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

小编:

【教学目标】

1、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

2、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自读文章,在自读中质疑提问。

3、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4、感受注重实践,富有创新精神的重要性,做具有开拓精神的人。

【教学重点】

1、找到并理解作者的观点。

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1、学习探究学习方法。

2、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一个小学四年级学生所掌握的数学知识,远远超过一个美国初中生,而一个中国大学生的动手与创新能力,却往往抵不过一个美国初中生。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让我们从丁肇中的文章中寻求一下答案吧。

二、整体感知

1、作者介绍(学生交流事先搜集的有关作者的资料或展示人物图片)

2、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理解和掌握以下词语。

格物致知 诚意 正心 彷徨 袖手旁观 一帆风顺

3、默读全文,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完成目标一。并标注有疑问的语句或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自学能力和探究学习能力,强调让学生养成动笔墨读书的习惯;着重培养学生怀疑精神与探究意识)

讨论自学批注的内容,谈谈作者的见解以及自己的看法。

二、深入阅读

1、精读课文,分小组讨论解疑。(分小组讨论解疑时,学生可以利用收集的资料,查询答案)

2、汇总、概括解决不了的问题,提交在全班讨论。突出重要问题: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

(在进行议论文教学时,围绕议论文文体特点来进行学习,自学点拨时,除了要让学生掌握课文基本内容外,还要点拨学生了解议论文的一般常识,如:论点、论据、论证方法,以及事例论证的好处等,教师可指导学生用表格梳理填写本文所举事例和阐述的道理。)

列举事例阐述道理论述角度 明朝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竹子,苦思头痛而失败的事例 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反面事例 通过实验了解竹子性质的事例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正面事例 中国学生功课成绩好,面临研究工作束手无措的事例中国学生偏向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反面事例 作者在美国大学念物理时,因事先没有准备,做研究发现需要自己做主张出注意而恐慌的亲身经历 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正面事例

3、重点细读,讨论交流:

利用联习一,让学生联系自己学习实际,展开大讨论或辩论,思考:

⑴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⑵ 联系自己反思自我。

⑶ 怎样改进?提出建议和方法。

三、拓展迁移

1、归纳概括探究主题:

(教师将各小组解疑时留下的疑难问题汇总为1~4个探究主题,在班级公示。)

⑴ 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的差异。

⑵ 东西方学生素质能力比较。

⑶ 如何提高自身素质与能力。

⑷ 事例证明实验精神在科学发展史上的作用。

2、传授探究学习方法(教师教给学生探究学习方法及步骤:确定主题──查询资料──概括结论──交流评价)

3、划分小组,明确任务(教师可让学生自由选择探究主题,自愿结成探究学习小组,在课下利用图书馆、阅览室、因特网等信息资源库,做探究学习,并将各小组自主探究学习成果写成小论文。利用语文活动时间让学生交流探究学习成果)

注:学生做探究学习时,教师指导要注意以下几点:

⑴ 协助学生完成小组内的分工与合作,不要单打独做。

⑵ 帮助学生学会广泛查询、下载资料。

⑶ 指导写作小论文。

⑷ 探究题目可能很大,不要求学生作出全面深入的结论,只谈及一方面,掌握探究方法即可。

四、课堂小结

学了本文之后,你一定有很大收获,请学生谈一谈。师总结: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就贯穿在我们日常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关键是看我们每个人的头脑中究竟真正有没有探索、实践、创新的精神。只有有了这些精神,我们的生活才是多彩的,我们的思维才是开阔的。江泽民主席曾经说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于创新。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祖国走进了一个令人振奋自豪的新时代。主要我们立足于自己的实际,努力探索,勇于实践,大胆创新,我们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创造辉煌,我们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布置作业:把你从本文中得到的收获写下来。

【设计意图】

在“阅读环节”设计中,力求突出以下特点:

1、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借助工具书,让学生完成生字词自学;动笔墨读书,用圈点批注法完成对内容的自学;用讨论交流法,实现对自学内容的反馈与纠正。

2、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创设平等民主的自学氛围,让学生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敢于质疑问难;利用信息资进行探究学习,学会在主探索实践中获取知识;同时也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味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3、在学生自学中,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在学生知识建构中,教师是学生经验建构的促进者;在信息资源利用中,是学生资源的设计者和查询者;在协作讨论中,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备教资料】

1、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密执安州的安阿伯,当时他的父亲在密执安大学念书,后来到台湾大学任教。青少年时期,丁肇中是在祖国大陆和台湾度过的,在国内念完小学和中学后,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59年获得工程学士学位,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1963年以福特基金研究生的身分到瑞士日内瓦欧州核研究中心从事原子弹的研究工作,1964年回到美国,担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讲师,第二年提升为助理教授。1969年提升为物理学教授。1977年被委任为《核仪器与方法》编辑委员会委员,也是美国、意大利等地物理学会会员,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美国密执安等大学授予荣誉科学博士学位。1976年因在电磁力探索上发现J/4粒子获诺贝尔物理学奖金。目前,丁肇中教授仍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职。他曾多次回国探亲,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心。在他领导的实验小组里,中国派去的同志约占半数,这些科学工作者在他精心指导下正从事基本粒子的研究工作。

2、词语解释: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

致知:求知,得到知识。

诚意:真心。使自己的思想诚恳。

正心:端正心思。

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齐家:整齐家政。

抽象:不能具体经验到的,笼统的;空洞的。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3、“格物致知”注释补充:

格:推究。致:获得。《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意谓推究事物,方能获得事物的知识。宋·洪迈《容斋随笔旧序》:“因命纹梓,播之方舆,以弘博雅之君子,而凡志于格物致知者,资之亦可以穷天下之理云。”严复《原强》:“顾彼西洋以格物致知为学问本始,中国非不尔云也,独何以民智之相越乃如此耶?”

    相关推荐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题解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有感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2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教学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1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1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3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2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方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3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1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一等奖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一课时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2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说课稿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习题精选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有关资料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测试题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参考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及答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杂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实录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反思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自学评估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导学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本课导学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材分析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法建议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法引导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时教学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材分析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说理方法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写作背景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结构分析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写作背景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导读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词语解释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同步练习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堂实录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说理方法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堂实录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练习测试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审美鉴赏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典型例题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句段品味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分析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难点解析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整体把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复习要点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论证方法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赏析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生字注音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问题探究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简介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强化练习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堂实录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能力测试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同步训练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主要内容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备课指要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作者简介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写作特点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同步练习 五册9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作者简介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写作特点 人教版《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及资料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多音字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