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知识扩展

文学与哲学的完美结合──浅谈苏轼的《前赤壁赋》

小编:

黄智平 苏轼是我国古代的文学大家,其散文代表北宋时期最高成就。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前赤壁赋》,在这篇犹如舷歌洞萧般哀怨,又如清风明月般的美文中,我们既尝到“文学”的美味,又获得“哲学”的启发,是为“文学”与“哲学”的完美结合。

苏轼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在文坛影响深远。他的散文代表北宋古文运动的最高成就。刘熙载在《艺概》中评价苏轼的文章:“有寓理,有寓情,有寓气,有寓识。”苏轼善于将议论、描写、抒情等艺术表现手法结合起来,抒发自己的哲思。苏轼的《前赤壁赋》可谓是此种文章的杰出代表。有人形象地说,人类的苦闷欲求宣泄,于是又继生了哲学。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学与哲学便都是苦闷的产物。而苏轼的这篇《前赤壁赋》正是“文学”与“哲学”完美结合的绝妙佳篇,文中写景、抒情、文理水乳交融,浑然一体,组成了一个玲珑剔透的文学“水晶球”,把作者忧患于人生的巨大苦闷和更为惊人的自我解脱力,和盘呈现在读者的面前。要想欣赏这篇“文学”与“哲学”完美结合的佳作,就不得不演绎一下“文”、“哲”产生的根源──苦闷,苏轼的人生遭遇,尤其是政治失意而引发的思想苦楚。

《前赤壁赋》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贬谪黄州期间。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扣上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几经重辟”,惨遭折磨。后经多方营救,于当年十二月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这无疑是一种“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 1082年壬戌,苏轼作《前赤壁赋》。他在黄州作的诗中,曾经痛苦地描写过此时的忧郁苦闷的心情。“我谪黄岗四五年,孤舟出没烟波里,故人不复通问讯,疾病饥寒疑死矣”⑴。《前赤壁赋》正是作于苏轼政治上失意,行动上不自由,生活困苦,心情极其苦闷的时期。在他的赤壁词中,即有过明显表露,“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而现实中的我却只能“早生华发”,“一樽还酹江月”地慨叹“人生如梦”。在这种沉重的精神压力之下,东坡内心有着深刻的感发,他开始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感慨世事的纷忧与虚无,但如果仅是“入乎其内”地感叹人类的沧桑,这就不能产生我们今天对他的文釆及人品的钦佩。东坡之所以成为“白首忘机”的“东坡老”⑵,更有他善于“出乎其外”的“自我解脱”的另一面(这一面至关重要)。人的一生中,不可能没有打击,问题是面对打击的态度。在残酷的政治斗争面前,苏东坡既想超脱又不能超脱。他在《书〈前赤壁赋〉》后中说:“轼去岁作此赋,未尝轻以示人,见者盖一二人而已。钦之(傅尧偷的字)有使至,求近文,遂亲书以寄。多难畏事,钦之爱我,必深藏之不出也。”这段跋语,对于了解作者当时深受压抑的心境提供了帮助。苏轼不得不从佛老思想中寻求寄托,黄州的山水,勾起了他对古人的怀念,于是触景生情地倾吐了自己对前辈英雄的钦慕,同时也流露了自己治世立业的壮志。总之,苏轼当时的心境极其复杂:消极隐退与积极进取,疾世忿懑与逍遥山水的双重情绪,在与世无争的思想背后,却流露出对世道不平的满腔愤怒,不甘妥协的积极进取精神,鄙弃富贵,傲然独立的旷达情怀。

有人曾认为《前赤壁赋》把黄州赤壁当作孙曹交兵之处是苏轼“用事疏舛”,这并不十分准确。苏轼所游之赤壁并非历史上发生大战的真正的赤壁;而苏轼文章之重心也不在周瑜破曹之壮举,他无非是借事写文,抒发他的心怀以求解脱罢了。

综观全文,作者的感情经历了三次变化:“乐──悲──乐”,作者的思想也经历了一个由平静到苦闷,再由苦闷而得到解脱的发展过程。而围绕作者感情的三次变化,全篇的行文也随之巧妙展开。“文以载道”,作者如果要使自己的思想感情为读者所清晰的领悟,就必须借助于良好的文学表达形式。苏轼这篇文中的哲思也正是通过他对赋的新的利用而传达开来的。《前赤壁赋》是篇辞赋,辞赋时常用主客问答的方式表达作者的思想与主张,《前赤壁赋》很显然是运用了这种传统的格式。辞赋讲究排比对偶,《前赤壁赋》中也有不少排比对偶的句子,所以它具有辞赋的基本特征。但苏轼的这篇赋却不像汉魏以来的赋一样词藻华丽,仅止于铺陈事物,而少有哲理的渗入其中。这篇之所以长诵不衰,更有它突破辞赋旧格的新成就,我们今天可以称它为散文诗。诗人运用行云流水般的笔调抒写自己心中的感情波澜,使文辞更富的血肉,感情也更加真挚,情感与文字的密合无间。我们不得不佩服苏轼驾驭文字能力的潇洒不凡。总结而言,这篇赋在文学上有两大贡献:

