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设计

《地下森林断想》教学设计

小编:

【教学目标】

1、了解地下森林的地理位置,形成历史等知识。

2、品味理解文中的关键语句,从几个方面概括地下森林的品格,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引导学生从“地下森林”身上汲取精神力量,培养不怕困苦、积极进取的情感态度,坚强乐观、充满希望地去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失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板书“森林”)同学们,我们先来欣赏一组森林的图片,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或一个词语概括画面的内容(幻灯出示图片),(生积极发言)。

看来,虽然生活在长江中下游的平原丘陵地带,但是大家对“森林”都不陌生啊!(在板书的“森林”前加上“地下”)那么,你听说过“地下森林”吗?

今天,我们就随着当代作家张抗抗一起走进神奇的地下森林的世界。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然后思考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面对大自然创作的地下森林奇迹,作者展开了丰富的想像,用优美的生动的语言,描写了地下森林形顾成的历史,满怀激情地歌颂了地下森林的顽强不屈的生命力,表达了对孕育地下森林的峡谷的无限景仰之情。

三、跳读文章,品味欣赏

请同学们运用跳读一方式再次快速阅读课文,先用波浪线把你以为美妙的句子或段落标示出来,然后按照“我发现

句子或段落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

”的句式组织语言,准备发言。(学生准备发言,老师简作点评,以表扬为主。)

四、合作探究,质疑问难

刚才同学们的精彩发言,展示了自己的风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请四人一组,将你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合作探究,然后请小组代表在全班进行发言,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问题预设:

1、全文九个问句,各有什么意味?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2、作者在文中以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地下森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五、领会主题(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一”)

通过品味探究,同学们已经总体上把握了课文内容,同学们能否从几个方面概括地下森林的“品格”,并作一些解释,再说说作者由地下森林升华出一个怎样的主题。

明确:

地下森林的“品格”:

坚忍顽强,不怕艰难险阻,不怕黑暗,忍受漫长的生长过程的煎熬;

沉着谦逊,拥有无比丰富的财富,却与世无争,沉默寡言;

乐观豪迈,自信生命力的强大,终究能战胜一切困难,任何时候都不悲伤或消沉;

无私奉献,把伟岸的成材献给人类,用美丽的景色装点大自然;

主题:不怕命运不公平,只要努力,只要忍耐,终究能获得转机,获得应有的荣耀和尊敬等。

六、“我的收获”

你从“地下森林”身上想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

【资料链接】

align=center>在人性中沉稳与升华

──张抗抗的启示

人性的开端其实与哲学的开端是一致的,都包含一种或善或恶,或崇高或卑微的意识,它就像人的脊背,承载着谦恭、忠诚、高洁、无畏、宁静和平和等诸多品质。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性毁灭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人脊背坍塌的过程,这也是人走向兽性的开始,所以作为人,除去自身的肌肉、骨骼、血液以及各种痛感,人性的浮沉决定了一个人的精神位置,一种高贵、自尊、温和、具有爱意等人性的丢失,无论如何也是对人而言的一种灾难。于是作为一个艺术家或作家,首先就是从人出发,从人性出发,在对艺术或作品的凝望中,去打磨自己和别人的心境,使之沉稳与坚定。

“请你将自己看管好!”有人如是说。

张抗抗的散文就是在精神的提升和美的建构中,即在人类如何实现自身价值、发掘自身潜力、实现对人性和他人的终极关怀中,以其审美的态度、超越的精神来观照人生、透视自我的,这有利于帮助我们的心灵摆脱本能和物化的压迫。

“我们一直在试图往前走。前方或尽头,究竟是什么在等待,我们并不真正清楚。那是人类难以把握的未来,我们只是希望和期待,它也许或者至少能比昨天好些。”她说。

于是,张抗抗的散文从回忆出发,拎着一个人性的口袋行走在往事和现实之间,对人性中的恶进行贬斥,对人性中的善力求张扬,不断拯救因邪恶而扭曲了的人性,试图把处在灵与肉矛盾冲突困扰下的人们,带进自由理想的境界,实现了人性的升华。

