的遐想空间,历久弥香。从“爱情”到“忠诚”再到“追念”,逐层升华,显示出人性的光辉,这是远远超越于庸俗的爱情,这才是作者需要女儿真正理解的。至此,我们才从一个新的视角发现作为教育家的苏霍姆林斯基用意的深刻。

抓住这些根本,抓住这“两三点”,引导学生思考、探讨,透过这些血肉丰满的语言,学生一定会品出味儿来,对爱情的理解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无须刻意深刻的讲解,否则,学生就会堕入“情网”,忘记鲜活的语言。

坚守阅读教学的本位,就等于掌握了打开阅读教学之门的金钥匙。

    相关推荐

    《致女儿的信》中心思想 《致女儿的信》主题思想 致女儿的信的教案2021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 读《致女儿的信》有感 《致女儿的信》 《致女儿的信》教学谈 《致女儿的信》教案 《致女儿的信》教案 《致女儿的信》教案 致女儿的信1 致女儿的信2 我教《致女儿的信》 致女儿的信3 致女儿的信4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 《致女儿的信》教学案例 《致女儿的信》同步阅读“1+1”升级版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 《致女儿的信》教学反思 《致女儿的信》教学实录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 《致女儿的信 》教学反思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 《致女儿的信》教学杂谈 《致女儿的信》教学案例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 《致女儿的信》教学反思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 《致女儿的信 》导学案 8 致女儿的信(二) 《致女儿的信 》赏析 8课致女儿的信 8 致女儿的信(一)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6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一)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二) 《致女儿的信》学法指导 《致女儿的信》学练方案 致女儿的信自学评估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2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2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1 《致女儿的信》自学评估 《致女儿的信》学习指导 《致女儿的信》学法导引 《致女儿的信》教案设计 《致女儿的信》教案之一 《致女儿的信》教学反思范文 《致女儿的信 》说课稿 《致女儿的信》导学案设计 《致女儿的一封信》教学设计 课文《致女儿的信》教学反思 九上《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 《致女儿的信》公开课教案 让德育走进语文课堂──《致女儿的信》教学随笔 《致女儿的信》难句解析 《致女儿的信 》课堂实录 《致女儿的信》结构分析 《致女儿的信》写作特点 《致女儿的信》强化练习 《致女儿的信》问题探究 《致女儿的信》同步练习 《致女儿的信》反思体验 《致女儿的信》习题设计 《致女儿的信》有关资料 《致女儿的信》审美鉴赏 《致女儿的信》课文评点 《致女儿的信》同步练习 《致女儿的信》课堂实录 让德育走进语文课堂──《致女儿的信》教学随笔 《致女儿的信》反思体验 《致女儿的信》写作特色 《致女儿的信》鉴赏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