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知识扩展

杜甫:时代和生活的良心

小编:

刘 歌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裂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在公元七三六年第一次游历齐赵期间,杜甫写下这首《望岳》。这首诗,一二句说远望之色,三四句写近望之势,五六句写细望之景,七八句虚摹极望之情志,处处突出一个“望”字,全诗色调对比强烈,造语奇崛,气象阔大,体势飞动,音韵铿锵,显示出青年杜甫非凡的诗歌艺术功力,和对于生命、生活及前途,充满了乐观和自信,洋溢着积极向上、一往无前的乐观主义精神。杜甫的准备看来是充分的;在我看来,正是这样一位以如此阔大的胸襟和气度“望岳”,并誓言“会当凌绝顶”的人,才有资格要求以诗人的名义进入他的时代。事实上,正是从《望岳》开始,一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诗人终于用一生的时间穿过时代的黑暗走廊,登上了“一览众山小”的中国古典诗歌艺术高峰。

读这首诗,每每感慨系之:我们似乎很难将这样一位杜甫,与另一位忧国忧民、终生辗转流离、吃尽苦头、最终贫病交加、不得不在一条破船上悲惨死去的老年杜甫放在一起。杜甫生于公元七一二年,死于公元七七零年,享年五十九岁。杜甫经历了安史之乱前所谓开元盛世,也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全过程。大体看来,三十五岁以前,是一段相对平静的读书和游历的时期。但由于这一段快意生活,在现存不到三十首诗中,还没有什么代表性的佳作。从三十六到四十四岁,渡过了一段长安困守的时期。由于奸臣当道,这段时间,杜甫不仅不能实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反而不得不过着“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屈辱生活。这一时期写下《兵车行》《丽人行》《赴奉先咏怀五百字》等现实主义杰作。四十五至四十八岁,正值安史大乱最剧烈的时期,国家岌岌可危,人民灾难深重,诗人历尽艰辛,在身陷叛军、后又只身出逃的过程中,看到了叛军焚掠屠杀的社会惨象、亲身经历了家破国亡的巨大痛苦,接连写出《悲陈陶》《哀江头》《春望》《羌村》《北征》《洗兵马》、三吏三别,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自四十九岁起,杜甫辞官,由华州经秦州、同谷,吃尽千辛万苦到达成都,开始了一生中最后一段漂泊西南的生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遭田父泥饮》《诸将》《岁晏行》《秋兴》等,即为此一阶段所作之代表作。公元七七○年冬,在“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的哀吟中死在由长沙至岳阳途中的一条破船上,直到八一三年,才由他的孙子杜嗣业把停在岳阳的灵柩运回故里,归葬偃师。