张抗抗是从风光旖旎的江南怀着青春的热情、豪迈的热血、无限的激情,走到冰天雪地的白山黑水间的,因此在她执著的写作中,必然有两种声音或清晰或含混地追逐着她,一种是从她背后而来的江南风韵,一种是使她成长成熟的北大荒的粗犷,而她却能娴熟地在中间取得了一种协同感,把自己的精神和所抒写的事物的主题意蕴结合起来,这为她的散文写作提供了一种独有的契机,可以使她的写作极大的避免世俗化、平面化、游戏化和批量复制等写作中的诸多顽疾。这种结合起来的互补与融合的神态、意态,会涤荡到我们内心的底层,因此张抗抗的散文是立足于大众文化的,但它又去除了大众文化表面上的文化形态,这会不由自主让我们感动,因此,她的散文始终能在世事混浊、物欲横流中,弥漫出一种纯朴的神态,流露出一颗天真的赤子之心,当然里面也有冲突、矛盾、抗争,有对个体生命和现实的深入到骨髓的感悟。

张抗抗的散文是自然化的散文,这是一种生命纯化的必然结果,也是一种人生修养的极致,是一种更为广泛和深刻的人性显现,它在作品中体现出的当然首先是对人的关注、关心、关怀,她在《致一名轻生女青年的信》中写到,“当我们在皎洁的月光下倾听大海深沉的呼吸时,我们心头会对人生涌上一种怎样复杂的情感──难道不正是由于对生命一般意义的否定,才使我们更强烈地感觉到自己心中对于一切生命更深刻、更博大的爱和依恋。难道不正是因为爱它,我们才会如此勇敢地直面生命的消亡,寻求自我的净化和人格的升华”,“我是多么希望:你能活得‘真实’。这种‘真实’不再是自欺欺人的自我谅解和苟且偷安,而是对人生和现实的真实认识与把握。那时候痛苦不再是生命的消极的反证,而是生命的存在方式和强大的动力。”这些充满爱意的真切的话语其实就是一种人性关怀的体现,它暗含了一个作家多年修养成的品质,是一种阅尽世态浮华的人性的沉稳与升华。

波德莱尔说:“你无权蔑视现在。”

弗洛姆说:“没有任何事物比人的存在更高,没有任何事情比人的存在更具尊严。”

在张抗抗的散文中,最坚实、最核心的信念与规范,就是美好人性在现实诸多恶性品质的绞缠和包围中的彻底展示,其中渗满对美好人性的向往、激情、理想。这种在其作品中的理解和判断,这种对秩序的追寻必然会成为对抗惶恐、倒退、保守、失望的重要刀斧,可以说,张抗抗以她的切身体验和对散文抒写方式的把握,使现存的尴尬而凝滞的生命变得顺畅。这是一种活跃着生命力,是一种动感超然的神趣,是一种对人情世态的人性感悟。就是对地下森林的断想,也体现着人性的光辉,她这样写到:“如果它(指峡谷)早已变成漂亮的小湖,奇丽的深潭,也许早就免除了这‘地下’的一切艰辛。但是它不愿意。它懂得阳光虽然嫌弃它,时间却是公正的,为此它宁可付出几万年的代价。它在黑暗中苦苦挣扎向上,爱生命竟爱得那样热烈真挚。尽管阳光一千次对它背过脸去,它却终于把粗壮的双臂伸向了光明的天顶,把伟岸的成材无私奉献给人们,得到了自己期待已久的荣光。”于是在峡谷之中的森林最终变得“雄伟壮丽,遮天蔽日,浩瀚无垠。风来似一片绿色的海,夜静如一堵坚固的墙”。这让我们感到了一种扑面而来的力量,让我们感觉到自己的内心有一股不断升腾的激流,这是一种人性的光辉的冲击。

一般说来,散文作为一种文体的自立,首先是一种心态的自立,是个人卸除社会需要的装扮之后的一种放松,是自然的袒露,因此在散文中拒绝任何矫情、空泛和玩弄,否则就是在作践自己的生命,一位真正的散文家便是一座灯塔,她不仅会对既往的历史作出冷静的分析与评价,更重要的是对未来的发展指出一条理想的通途。池上嘉言认为,文艺“通过依靠语言(或一般性符号)进行给予‘意义’的活动,……使自我的生活世界更加丰富。”张抗抗的散文总试图在传统的文化缝隙中,找到一种控制和提升思想的中国和凭借点,以便摆脱人自身的沉溺。

