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分析

《诗两首》教学案例

小编:

【教学依据】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从古至今,含蓄的中国人都喜欢以诗作为表达自我感情的媒介,诗歌中凝练的语言,往往包含了诗人无限的情愫。

什么是诗?我想起了这样的一个教学情景:一位美国教师给高中学生出了一道试题,问“诗是什么”。题目也许算不上新鲜,但答题的要求却极为有趣──这就是,必须先把一张白纸剪裁或折叠成某一特定样式后再发表看法。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有的将纸剪成两个“心”形,并解释说,诗必须由作者的心通往读者的心;有的将纸叠成螺旋形,并解释说,诗是心情的螺旋形的上升;有的索性将白纸剪碎,然后说,诗是从破碎的心中流出来的;更有的将白纸原封不动地送回,说,什么是诗,只能由写在上面的东西自己来解释。

的确,诗歌是最精粹的文学样式,它表达的往往是诗人在特定情境下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带有浓厚的个人色彩。诗歌本身蕴涵内容的丰富性及含蓄性,使得解读诗歌也成为极具个性的一种精神活动,不同读者对同一首诗的理解可能会大异其趣。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一课《诗两首》,其中余光中的《乡愁》一诗,看起来是一首很简单的现代诗歌,但是短短的十几行字中蕴涵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要真正理解并非易事。要教初中生欣赏现代诗,尤其是欣赏《乡愁》这类抒情性很强的诗歌,最大的困难就是让从未尝过背井离乡之苦的学生进入到诗人所创设的情境中去。仔细看余光中的《乡愁》,从头至尾无一华丽的诗句,但诗行之间却充溢着浓浓的愁绪。而这种浓浓的愁绪,是我首先引导学生领会的东西,而不仅仅是“为赋新词强说愁”。

我想起了学习语文最古老却又最有效的方法──诵读。诵读,苏东坡曾有“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的诗句;朱熹的“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也让我们受益匪浅;而现代教育大家叶圣陶则指出:吟咏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新课标更是明确提出: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师生通过不断地浅吟低唱,反复地朗诵,配上与之协调的音乐,营造出一种浓烈的“乡愁”意境。

另外,新课标还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九年级也当以培养学生的鉴赏诗歌能力为目标。在《乡愁》的阅读教学中授之以法:朗读吟诵,感悟诗歌的意蕴美;美读想像,感受诗歌的图画美;品读回味,欣赏诗歌的语言美。然后引导学生运用这一学习方法比较阅读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席慕容的《乡愁》,加深对诗歌内涵的理解,继而读写创新。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理解体味诗歌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体味诗歌的绘画美、音乐美、结构美等特点,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理解诗人以独特的意象来抒情的手法。

2、过程与方法:以读为本。通过朗读吟诵,感悟诗歌的意蕴美;通过美读想像,感受诗歌的图画美;通过品读回味,欣赏诗歌的语言美;开展综合性学习。自由选读“爱国思乡”主题的诗歌,感悟诗歌的意象及作品巧妙的抒情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存亡的关头,为祖国献身的思想和对祖国的无限挚爱之情;体味诗人所表达的乡愁,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式〗

1、坚持以读为本。以诵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朗读、引读、品读、析读中通过文中形象来把握诗歌丰富的内涵,分析诗句的表现力,从而理解诗歌巧妙的抒情方式。

2、关注学生体验。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富有情趣的活动情境,使学生产生一种对话的冲动!教师应俯下身来倾听学生的内心想法,多关注学生“你是怎么理解的”“联系你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等,这样才能和学生形成一种真正的对话。

3、组织比较阅读。可将余光中的《乡愁》与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席慕容的《乡愁》进行比较阅读,还可鼓励学生课后搜集以“思乡恋土”为主题的一系列诗歌,开展综合性学习。

4、倡导合作学习。两首诗都抒发了诗人对祖国母亲真挚的情感,且都借助了一些典型而又具体的形象来表情达意。因此,只要重点引导学生学习一首,授之以渔,另一首则可通过小组合作来学习。

〖教学构思〗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少年不识愁滋味”:

激情是这一环节的重点,方法可以多样化。可由关于“乡愁”的诗词曲导入,也可创设情境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导入,还可由类似于《乡愁四韵》的歌曲或乐曲导入。无论哪一种导入形式,其目的都在于营造氛围,激发“不识愁滋味”的学生的情感体验。

