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分析

从封闭走向开放──从执教《杨修之死》所想到的

小编: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新课标语)。

一、尝试开放的语文教学

9月12日,笔者执教《杨修之死》中,一改过去传统的做法。在学生钻研课文的同时,为每组同学设置探究学习的题目。第一组同学将课文的一个故事改编成课本剧《曹操训子》;第二组同学扩写故事“杨修揭梦”;第三组同学,参照《三十六计》一书探讨《三国演义》中的计谋运用;第四组同学,搜集有关三国故事的成语,歇后语;第五组同学,解答与《三国演义》相关的中考题。学生分组讨论15分钟,分组表演、交流等用时25分钟;一节课中学生演了一出课本戏,扩写成功了600字的故事,认识了反间计、美人计、空城计等四种战计;搜集了二十余条与三国故事有关的成语、歇后语,做了三道难度稍大的中考题。

学生解决问题的方式可以分为:

1、查找资料(网络、图书资料);

2、互相询问、补充;

3、猜测、构想、想象;

4、回顾电视、电影情节;

5、与老师交流。

由此,笔者进一步打开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闸门。这种方式极大地增加了课堂的容量,调动了全体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同时,教师也充分享受了语文教育的快感,为从封闭走向开放的语文课堂搭建新平台。现就此谈几点不成熟的意见,与同仁共勉。

二、走向开放的必然性

21世纪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试想,一个中学生走向社会,课堂为他准备了些什么?给他们最有力的武器是什么?是方法,是获取方法的思维方式。

从课堂教学这一微观角度分析,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师生信息传递、交流的过程。毋容置疑,教学过程中的信息传递不再是固定的,而是异常灵活复杂的。一般说来,教学过程中师生传递信息的方式有四种:

1、师生单向传递式;

2、师生双向传递式;

3、师生生生双向传递式;

4、师生、生生多向传递式。

实践证明,第四种方式开辟的传递渠道最多,效果自然最好。

从信息来源来看,教材是最主要的也是最重要的信息源,但我们不能视为“唯一,”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把学生关在校园的“象牙塔”里,使之闭目塞听,这样必然导致语文教学的封闭性,导致学生与时代、社会的隔绝,最终无法适应社会,为此,我们认为,“大语文观”必须尽快建立。同时,教师首先要具有时代意识、开放意识,注意筛选具有时代性、社会性的新信息,充实课堂教学内容,做到课内与课外结合,使语文教学走向开放。

从信息输出的方式看,方式的多样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特别是我们私立学校的学生,家庭富裕、信息源广泛,且摄入量极大,若我们教学手段单一,又怎能增强传授知识的直观性,形象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学生是活生生的教育个体,语文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信息载体,必须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为学生构建开放性的课堂教学势在必行。

三、走向开放的可行性

语文教学走向开放的可行性表现在多方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探讨: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具有丰富情感的活生生的学生,那是一块块待燃的“煤”,他们蕴藏着无限潜能。我们只要能想办法激活学生的思想,他们会使我们的教学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笔者在教完《杨修之死》后问学生,他们说,希望今后能多给一些机会让我们表现表现,我们有这种能力。我们渴望这样的机会,这太有趣了。诚然,现代中学生接受信息能力强、反应敏捷,创新意识浓厚,完全能够达到开放课堂的要求。

我们的教学手段已日趋多样化,教学资源配置更齐全,可利用的教学场所越来越多,为我校开放性课堂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社会在前进,时代在发展,终身教育的号角已经吹响。面向21世纪的世界教育已经提出了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面对不可阻挡的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社会也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广阔的教育背景,培养高素质的时代弄潮儿,这是时代和历史赋予我们语文教师的神圣使命。

四、开放的语文教学的多样性

开放的语文教学,它给语文教学注入了勃勃生机,它表现在以下许多方面:

1、转变教育思路,冲破语文教学的封闭性:

借助《语文课程标准》,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领导、语文教师,应从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出发,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在思想上、行动上,每一个琢节上切实把“应试教育”转变到素质教育上来,着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彻底改变语文教学脱离社会、脱离时代的“封闭式”状况。

2、以培养能力为目标,改革教法、学法、考试方法:

改革教法:课堂教学,学生是主体,要启发,鼓励他们动脑、动口、动手,通过读、想、问、论,让他们主动获取知识增强能力。课堂教学的形式应当不拘一格,多种多样。可以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也可以反过来,学生讲,老师听;学生问,教师答。目前我校各科运用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就很值得探讨。初三理科组推出的“教案、学案一体化”的方式也值得借鉴。

