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知识扩展

写意和工笔完美的结合──谈《林黛玉进贾府》中林黛玉形象的塑造

小编:

《红楼梦》第三回主要写的是林黛玉进贾府的事。作者以极简练的笔墨,从不同的角度向读者介绍了贾府中一批重要人物,从而为洋洋洒洒的不巧巨著揭开了序幕。

《林黛玉进贾府》中主要人物当然是林黛玉。在第二回里,我们约略地知道她是扬州盐政大人林如海之女,“乳名黛玉,年方五岁”,“虽系世禄之家,却是书香之族”,因她“生得聪明俊秀”,她父亲专门聘请了一位进士当她的家庭教师。不料她的母亲贾氏夫人“一病而亡”,在此期间,黛玉又“侍奉汤药,守丧尽礼,素本怯弱,因此旧病复发,有好些时不曾上学”。一日,在荒村野店中,冷子兴与贾雨村巧遇,闲谈中提到林如海的夫人贾敏时,作者借贾雨村之口进一步介绍林黛玉,“是极!我这女学生名叫黛玉”,“言谈举止另是一样,不与凡女子相同,度其母不凡,故生此女”,从而把林黛玉从普通女子中突出出来。而在第三回里,作者以其如椽之笔,透过不同人物的眼光,从侧笔、正笔成功地刻画了林黛玉的音容笑貌、神态、风度,使林黛玉的形象在读者心目中,由远及近,由模糊到清晰,血肉丰满、个性鲜明地出现在舞台的中心。

现在,我们来看看曹雪芹是从哪些方面描写刚刚进入贾府的林黛玉的。

依照时间推移的顺序,有这么三层:

第一层,众人看黛玉:

黛玉进府,刚刚拜见了外祖母、大舅母、二舅母、珠大嫂子,会见了迎春、探春、惜春三姊妹,稍叙寒暄之后,众人的眼光移向了黛玉:“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这是林黛玉外部形象的初步勾勒,如同画家在纸上寥寥几笔便传神地勾出了人物的轮廓。着重点明年幼的林黛玉的“举止言谈”、“身体外貌”的特征。“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这实际上是林黛玉的写照。

第二层,凤姐看黛玉:

黛玉初到贾府,被外祖母、大舅母、二舅母以及丫环、婆子等迎接入内时,主持荣国府家政的琏二奶奶王熙凤并未在场。“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一语先声夺人。她的到来,掀起了黛玉进府的第一个高潮。在贾母的介绍、凤姐与黛玉厮见以后,曹雪芹极为传神地写道:“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量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竟是个嫡亲的孙女’。”王熙凤的这一番话,把林黛玉的模样、气派从侧面十分成功地烘托出来。“天下真有这样标致人物!”出自凤姐之口,不同凡响。这不是一般的浮词套话,而有深意在焉。它告诉我们:黛玉的秀貌标致,举世无双,连见多识广,经历过大世面的王熙凤也感到出于意料之外。脂砚斋批语说:“真有这样标致人物,出自凤口,黛玉丰姿可知,宜作史笔看。”在凤姐的眼中,林黛玉那通身的气派,“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话儿说得那么中听、得体,寥寥几句,不仅投合了贾母的心意,说得老太太十分受用,而且还点明了黛玉的言谈举止“不凡”的风范。

这一层笔墨,从凤姐的眼中看黛玉,突出黛玉容貌的标致和气度的不凡,比众人眼中看黛玉进了一层,黛玉的形象更清晰了。但作者还是用的侧面描写,为下文浓墨重彩地描写黛玉,并把她推向舞台中心“亮相”渲染了气氛。

第三层,宝玉看黛玉:

这是本回文字的主脑。因为前边两层笔墨是为了从宝玉眼中看黛玉这一出“压轴戏”的描写作必要的衬托和铺垫。《红楼梦》的主角是贾宝玉和林黛玉,作者如何安排他们初次相会这一特定的情节是颇费匠心的。这次相会,没有放在黛玉进府之初,也没有放在黛玉前往荣禧堂拜见二舅父的时候,而是精心安排在贾母等晚饭后闲话毕,众人纷纷离去之时,他俩刚一照面,宝玉还没来得及同黛玉打招呼,便让他祖母一声吩咐“去见你娘来”,打发走了。待宝玉见过母亲,脱去外面衣服,换了一身家常打扮,再度出现在黛玉面前的时候,宝玉与黛玉相见的特写镜头才推到读者面前。开始在宝玉的眼中“看见了一个袅袅婷婷的女儿”,既而“归了坐细看时”,才感到“真是与众各别”。接着,文章用了五个对偶句精心刻画了宝玉眼中黛玉的形象:“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写黛玉的眉眼;“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写黛玉的面庞、身姿;“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写黛玉的多愁多病;“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如弱柳扶风”,写黛玉静态与动态的风采;与众人眼中看到的黛玉的“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相呼应;“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写黛玉的心思、神韵和风度。这十句勾勒出林黛玉的肖像,写得非常精彩,有着鲜明的特点。值得注意的是,没有写黛玉的衣裙服饰,钗环之类,更没有旧小说中描绘美女的那些“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陈词滥调的描写,而只是抓住林黛玉的弱不禁风、多愁善感的性格特点来写,用工笔绘出了一幅风流俊逸的病美人图。难怪脂砚斋说:“此十句定评,直抵一赋”。这十句话的描写,才是林黛玉走到舞台中心的第一次“亮相”。这个“亮相”不是面向观众的,而是面向她似曾相识的贾宝玉的。这一形象是只许从宝玉眼中看出,不许任何第二人看出的形象。“宝玉看罢,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道,‘又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虽没见过,却看着而善,心里就象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宝玉的这种感觉,似乎有些神妙莫测,但是,正因为有这样的妙笔,才把林黛玉的无与伦比的姿容、意态、神韵、风采勾画了出来。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特别是主要人物的首次登场“亮相”,在艺术效果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林黛玉进贾府》中,《红楼梦》的许多重要人物都是第一次登场“亮相”,如贾母、王熙凤、贾宝玉等人的出场描写,都很有特色,但同林黛玉的出场“亮相”又不尽相同。通观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曹雪芹对他笔下第一次出场的人物,十分善于用简洁的笔墨准确描绘其形态外貌,又深刻地揭示其性格特征。从上面粗略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作者对黛玉的介绍不是采用第三人称的客观描写,而是多角度、多层次地从外貌形态到内心世界来刻画黛玉的形象。如同一位高明的画家,写意和工笔两种手法交错使用,相得益彰。文贵创新。这不仅指的是立意新,而且指的是写法上的创新。“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鲁迅语)记得清代后期一位红学家说过:“《石头记》全部一百二十回书,吾以三字概之,曰真,曰新,曰文。”从《林黛玉进贾府》的林黛玉形象的描绘中可以真切地看到这一点。细心的读者多读几遍,自然心中有数。

    相关推荐

    谈《林黛玉进贾府》中黛玉的出场 林黛玉进贾府 林黛玉进贾府 林黛玉进贾府 林黛玉进贾府.. 林黛玉进贾府 林黛玉进贾府 林黛玉进贾府 林黛玉进贾府 林黛玉进贾府 林黛玉进贾府 林黛玉进贾府 林黛玉进贾府 林黛玉进贾府 《林黛玉进贾府》 林黛玉进贾府 林黛玉进贾府 林黛玉进贾府 林黛玉进贾府 林黛玉进贾府 林黛玉进贾府 《林黛玉进贾府》人物形象分析——黛看(上) 《林黛玉进贾府》结构分析 《林黛玉进贾府》教案 《林黛玉进贾府》赏析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杂谈 浅谈《林黛玉进贾府》中的外貌描写 浅谈《林黛玉进贾府》中的外貌描写 《林黛玉进贾府》教案 《林黛玉进贾府》教案 《林黛玉进贾府》赏读 林黛玉进贾府(课案) 《林黛玉进贾府》写作背景 《林黛玉进贾府》结构分析 《林黛玉进贾府》探微 《<林黛玉进贾府》教案 谈《林黛玉进贾府》的衬托艺术 《林黛玉进贾府》教案1 《林黛玉进贾府》教案1 《林黛玉进贾府》教案6 《林黛玉进贾府》写作背景 《林黛玉进贾府》写作背景 《林黛玉进贾府》中心思想 《林黛玉进贾府》说课稿 《林黛玉进贾府》教案5 《林黛玉进贾府》教案4 《林黛玉进贾府》教案7 《林黛玉进贾府》教案11 《林黛玉进贾府》教案13 《林黛玉进贾府》导学案 再谈林黛玉形象 《林黛玉进贾府》教案10 《林黛玉进贾府》教案3 《林黛玉进贾府》教案6 《林黛玉进贾府》教案8 《林黛玉进贾府》教案34 《林黛玉进贾府》说课稿 《林黛玉进贾府》教案16 评《林黛玉进贾府》中的王熙凤 《林黛玉进贾府》导学案 《林黛玉进贾府》教案5 《林黛玉进贾府》教案10 《林黛玉进贾府》教案10 《林黛玉进贾府》教案14 《林黛玉进贾府》导学案 《林黛玉进贾府》中心思想 《林黛玉进贾府》中心思想 《林黛玉进贾府》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林黛玉进贾府》课文中的心理描写 《林黛玉进贾府》课文中的外貌描写 《林黛玉进贾府》的衬托艺术 《林黛玉进贾府》中的心理描写浅析 《林黛玉进贾府》中的心理描写浅析 《林黛玉进贾府》课文中的环境描写 《林黛玉进贾府》教案2 《林黛玉进贾府》教案5 《林黛玉进贾府》教案9 《林黛玉进贾府》教案20 《林黛玉进贾府》教案3 《林黛玉进贾府》教案4 《林黛玉进贾府》(现代版) 《林黛玉进贾府》教案12 《林黛玉进贾府》在《红楼梦》结构上的意义 从《林黛玉进贾府》看凤姐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 《林黛玉进贾府》精彩设计 《林黛玉进贾府》导学案2 《林黛玉进贾府》题目简说 《林黛玉进贾府》段落评点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 《林黛玉进贾府》词语修饰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实录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反思 《林黛玉进贾府》备课参考 《林黛玉进贾府》导学案4 《林黛玉进贾府》古今异义 评《林黛玉进贾府》中的王熙凤 《林黛玉进贾府》词语修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