2、朗读吟诵,感悟诗歌的意蕴美──“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诗歌的阅读离不开一个“读”字。首先让学生自己交流读诗方法;然后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与倾听中去体味诗人的情感,去准确把握诗歌的主旨,从而感悟诗歌的意蕴美。而要想真正把潜藏在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激发出来,仅停留于此还不够。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教师不妨抓住契机进行引读,配以音乐伴奏,烘托营造气氛。这样师生同读同议,让学生很自然地就进入到浓浓的乡愁之中。

3、美读想像,感受诗歌的图画美──“少年亦识愁滋味”:

联想与想像,是诗歌阅读的一对翅膀。诗人在创作诗歌时,往往运用自己丰富的想像和联想,“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以创造意境,表达感情。因此阅读和鉴赏时,要充分展开想像和联想,感受诗歌的意境,领会诗歌感情。

4、品读回味,赏析诗歌的语言美──“却道天凉好个秋”: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高度凝练的诗歌语言具有极强的形象性、情感性和多样性,往往是“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对诗歌语言的表现力的分析,有助于深入领会诗歌用语言刻画的“意境”,在诗歌鉴赏时,应要求学生抓住诗中运用非常精妙的语言深入挖掘,悟出“诗外之意,弦外之音”。

5、自由选读,拓展比较读写创新──“我寄愁心与明月”:

在阅读和鉴赏中,有意识地将《我爱这土地》等与之有关的诗歌进行比较,有利于学生举一反三,加深对诗歌内涵及艺术美的理解。学生自由分组合作学习,自由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或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来自读“思乡恋土”主题的诗歌。特别是学生自主地进行仿写或创作,应给予极大的鼓励和呵护。

【课堂实录】

一、师生活动: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少年不识愁滋味”

师:同学们,从小到大,你们离开过爸爸妈妈吗?当离家三五天,或十天半个月的时候,你们会想家吗?

引学生的生活体验,激起学生的心湖涟漪!

生1:(点头)离开过,去年暑假我们军训一周,那是我第一次离家这么长时间。第一天还觉得挺新鲜;可第二天就想家了!

师:想家的感觉是什么样的?哪位同学说说看?

生2:酸酸的,涩涩的。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辞强说愁!

(生3描述,略)(背景音乐《江河水》起)

师:(深情地说)是啊,还记得当年我在异地求学,我和大家一样,每当夜深人静时,就特别想家。现在想起,那时只不过是“少年不识愁滋味”,因为我们想家时还可以常回家看看,可是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异乡的游子,特别是台湾同胞,因海峡的阻隔,长期不能见到亲人们,那才是真正的愁、真正的痛啊!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勾起游子对故乡的眷恋。那么大家读过哪些描写乡愁的诗、词、曲呢?

师生同讲,营造一种乡愁氛围,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

生4:马致远的曲《天净沙·秋思》“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联系学生的阅读积累,从古诗词中初步感受离愁别绪。

生5:李煜的词《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生纷纷举出描写乡愁的诗句,略)

师:其实,不必把栏杆拍遍,在唐诗的高峰中苦苦寻觅;也不必细说从头,在宋词的柔波里轻轻荡舟。单是我们书上的两首小诗就足以让我们感受到思乡恋土所带来的惆怅与美丽。首先让我们一起走进台湾当代诗人余光中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

二、朗读吟诵,感悟诗歌的意蕴美──“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师: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作者吧,哪个同学根据你积累的资料,简要的把你所认识的余光中先生介绍给大家。

饱含深情且富有诗意的语言,自然导入新诗的学习。

(生1介绍余光中,略)

师:善于查阅资料,好!结合写作背景我们就能更深入地体味诗人的情感。下面请自由朗读,认真体会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绪?你觉得应该用怎样的语调去朗读?

倡导学生课外自主搜集资料,课堂上实现资源共享!

(生2自由朗读)

生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刻骨铭心的思乡之愁。既是“愁”,我觉得就应该用深沉、哀婉的语调来朗读。

师:说得很好!那你能否为大家试读一遍?(生笑)大家听时注意这位同学读的与自己有哪些不同?

(生3试读)

生4:她的语速还可以,较舒缓,但我觉得同时还要根据情感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和重音,这样才能更充分地表达出诗人忧郁而深沉的感情。

(生4范读,生鼓掌)

师:原来“入情才能入境”!好诗不厌百回读。下面请大家再读,并用铅笔在书上用斜线标出节奏、用黑点注明重音。

不失时机地进行方法指导。

(生自由读书)

以读为本,关注学生的阅读体验,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师:哪位同学来挑战?读时我们不妨把自己想像成诗人,这样就能进入到诗歌的意境中去。

以读代讲,以学生的阅读体验代替教师的架空分析。眼中有学生,真正体现了“以生为本”!

