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练习题>课后练习

《短新闻两篇》课文点评

小编:

别了,“不列颠尼亚”

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米字旗:英国国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不列颠尼亚”号:英国皇家游轮的名称,以大英帝国的国号命名。在完成接载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的末代使命后也即将退役]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点拨:消息一般由导语和主体两部分组成。导语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者依托新闻事实的精辟议论组成;而主体则具体展开新闻事实的叙述。本文就是以这样一种结构组织材料的。]

第1段是导语部分。它有三个重点。一个是点题,点明英国国旗降落后,查尔斯王子和港督彭定康将乘坐“不列颠尼亚”号回国。“不列颠尼亚”号将最后完成接载英国王子查尔斯和港督撤离的使命。这样就赋予了“不列颠尼亚”号以象征意义。二是揭示全文主旨,在港飘扬了156年的英国米字旗即将下降,香港即将回归。三是导语结束在时间上,为通讯主体部分的时序顺序奠定基础。

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拉开序幕的。在蒙蒙细雨中,[点拨:创设一种意境,天耶,人耶?]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25任港督的庭院。

4时30分,面色凝重[凝重:面色端庄沉重。凝,níng]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点拨:一箭双雕。]中降下旗杆。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点拨:“永远”二字用得好,请注意悉心体会。]4时40分,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香港5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点拨:反复强调“最后”,别有深意存焉。]

掩映[掩映:彼此遮掩而互相衬托]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一个多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东面举行。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点拨:这句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就别有意味。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脱离英国的统治,回归祖国,可以说在中国香港的土地上,英殖民统治的太阳落了。所以把英国告别的仪式称为“日落仪式”。]

此时,雨越下越大。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150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点拨:无可奈何花落去,殖民主义不再来。]

7时45分,广场上灯光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156年前,是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点拨:只是一笔带过,但作者把这一事件放在历史今昔的对比上,有一种历史沧桑变化的感觉,使得曾经的坎坷,在人们脑海中“积淀成了神圣而执著的理性”,也使得“今夜的喜悦变得更加凝重”。]

当然,最为世人瞩目[瞩目:注目,仔细认真地看]的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易帜:更换旗帜,这是政权更换的象征]。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

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点拨:升起的岂只是一面旗帜?]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开始接管[接管:接受并管理]香港防务。

0时40分,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港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156年5个月零4天。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点拨:大英帝国从海上乘船登陆香港,开始了长达156年的殖民统治;1997年7月1日凌晨,香港顺利回归祖国,参加仪式的英国官员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了香港,消失在南海的茫茫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也是一句概括性很强的话,把香港百年历史的沧桑巨变凝聚其中,暗含着历史和现实的对比。这里没有任何修饰性的语言。然而,就在这看似不动声色的描写中,却显现出语言的张力。全篇以港督告别式开头,在子夜易帜时高扬,又以“不列颠尼亚”离去收尾,起伏跌宕,制造出递进的节奏,留给读者无尽的想像。]

主体部分按照时间顺序,具体叙述了英国殖民者的告别仪式。文章共有10段。有8段写的是现实的场景,分别是:4时30分,末任港督的降旗仪式;4时40分,彭定康离开港督府;6时15分,英国告别仪式;7时45分,降旗仪式;0点左右,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0点4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这些仪式的叙述都很简洁,作者突出仪式本身的涵义,这表现在介绍了每一种仪式之后,作者总要引用一些背景材料,使得每一个仪式都显示出历史的跨度,有着历史的意义。作者并不直接出面发表议论,但是情感和评论都暗含其中。比如:港督降旗仪式,作者说“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强调这次降旗不再是以往港督换任的重复,它是具有标志意义的最后一次。

新华社香港1997年7月1日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波兰布热金卡电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婆娑:pó suō,盘旋的样子,多指舞蹈姿势的优美]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点拨:“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孩子们高兴地嬉戏,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和平景象!然而作者却说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像一场噩梦”,为什么?难道作者不喜欢这一切?当然不是,作者用的是反语。因为景象固然美好,却与布热金卡的历史不相配。布热金卡曾经是一个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这里应该“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才是它最相配的景象。然而一踏进集中营,作者却吃惊地看到两种不相配的东西叠合在一起,因此感到“可怕”。作者无一句正面控诉,却强烈表达出自己的愤懑,字字句句敲打着读者的心,让读者感到一种莫名的压抑。]