张抗抗的散文镇定自若,气若闲兰,体现了一种自然的人性之美,加之其散文题材的日常化、平民化,在浅谈细语中便付予了我们一种存在的希望。这种自然的人性源头,必然使其中渗透的情感思想质朴无华,因此她总是从中国文化的大背景出发,站在人性哲学的立场上,以理性的目光,全面审视和分析人性的发展,她以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人性感,对社会的某些狭隘性的认识提出了挑战,其中排斥了人性的低劣,提升了人性的极大的包容性,这是一种自我肯定,也是一种势在必行的道德之路的凸现,就像《中国当代名家文库·张抗抗散文》“编者的话”中所说的,“‘喜欢分析’而又‘想把女人做好’的张抗抗没有停止过理性的思索与艺术的跋涉”,她“以成熟女人的情和大智无形的人生姿态,对自身进行了一次彻头彻尾的‘清理和整合’,这无疑是对人生、爱情和世界思索的再思索,因而极富喻理性:她在平凡和平淡中磨砺出自己的深厚,赋予了作品更深的思想和更醇的情韵。”在此书的扉页上,张抗抗也谈到,“如果说还有苦恼的话,那就是还没有达到自己心灵中渴望的那种程度,没有散发出更美更灿烂的人性光华”。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张抗抗对女性意识有一种本能的认同,那是天然的没有受到破坏的东西,它融合在人的血液中,成为她生命的基本元素,而“不是一种防卫或出击的武器”,而正是这点成就了她人性的完整性和美好性。

在张抗抗的散文集《诗意的触摸》中,共有“女人”、“故乡”、“网络”、“随感”、“怀念”、“写作”、“读书”、“读画”八辑,《中国当代名家文库·张抗抗散文》中也有“谁能感觉思想的重量”、“树与花朵的感叹”、“再走得更远些”等八辑,可见她的创作是具有极大的开拓性的,在这些作品中,张抗抗总能从人性出发,从新鲜活泼的文化表象进入到历史性的文化积累或积存中,探索其中包合的复杂人性,并从中寻找到两者的契合点。

曾被欧阳修赞叹“花最重,天下奇”的洛阳牡丹,在张抗抗笔下,“竟然是一片黯淡萧瑟的灰绿……”

“一丝苍白的阳光伸出手竭力抚弄着它,它却木然呆立,无动于衷。”

“惊愕伴随着失望和疑虑──你不知道牡丹为什么要拒绝,拒绝本该属于它的荣誉和赞颂?”

“任凭游人扫兴和诅咒,牡丹依然安之若素。”

但牡丹最终“要么烁于枝头,要么归于泥土,它跨越萎顿和衰老,由青春而死亡,由美丽而消遁。它虽美却不吝惜生命,即使告别也要留给人最后一次惊心动魄的体味。”

从这个特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张抗抗的散文,细针密线又恰到好处,没有丝毫的累赘和拖沓,没有矫情和夸饰;她是用亲切平易的语言,不断透视着在一种表象遮蔽下的人性的根本和依存,无不闪现着人性的光芒和关怀。

这种不露痕迹的随意抒写应该与张抗抗的女性角色有很大的渊源,她的散文有一种纯朴天真的心态,如风吹水,自然成纹,起伏有致,精湛曲折的叙述,加之自然的景物,自然的人心,自然的笔墨,一切拿捏得恰到好处。其实散文的艺术,实际上是向心灵逼近的艺术,愈是逼近作者心灵的作品,就愈有韵味。比如我们读巴金老人的随想录,我们读到的是一颗饱经沧桑、温暖诚挚的心;比如我们读孙犁先生的白洋淀系列,我们读到的是一种纯净静美的品质。张抗抗以女性化的人文精神,让人走出了心灵的牢笼,迈向了情感的自由,这是一种具有文化意义上的反思与企盼,是一次灵魂的召回,是一种最为现实的关切。王安忆曾说:“文学的初衷其实就是情感的流露,于是女人与文学在其初衷上是天然一致的。”苏姗·格巴说:“妇女作家之所以那么偏好个人抒情的形式,如书信、自传、自白诗、日记以及游记等等,恰恰是生活被体验为一种艺术或者说艺术被体验为一种生活的结果。”也就是说,散文是女性的生命之书,里面是从自我出发而进行的对世界和人生的观望,是自我探求、自我表现、自我袒露。

