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分析

从感情上走进祥林嫂──浅谈《祝福》的情感教学

小编:

《祝福》是鲁迅先生一篇深刻揭示中国妇女悲剧命运的小说,在教学中,笔者对祥林嫂这一悲剧形象做了深入浅出分析,但学生却发出阵阵窃笑,究其原因是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学生没能介入人物角色中,没能被祥林嫂的悲剧所打动,学过后感情上更是远离了祥林嫂,那么怎样让学生从感情上走近祥林嫂呢?

一、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看,病态的人们歧视她、蹂躏她

把人物放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去思考,揭示祥林嫂悲剧产生的必然性,马克思曾说过:“人,归根到底,……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祥林嫂为什么死,以及死后为什么得不到别人的同情,显然与周围的人有密切的关系。如下图:

四叔四婶──冷酷、残忍

婆家人──强抢

祥林嫂 鲁镇人──嘲讽、奚落

我──同情不愿介入

柳妈──误导、同情

除了四婶、四叔、婆家人思想行动上对祥林嫂直接迫害外,周围的人对她的态度也是她终遭遗弃,无人问津的原因。当祥林嫂以再嫁再丧的身份再次来到鲁镇时,鲁镇的人没有叫她“贺六嫂”,而是依旧叫她“祥林嫂”。其声调的阴阳怪气表明世人对她再嫁的身份的否定和非难,并用“祥林嫂”这一永久的称谓对她进行精神鞭笞。柳妈的同情、误导更加重了她的精神负担,使她欲生不能,寻死又不敢。

二、从艺术构思上看,祥林嫂是一个生命里没有春天的苦命人儿

祥林嫂从来就没有获得过春天般的温暖,她丧夫、再嫁、失子、死去几个关键情节都是在春天发生的:

1、丽春之日,丈夫夭折。“她是春天没了丈夫的”。在封建社会里,妇女地位最低,而一个寡妇的处境更艰难,更何况“她家里还有严厉的婆婆”。由于丈夫“比她小十岁”,没有留下后代,“夫死从子”之路与她无缘。再说婆婆也不会把她这个“克星”留在家里,无子守寡,此路不通,摆在祥林嫂面前的是一条受人唾弃的改嫁之路。但“生为夫家人,死为夫家鬼”不能自作主张。只能由夫家人任意摆布,即象商品一样被卖掉。看来春天是不属于祥林嫂的,春天也不会带给她温馨与柔情,在封建礼教的摧残下,她的一生里将是没有春天的一生。

2、孟春之日,被迫再嫁。祥林嫂在生命和“名誉”之间,它依然选择了“名誉”,即永远的有祥林名誉权的“不嫁二夫”的寡妇,于是她逃到鲁家后,非常勤快,然而“新年刚过”的一天,祥林嫂到河边去洗米时,突然被婆家人用极其野蛮的手段,像对待牲畜一样,生擒死拖,把她抢了回去,从卫婆子口里我们知道“她婆婆来抓她回去的时候,是早已许给了贺老六”,回家之后,不几天,也就装在花轿里抬去了,不难看出她是在春天被迫再嫁的。尽管当时她一路的嚎哭、叫骂,“喉咙哭哑了”,“头上碰了一个大窟窿”,“拜不成天地”,可结果还是被他们“七手八脚得将她和男人反关在新房里”。在祥林死后的第一个春天,祥林嫂被迫改嫁。春天,对于她简直就是灾难,春天,带给她的是疯狂的人格侮辱,春天,使她心灵备受摧残。

3、暮春之日,痛失爱子。祥林嫂被迫改嫁后,幸运的做了母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祥林嫂有了儿子,便取得了做人的权利。可“天有不测风云”,贺老六不久“断送在伤寒上”第二次丧夫又给她精神上一个沉重的打击。“幸亏有个儿子”这唯一的的亲骨肉,是她生命里仅存的一丝春光。但“祸不单行”、“春天快要完了”的一天,孩子竟“给狼衔去了”,命运之神不公平的从她怀里夺走了仅有的一丝春光。儿子死了,“大伯来收屋,又赶她,她真是走投无路了,只好来求老主人”。这个悲惨的情节再次发生在春天,而且随着“春天快要完了”,她的生命也将结束。