(生5沉醉地读,其他同学屏气凝神地听。生长时间地鼓掌)

师:一遍比一遍读得好!哪些语句引起了你的共鸣?哪些地方读得好?

生6:我认为他第三节读得最好。“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重读“矮矮”,读出了一种如泣如诉的深深的哀伤。“我/在外头”,语调上扬,“母亲/在里头”语气转为激烈,“在里头”还拖着轻微颤音,表达出的是一种撕心裂肺的悲痛之情。

诵读的过程,就是学生与诗人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

(生7评价,并朗读。略。生鼓掌,跃跃欲试)

生8:我觉得第四节是全诗的高潮,是由前三小节的思亲之情上升到最后一节的浓浓的爱国之情。所以要读得荡气回肠,一波三折。“大陆”要重读。刚才“在那头”他读的是升调。我认为这三个字应拖长些,读降调。这样才能表达诗人回不到祖国的惆怅、失落。

书声朗朗、意趣融融!在读中悟,在悟后读,不断品味,为后面的“识愁之味”作好铺垫。

师:大家同意吗?

生5:我觉得还是应该读成升调。

师:你着重想表达的是什么情感?

生5:期盼、渴望回到大陆、回到祖国母亲怀抱的情感。

师:这就是诗歌的意蕴美!我觉得读升调降调都可以,关键是你想着重表现哪种情感。看来这首诗还不同于以往的“乡愁”诗,“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片厚土”。诗人余光中所抒发的悲愁不仅是个人的,还是民族的、国家的、是亿万人民的!听大家这么一说,老师也禁不住想读了。如果请你为这首诗配上背景音乐,你会选怎样的乐曲呢?

“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诗歌解读本来就是一个极具个性化的活动;鼓励多元化的理解,在朗读中读出自己的感悟和新的理解。

生9:悠扬又略带凄婉的二胡《二泉映月》,很适合这首诗。

生10:我听过《乡愁四韵》,它不仅是根据余光中的诗谱的曲,而且在音韵上和《乡愁》一样具有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

(生纷纷列举曲目,略)

师:看来班上具有音乐细胞的同学还有不少!大家课后不妨配上你喜欢的乐曲去朗读。下面我就选用《乡愁四韵》的乐曲。听读时大家不妨闭上眼睛,你的眼前浮现出了哪些画面?

(师配乐朗读,生闭眼想像)

在配乐朗读中,学生很自然地融到浓浓的乡愁之中,也深深地感受到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三、美读想像,感受诗歌的图画美──“少年亦识愁滋味”

师:乡愁本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情绪,诗中是怎样体现这种浓浓的思乡之情的?

诗人将乡愁这一抽象情绪化为了具体事物;诗歌解读也化概念为形象。

生1:用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具体事物来表现,将抽象的情绪形象化了。

师:这四种形象都寄托了诗人浓得化不开的乡愁,每一节也都构成了一幅独特的画面。请发挥想像绘制出你所看到的场景、画面。

生2: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端坐在木桌前。窗外,清冷的月光如泻。他正在小心翼翼地粘贴着一枚小小的邮票。──他给母亲写了些什么呢?是叙说离家求学的艰辛,还是倾述‘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怀?……他粘贴的哪里仅仅是邮票,他粘贴的是两地遥相思念的亲情!他邮寄的又哪里仅仅是信,他邮寄的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拳拳赤子之心!

(生沉寂片刻后鼓掌)

激发想像,创造性地再现诗歌的画面。

师:李白是“我寄愁心与明月”,诗人只能“惟寄愁心于邮票”。谁说“少年不识愁滋味”,这正是一个少年──如烟似梦的乡愁啊!

(生3描述第二节的画面略)

师:真是船票窄窄,相思殷殷。

生4:秋风吹落枯黄的梧桐,坟墓上的杂草在风中摇曳。鬓星点点的老人在冷风苦雨中直挺挺地跪在坟前!望着那轮中秋圆月,诗人热泪汪然。当历尽千辛万苦回到家乡,却再也听不见母亲急切的唤儿声,再也看不见母亲慈爱的笑容。“意恐迟迟归”,谁想到这一迟就是几十年!这一迟竟是生死两茫茫,天人永相隔!