第一,充分显示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质。这篇赋有诗情、有画意、有哲理。就景而言,有明月,有江水,有秋风;就情而言,有悲伤,有欢乐。时而泛舟秋江,扣舷而歌;时而遗世独立,羽化登仙;时而愀然发问,畅谈哲理。景色的转换,情感的跳跃很频繁,但却不杂乱,而是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作为线索贯穿始终。苏轼在文章中阐述了变与不变的哲理,这个论点尽管来源于老庄的相对主义哲学观,具有唯心主义的成分,但却同时具备了辩证法的因素,这是作者所要集中表达的思想,是文章的“神”之所在。神聚而形散,随着主观感受的辗转生发,散文的文字起伏跌宕,意趣横生。文章寓情于景,借景明理,具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为后世散文的创作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第二,对“赋”体的巧妙利用与革新。《前赤壁赋》是散文与韵文的巧妙结合,是诗与文的统一。文章是赋体,但却不拘泥于古赋,它的语句有长有短,散骈结合,文辞生动,情韵潇洒,不啻是一首优美的散文诗。文中游览的场景不断的更换,诗人的情感也不断地变换,而文气却始终一贯如注,既有骈赋对偶工整之美,又有情景交融的诗境之美,还有挥洒自如的散文之美和生动形象的说理之美。在这样的一篇散文诗中,我们不仅可领略文学之美,还可以体悟哲学之理趣,无疑是文学与哲学的完美的融合。

────────

【注释】

⑴ 苏轼《送沈逵赴广南》。

⑵ 苏轼《八声甘州·寄参寥子》:“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相关推荐

    重读苏轼的前后《赤壁赋》 解读苏轼《前赤壁赋》 苏轼的黄州生活与《赤壁赋》 赤壁赋 教案 苏轼 吟苏轼──读《赤壁赋》 苏轼的赤壁 行走在精神的高地——苏轼《前赤壁赋》赏析 行走在精神的高地──苏轼《前赤壁赋》赏析 前赤壁赋 前赤壁赋 《前赤壁赋》译文 评《前赤壁赋》 月光水色溶哲思——《前赤壁赋》赏析 《前赤壁赋》赏析 《前赤壁赋》主旨 《赤壁赋》的美人意象 《前赤壁赋》赏析 《赤壁赋》教案7遨游于文学和哲学的殿堂──《赤壁赋》课堂教学实录 自然关照下的苏轼情怀──《赤壁赋》教学反思 《赤壁赋》教学杂谈 语文教案-前赤壁赋 在凄苦中挣扎和超越──苏轼《前赤壁赋》情感解读 《赤壁赋》结构分析 《前赤壁赋》读后感 高一语文苏轼《赤壁赋》课堂教学设计范文 《滕王阁序》与《前赤壁赋》之“悲情”比较谈 诗意的栖居 高蹈的心灵——苏轼《后赤壁赋》赏析 再谈解读作品的深层结构──苏轼之《念奴娇·赤壁怀古》 浅谈语文教学中所学与问的双结合 浅谈语文教学中所“学”与“问”的双结合 清风凌波,流光千古──苏轼《赤壁赋》赏析 《前赤壁赋》教学设计[苏教版必修一] 读苏东坡《赤壁赋》 从《愚溪诗序》、《赤壁赋》中看柳宗元和苏轼 高一语文《前赤壁赋》教案 赤壁赋 赤壁赋.. 赤壁赋 赤壁赋 《前赤壁赋》教案3[苏教版必修一] 赤壁赋 赤壁赋 赤壁赋 赤壁赋 赤壁赋 赤壁赋 读苏东坡《赤壁赋》 赤壁赋 《赤壁赋》 赤壁赋 赤壁赋 遨游于文学和哲学的殿堂──《赤壁赋》课堂教学实录 《赤壁赋》学案 《赤壁赋》... 赤壁赋 赤壁赋 赤壁赋 《赤壁赋》 赤壁赋 崇高美于悲剧美人格的完美结合 《赤壁赋》学案 关于赤壁的诗赋 《赤壁赋》译文 《赤壁赋》译文 文天祥《读赤壁赋前后二首》 20赤壁赋 我读苏东坡《赤壁赋》 悦目、会心、畅神和超越──苏轼《赤壁赋》自然美审美心理过程管窥 赤壁赋2 “一洗万古”二《赤壁》──前后《赤壁赋》比较赏析 赤壁赋导学案 20赤壁赋.. 《赤壁赋》的句式特点 《赤壁赋》导学案 赤壁赋教案优秀教案 赤壁赋教案设计与反思 《赤壁赋》之“美人”意象探微 《前赤壁赋》译文(含原文、注释、赏析) 《后赤壁赋》译文 赤壁赋导学案 《赤壁赋》学案11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小议 赤壁赋文言文注解与翻译 《赤壁赋》教案 《赤壁赋》练习 《赤壁赋》赏析 《出入〈赤壁赋〉》 《赤壁赋》教案 《赤壁赋》教案 《赤壁赋》教案 从赤壁时文看苏轼儒、释、道思想 《赤壁赋》教案 《赤壁赋》教案 《赤壁赋》教案 赤壁赋(苏教版高一必修) 《赤壁赋》赏析 《赤壁赋》教学设计 《赤壁赋》教学设计 《赤壁赋》学法指导 《赤壁赋》学习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