但张抗抗的散文又是除去了女性自恋的那种弊病的,她将温柔和文雅在道德的层面上结合成了一种狭义精神,开出了繁盛的精神之花,生命之花,就如同张抗抗所说的:“我不否认这一点,我愿意做一个个性顽强、意志坚定的人,但我最喜欢的小说,却是哈代的《苔丝》和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这两个女性为反对封建的传统习俗和邪恶势力所作的斗争,使我震惊,也使我深深受了感动。我敬佩她们为争取自己的幸福不惜一切代价的勇气和信念,喜欢她们那种丰富的感情,复杂的内心世界。作为叛逆的女性,我认为她们要比简·爱更彻底。”因此张抗抗的散文文笔自然而思索深刻,有人类的爱闪烁其间。北大荒知青生活的艰苦和磨难,使她能在更为广阔的文化背景和深厚的文化积淀下,展示出对故土、人情、风俗的痛苦和忧伤的挚爱。她在《没有春天》里说,“在北方生活了二十几年,总觉得每年都找不到春天的感觉”,但“心里的春天,剥夺也难,衰老更难”。在《风过无痕》中,她这样写到,“风过无痕,可谁懂得半个故乡人的悲哀?”在《选择的疑问》中,她更谈到,“人依然在选择与被选择中徘徊”。

从一定意义上讲,散文是一种人格化的文体,散文的韵味,不是作家靠文字的雕琢、修饰的功夫,就可以达到的,其中涉及到思想、意识、品德等各种因素。丽卡·琼说:“我写作的目的就是获得爱和关心。”埃莱娜·西苏说:“妇女必须把自己写进本文,就像通过自己的奋斗嵌入世界和历史一样,才能确保自己的地位。”张抗抗以女性的亲和力,把自己对人生和社会的理解,,认真地加以分析和梳理,她将生命作为一种非常具体的存在,去深入,去穿透,去感受,她说:“我爱散文,爱读,也爱写……写散文总觉得是一种享受。”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沧桑的心路历程,使她有了一种看尽沧桑后的从容与通达。比如她在面对埃菲尔塔时的沉思是“我凝视它,仰望它,唯独没有、没有膜拜它”,“你没有接近过它,你便没有权利轻视;有一日它终会化成一堆废铁,但它曾独一无二地存在过”,“无数双温热的手抚摸它冰凉的铁杆,它的内心却依然孤独。”这是一种长期的人生感悟,是一种个性的积累、沉淀,是一种近于纯粹个人化的特质,它重视真实而摒弃虚假,侧重心灵的私语和倾诉,弃绝对人性的矫情。

“人不能对自己都不真实。”谢冕说。

“在散文中的任何矫情、空泛、玩弄比在其他文体中都让人难受,因为这几乎相当于在作贱自己赤露的生命。”(余秋雨)张抗抗在挣脱了心灵以及人性的羁绊之后,一直致力于价值标准的寻找、发展和弘扬,她以女性的自我人格力量,来集合一种具有人性关怀的精神情绪,并以此来安抚灵魂,寄宿情怀。

从这一点出发,我们见到张抗抗的散文是真实的,包括文本和情感上的,她敞开心灵,关注一切,从历史到现实,从国内到国外,只要是真实的,不论是情感性的,还是哲理性的,她都拿来疏通自己和读者的脉络,她对妇女地位及人性归属的确认,归根到底,都是落实于对普通人以及日常生活的重视和整个人性价值的承认,揭露作为女性所受的苦难,为其他的女性加以辩护,这是一种别样的朝圣之路。作家陈染在《不可言说》中说到:“人类的最高境界应该还是人类普遍关心的一些话题,人性的问题。”而写作可以为我们找到一条解决精神归途的出路,张抗抗散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关注个体,关注生命上,对各种生活经验的体味,乃是她对人性的真正的关切。