发挥自己的想像和联想,对余诗进行加工,读出来的就是学生自己的乡愁了。

师:坟墓矮矮,哀痛浓浓!对诗人来说,这一方“矮矮”的坟墓,是他心中的昆仑山,是他心中膜拜已久的黄帝陵啊!

生5:而现在,我已是白发苍苍!每当我登上台湾的最高峰时,眺望家乡,不由思绪万千,祖国呀祖国,你什么时候才能统一呢?这海峡的浩荡之水啊,怎比思乡之泪多、深、重!这是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乡愁之泪!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台湾大陆定会统一!

谁说“少年不识愁滋味”!并且还由家愁体会到了国愁!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自然实现!

师:诗人的热肠,诗人的呐喊,冲击着这湾“浅浅的海峡”,呼唤着所有华夏儿女都来做“精卫”,把这一湾“浅浅的海峡”变成连接大陆台湾的通途。从大家描述的一幅幅画面中,让我感受到了“少年也识愁滋味”啊!

(全班一片沉寂后,教室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生齐读)

四、品读回味,赏析诗歌的语言美──“却道天凉好个秋”

师:李清照在《武陵春》中写道:“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说“载不动”,而本诗却说“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并且用了“一枚、一张、一方、一弯”等量词,是不是说明余光中的乡愁比较淡?

明知故问,导入语言品析。

生1:这是正语反说,反衬出思乡之情的浓烈。

师:原来是“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这就是诗歌的语言。学贵有疑。同学们对这首诗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2:前面三节说“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都是紧扣了事物的特征。但海峡明明是“深深的”,为什么诗人却说是“浅浅的”?

言在此而意在彼!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哪个同学来说说看,这是为什么?(生一阵小议论)

生3:因为诗人相信祖国早晚要统一,所以说是“浅浅的”。

生4:(急切地站起来)因为海峡再深也深不过诗人对祖国的思念之情,所以说是“浅浅的”。(生点头)

一石激起千层浪!回答精辟!理解透彻!

师:正如:桃花潭水深千尺──

生:(齐)不及汪伦送我情。

师:通过品读,我们已经感受到诗人独具的艺术匠心。像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把它背下来?(生齐答:想!)但不要死记硬背,找找看这首诗有什么规律可帮我们快速背诵?

此问巧妙!既是交流背诵方法,更是总结诗歌特点。

生5:每一小节的第一句都是表示时间,富有韵律美。

生6:采用了复沓手法及叠词,每节结构相似,情感层层递进。

师:的确,这首诗承继和借鉴了南宋蒋捷的《虞美人》,“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但在立意上却远远超出了古人。只要掌握了这些特点,背诵就容易了。下面看谁背的最多最快?

联读,老师信手拈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生背诵)

师:哪位同学愿意到讲台上来背诵给同学们听听。

(两位女生自告奋勇上台背诵,教室里一片寂静,每声朗读都叩动同学的心弦。思乡之愁之痛,在每一张稚气而又严肃的脸上)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在背诵积累中自然增强了语感,加深了理解。

五、自由选读,拓展比较读写创新──“我寄愁心与明月”

师:下面请大家自由分组,4~5人为一小组,运用我们阅读《乡愁》的方法,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自由选读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席慕容的《乡愁》。

举一反三。

自由选读,既是尊重学生的学习差异,又是倡导学生个性化地学习。

读 喜欢朗读的同学,可以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表达诗人的感情。

讲 可讲你对这首诗感受最深的地方或发挥想像描述诗中画面。

品 可以比较阅读,品味诗歌凝练的语言、感受生动的形象。

问 你有疑问的地方,还可以问同学,问老师,请求帮助解答。

写 可以仿照诗人的写法写一二句表达“思乡恋土”的小诗。

唱 喜欢唱歌的同学,可唱一首与诗人感情相类似的歌。

画 喜欢画画的同学,可以给这首诗配上一幅画来表达诗中意境。

(小组合作学习)

第一学习小组交流:

小组合作学习,同伴互助,交流分享。

组长:我们小组采取的是朗读、质疑、品析的方式来阅读《我爱这土地》。(对作品背景介绍略)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所以我们认为这首诗应读得激昂悲壮。首先请生1朗读这首诗。

最大限度地给每个孩子以展示自己的机会。

(生1有感情地朗读)

生2:从这位同学的朗读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愤怒,其中“悲愤”“激怒”“永远汹涌”和“无止息”他都给予了重读,表现出我们这个民族对列强的抗争一直在进行着,从未停止过。这说明他对诗句的理解较透彻。我想问诗中哪些诗句集中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的情感?请其他小组回答。

在朗读中把握诗歌主旨。“授之以渔”,学生就可自主学习。

生3:“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生2:既然是对自己挚爱的事物进行赞美,平时我们好像多用“甜美的嗓音、婉转的喉咙”进行歌唱,但诗人为什么说要“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呢?还是请其他小组回答。

此问妙!抓住关键语句进行品析,有创意!

