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知识扩展

兰亭宴集

小编: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农历三月三日,王羲之同司徒谢安、左司马孙绰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境内的兰亭举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文人集会。羲之所作的《兰亭集序》描绘了聚会的盛况: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聘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兰亭在今浙江绍兴西南,地名兰渚,有亭名兰亭。兰亭始建于何时,已不可考。据郦道元《水经注·渐江水》记载,东晋时除羲之等人所游的兰亭外,尚有王廙之、何无忌所建的兰亭。很可能是羲之等所游的兰亭毁坏之后,王廙之、何无忌予以续建,而廙之“移亭在水中”,无忌“起亭于山椒”,显然亭址已有变动。此后千余年间,兰亭屡毁屡建,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格局和规模。可以肯定地说,今天的兰亭已非昔日羲之等人所游兰亭的原址原貌。其原址原貌虽已难考知,但从人们总是力图再现其风貌的努力中,不难想象兰亭宴集对于后世的影响。

兰亭宴集同古代春禊的风俗密切相关。古人于每年三月上旬的巳日(即所谓“上巳”,又称为“三巳”)临水祭祀,并用浸泡了香草的水沐浴,以为这样可以祛除不祥,叫做“禊”、“祓禊”或“修禊”。这种风俗起源于周代,汉魏以后相沿。自魏起,大约为了便于记忆,不再拘泥于“上巳”这个日子,而将节日固定为农历三月初三。东晋偏安江左后,由于北方士族的南下,此风不仅更加普及,而且有上升趋势,在都城建康和王、谢家族聚居的会稽等地尤其如此。据《晋书·王导传》记载,司马睿移镇建康之初,因“吴人不附,居月余,士庶莫有至者”,就曾利用三月三日春禊的机会,由王敦、王导等人成功地导演了一场抬高司马睿地位、使江东世家大族纷纷归附的政治活剧。正是在这样的环境、气氛中,出现了兰亭宴集,使中国文化史上多了一段佳话。

春天是风和日丽、鸟语花香的季节,早在汉代,上巳即已逐渐成为人们春日到水边饮宴游玩的节日。宴饮时,人们把酒杯放到水中任其漂流,酒杯漂到谁的面前就由谁取饮,此即西晋王济在其《平吴后三月三日华林园》诗中所说的“清池流爵”,也即羲之《兰亭集序》所说的“曲水流觞”。骚人墨客还免不了要咏诗作赋,这样就产生了一系列以“上巳”和“三月三日”为题的作品。就诗而言,汉杜笃已有《京师上巳篇》,入晋后,作品逐渐增多,程咸、荀勗、王济、张华、陆机、王讚、阮修、闾丘中、潘尼、庚阐都写有这类作品,其中播尼一人就写了四首。就赋而言,汉杜笃有《祓禊赋》,晋成公绥、张协有《洛禊赋》,褚爽、夏侯湛有《禊赋》,阮瞻有《上巳会赋》等。兰亭宴集承其余绪,也成了一次集赏春、饮宴和吟诗于一体的活动。

三月三日这天,羲之一行来到春色宜人的兰亭,列坐曲水之旁,一面“流觞”饮酒,一面赋诗抒怀。羲之、孙绰、谢安、谢万、孙统、袁峤之、王凝之(羲之次之)、王肃之(羲之第四子)、王徽之(羲之第五子)、王彬之、徐丰之十一人各作诗二首,其中四言、五言各一首。孙嗣、郗昙、庚友、庚蕴、曹茂之、华茂、桓伟、王玄之(羲之长子)、王涣之、王蕴之、王丰之、魏滂、虞说、谢绎、曹华十五人各作四言或五言一首。其余十五人,包括年纪尚幼的羲之第七子王献之在内,一首诗也没做出来,各被罚饮三大杯酒。羲之所作诗,《诗纪》题为二首(四言、五言各一首),但《戏鸿堂帖》、《法书要录》均载其五言五首。以上总计四言十四首,五言二十七首。