“一种真切天然朴实无华的美,常常在梦中、在沉思中,将我完完全全地笼罩包容,并与我的身心融为一体。”张抗抗如是说。

张抗抗散文的人性的确认应该说是依仗着她散文中思想重量的支撑。

这点很关键。因为以都市大众为消费对象和主体的文化形态,总是通过现代市场规律批量生产,目的是集中满足人们的感性娱乐需求的,它的空乏是必然的结果,但一个真正的散文家却不然,是需要真性情来结晶,依靠思想的重量来沉淀文化、传送文化、继承文化的,她必须洞若观火般地吟唱,必须让生命的光柱通体无遗地照射着自己,它的灵魂必须是本真,它必须直面人生,真诚地打开自己的心扉,让人们深切地感受到感情激流的奔腾,从而受到启示、激励、鼓舞。所以要重视我们在缜密的逻辑思辨和艺术本质交织中的思想重量,这是艺术内在品质追求必然结果,它与人的心灵的潜通暗合,注重情绪内蕴的心灵潜语和人性的张扬,它要求对人性文化思想及观念精神的解救,实现对生命本我的超越。因此北大荒的风云,北大荒的悲壮,滋润了张抗抗等一代作家,一代人的生命,成为他们生存的永远的泉源,她在《最美是北大荒》中充满困惑地问,那个让“矜贵的鲜花受到如此粗暴的摧残”的连长,“他真的那么忌恨美么?”“然而美却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春天的甸子里的杨柳会爆满毛茸茸的嫩芽,秋天的屋檐下会挂满金灿灿的玉米,冬天的冰凌花会在窗玻璃上勾勒出一座座晶莹剔透的童话世界。”就是这片曾经让作家流血流汗流泪、痛苦与欢乐交织的土地,这片曾经让人厌恶、憎恨,甚至咒骂过它的土地,却在自己的“心中却留下对它千丝万缕的眷恋”,在作家“心的深处,我将永远固执地认定北大荒是最美的地方。这种美决不是供人欣赏玩味、超凡脱俗的美,而是叩击你心扉、使你为之震撼、为之颤栗、为之慑服的美。它既不喧嚷也不做作更无炫耀,它默默地存在,只为发现它、热爱它的人而呈现。正因为在那参与了美的无数次瞬间的交流中,渗透了我们内心最真挚的情感,我们才会觉得唯有这美是属于我们自己的──它属于我们苦难生活的一部分。”

这就是生活的显现,就是真正生活过的坚强的人的思想显现。

古典散文的核心是“载道论”:代“圣贤”立言,载不变之“道”。在张抗抗的散文中,“文以载道论”,是心灵对北大荒的一种契合,里面有太多谋生的疲惫与艰辛,以及之后的慰籍、仁慈与关爱、宽容与忍让等等,这是一种内心最秘密的隐痛,是人处于一种精神的矛盾中的苦闷和隐痛,是关于思念、追忆、恍悟、自审、忏悔,真诚、感恩的生命依存,虽然德国诗人海涅在他的名诗中说:“冬天从这里夺去的,春天会交还给你”,但确实如此吗?张抗抗在自己的散文世界里,总试图以其女性的温柔和细腻,拭去一代人理性的痛苦。张抗抗说:“我祈求社会进步,希望变革,对旧的传统势力无所留恋,希望看到针砭时弊的文学作品。”

按照散文评论家楼肇明在《女性社会角色·女性想象力·“巫性思维”》一文中界定,“女性散文”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对女性社会角色的思考;(二)这种思考是以自己的经历体验为基础的。(三)其想象方式具有女性的心理特征。但任何艺术要做到骨感渗人,并不能单靠女性特有的孤绝的心态和由此暗生的孤寂,在作品中必须有一种箴言似的暗示,不论是浪漫主义表现主观,还是现实主义突出客观,或是现代主义着意于荒诞和虚无,其核心的意义依旧是思想的深度和意义,其作品必须对时世的情境有着非凡的深刻的洞察力,这是支撑一部作品的一条重要的根。比如张抗抗在她的散文《无法抚慰的岁月》里对群体意识,对于孤独,对于文化心理,甚至对于过失和罪孽伤痛的再认识,都是从人性的角度出发,体现了其中超拔的思想重量,她说“我们是一只蚕蛹被困于黑暗中,但我们已经无力咬破茧子,我们失落,而我们却又无可奈何,因而我们的痛苦是双重的”,但她依旧不断地叩问、反思,“有多少人真诚地忏悔过,用心灵去追寻我们当年为什么受骗上当,为什么愚昧无知。”这是一种深厚的认识和思考。

其实经历是无法抛弃、修正和重塑的,任何对于幻想的依存,或是反向的选择倾向,都是对现存世界的弱化和剥离。记得野兽派艺术家乔治·罗奥曾典型地揭示出了现代绘画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他说:“绘画对于我来说,是一种手段,它是夜里的一声叫喊,一个咽泣,一个窒息了的笑。我是荒原里受苦难之人的沉默的朋友;我是永恒苦难的常春藤,它攀缘在这被遗弃的墙上,墙内是反叛的人们藏着的他们的罪恶与兽行。”所以对于生活给予我们的,无论是幸福还是灾难,都会成为我们的一种归属一种拯救,但要避免任何形式对苦难的伪善的兜售。