在有唐灿如群星的诗人群里,只有李白堪与杜甫比肩。在李白的年代,社会安定,万国来朝,人民安居乐业,国力达到极盛,整个社会充满信心,从唐僧取经的故事看到,边疆蕞尔小国无不以大唐为尊,诗人们感受到的正是这种蒸蒸日上的盛唐气象。从诗人一面看,由于全社会呵护和供奉诗歌,朝廷以诗取仕(唐的中国,恐怕是全世界惟一以诗取仕的国家),诗人居于社会明星地位,李白仅凭诗名,居然能壮游天下,待招翰林。李白的诗充分表达了那个时代,反映了大唐帝国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而杜甫则完全不同,安史之乱沉重打击了李唐王朝,诗歌的声部从此让位于杜甫那沉郁顿挫的悲怆之声。前人认为,李白的诗才得自天授,率意天成,不事雕琢;杜甫的诗学养丰赡,法度严谨,扎实硬朗,更多锤炼功夫,乃人力之极致;青年时把玩李诗,到老年转而把玩杜诗,这些说法都颇有见地。李白和杜甫,乃是同一诗心在不同时代发出的不同声响。诗歌的声音变了,因为时代的现实变了,对诗人研磨的力度变了。如果说李白天马行空、独往独来、使气任性的诗篇,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后世读者个性张扬的白日梦,那么,杜甫的诗则沉潜到时代生活的最深处,深深地触及了生活坚硬的河床,容纳了他那个时代最为深广的生活内容。杜甫的诗艺,题材广阔,纵横挥洒,炉火纯青,达到了化境。有论者认为,古典诗到杜甫这里就到头了,本人深以为然。杜甫在诗歌艺术上的集大成性,从两方面说:一是从题材,杜甫诗歌的题材是最宽泛的,在杜甫那里什么都可以入诗,除了那些抒情诗的传统题材,举凡老吏捉人、新婚夫妇别离、向前线开拔的军队、朝廷里的政治事件、公孙大娘舞剑、曹琨画马、个人的生活事件等等,都得以撷取入诗,并在杜甫的诗里化为绝唱。诗歌的题材对杜甫而言从来不是一个问题。他用诗写传记、写游记,写自传,写奏议,写书札,大凡别人用散文来写的,他都可以用诗的形式来写。在他之前,七言律诗多为歌功颂德和赠答酬别之作,杜甫却用来抒写现实。他的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和“即事名篇”的写作手法,直接开启了以白居易为首的新乐府运动。其次是各种诗体,在杜甫这里全面成熟,几乎每一种诗体,杜甫都写出了好诗。诗歌作为一门技艺,在杜甫这里不再成为困难。杜甫是以自己的实力登上唐代众诗人之上的一座高峰。三是从作品的量看,杜甫既有众多脍炙人口的抒情短章,也有许多长篇巨制。打开杜诗全集,各类诗体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大部分诗人穷其一生,都只是在诗歌的某一个倾向上挖掘,不惜将这一倾向推向极端,只要在某一个向度上挖掘得足够深,开掘得足够远,就已经是一个很大、很大、也很重要的诗人了,很少有人像杜甫这样在全方位的向度上挖掘,几乎在每一个向度上都挖出了富矿,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

时代对每一个人是公平的。大家都面对着同样的时代,只有杜甫以那样阔大的胸襟拥抱了自己的时代。更可贵的是,哪怕是在一生最困难的时候,他都能把这种爱保持到底,使他的诗歌拥有了史的坚实内容和诗美的灿烂外观。杜甫的艺术实践表明,只有那些准备充分、并且意志极为坚定的诗人,才有可能格外有力地从时代内部穿过,从而触及到生活的谷底。诗人的成功,取决于诗人个人生活经历的深度和广度,与一个诗人进入时代的姿态密切相关。诗人的成就是时代合力的结果,那些自然的情境、社会政治运动、甚至个人经历的重大事件,都像是一把把重锤,时时刻刻以不同的力度、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合力打造诗人,诗人杜甫以自己一生的苦行,恰好通过了诗歌的极为苛刻的遴选。杜甫的一生是悲惨的一生,也是伟大的一生。著名学者葛晓音这样写道:“他一生将自己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深切地同情人民的苦难,执着地关怀现实政治,写下了大量抨击时弊的优秀篇章,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急剧转变,尤其是安史之乱以后广阔的社会现实,因而被称为‘诗史’;他的诗歌集前代诗歌艺术之大成,形成了博大精深、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同时又擅长各种诗体,表现变化多端。被后人尊为‘诗圣’的杜甫,为中国的人文精神树立了忧国忧民的百世楷模;为中国的诗歌艺术树立了沉雄博大的最高标准。”(引自葛晓音:《唐宋诗词十五讲》,90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