要评论这些诗,不妨先从羲之的一首五言诗入手:

三春启群品,寄畅在所因。

仰望等天际,俯磐绿水滨。

寥朗无厓观,寓目理自陈。

大矣造化功,万殊莫不均。

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首二句总摄一笔,写暮春时节万物复苏、万象更新的景象,及由此触发的舒畅情怀。接着具体描述“寄畅”之“所因”:抬头仰望,天碧如洗,一眼可以望到天的尽头,低下头来,可在绿水之滨尽情盘桓、游乐。宇宙寥阔清朗,无边无际。万物生长发育的常理得到了充分展示。面对如此情景,诗人不由得发出了“大矣造化功,万殊莫不均”的赞叹,体现了诗人情钟万物、泛爱群品的胸襟。最后诗人表示:自然界的万物虽然千差万别,各有不同,但我置身其中,无不觉得新鲜,这表达了一种得其所哉的欣快情绪。这种对春到人间的欣喜和躬逢盛会的愉悦,代表了兰亭诗共有的色调。

从徐丰之“清响拟丝竹,班荆对绮疏。零觞飞曲津,欢然朱颜舒”的描写看来,兰亭宴集的场面确实是够欢快的。但这种欢快的情绪并非仅仅由美好的春色所触发,在很大程度上也与诗人主观上对“寄畅”“散怀”的强烈追求有关。王蕴之五言云:“散豁情志畅,尘缨忽已捐。”王玄之五言云:“消散肆情志,酣畅豁滞忧。”曹茂之五言云:“时来谁不怀,寄散山林间。”袁峤之五言云:“激水流芳醪,豁尔累心散。”王肃之五言云:“嘉会欣时游,豁尔畅心神。”王徽之四言云:“散怀山水,萧然忘羁。”都表达了同一的旨趣和精神。不难看出,所谓“寄畅”、“散怀”就是凭藉清朗幽静的自然环境,去除尘务的纷扰,消释内心的情累(许询《农里诗》有“濯濯情累除”之句),达到一种“忘天地,遗万物,外不察乎宇宙,内不觉其一身,故能旷然无累。与物俱往,而无所不应”(《庄子·齐物论》注)的境界。在追求这种境界时,还往往交织着怀想古人的感情。孙嗣五言云:“望严怀逸许,临流想奇庄。谁云真风绝,千载挹余芳。”王凝之四言云:“庄浪濠津,巢步颍湄。冥心真寄,千载同归。”王涣之五言云:“去来悠悠子,披褐良足钦。超迹修独往,真契齐古今。”怀想许由、庄子、巢父这些古代的高人逸士,其目的是要继承和发扬这些古人的“真风”、“余芳”,实现“千载同一朝,沐浴陶清尘。(谢绎五言)的心愿,在“异世同流”、古今齐一的遐想中获得最大的精神享受和满足。

兰亭诗表现出这种思想倾向,并不是偶然的。汉末以来,由于社会动荡不安,文士命运多舛,文坛上弥漫着一股感伤主义思潮。为迎合文士求得自我解脱的心理,老庄抬头,玄思放诞之风愈演愈烈。至东晋初,玄学又与佛学合流,不仅一般文士,上至皇帝,下至武臣悍将、闺阁妇女的各色人们也都受其影响。羲之在当时,要算是比较忧国忧民、努力世务、重视实际社会政治问题的,但由于时风习染,加之一生经历了不少忧患,自有种种苦闷,因而也自觉不自觉地向玄、佛以致道教(王家奉五斗米道)靠拢。羲之“雅好服食养性”(《晋书》)本传),又性好山水,这在当时都是有名的。这样,就形成了以充满玄思的目光注视山水、同时以山水来体悟玄思的一种思想循环。王徽之五言云:“光师有冥藏,安用羁世罗。未若保冲真,齐契箕山河。”投身山水以摆脱“世罗”的羁绊,以体悟大自然冲静美好的“至道”,以保存纯真完美的本性,求得身心与自然的统一,便成了当时一件时髦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山水观赏实际成了诗人自我人格和人生追求的外在展示,其诗不可避免地要涂抹上浓郁的玄理色彩。上引羲之五言已经有此苗头,有的诗更成为直陈玄理的工具、成了道地的玄言诗。