还可以让学生之间互相讲,互相议、互问互答,组织他们编演课本剧;正反方辩论,知识竞赛、即席演讲,模拟采访,模拟招聘等形式。课文只是一个例子,教师可以灵活运用、借助课文将上述内容引进课堂,语文教学会更加丰富多彩。

改革学法:语文教学要重视学法指导。学法指导的主要任务在于,为学生自动学习搭建平台,指导学生相关的学习方法。执教《杨修之死》时,指导学编课本剧,扩写历史故事,进行语言积累等。可以建立兴趣小组,举办辩论会、演讲会、故事会、看电影、转播等;组织课外阅读、上网、书法篆刻作品展、优秀作文展、成立文学社,办文学刊物,鼓励学生文艺创作,指导学生办墙报、黑板报、手抄报、小广播站、建成网页,让他们自己采访,组稿、写稿、编辑、设计版面、播音等。学了诗词可以举办演唱会、自编自学自演,新颖别致。

改革考试方法:考试的方法,不仅仅采用笔试,还要多用口试、面试,如朗读课文,当堂书法,查阅字典,口头作文,即席讲话,速读、速记,放录音录像配音、解说、上网查资料等。

3、不断吸收新的知识、信息、充实教学内容:

新的知识、信息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新的词汇;二是新的文学样式;三是现在使用频率很高的各类实用文。对这些新知识,新内容,教师要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向学生传授,如组织社会调查,编写补充教材,举办专题讲座,建立兴趣小组等。

语文教师必须重视考试试题研究。它能影响培养学生能力的方向,具有很强的指向性,并将研究考试的成果及时地纳入课堂,推动语文教学深入发展。

4、把社会作为课堂,在实践中培养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认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社会是学习语文的大课堂,各行各业几乎每天都在运用语文,语文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到社会大课堂中去学习、实践。街头的布告、广告、启事、标语、各单位的宣传橱窗、黑板报、文化馆、博物馆、公园、科技馆的展厅,都能成为最生动而充实的语文课堂。

组织学生搞社会调查是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最佳办法之一。让学生深入到工厂、机关、商店、报社、农村(家庭)调查了解人们工作、生活、经济等情况,写调查报告,讴歌变化,提建议批判不良现象,不仅使学生开阔视野,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表达、运用语言等诸多能力、可谓一举数得。

5、采用现代化手段,开辟教学新天地:

随着我校校园网的竣工,我们的语文课堂将会更加精彩,开放的课堂春天已经来临。

2个多月来,由于坚持贯穿开放式教学,学生的知识面变得更为广阔,学习兴趣更为浓厚,能力水平日渐提高,我们坚信,开放的语文教学为学生全面和谐的、有个性的发展,将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关推荐

    从《杨修之死》看曹操的帝王之术 从《杨修之死》看人际交往的原则 从消极走向积极,从模糊走向清晰 冲破封闭的樊篱,重建开放的舞台 《杨修之死》中心思想 《杨修之死》主题思想 《杨修之死》中心思想 从素读走向研读 杨修之死 杨修之死 杨修之死 杨修之死 从爱心走向民主 从怜悯走向豁达 从“闰土也向往鲁迅的生活”想到的 开放式作文 从课文飞出的想象 从一份学生的段考总结所想到的 别从“板鸭”走向“野鸭” 18杨修之死 教育:从爱心走向民主 从续写《穷人》想到的 杨修之死的原因 解封禁闭的心灵之窗 《杨修之死》的线索 仿写,从积累走向表达 杨修之死学案 仿写,从积累走向表达 仿写,从积累走向表达 《杨修之死》教案7 也说杨修之死 杨修之死翻译 《杨修之死》教案2 《杨修之死》教案3 《杨修之死》教案1 该死的杨修 教学《杨修之死》的反思 杨修之死的原由探考 读《杨修之死》有感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说课稿 读《杨修之死》有感 杨修之死的原由探考 杨修之死-教学教案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教学杂谈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研读赏析 《杨修之死》说课设计 《杨修之死》同步训练 《杨修之死》全文通透 《杨修之死》课文赏析 《杨修之死》字词总汇 《杨修之死》主要内容 走向教学开放演绎全新课堂 《杨修之死》有关资料 《杨修之死》写作特色 《杨修之死》写作特点 《杨修之死》同步训练 《杨修之死》学法建议 《杨修之死》课堂实录 《杨修之死》参考资料 《杨修之死》疑难解析 《杨修之死》结构分析 《杨修之死》课文分析 《杨修之死》课文赏析 《杨修之死》学法指导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2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1 《杨修之死》问题探究 《杨修之死》内容提要 从《夜晚的实验》中所受到的启发 红学从象牙塔走向十字街头 从三到万 从水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我想到这些成语: 从扶到放 促进阅读 自主建构 从三到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