生4:因为诗人一直在为民族歌唱,从嘹亮的声音歌唱到声音嘶哑,甚至声音嘶哑了他还在为民族歌唱,这就更加表现了作者对民族的爱是坚定的、深沉的。

生2:这首诗和《乡愁》一样,也用到了一系列的形象。请问“土地、河流、风和黎明”分别象征了什么?

着眼于寄托着诗人情感的具体形象,理解其丰富的象征意义。

生5:土地象征着历经磨难而又充满希望的祖国;河流和风象征着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黎明”可以看做是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的象征。

组长:诗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鸟”虚拟。歌唱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是鸟,也是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鸟儿对土地的痴情,实际上就是诗人愿为祖国母亲奉献一切的赤子衷情。下面让我们齐读《我爱这土地》。

(其他学习小组交流,略)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就要给予他们适宜创造力生长的课堂环境。

师:我们在写作中,表现自己的某种情感时,很容易空洞、抽象、缺乏具体的形象,请大家想一想,除了这两首诗中的意象,你觉得还有哪些形象能勾起人们的思乡或恋土之情?

生6:一轮圆月、夕阳西下、夜半钟声、北雁南飞、杜鹃鸣叫等。(生列举形象,略)

师:“我寄愁心与明月”。看来还有许多东西能触动我们的心灵,勾起我们的思乡恋土情绪。有没有仿写一两句或自我创作的?

仿写既深化了学生对原诗感情的理解,又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了自己的创新思维,促进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

(其他学习小组纷纷举手)

生7:乡愁是枚青橄榄,又苦又涩,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生8:乡愁是一根电话线,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生9:乡愁是远走时父亲久久的伫望,乡愁是别离时妈妈不断的挥手。

生10:……(生仿写句略)

师:同学们可尝试做诗人了。课后还可模仿此诗来歌咏母爱。

小时候,母爱是……

长大后,母爱是……

而现在,母爱是……

张开课内与课外的双翼,让学生在语文这片广阔的天空里自由翱翔!

也可在课后自选“土地情思”或“乡愁”主题开展综合性学习。

【教学反思】

1、少年亦识愁滋味:

读《乡愁》,是要有人生体验与感悟的。然而,“少年不识愁滋味”,今天的青少年学生,愁绪何来?如果硬是要他们言愁,就只好“为赋新词强说愁”了。现在的学生,很难体会到“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所表示的“乡愁”。他们已经不用“邮票”寄信,因为当今已是电子时代;还有“船票”难舍难分,“坟墓”的生离死别,“海峡”的亲情阻隔,更是今天的青少年所未曾经历。那么该怎样用诵读让这些还未谙世事的少年们初识乡愁滋味呢?首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乡愁的氛围,让学生在不自觉中接近思乡的愁绪。于是由内引学生的生活体验、外联学生的阅读积累导入,然后通过反复地吟诵,教师的引读、音乐的伴奏,联想与想像,营造出了一种浓烈的“乡愁”意境。

在朗诵的始终,学生是阅读、欣赏诗歌的主体。“你认为怎样朗读才能更充分地表达诗人的感情?”让同学们结合例句来谈体会。然后由同学们来评议:他读得怎样。评后再读。之后让学生伴着悠扬而凄美的音乐进行声情并茂的朗诵,让人沉浸于浓浓的诗情之中。诵读的过程,就是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我尽可能地给每个学生提供诵读的机会。哪怕他或是他们在诵读中体现出的水准良莠不齐,我只认定我的宗旨:诵读有高低,感悟有深浅,但只要学生在原有的认知水平上有所提高,哪怕只是一丁点儿,那也是一种成功。事实证明,诵读一遍比一遍好,诗人思想感情的潮水已缓缓地流进了学生们的心田。学生们用声音在倾诉着诗人的心声──少年啊,亦知愁滋味。这样以学生的阅读体验代替了教师的架空分析;诗歌以读为本,且朗读指导看得见。

一直以来,我都崇尚着这样的一种语文课堂氛围:书声朗朗、意趣融融。诵读,在学生、诗歌与作者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使三者之间产生情感的共鸣,将那些关于内容美、形式美的概念化抽象为具体,为学生个人的直接感受。诵读,让少年初识愁滋味!

