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分析

读出感情,品出意蕴──《故都的秋》美读教学有感

小编:

每读到一篇情感如化雪春泥般细腻,语言似映月珍珠般温润的抒情散文,我都像得到了“世上仅此一件”的珍宝一样小心翼翼地捧在掌中,让眼睛承载着心灵,踏上一段寻找美,欣赏美,感悟美的旅程。自从踏上讲台,我就又多了一个心愿,让我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在阅读散文时聆听美的教诲,收获精神的愉悦。

钱理群教授曾说:“文学的教育,有时声音极其重要,这声音是对生命的一种触动。文学是感性的,而不是理性的。所以,读,让学生感动,用心朗读是感受文学的一个重要方式。”因此,在组织《故都的秋》的课堂教学时,我尝试以范读课文的第一、第二自然段(配《妆台秋思》,旋律舒缓而略带感伤)的方法,让学生初步感受到郁达夫对故都的秋的向往期待喜爱的情感,加之音乐以及我朗读时语调较低语速较缓的影响,有的同学在喜爱之外还能隐约感受到文中弥漫着一丝感伤情绪。可以这样说,美读可以引领学生自然而然地融入到作者的情感当中去,进而激发学生自主阅读品味的兴趣和热情。当我停下来时,那些进入情境较快的同学已经情不自禁地低声朗读课文了,当我明确大家自由朗读时,琅琅书声立刻在教室里奏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引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无疑是在为进一步品味语言和深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搭桥铺路。

乘着美读的东风,我引导学生在字里行间寻找作者情感的流露。学生最容易把握的是作者直接的表述,如“清”、“静”、“悲凉”和“饱尝一尝。”之后我提示学生注意第一段中作者几次提到赏秋时的地名变化──“北国””“北平”“故都”,然后想一想这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学生很快就得出了北平是北国的秋之集大成者。我紧追一步,为什么作者不说“北平的秋味”却要换成“故都的秋味”,学生略加思索便悟出了称“故都”和“故人”在表达效果上有相通之处,即“故”字中那种沉淀了很久的浓厚的情感,同时,“故都”还体现着悠久的历史文明,一个词便为文章平添了些许深沉的文化韵味。文中类似这样的含蓄的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还很多,我在引导学生关注“秋并不是名花,也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中,是不合适的”。这一句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很形象很生动地从反面传达了作者对“故都的秋”要“饱尝一尝”的感情。而接下来的“将近十余年了”“总要想起”就更表现了这种情感的迫切。一个接一个的新发现不但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了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深情,还领略到了字字传情的魅力。

“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境界。”于是我和学生一起走进作者精心描绘的五幅秋景图。我请一位同学美读课文的第三段,提示其他同学注意寻找蕴含作者情感的字词句或者自己最受感动的句子并加以鉴赏。自主阅读加合作,大家主要品味了一下几句。“不出门去吧”“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这两句表明故都的秋味弥漫在故都的每一个角落,俯拾皆是。作者身处其中,还怕“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吗?“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训鸽的飞声。”早晨清新的空气,袅袅的茶香,简朴的小院,多么宁静;碧绿的天空,多么辽远,偶尔传来的鸽哨更让人觉得空旷寂寥。“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花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一个“细”字,委婉地传达了作者内心的自在悠闲;而偏爱破壁腰中的而且是冷色调的牵牛花,又暗示了作者朦胧的忧伤。多么真实而动人的秋景图阿!何妨名之曰“秋韵院中藏,意闲品茗香”?美读和品味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使他们浮想联翩,“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最让我惊喜的是一位女同学即兴填词一首:“别来秋半,满心尽释然。柳影花间唱月圆,路遥钟声还远。清霜一盏浓茶,凝碧鸽声苒苒。寂寞寥寥日光,独酌小院悠然。”为本节课掀起了一个小高潮。

在特定的鉴赏氛围中,随着学生与作者的情感交流逐渐深入,学生对文字的敏感度会显著提高。在赏析第二幅秋景图的时候,学生很快就捕捉到了“点缀”“落蕊”“铺”“踏”“丝纹”“细腻”“清闲”“落寞”“深沉”这些词,并能比较准确地分析出它们的表达效果。比如“点缀”是一种装饰,而被装饰的事物本身就具有美感,作者用秋槐来点缀故都的秋,其中就包含着作者对故都的秋的喜爱和赞美。写“落蕊”而不写“落花”,描“丝纹”而不画“细纹”,都表现出了作者心中对秋天细腻的感触。而“落寞”“深沉”又在回应着文章起首的“来得悲凉”。学生叫它“秋槐落蕊图”,我称它为“径庭铺落蕊,慨然已知秋”。在和谐愉悦的氛围中,我和学生们继续着寻找美,感悟美的旅程。第三幅“寒蝉碧树秋”,第四幅“风气云暗雨潺潺,斜桥初霁叹秋寒”,第五幅“色淡香清画秋果”,时而品字,时而酌句,不是被作者纯熟的语言表达所折服,就是为作者深沉的情感而感动。

