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练习题>课后练习

《〈诗经〉两首》素质教育新学案

小编:

一、知识点拨与学法引导

1、整体感知:

《关雎》是《诗经》的第一篇,可以说是一首爱情诗。着重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表达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蒹葭》是《诗经》“秦风”中的一首爱情诗。就整首诗而言,几个章节结构相同,只是换了几个词语而已,增强了诗歌的韵味。就每章而言,前四句都是描写了一种凄清而苍凉的景色,这种景色衬托出人物心中的空虚、惆怅之情;而后四句写出诗人对“伊人”的上下寻求,却又寻而不见,这当中既有诗人的怅惘之情,又有诗人对伊人的深切思念。

2、学法引导:

诗歌重在体会,可以通过朗读的方法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如《关雎》的首章是全诗的序,为下文描写君子追求淑女作铺垫,朗读时相对平静;第二章写出君子时刻都在思念淑女,因此语句中流露出一种向往的味道;而第三章写了君子的相思之苦,要读出男子痛苦相思的情状;第四章和第五章意思相近,都是运用了反复的手法,刻画出君子得到淑女的快乐与幸福之情,其中有一种兴奋和轻快的语调。《蒹葭》则可采用读准一个诗节推及其他的方法进行朗读,然后采用提问、质疑、讨论等方法,分析关键语句,理解诗歌意境,进而把握全诗的主旨。

3、审美鉴赏:

含蓄生动的起兴美:

起兴,是《关雎》一诗反复运用的艺术手法。比如,诗的一开头就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来起兴,“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使人由雎鸠鸟雌雄匹配联想到君子淑女必成佳偶,由听到雎鸠鸟清新流转的歌唱而春心荡漾想到君子对淑女的思念之切。又如以荇菜既得而“采之”“毛之”,兴起淑女既得而“友之”“乐之”。使全诗产生了意味深长、回味无穷的艺术魅力。

4、重点难点突破:

⑴ 诵读这两首诗,简要说说它们各自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析:我国远古时代的诗论就提出“诗言志”说,因此,读诗应该努力分析、感悟出蕴藏在诗歌字面背后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关雎》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表达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

⑵ 《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等,请思考:《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运用这种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析:本题考查《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所谓“赋”,是铺陈其事;所谓“比”,是譬喻和比拟;所谓“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朱熹《诗集传》)。但是,关键不只在于识别,更在于体会这些艺术手法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兴”的艺术手法。如本诗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它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发端的话,但水鸟和鸣,也可以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和谐恩爱。和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义上发生关联。本诗的起兴之妙正在于诗人情趣与自然景物浑然一体的契合,也即一直为人们所乐道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⑶ 在《蒹葭》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请思考:这些景物描写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析:写景其实是为抒情服务,成功的写景能做到情景交融,以景传情。

参考答案: 景语情语。诗开篇便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凄清的画面:一个晚秋的早晨,天色朦胧,笼罩在晨雾中的是一望无际的沾带露珠的芦苇。一条河流,蜿蜒而去。望远处,是一块小小的沙洲。这是一幅萧瑟的晚秋晨光图,烘托主人公凄恻的情感。

诗的第二、三章采用重章回复的方式,反复咏唱。但景物又有不同。首章“白露为霜”,露凝为霜,是拂晓时;二章“白露未唏”,太阳露面,天已大亮;末章“白露未已”,阳光照射,露水快干。三幅不同时间的晚秋晨光图,渲染烘托出主人公久久伫立远望而始终不能见面的惆怅心情, 而主人公这种心情随着晨光画面的重叠,显得越来越急切,越来越凄婉。这篇诗在艺术上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地。

⑷ 《关雎》和《蒹葭》两首诗歌大量运用了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充分表达了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请从诗中找出一处,反复朗读,加以体会。

析:此题意在让学生了解《诗经》中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参考答案: 重章叠句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节,意义和字面只有少数的改变。如《蒹葭》全篇三章十二句,只变动了十几个字,不但写出了芦苇茂盛的状态,爱情道路的曲折绵长,伊人虽近在咫尺,但又遥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过不断重复的旋律,表现出诗人对爱情的执著追求,似乎有一种合唱、轮唱的味道。

二、自学阶梯评估

1、达标训练:

⑴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雎鸠( )( ) 窈窕( )( ) 好逑( )( )

寤寐( )( ) 溯洄( ) 坻( ) 荇菜( )

⑵ 填空题:

① 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有 篇,包括 、 、 三部分。

② 《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根据不同内容的表达需要,分别采用 、 、 的艺术手法。

③ 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 , ”

⑶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

A、“左右毛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

B、“寤寐求之”的“之” 指代的是“窈窕淑女”。

C、“琴瑟友之”的“友”是“亲爱”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D、“钟鼓乐之” 的“乐”是“快乐”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⑷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雌》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兴”的手法。

B、《蒹葭》“所谓伊人”的“伊人”,与《关雌》中的“君子好逑”的“君子”,指的是同样的人。

C、《蒹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

D、《关雌》是(诗经)的第一首,选自《诗经·周南》。

2、能力提高:

⑴ 《诗经》中,常常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在古汉语的规则中,这类词汇大都是形容词,所以也有助于表达曲折幽隐的感情,描绘精彩美丽的自然。请从课文中找出例子,并体会其作用。

⑵ 阅读《蒹葭》一诗,想想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简要分析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⑶ 比较《关雌》和《蒹葭》在写法上的异同。

⑷ 从两首诗歌中的任意选取一首,将它改写为现代诗歌,或者一个散文片段,意境要优美,描写要生动,字数不限。

3、开放探究:

阅读《君子于役》,回答问题:

君子于役,

不知其期。

曷至哉?

鸡栖于埘,

日之夕矣,

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

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

不日不月,

曷其有佸?

鸡栖于桀,

日之夕矣,

羊牛下括。

君子于役,

苟无饥渴!

⑴ 这首诗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⑵ 下面对《君子于役》上段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点明全篇主旨,陈述了所咏之事。用“不知”来说明丈夫役期之长。这两句是第一层:妇人直抒胸臆,亟盼丈夫归来。

B、中间四句勾画出一幅典型农村晚景图,画中充满了恬静的气氛,并且以此来反衬主人公的不平静心境:家畜出入尚且有时,而人却无归期。

C、最后两句极言思念丈夫很深,以致不能自已。

D、“曷至哉”是反问句,女主人公用反问的方式来揭露封建统治苛酷的兵役给千万个家庭带来痛苦的罪行。

⑶ 简述诗歌中所写的乡村晚景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三、资料下载

《诗经》,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所录诗歌多来自民间,据说,周朝设有专门的采诗官,采集民歌,以体察民俗风情、政治得失。《诗经》中大部分诗歌都出于此。另一部分则为公卿、士大夫向周天子所现之诗,歌功颂德、粉饰太平。其中,部分诗歌曾有人考证其作者,有臆断者,有有理有据者,不过不很重要。至于《诗经》编撰者,有以为周公者,现在看来无法成立。另有孔子删诗的说法,也没有说服力。

《诗经》所录诗歌时间跨度长,从西周初年直至春秋中叶,涵盖地域广泛,黄河以北直至江汉流域的都有。汉时,先有鲁、齐、韩三家时,立于学官,后有《毛诗》。《毛诗》盛行后,齐、鲁韩三家诗先后亡佚。历代解《诗经》者颇多,较好的有宋朱熹《诗集传》、清王夫之《诗经俾疏》、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王先慊《诗三家义集疏》等。

《诗经》存三百零五篇,分《风》、《雅》、《颂》三部分。《风》有十五国风,是出自各地的民歌,这一部分文学成就最高,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雅》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雅》、《颂》中的诗歌,对于我们考察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价值。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孩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后来,《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包括《诗》、《书》、《礼》、《乐》、《易》、《春秋》)及《五经》(无《乐》)之一。

〖自学阶梯评估参考答案〗

1、达标训练:

⑴ jū jiū yǎo tiáo hǎo qiú wù mèi sù huí chí xìng

⑵ 填空题:

① 《诗经》 305 风 雅 颂

② 赋 比

③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⑶ C

⑷ B

2、能力提高:

⑴ 《关雎》中“关关”(叠字)形容J、鸟叫声,“窈窕”(叠韵)表现淑女向美丽,“参差”(双声)描绘水草的犬态,“辗转”(叠韵)刻画出因相思而不能人眠的情状,既有和谐的声音,又有生动的形象。

《蒹葭》中的“苍苍”、“萋萋”、‘采采”(叠字)形容芦苇茂盛的样子,为下文“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作了辅垫,渲染了气氛。