这真像一场噩梦[噩梦:凶恶惊人的梦],一切都可怕地颠倒了。在布热金卡,本来不该有阳光照耀,不该有光亮,不该有碧绿的草地,不该有孩子们的嬉笑。布热金卡应当是个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的地方,因为这里曾经是人间地狱。[点拨:四个“不该”两个“永远”饱含着对纳粹的无比憎恨。]

每天都有人从世界各地来到布热金卡──这里也许是世间最可怕的旅游中心。[点拨:这里应该是世界上最特殊的“旅游中心”了,这里埋葬着人类的悲哀。]来人的目的各不相同──有人为了亲眼看看事情是不是像说的那样可怕,有人为了不使自己忘记过去,也有人想通过访问死难者受折磨的场所,来向他们致敬。

布热金卡在波兰南方城市奥斯维辛城外几英里的地方──世人对奥斯维辛这个地名更熟悉。奥斯维辛大约有12名居民,距华沙120英里,地处被称为摩拉维安门的山口的东头,周围是一片沼泽地。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一道组成了被纳粹称为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杀人工厂的一部分。

十四年前,最后一批囚徒被剥光衣服,在军犬和武装士兵的押送下走进毒气室。从那时起,奥斯维辛的惨状被人们讲过了很多次。[点拨:所有的事情都已经是旧闻了,奥斯维辛也不再有“可供报道的新闻”了。但是到这里访问,作者却感到“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是记者的良心在催促他,“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这里指出了作者写作此文的原因和心境。]一些幸存者撰写的回忆录中谈到的情况,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无法想像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司令官罗道夫·弗兰斯·费尔南德·霍斯在被处决前也写了回忆录,详细介绍了这里进行的集体屠杀和用人体作的各种试验。波兰人说,共有400万人死在那里。

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点拨:注意“使命感”的分量。]

现在,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都是很安静的地方,人们再也听不到受难者的喊叫了。参观者默默地迈着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接着,当他们在想像中把人同牢房、毒气室、地下室和鞭刑柱联系起来的时候,他们的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导游也无须多说,他们只消用手指一指就够了。

每一个参观者都感到有一个地方对他说来特别恐怖,使他终生难忘。对有的人来说,这个地方是经过复原的奥斯维辛毒气室。人们对他们说,这是“小的”,还有一个更大的。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废墟: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的地方。墟,xū]上,雏菊花在怒放。[点拨:一边是戕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摆在一起,这样的景象的确让人难忘。也许是讽刺,任纳粹刑罚多么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也许是控诉,生命的绽放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对生命的戕害是最恶劣的罪行。]

还有一些参观者注视着毒气室和焚尸炉,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的。然而,一看到玻璃窗内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一看到用以关押被判处绞刑的死囚的牢房时,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点拨:读到此处,你将自己联系上没有?假如你也在其中,是否也会发抖?]

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原来,在女牢房,他看到了一些盒子。这些三层的长条盒子,6英尺宽,3英尺高,在这样大一块地方,每夜要塞进去五到十人睡觉。解说员快步从这里走开,因为这里没有什么值得看的。[点拨:真的“没有什么值得看”吗?有,有的是恐怖,无尽的恐怖。]

参观者来到一座灰砖建造的建筑物前,这是在妇女身上搞不育试验的地方。解说员试着推了一下门──门是锁着的。参观者庆幸他没有打开门进去,否则他会羞红了脸的。

现在参观者来到一条长廊里。从长廊两边的墙上,成排的人在注视着参观者。这是数以千计的照片,是囚徒们的照片。他们都死了──这些面对着照相机镜头的男人和妇女,都知道死亡在等待着他们。[点拨:从这些无辜的囚徒的眼睛里人们能读到什么?]

他们表情木然。但是,在一排照片的中间,有一张特别引人注目,发人深思。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点拨:当一个人明知自己将要被处决了,还能笑得那么甜,这是何等的悲凉。]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

参观者被带到执行绞刑的地下室去看一眼,这时,他们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窒息:因外界氧气不足或呼吸系统发生障碍而呼吸困难甚至停止呼吸。窒,zhì]。另一位参观者进来了,她跪了下来,在自己胸前画十字。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点拨:做祷告,或者是为了求得上帝的谅解,或者是为了求得上帝的保佑。但是在奥斯维辛,做祷告的地方是没有的,因为刽子手丧失了人性,双手沾满了无辜者的鲜血,他们是不可能向上帝祷告忏悔自己的罪行的;而无辜的人们成为刽子手刀俎上的肉,无计可逃,他们也没有办法求得上帝的保佑。]