美文如画,美文如诗。所谓如画,是说色彩缤纷,形象鲜活,读者通过作者的描述,用想象填补空白,就能从文字中看出一幅幅精美的画面。所谓如诗,就是说文字具有诗歌一般和谐的韵律,跳跃的思维,纯美的意境,深厚的文化内涵等。在美读中,具有这些特点的语句不时映入大家的眼帘。如“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譬如二十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雨后的斜桥影里”等等,韵脚的和谐,声律的朗朗上口自不必多说,细看那意象的选择,哪一个在唐诗宋词里没有留下或浓或淡的影子?而文章的第十二段作者恰恰要说故都的秋的文化内涵了,品读此段时只要对学生稍加点拨,教室便能成为吟秋颂秋的天堂了。

如此一番品味下来,再读文章的最后一句,“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即使未能感动得热泪盈眶,也要轻轻的叹息吧。

散文的美是讲不完的,真正的美的享受是没有止境的。美读的要义在于通过对作品音声节奏的感受,由文入情,由文本世界进入作者世界,达到与作者神气相通、心灵感应的审美境界。美读就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吟诵课文,读者如文章中的人物,文章“如出我心”,文句“如出我口”。享受美读,让老师和学生一起通过语言文字走向作者,与作者对话,在心灵碰撞的碰撞中获得情感的共鸣。读着读着,我们便也能吐气如兰,妙笔生花了。

    相关推荐

    读出兴趣、读出情感、读出真知 简析《故都的秋》思想情感内蕴 《故都的秋》读后感 杜绝唱读,读出感情 《出师表》中的情感美 心灵品读,情感灌注──《故都的秋》教学案例及思考 《故都的秋》审美意象构成解读 解读文本,读出自己的感悟──听《伯也绝弦》有感 凝结文本精华 读出文本意蕴 “感情”出彩方法 读《秋天的怀念》有感 《喂——出来》读后感(2篇) 乡愁──读《秋思》有感 研读品悟 升华情感──《有的人》教学片断 “有感情朗读”再认识 有感情朗读再认识 听《猴王出世》有感 王映霞的感情纠葛|故都的秋|郁达夫 突出读段方法 训练强调美的熏陶感染 突出读段方法 训练强调美的熏陶感染 读《秋天的怀念》有感之三 读《秋天的怀念》有感之一 读《秋天的怀念》有感之二 读《秋天的怀念》有感之四 读《跨越百年的美丽》有感 读《跨越百年的美丽》有感 在比较中感受《故都的秋》 让情感说话——有感于《雪孩子》的朗读教学 《天鹅的故事》:品之有味 读之有情 故都的秋阅读答案 《猴王出世》听课有感 有的人读后感 以读感悟 体验情感 感悟意境,涵咏真情——读《9、母亲的恩情》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设计 读《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有感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设计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反思 品味窃读的滋味──《窃读记》片段教学有感 感悟朗读中的“情” “摔”出来的个性──读“《红楼梦》:林黛玉进贾府”有感 读窃读记有感(三) 读窃读记有感(一) 读窃读记有感(二) 郁达夫《故都的秋》阅读 读《匆匆》有感 读《匆匆》有感 读《匆匆》有感 读匆匆有感 读《尊严》有感 读《穷人》有感 读《匆匆》有感 读《掌声》有感 读《尊严》有感 读《灯光》有感 《爬天都峰》读后感 《爬天都峰》读后感 《爬天都峰》读后感 品《背影》的情意美 《陈情表》读后感 读《尊严》有感 读《尊严》有感 读《白杨》有感 读《白杨》有感 读《穷人》有感 读《匆匆》有感 读《社戏》有感 读《西湖的绿》有感 读《劝学》篇有感 教《窃读记》有感 探究性阅读的前奏:写出原初感悟 读《花的勇气》有感 以读激情,以情感人 《故都的秋》的意境探赏 感动 行动──读《乌塔》有感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设计之一 苏轼的自我形象塑造──读《江城子·密州出猎》有感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设计之一 秋天的怀念读后感 孔子的故事读后感 《秋天的怀念》读后感 《秋天的怀念》读后感 《秋天的怀念》读后感 美丽的规则读后感 索桥的故事读后感 读《梅花魂》有感 读《詹天佑》有感 读《詹天佑》有感 读《詹天佑》有感 读《苏武传》有感 读《梅花魂》有感 读《将相和》有感 读《詹天佑》有感 读《借生日》有感 《故都的秋》课文阅读训练 读《景阳冈》有感 读《詹天佑》有感 品读《兰亭集序》,感悟美文雅趣 读《纪昌学射》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