不过兰亭诗还有另外一副面目,就是一些诗较多地刻画了山水。如谢万四言云:

肆眺崇阿,寓目高林。

青萝翳岫,修竹冠岑。

谷流清响,条鼓鸣音。

玄崿吐润,霏雾成阴。

以“肆眺”、“寓目”领起,以清新娟秀、错落有致的笔触,描绘兰亭周围明媚秀丽的山川景色,流溢出一派诗情画意。他如孙绰五言云:“流风拂枉渚,停云荫九皋。茑语吟修竹,游鳞戏澜涛。”谢安四言云:“森森连岭,茫茫原畴。迥霄垂雾,凝泉散流。”谢万五言云:“碧林辉英翠,红葩擢新茎。翔禽抚翰游,腾鳞跃清泠”。孙统五言云:“回沼激中逵,疏竹间修桐。因流转轻觞,冷风飘落松。时禽吟长涧,万籁吹连峰。”王徽之四言云:“秀薄粲颖,疏松笼崖。游羽扇霄,鳞跃清池。”无不落笔工丽,出语清新,形象地刻画出春天的一派郁勃生机,读之令人悠然神往。

若从诗人的主观动机来加以考察,上述作品似乎还算不上是纯粹的写景诗(或山水诗)。在兰亭诗人看来,山水不过是自然之道无处不在的证明,是寄托自己旷迈之志的物质载体,是豁畅情志、消除情累的工具。因此,他们状貌山水的目的,不过是为了谈玄论道,这在本质上同直陈玄理并无太大差别,并没有完全跳出玄诗的窠臼。不过,这种夹杂山水描写的玄言诗仍有其值得注目的地方:一是兰亭诗人抱着旷然无累、与物俱往的目的投身于大自然,因而情调悠闲,意致萧散,其诗也就形成了一种或疏淡清朗、或飘洒俊逸、或清幽冷隽的独特风格;二是这些诗作虽还没有放弃直陈玄理的手法,但已注意将理性的东西同感性的形象的东西结合起来,在阐发玄理时,以物象的刻画为依托,这比起完全从理性入手、毫无形象兴味可言的玄理诗来,无疑是一种进步;三是在布局谋篇、捕捉和刻画物象等方面,为山水诗的出台准备了一定条件,积累了一定经验。此外,此前吟咏修禊活动的诗篇,内容大都不出记游乐、颂功德的范围,而这些诗颇多清新秀美的景物描写,诗的主旨则在领悟玄理、寄畅散怀,在题材上有所拓展、创新,对后来的修禊诗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兰亭诗出后,被汇为一编,即《兰亭集》,羲之为之作序。本文开头所引为序文第一段,此外还有一段,其文云: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俛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因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以冷峻深沉的笔触,真实反映了羲之当时虽欲有所作为、但又不安于位、打算激流勇退的心境。“固知”二句,对庄周“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思想提出了批判,同刘琨在《答卢谌书》中所说“然后知聃周之为虚诞,嗣宗之为妄作”的思想一致。“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语出《汉书·京房传》:“夫前世之君亦皆然。臣恐后之视今,犹今之视前也。”略加改动,遂为警句。全序在写作上颇受石崇《金谷诗序》(见《世说新语·品藻》)影响,但写得极有情致,能见肺腑,识见也有独到之处。