4、迎春之日,凄惨死去。祥林嫂再次来到鲁家,是想做奴隶而不得,四婶四叔柳妈对她的态度完全变了,沦为乞丐后,她的遭遇更是凄惨,常常连饭也要不到,最后带着对生的痛苦,对死的恐怖,在鲁镇祝福声中,在遭受了一连串的致命打击、迫害、摧残之下凄然死去。四叔的“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时候正是万家欢乐、全家团圆的时候,而祥林嫂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竟连春意都未来得及享受,便悄无声息地退出了人生的历史舞台,贫穷悬殊,反差巨大,这一结局的安排是祥林嫂的悲剧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三、从道具、服饰上看,“开裂的竹竿,破碎的心”,“白头绳,表孝心”

鲁迅的作品,道具设置是非常独特的。祥林嫂一出场,一股浓浓的悲剧情调沉重的袭人心鼻。除了得力于作者细致的肖像描写之外,还要归功于作者精心制作的道具:竹篮、破碗、裂竿,“他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这个形象鲜明独特,极具个性化,人们的脑海里不由得会浮现出凄苦的乞丐形象,极其简单的道具,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碗“破而空”生活凄凉可想而知,竹竿下端“开了裂”可见沦为乞丐的岁月之长,读罢,怎能不让人心碎悲伤、怜悯。

祥林嫂在鲁镇一露面:“头上扎着白头绳”,第二次:“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借此,我们很容易看出她的寡妇身份,表明她是死去的祥林的妻子,这一定位十分重要。头上的白头绳,把她的悲剧命运揭示出来了,注定了祥林嫂一生将在这个名份下生活,丈夫死了,本不是祥林嫂的错,可她却要扎上白头绳向世人宣告自己是个灾星,被人认为不吉祥。她本来是遵照封建礼教的规矩“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好女不嫁二男”,可是偏偏有个婆婆不让她守节,又偏偏有人嘲笑她,歧视她,说她“不干不净”。她苦苦蓄钱捐了门槛,可仍然消除不了白头绳带给她的灾难,带给她心灵的创伤,这样一位妇女,活着毫无自主权,死了还要受人唾弃,生得痛苦,死得恐怖──多么悲惨的命运啊。这一细节是对封建礼教吃人的有力控诉。

四、从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上看,祥林嫂是一个时代悲剧

祥林嫂生活在清末,祥林嫂的悲剧是那个时代的悲剧,也是那个时代千千万万个劳动妇女的悲剧。

当时封建礼教仍在吞噬着人们,二十六七岁的祥林嫂嫁给了十六七岁的祥林,这是一种落后而残酷的畸形婚俗,江浙一带称之为等郎媳,正象当时民谣所说的那样:“二十岁大姐十岁郎,夜夜困觉抱上床。说他夫来年太小,说他儿来不喊娘。”可以看出等郎媳是多么的尴尬和辛酸,祥林嫂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使得“她不很爱说话,别人问了才回答,答得也不多”,只能用无尽劳动为自己透一口气。当时的人们冷漠、麻木、自私、愚昧。祥林嫂不被鲁镇所接纳,也是由于当时被封建礼教严重毒害的人们的存在,“夫为妻纲,好女不嫁二男”的夫权思想,可容忍贞洁的寡妇,但却不能容忍再嫁的女人。足以看出当时病态的社会,病态的人们酿造了祥林嫂的悲剧。这就是祥林嫂所生活的环境,这种环境也是祥林嫂悲剧的一个根本原因。

总之,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小说的情感因素,要善于寻找巧妙的切入点,教师用自己的真情去拨动学生心灵的“情”弦,一旦学生心灵的“情”弦鸣响,情感的火苗燃起的语文课堂就迸射出生命的活力。无疑学生从感情上就会走进祥林嫂。