到了晚年,在漂泊西南的时期,杜甫写下了一首著名的七律《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肯定是我在古今中外诗歌中所读到的有关秋天的最动人的作品。这首诗写作的时候,诗人远离了政治中心,几十年的时间过去,早年《望岳》的那个意气风发的青年诗人,如今已是老而且病,穷病交加,与早先已经判若两人,以至我们只能从这首诗强大的情感急流深处,才能隐隐看到当年那位诗人的模糊面影。这首诗前四句写景,在笔法上,通过密集的音节和风声、猿啸、鸟飞种种写景的急速变换,渲染出一种肃杀和悲凉的气氛;二三句通过对仗的手法,突出和放大了落叶的规模和江水的流速,通过万物代谢而宇宙永恒的对比,强化了时间和空间的意识,将人的思绪引向无比悠远的浩莽时空。在大自然的无尽时空之中,五六句烘托出诗人悲凉的身世,将诗人一生在动乱流离中悲秋、在贫病交加中走向生命终点的艰难苦恨和盘托出,从而抒写出诗人感时伤怀、无比深广的满腔忧愤。“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生逢乱世,一生辗转流离,老来穷病交加,江风浩荡,吹乱了诗人的花白的头发,看到的是无边的落木和滚滚的长江,而个体渺小的生命正江河日下,一步步走向终点,一个“独”字,写尽了诗人孤独、落寞、穷病交加、身家性命的沉重浩叹,充满了悲凉到无以复加的人生况味。长歌以当哭,境界壮阔,雄浑高远的意境中,回荡着飞扬流转的旋律,不是悲哀,而是悲壮;不是消沉,而是激动;不是眼界狭小,而是心胸阔大,无边宇宙人生尽入诗人心中。且语言精警,对仗自然,在句法的变幻、用语的熨贴、境界的壮阔、意绪与情境的浑然等抒情诗的各个向度上,都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读过《望岳》,再来读《登高》,我们常常不能不扼腕长叹:时代之与他的诗人,何其逼人太甚,残酷如斯!

诗人的命运,足以让所有企图进入诗歌的人望而却步!

但诗歌仍然是人们所热爱的,即使是在我们今天这样一个时代。在每一个时代,都不难找到对诗歌执迷甚深的人群。诗歌之为人热爱,首先还不在于诗人为这个世界增添了多么精致的文本,而在于这些文本反映着诗人怎样的态度,诗歌是诗人在面对世界时候的一种态度,这正是诗歌所以迷人的地方。从诗歌里,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怎样面对生活。这态度,包含着对生活的评判,和对生命价值的永恒追问,包含着情感的热量,包含着诗人生命的丰富信息。正因为诗人与众不同的态度,诗歌才是令人羡慕的,甚至是令人尊敬的。毫无疑问,诗人必须在自己的作品里抒写真理,不过这真理不同于哲学家的真理,也不同于一般学者产生在书斋里的经过多次论证的真理,而是热的真理,有情感的热度。诗人之难为,不在于一个人是多么聪明,智慧,更在于一个人是否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时代良心和正义的化身。从杜甫我们看到,即使过了几千年,人事繁复,地覆天翻,产生诗歌的那些基本原则仍然有效。在诸多条件中,诗人的纯正性都列在首位,没有这一条,诗人没有资格要求读者尊重。因为诗歌从根本上说,不是一个纯技巧问题。杜甫的许多诗,都是大白话,未必有什么高深莫测的道理,可是在历史上只有杜甫把它说出。不是诗歌多么爱杜甫,而是惟有杜甫能够将爱进行到底,这种彻底性、无保留性,使他占据了有利的地势,能够比别人更多地发现诗歌。当然,诗歌在任何时代都是一种边缘化的声音。在杜甫五十九年的诗人生涯里,社会运动的脚步只是按照自己的逻辑推进,并将时代所有人群的生活裹挟其中,如此艰难的情势,当然不会有人停下来耐心听取诗歌的声音。诗人自以为时代听到了自己的声音,其实时代并没有真正听到,所有伟大的诗歌都是为后世的人们写的。只有后世的读者,才有可能真正回过头来,像回忆天堂里的事物一样,准备公平地对待诗人,重新打量诗人。即使是在诗人圈子里,杜甫一生也是边缘化的。杜甫作诗礼赞了同时代的李白、高适等许多诗人,为他们鼓吹,可是同时代人却鲜有鼓吹杜甫者。如果出选集,我相信杜甫的名字未必能够名列其中。但是千百年之下,当我们打开这些诗篇的时候,丰富的生命信息却扑面而来,为我们复活了一位诗人的形象。