⑵ 这首诗描写了深秋清晨,河边的苍苍芦苇上沾满霜露的景象,这一景象给人以萧瑟冷落之感,它既有烘托环境气氛的作用,又有主人公凄婉感情的流露。

这首诗还描写了河边道路漫长险阻、地势越来越高、迂回盘曲的景象,突出了主人公对意中人爱情的真挚和执著的追求。

⑶ 《关雌》着重于叙事,而《蒹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蒹葭》比《关雌》的情感韵味更浓郁些。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雌》“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境界。

⑷ 提示:注意肯定学生作品中的优点,指出其中不足,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诗歌内容。

3、开放探究:

⑴ 这首诗着重描写妻子对丈夫长期服役不能回家的盼望思念之情,反映了徭役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⑵ D

⑶ 诗中写了思妇视野中最能触动她心弦的几样景物:栖于埘的鸡儿,幽暝的黄昏,归圈的牛羊。这些景物突出了一个“归”字,使她产生了人不如畜的思想。于是,诗人借景物之助,把人物感情中最强烈、最集中的一点“等待”突现出来了。这样的写景是移情于景,为情造境,其效果是对表达人物感情、渲染环境气氛、突出主题都起了很好的作用。

    相关推荐

    《古诗两首》素质教育新学案 人教版九下:《〈诗经〉两首》(素质教育新学案) 《外国诗两首》素质教育新学案 《寓言两则》素质教育新学案 《〈孟子〉两章》素质教育新学案 《人生》素质教育新学案 《〈庄子〉故事两则》素质教育新学案 《那树》素质教育新学案 《公输》素质教育新学案 《检阅》素质教育新学案 《翠鸟》素质教育新学案 《燕子》素质教育新学案 《枣儿》素质教育新学案 培养创新素质 落实素质教育 《画家乡》素质教育新学案 《西门豹》素质教育新学案 《诗经》两首 》教案 《孔乙己》素质教育新学案 《谈生命》素质教育新学案 《诗经》两首 《诗经》两首 《变色龙》素质教育新学案 《珍珠泉》素质教育新学案 《诗经》两首 《诗经》两首 《音乐之声》素质教育新学案 《曹刿论战》素质教育新学案 《愚公移山》素质教育新学案 《诗经》两首教案3 《蒲柳人家》素质教育新学案 《父亲和鸟》素质教育新学案 《热爱生命》素质教育新学案 24《诗经》两首 《路旁的橡树》素质教育新学案 《蓝色的树叶》素质教育新学案 《果园机器人》素质教育新学案 《威尼斯商人》素质教育新学案 《诗两首》能力训练与素质培养 《大道之行也》素质教育新学案 《鱼我所欲也》素质教育新学案 《诗经》两首教案设计 《小蝌蚪找妈妈》素质教育新学案 《她是我的朋友》素质教育新学案 八年级下册语文诗经两首教案 诗经两首教案设计 诗经两首阅读答案 《〈诗经〉两首》题解 《难忘的泼水节》素质教育新学案 《诗经》两首(粤教版)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 《〈诗经〉两首》教学杂谈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 《〈诗经〉两首》教学杂谈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 诗经两首阅读答案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 《〈诗经〉两首》教学实录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 《诗经》两首(粤教版).. 《外国诗两首》能力训练与素质培养 诗词与中小学语文素质教育 语文新课标下的素质教育 《〈诗经〉两首》通假字 《邹忌讽齐王纳谏》素质教育新学案 《诗经》两首(粤教版)教学教案 诗词与中小学语文素质教育 古诗两首优质课教案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1 《〈诗经〉两首》学习目标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1 《古诗两首》训练素材 《〈诗经〉两首》词类活用 《〈诗经〉两首》写作特色 《〈诗经〉两首》中心意思 《〈诗经〉两首》课文评点 《〈诗经〉两首》名句欣赏 《〈诗经〉两首》名句欣赏 《<诗经>两首》训练提高 《卡罗尔和她的小猫》素质教育新学案 《〈诗经〉两首》有关资料 《〈诗经〉两首》课文简析 诗经两首(伐檀 硕鼠) 课堂教学与素质教育 语文教学和素质教育 《〈诗经〉两首》词类活用 《〈诗经〉两首》课文分析 《〈诗经〉两首》有关资料 《〈诗经〉两首》写作借鉴 《〈诗经〉两首》特殊句式 《诗经》两首复习试卷 《〈诗经〉两首》古今异义 《古诗两首》最新教案 《〈诗经〉两首》有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