参观者们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点拨:作者随着参观者的脚步,把读者带进了集中营,从毒气室、焚尸炉、女监房、试验室、纪念墙一直写到绞刑室。作者并没有详细描写这些地方多么的阴森恐怖,他的目光始终盯在参观者身上,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传达他们内心的感受,以此感染读者,引起读者的共鸣。比如,参观者心情是沉重的,所以一开始都是“默默地迈着步子”;他们清楚这里每一个地方都很恐怖,但是不知道会碰到什么可怕的景象,所以总是先“很快地望上一眼”,当想像中的场景和眼前的事物联系在一起的时候,他们感到震惊,所以“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这就通过参观者的行动充分展现了他们的内心感受。]

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点拨:与标题和首段遥相呼应,突出了文章的主题,也显得文章首尾相贯,浑然一体。]

记者对于所报道的事件有三种参与的情况: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身份出现,只是纯客观记叙,不掺杂自己的感情和判断,只是由事实本身说话;另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出现,但会在叙述事实的同时表达自己的看法或者渗透自己的感情;还有一种,记者作为事件的参与者,文章直接描写他的所闻所感。我们平时读报纸所看到的消息大都是第一种和第二种情况,主要还是一种客观叙述为主的写法;而本文有所不同,把作者自己参观集中营的感受当成了主要的内容来写,是一种纯主观性的报道。

    相关推荐

    《短新闻两篇》点将过关 《短文两篇》课文评点 《短新闻两篇》课文导入 《短文两篇》评点 必修1:短新闻两篇 《短新闻两篇》课后测试卷 《短新闻两篇》写作背景 《短新闻两篇》作者简介 《短新闻两篇》中心思想 《短新闻两篇》词义辨析 《短新闻两篇》释疑解难 《短新闻两篇》朗读提示 《短新闻两篇》问题探究 《短新闻两篇》词语解释 《短新闻两篇》释疑解难 《短新闻两篇》精彩句段 《短新闻两篇》写作借鉴 《短新闻两篇》语言特色 《短新闻两篇》朗读提示 《短新闻两篇》有关资料 《短新闻两篇》题目简说 《短新闻两篇》精彩句段 《短新闻两篇》教学设计 《短新闻两篇》写作背景 《短新闻两篇》问题探究 《短新闻两篇》中心思想 《短新闻两篇》内容简介 《短新闻两篇》教学杂谈 《短新闻两篇》写作借鉴 《短新闻两篇》作者简介 短新闻两篇教案设计 《短新闻两篇》文体知识介绍 《短文两篇》教学新点子 《短新闻两篇》教学设计之一 第22课《新闻两篇 《短文两篇》重点难点 《短文两篇》重点难点 新闻三重奏:新闻概要、新闻点评与新闻综评 《短文两篇》重难点点拨 《短文两篇》自学评估 短文两篇•自学评估 高二语文《短新闻两篇》同步练习达标~ 《短文两篇》写作特点 《短文两篇》写作特点 《短文两篇》写作特点 《短文两篇》重点难点突破 《短新闻两篇》思想方法与典型例题 高中语文必修一《短新闻两篇》教案设计 2016年秋新高一语文上册《短新闻两篇》同步练习 《短文两篇》新课标教学设计 《短文两篇》重难点突破 《短文两篇》重难点讲解 短文两篇 短文两篇 短文两篇 短文两篇 短文两篇 短文两篇 《短文两篇》重难点突破 《短文两篇》重难点突破 短文两篇 短文两篇 短文两篇 短文两篇 短文两篇 《短文两篇》 短文两篇 短文两篇 短文两篇 短文两篇 短文两篇 短文两篇 短文两篇 短文两篇 短文两篇 短文两篇 短文两篇 《短文两篇》 短文两篇(高二新教材) 《短新闻两则》教学设想 《短文两篇》 短文两篇 短文两篇 短文两篇 短文两篇 短文两篇(说课稿) 新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短新闻两篇同步练习题 第15课 短文两篇 《短文两篇》课文说明 《短文两篇》课文赏析 《短文两篇》课文简析 《短文两篇》课文赏析 《短文两篇》课文鉴赏 《短文两篇》课文说明 《短文两篇》课文简析 短文两篇2 8短文两篇 22短文两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