作家张炜在1988年7月16日的一次谈话中说:“其实,理想主义和自由心态结合的最紧密,理想主义是最纯洁最自由的”。张抗抗散文的思想重量,也得益于她给人一种沉重思考后的光明的理想,一种自由的前景,她始终在努力让思想从悬浮于意识形态领域的状态中返归地面上来,她散文深处的思想像苍鹰一样盘旋,不绝如缕,透着孤独,惶惑中美好的向往。她的散文是活的生命的语言形式,,她充分显示了本真、本色、本性的艺术最高境界,这是张抗抗作为一个优秀作家的主体人格与精神的积淀和外露,就像佘树森所说的,文体“不仅仅是语言结构、本文结构和语言表达诸方面的内容,它也包括作家主体的人格与精神”。张抗抗在她的散文里,用语言的声音、气味、色彩、光线,再现了一个个追寻思想的时空坐标,其中充满了敏锐而深邃丰富的生命体验,可以说张抗抗是用自己厚重的思想给予了我们一种独有的人性启示,让我们更加确认了对于精神故乡的界定。这会让我们在思考中坚守常识,坚守自我,坚守诚实,让我们在对自己刻骨铭心的抒写中达到一种人性意义的深度和升华。

“以后的日子,我也许还会继续流浪,在这极大又极小的世界上,寻觅着、创造着自己精神的家园。”张抗抗告诉我们。

    相关推荐

    地下森林断想 地下森林断想教学设计 11 地下森林断想 《地下森林断想》教案 地下森林断想教案 《地下森林断想》教案 《地下森林断想》教案 《地下森林断想》教案 《地下森林断想》教学设计1 《地下森林断想》教学设计4 《地下森林断想》教案 地下森林断想教案 《地下森林断想》教学设计2 《地下森林断想》教学设计2 《地下森林断想》教学设计2 《地下森林断想》教学设计2 《地下森林断想》练习设计 《地下森林断想》教学设计3 《地下森林断想》教学设计1 11地下森林断想(1) 《地下森林断想》教案4 地下森林断想导学案 《地下森林断想》主题思想 《地下森林断想》教案1 11地下森林断想教案 《地下森林断想》中心思想 《地下森林断想》主题思想 《地下森林断想》教学实录 《地下森林断想》教学反思 11 《地下森林断想》教案设计 原创:《地下森林断想》教学设计 《地下森林断想》中心思想 《地下森林断想》教学案例 《地下森林断想》教学杂谈 地下森林断想教学案例 地下森林断想教学反思 地下森林断想练习题 《地下森林断想》读后感 地下森林断想说课稿 《地下森林断想》读后感 《地下森林断想》的整合构想 《地下森林断想》教材理解 《地下森林断想》学习指导 《地下森林断想》学法指导 《地下森林断想》的整合构想 11地下森林断想教案(1) 《地下森林断想》教材理解 《地下森林断想》教材理解 《地下森林断想》教材理解 《地下森林断想》有关资料 《地下森林断想》反思体验 《地下森林断想》问题探究 《地下森林断想》课文题解 《地下森林断想》内容提要 地下森林断想课堂实录 《地下森林断想》结构分析 《地下森林断想》习题精选 地下森林断想课文研讨 地下森林断想主要内容 地下森林断想阅读答案 《地下森林断想》内容提要 《地下森林断想》习题精选 《地下森林断想》研读赏析 地下森林断想练习说明 《地下森林断想》同步练习 《地下森林断想》写作特点 《地下森林断想》词语解释 《地下森林断想》研读赏析 《地下森林断想》作者简介 九年级下教参:地下森林断想 《地下森林断想》分层阅读教学 《地下森林断想》分层阅读教学 感悟生命──读《地下森林断想》 张抗抗《地下森林断想》赏析 感悟生命──读《地下森林断想》 感悟生命——读《地下森林断想》 《地下森林断想》重难点讲解 《地下森林断想》课文背景知识 《地下森林断想》课文背景知识 地下森林断想练习题(有答案) 地下森林断想课后练习答案 《地下森林断想》基础字词梳理 美文美读──《地下森林断想》教学反思 第11课《地下森林断想》课文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