羲之以蚕茧纸、鼠须笔将序文亲笔书写,称《兰亭叙帖》或《禊帖》,书法遒媚劲健,端秀清新,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凡三百二十四字,有重者皆具别体,就中‘之’字有二十许,变转悉异,遂无同者,如有神助。”(赵构《翰墨志》米芾有诗绝称《兰亭》:“翰墨风流冠古今,鹅池谁不赏山阴。此书虽向昭陵朽,刻石犹能抵万金。”《兰亭序帖》对此后的历代书法产生了深远影响,兰亭、兰亭宴集、兰亭诗,兰亭集序文也因而更加名播遐迩,成为一个有趣的文化现象。

除羲之所作前序外,尚有孙绰所作的后序,遣词命意,多与前序相似,唯文体以四言对偶为主,读来不及前序自然潇洒,影响也与之相去甚远。

兰亭宴集之后,修禊之俗仿佛被注入了强心剂,越来越兴盛。唐宋时,皇帝亲自参与此项活动,经常在这一天给文武百官赏钱赐宴,并官修游船画舫,以助游兴。不少地方以人工修筑了水渠,以便在修禊这一天仿效“曲水流觞”故事,这种遗迹在现在北京故宫乾隆花园、中南海、香山等处还能看到。至于饮宴赋诗,更成为文人热衷的韵事。《文选》同时载有颜延之和王融的《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唐时,刘禹锡诗有“棹歌能俪曲,墨客竞分题”(《三日与乐天、河南李尹陪令公洛禊》)之句;直至解放前夕,北平还有虚应故事的文人雅集。历代诗词作品,不少提到兰亭宴集,直到近代,严复还在《癸丑上巳梁任公禊集万国园,分韵流觞曲水》诗中写道:“暮春值癸丑,遐想山阴游。”此外,后世文章曲赋、小说戏剧中,提及兰亭宴集的也不鲜见。似乎可以说,在中国文化中存在着一个“兰亭系列”的产品,它扎根于中国文化土壤的深处,对民族精神生活和文化艺术民族特色的形成都产生了一定影响,值得加以重视和研究。

    相关推荐

    是《兰亭集序》还是《〈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2 23 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教案 兰亭集序教案一等奖 《兰亭集序》求异 《兰亭集序》教学 关于《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赏析 《兰亭集序》译文 《兰亭集序》教案 《兰亭集序》解题 《兰亭集序》教案 兰亭集序教案 兰亭集序教案 《兰亭集序》教案 《兰亭集序》教案 《兰亭集序》赏析 《兰亭集序》解析 《兰亭集序》教案 《兰亭集序》教案3 《兰亭集序》说课稿 《兰亭集序》教案6 《兰亭集序》教案26 《兰亭集序》学案3 《兰亭集序》教案3 《兰亭集序》教案4 《兰亭集序》教案4 第二册兰亭集序 第二册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说课搞 《兰亭集序》教案10 《兰亭集序》教案22 《兰亭集序》教案13 《兰亭集序》教案4 《兰亭集序》教案5 有感于《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教案2 《兰亭集序》教案2 兰亭集序.(网友稿). 第二册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评课稿 《兰亭集序》教案14 《兰亭集序》教案1 《兰亭集序》教案2 《兰亭集序》教案3 《兰亭集序》通假字 《兰亭集序》教案2 《兰亭集序》教案3 《兰亭集序》通假字 《兰亭集序》导学案 《兰亭集序》说课稿 《兰亭集序》教案14 《兰亭集序》教案15 《兰亭集序》学案1 《兰亭集序》教案16 第二册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说课稿 《兰亭集序》教案12 《兰亭集序》教案15 《兰亭集序》教案5 《兰亭集序》教案4 《兰亭集序》教案9 《兰亭集序》教案19 《兰亭集序》教案20 《兰亭集序》教案1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两课时 《兰亭集序》有关资料 《兰亭集序》中心意思 《兰亭集序》字词解释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语文教案-《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课文点评 《兰亭集序》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