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知识扩展

细读经典《孔乙己》

小编:

《孔乙己》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是鲁迅先生自己感觉最为得意的一篇力作。在宽松的心态下、悠闲的情绪中,鲁迅将一生创作中最具有智慧和创造力的伟人思想通过《孔乙己》展露在读者面前。那样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那样一种力透纸背的讽刺与批判的力量,借一文人的不幸遭遇和众多看客的无情取笑,给社会的芸芸众生上演了一幕悲剧,显示了发人深省的警示意义。

一、笑声掩盖下的炎凉世态

从文本浅层意义看,《孔乙己》似乎是一部生活闹剧,孔乙己本人在世人眼中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笑料。小说中笑声不断,孔乙己正是通过自身的种种怪异惹人发笑,让人难忘。小说中共写了四次笑声。第一次引人大笑是因为孔乙己偷书挨打后自我辩解的话语;第二次引人大笑是因为孔乙己被人讥讽终身连秀才也未考中后的不安模样以及由此产生的“之乎者也”的话语辩白;第三次引人发笑是因为孔乙己给孩子吃茴香豆后的慌恐不安和随之而来的“多乎哉?不多也”的话语解释;第四次引人发笑是因为孔乙己被打断腿后怕人讥讽为小偷而一连串的低声哀求“跌断,跌,跌”……

鲁迅通过这四次人们的集体欢笑,寓意深刻地批判了社会看客们的炎凉世态,洞见了人们潜意识中的卑劣与阴暗。一个人挨了打后最怕被人提起,也最怕被人指明是因为偷而挨打,孔乙己之所以偷书而不偷他物,就是因为爱好读书而又无钱买书无处借书,人格上并无卑劣之处,也难怪孔乙己争辩时那样着急,青筋条条展露在额上,恰是对贫穷文人贫而不忘读书的最好证明;一个人考不中最怕被人说起,也最怕被人评判为无能,也难怪孔乙己争辩时那样颓唐不安,满嘴的“之乎者也”恰是对贫穷文人科考进取无门无路的最好掩饰;一个人生活贫困最怕饥饿折磨,也害怕被人指责为小气鬼,也难怪孔乙己尽力慌忙用手罩住碟子,反复向孩子们解释不让再吃茴香豆的真实原因,这恰是对一个困苦文人不乏爱心的最好印证;一个人被打致残最怕被人误解为咎由自取,也最怕被人说成是因为偷被打所致,也难怪孔乙己低声哀求下的撒谎掩饰,这恰是对落难文人努力维护名声的最好解释。

由此看来,鲁迅笔下的笑声应当属于反讽之笔,真正该被嘲笑的不是孔乙己,而是周围看客。小说展示的孔乙己的命运不幸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遭遇不幸后不但无人救助,反而落井下石、肆意嘲笑。小说的深层意义不是指责批判孔乙己的迂腐不化与不可救药,而是揭露和批判了一个司空见惯的社会病态心理,那就是缺乏正常的同情心和最起码的温情关照。鲁迅正是借助小说结尾的最后一句话“大约孔乙己的确已经死了”,从而透露出变革社会人际关系和拯救人类灵魂的期盼与忧虑。

二、痛苦求生下的挣扎无望

《孔乙己》是以旧知识分子为题材的小说,旧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和生存质量是该小说关注的重心。孔乙己作为旧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特殊举止,脸色青白皱纹里常夹些伤痕,长衫又脏又破,这些足以证明其生存状态的恶劣和生存质量的低下。然而孔乙己是敢于抗争的,用“君子固穷”来证明自己安贫乐道,用“之乎者也”来证明自己是读书人,用教小伙计“茴字”有四种写法来证明自己的知识渊博,用“多乎哉?不多也”来证明自己并非小气,用“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来证明自己讲究诚信,用“不要取笑”来证明自己人格的存在和不容玷污。

然而这抗争的声音越来越弱,越来越低。由涨红脸争辩到颓唐不安再到惋惜叹气,最后到了使眼色向人哀求。是什么改变了抗争的毅力和行为?主要是因为他自己虽然读过书,但终究连秀才也不是,更谈不上科考中举,甚至未踏进科举之门,所以人们才都有资格讥笑他、挖苦他、污辱他、贬损他。孔乙己面临的主要困难和最大麻烦是吃饭问题,是最起码的生存权利;孔乙己渴盼自己读书人的地位得到承认,是最低层次的身份承认;孔乙己渴望自己的知识有用武之地,是最低级别的人格认同。然而这些统统被剥夺,统统被扼杀。可以这么说,孔乙己的灾难不是科举制度毒害的结果,而是社会根本就不准备给下层的知识分子生存的权利和生存的资格。人人希望孔乙己越过越坏,孔乙己也只能越过越坏;人人都感觉孔乙己充其量是个笑料,孔乙己也只能从人们眼中消逝。

这种状态下的孔乙己自然求生不能、挣扎无望。在遭受一次次打骂之后,在饱受一次次嘲笑之后,在经受一次次生活折磨之后,孔乙己由人而变得不像人,由艰难求生而濒临死亡绝境。因此,《孔乙己》这篇小说是旧知识分子的求生挽歌和控诉恨歌。从本质人性来看,孔乙己不乏做人的诚信,这有从不拖欠酒钱为证;孔乙己不乏助人的美德,这有热心义务教人识字为证;孔乙己不乏乐善好施的品行,这有让孩子吃为数不多的茴香豆为证;孔乙己不乏宽容忍让的性格,这有多次受辱而仅仅辩解为证……说到底这是一个善良人的悲剧,当有价值的鲜活生命被无情扼杀的时候,留给人们眼里的应该是眼泪,而不应该是笑声!