2、我寄愁心与明月:

在余光中的《乡愁》之中,最能够打动人心的就是那浓得化不开的情感。正如诗人所说:“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片厚土。”非经历了远离家乡的痛楚,《乡愁》是写不出来的。但是,对于莘莘学子而言,乡愁也许有不同的感觉。余光中说乡愁是浅浅的海峡,席慕容说乡愁是没有年轮的树,涉世未深的学生们的乡愁是什么呢?我们不妨让学生们设想一下,如果一天走出家乡,心中最惦记的是什么?让他们想像一下自己的乡愁,大胆地进行比喻句的仿写。这样既可以深化学生对原诗感情的理解,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也许学生的创作是稚嫩的,但我们一样可以从中发现稚嫩的美。学生能通过文字领会诗人的感情,这是一个基础,但这还远远不够,要真正理解一首诗,必须完成情感的迁移,即在诗歌领悟的过程中,给原有的乡愁加上学生个体情感因素,把余光中的乡愁变成学生自己的乡愁,这首诗才算学会了。

事实证明,学生不可低估!一旦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活学生的想像思维,便点燃了学生的创作激情。张开想像的翅膀,放飞自己的心灵,与诗人、与文本、与学习伙伴展开富有诗意的对话,进入诗人与我两忘,诗与我交融的阅读诗化境界,便能自由地在诗人创造的艺术世界和精神宇宙里翱翔!

    相关推荐

    《古诗两首》教学案例 26.《古诗两首》案例设计 《诗两首》典题例析 古诗两首教案一案例反思教学 古诗两首教案二案例反思教学 古诗两首教案六教学案例反思 三下古诗两首教学建议案例 《古诗两首(锄禾、悯农)》教学案例 02古诗两首练习题案例 《诗两首》教案 《诗两首 》教案 《诗两首》教案 《诗两首》教案 《诗两首》教案 17古诗两首教案设计二案例 02古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二案例 20古诗两首教案三教学案例反思 20古诗两首教案二教学案例反思 20古诗两首教案五教学案例反思 20古诗两首教案四教学案例反思 02古诗两首练习题二案例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教学案例反思 外国诗两首 教学设计示例 17古诗两首之教材分析案例 《诗两首》导学案 古诗两首精品教案三教学案例反思 《古诗两首》教案 古诗两首——教案 古诗两首教案 古诗两首教案 古诗两首教案 古诗两首精品教案一教学案例反思 《诗两首》教案1 《古诗两首》教案 古诗两首- 教案 《诗经》两首 》教案 《古诗两首》教案 《古诗两首》教案 《古诗两首》教案 古诗两首精品教案二教学案例反思 《古诗两首》教案 《古诗两首》教案 诗两首 诗两首 古诗两首说课设计教学案例反思 古诗两首《望天门山》教学反思案例 古诗两首《夜书所见》教学反思案例 09古诗两首练习题案例反思教学 诗两首 诗两首 诗两首 5古诗两首教学随笔教学案例反思 21古诗两首练习题教学案例反思 诗两首 《诗两首》 三下古诗两首之教材分析案例 《外国诗两首》教学案 《郭沫若诗两首》典题例析 29古诗两首教案二案例课文教学反思 5古诗两首优秀教案二教学案例反思 古诗两首教材分析二教学案例反思 5古诗两首优秀教案一教学案例反思 29古诗两首教案一案例课文教学反思 《外国诗两首》教案 《外国诗两首》教案 《诗经》两首教案3 《散文诗两首》教案 3.古诗两首教案 外国诗两首 教案 《诗两首》教案设计 《诗两首》教案设计 《外国诗两首》教案 20古诗两首教案 4、古诗两首 教案 1 诗两首 教案集 4.古诗两首教案 4.古诗两首教案 《诗两首》教案设计 《外国诗两首》教案 《外国诗两首》教案 《外国诗两首》教案 古诗两首教学建议案例课文教学反思 古诗两首教学片段赏析案例反思教学 《儿童诗两首》教案 《外国诗两首》教案 1、古诗两首教案 外国诗两首(教案) 《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 《诗经》两首 《古诗两首》 24 诗两首 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