    相关推荐

    浅谈《祝福》的情感教学 无法解脱的负罪感和惧死情结──浅析《祝福》祥林嫂悲剧的内因 《祝福》:祥林嫂是怎样死的 《祝福》:“我”的故事与祥林嫂的故事 《祝福——我眼中的祥林嫂》课堂教学实录 浅谈朗读情感的训练 谈《祝福》的情节高潮 《祝福》:祥林嫂死亡的原因是穷困吗? 浅谈对学生情感的激发 浅谈语文教学的情感教学 让情感教学走进语文课堂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 浅谈小学语文课中的情感教育 关于祥林嫂的死 谈教学的情感体验 小学 从流程角度浅谈阅读教学中的情感训练 何妨让祥林嫂“美”起来——对课文《祝福》彩图的建议 浅谈写字教学中的情感品德教育 《祝福》中的一条光明的尾巴──兼及祥林嫂的反抗性格 祥林嫂的性格分析 浅谈作文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 《祝福》的情节功能 《祝福》读后感 从流程角度浅谈阅读教学中的情感训练_语文论文 谈中学作文的情感教育 眼神里透出的悲剧命运──《祝福》祥林嫂的眼睛描写赏析 走近──走进,感受──感动 以教师情感激发学生情感 浅谈作文教学中的情感培养_语文论文 诗歌思想情感及其规范答题浅谈 抓感情的主线(节选)《林海》 抓感情的主线(节选)《林海》 洗出来的爱——浅谈体验教育中的情感内化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与情感渗透 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培养 浅谈《祝福》中的“说说清楚” 祥林嫂的悲剧性到底何在? 浅谈阅读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 略谈语文教学中情感的调动 祥林嫂不是“捍卫封建贞操观念”的“节妇”──解读鲁迅小说《祝福》 情感在这里交融──有感于《詹天佑》的课堂情感教学 7 从《背影》看情感的驱动效应 感 悟 亲 情 创设情境 感悟真情 谈教师情感在课堂中的运用 浅谈英语情趣教学 谈“悲剧”作品与情感美教育 以读激情,以情感人 《大地上的事情》读后感 《万年牢》美文欣赏 祥林嫂 祥林嫂到底死于何时 情商与情感沟通技能 激活情感体验 实现情感迁移——《陈毅探母》第二课时教学谈 祥林嫂的悲剧性到底何在? 情商与情感沟通技能 以读感悟 体验情感 浅谈利用网络进行语文教学的感受 敲开情感的大门 激发情感,走进学生精神生活──《圆明园的毁灭》教学案例 浅谈《故乡》的抒情线索 拨动学生情感的弦 抓住情节的情感因果关系 《祝福》的副主题及其情节功能 浅谈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中的“和谐情感”-小学论文 感悟朗读中的“情” 浅谈《故乡》的抒情线索 谈《祝福》里的钱 植物的“感情”教学资料 《植物的“感情”》教学设计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感情”出彩方法 语言 形象 情感 体验——情感——生命 《陈情表》读后感 体验——情感——生命 从这首诗中,你感受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祝福》教学杂谈 浅谈数学课中的情景创设 创设情景注重语感──《月光曲》教学谈 《出师表》中的情感美 创设情景注重语感──《月光曲》教学谈 文学鉴赏的情感因素 浅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_语文论文 植物的“感情”教案设计 创设情境感受美 此情可待成追忆──谈《雷雨》中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 感受自然——《走进秋天》 发掘教材的情感因素,调动学生的情感──《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 从《走一步,再走一步》谈后进生的教育 《所见》表达的思想感情 创设情境感受美 走进草地,感悟英雄 情感与智慧共舞 《母亲的恩情》教学反思:让情感充满课堂 拨动学生情感之弦 《示儿》表达的思想感情 走进“野”,感受美──听执教《索溪峪的“野”》有感 “多情”的感悟,张扬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