三、糊涂生活下的浑然不觉

生活的乐趣是什么?酒站掌柜不知道,只是每天板起凶面孔;出入酒店的主顾也不知道,只是散工后喝酒;孔乙己作为读书人也不知道,只是把仅有的快乐寄托在为数不多的喝酒上。整个鲁镇的人们普遍选择了得过且过的苟安生活。所以《孔乙己》揭示了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生活无目标、追求无目的和生存无价值意义,无疑暗示出对旧中国社会生存质量和运行状况的担忧与焦虑。

人与人应当如何相处?酒店掌柜选择了酒中掺水来欺骗顾客,酒店的主顾们选择了严格监督、亲眼细看,酒店的伙计“我”感到生活单调无聊,人人都没有好脸色。而唯有穷困潦倒、破落不堪的孔乙己成了快乐笑声的根源,成了快乐的空气的来源。孔乙己使人感到快活,不过是他话语酸腐、形象凄惨、处境困难、屡遭毒打……而这些麻木与残忍的嘲笑又发生得那样自然,那样合情合理,似乎欺负弱者成了人类社会的天性,而这正是鲁镇酒店当事人的一件快乐。鲁迅在这些快乐声中隐隐地暗示出对旧社会相互敌对仇视的绝望与不满。

从上述的论证中,我们可以发现小说中的人物普遍的糊涂生活和普遍的浑然不觉。而这种悲剧意义远远超出了孔乙己这一类人物的悲剧命运,这才是真正的不幸和可怕呀!

总之,《孔乙己》作为经典名著有着多重的内涵和意图指向。当时社会的炎凉世态是最显著的一重意义,而当时社会中的旧知识分子的生存困境和挣扎无望又是最触动人心惹人同情的一重意义,而当时社会下人们的普遍糊涂和浑然不觉的“集体无意识”是最忧愤深广的一重意义。

    相关推荐

    谈《孔乙己》中的细节描写 《孔乙己》 孔乙己 孔乙己 孔乙己 《孔乙己》 孔乙己 孔乙己 孔乙己 孔乙己 孔乙己 孔乙己 孔乙己 孔乙己 《孔乙己》 孔乙己 孔乙己 孔乙己 孔乙己 孔乙己阅读答案 孔乙己读后感(一) 《孔乙己》读后感3 孔乙己读后感(三) 孔乙己读后感(四) 孔乙己读后感(五) 孔乙己读后感(七) 孔乙己读后感(二) 孔乙己读后感(六) 《孔乙己》2 《孔乙己》2 边缘化身份与模糊性生存──《孔乙己》细读 我教《孔乙己》 《孔乙己》教案 孔乙己教案 《孔乙己》三美 《孔乙己》分析 浅谈《孔乙己》中的“钱”的细节描写 《孔乙己》教案 《孔乙己》教案 《孔乙己》教案 《孔乙己》教案 《孔乙己》教案 《孔乙己》教2 《孔乙己》续写 孔乙己 学案 孔乙己教案 《孔乙己》教案 《孔乙己》赏析 《孔乙己》学案 《孔乙己》课本剧 《孔乙己》教案1 《孔乙己》教案3 《孔乙己》教案9 《孔乙己》说课稿 《孔乙己》说课稿 孔乙己续写(一) 孔乙己续写(五) 《孔乙己》教案20 《孔乙己》教学谈 孔乙己说课稿 《孔乙己》教案11 《孔乙己》教案12 《孔乙己》教案13 《孔乙己》教案15 《孔乙己》教案22 《孔乙己》教案2 孔乙己续写(三) 孔乙己读后感 七篇汇总 《孔乙己》与“窃书” 5孔乙己教案 《孔乙己》与“窃书” 《孔乙己》教案4 《孔乙己》教案6 《孔乙己》教案10 《孔乙己》教案14 《孔乙己》教案16 《孔乙己》导学案 《孔乙己》导学稿 孔乙己续写(六) 《孔乙己》课本剧 第六册孔乙己 5 《孔乙己》案例 孔乙己导学案 《孔乙己》教案8 《孔乙己》说课稿 《孔乙己》导学案 《孔乙己》练习题 《孔乙己》练习题 孔乙己续写(四) 《孔乙己》说课稿 《孔乙己》与“窃书” 《孔乙己》说课稿 《孔乙己》讲学稿 《孔乙己》教案5 《孔乙己》教案7 孔乙己教案2 孔乙己续写(二) 《孔乙己》教学案 无人悲哀的死亡──读《孔乙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