一个诗人能不能最终成就,既取决于个人的努力,更取决于时代,即时代分配他承担了什么样的苦难。诗的荣耀将许多人吸引到诗中,可是绝大部分都中途退出,最后留下的种子选手往往不超过最初的十分之一。另一面,惟因在当世付出太多,诗人也才有理由要求取得艺术的生命,以便垂之久远,作为事后的补偿。诗人的产生只能顺其自然,人们决不会为了诗人的荣耀,而心甘情愿自蹈苦难。因此音乐家、画家、政治家、书法家子承父业的所在多有,而诗人文学家子承父业则一向鲜见。古人言:诗穷而后工。这个“穷”字,意义在于,只有有了这个“穷”的人生现实,才足以给诗人人生体验以刻骨铭心的深度、广度和强度;另一方面,也只有这个“穷”字,才从一开始就适时地劝退了那些在诗歌的大门口左顾右盼的身影,从而为真正的诗人在诗歌运动的现场留下空间。

杜甫的存在表明,技术、技艺是永远需要的,但在诗歌艺术里起决定作用的不是技术,而是人格和良心。

    相关推荐

    杜甫 杜甫一生的八大打击 杜甫生平介绍资料 杜甫的象征 杜甫简介 杜甫《杜甫诗三首》原文阅读 杜甫《登高》原文和译文 杜甫《咏怀古迹》诗的题义和写作时间 杜甫诗三首(教师中心稿) 杜甫(教案) 杜甫简介 古代名人传记系列2 杜甫传 杜甫待客 新秋 杜甫 《绝句》(杜甫) 杜甫简介 杜甫诗三首 《杜甫诗三首》课时训练 《杜甫诗三首》课时训练 《杜甫诗三首》课时训练 杜甫的社稷情怀 李白与杜甫 杜甫诗三首 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教案设计 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单元设计 杜甫诗荐读 杜甫诗三首 杜甫诗五首 认知杜甫——“活动式”教学研究探微 杜甫诗五首 教案(教师中心稿) 杜甫草堂简介 25杜甫诗三首 25杜甫诗三首 杜甫律诗五首 杜甫律诗五首 杜甫律诗五首 杜甫《登岳阳楼》原文和译文 弹奏起学生心灵与生活的和弦 《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教案1 谈杜甫做诗的秘诀 杜甫《绝句》试析 关于杜甫的人生思想及诗歌艺术 李白和杜甫历史道路的殊途同归 忧民一世──杜甫 杜甫律诗五首 杜甫律诗五首 杜甫草堂简介 冯至《杜甫传》(5) 读冯至《杜甫传》 杜甫律诗五首 杜甫资料介绍 李白和杜甫历史道路的殊途同归 激活学生的心 冯至《杜甫传》(4) 冯至《杜甫传》(3) 杜甫《蜀相》鉴赏 杜甫律诗五首 杜甫律诗五首 杜甫律诗五首 冯至《杜甫传》(1) 冯至《杜甫传》(2) 杜甫诗歌之“顿挫” 《信息时代的多媒体生活》教案1 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 《杜甫诗三首》导读 杜甫诗五首 教案 有情有义的诗圣杜甫 一曲忧国伤时的悲歌──杜甫《登高》赏析 一曲忧国伤时的悲歌——杜甫《登高》赏析 杜甫律诗五首1 《杜甫诗三首》教案 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的诗是什么? 杜甫名诗《春夜喜雨》 杜 甫《江畔独步寻花》 新秋 杜甫-教学教案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杜甫诗三首》说课稿 《绝句》(杜甫)教学教案 秋风拂孤影 心潮逐浪涌──杜甫《登高》赏析 杜甫:中国传统文化的完美符号──对杜甫文化意义的深入思考 杜甫《登高》诗歌鉴赏 登高习俗与杜甫的《登高》诗 《登高》──杜甫独立唐诗的顶峰 《杜甫诗三首》学法指导 《杜甫诗三首》结构分析 《杜甫诗三首》课文导读 《杜甫诗三首》课文赏析 《杜甫诗三首》疑难解析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 《杜甫诗三首》疑难解析 《杜甫诗三首》写作背景 《杜甫诗三首》课文赏析 专家出手(五):设计杜甫 杜甫:四十个字的军事论文 入情入景 品味人生──杜甫《登高》赏析 《杜甫诗三首》学法导引 《杜甫诗三首》课标解读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 《杜甫诗三首》备课资料 浪子李白与情圣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