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分析

人之常情是解读作品的钥匙──《琵琶行》教学后记

小编:

阅读古典或外国作品,由于时间的久远,空间的广漠,学生常常有隔膜感,更有一些细节弄不懂了。有人可能认为细节无关宏旨,其实也会妨碍对作品的整体理解把握。教师如何帮助学生消除隔膜,弄通细节,正确理解作品,培养学生阅读创新的能力,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红楼梦》里有一幅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用之于阅读也适宜。世事,即家事国事天下事,不管大小无论好坏,从历史典籍到日常生活中婆婆妈妈的琐碎事,都应了解;人情,就是人之常情,亲情友情爱情,不同场合下人物应有的心情,也该了然。如此去联系作品来解读,许多疙瘩都会迎刃而解了。这实际上是一种思维训练,培根有句名言:如果你从肯定开始,必将以问题告终;如果从问题开始,则将以肯定结束。试以《琵琶行》为例,教学中,学生提出不少问题:

1、序中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为什么诗人被贬官司二年都能恬然自安,而偶然遇到琵琶女,一席话就让他有了迁谪意呢?

2、“一曲红绡不知数”,是否听众给琵琶女的报酬?为什么不直接给钱呢?

3、为什么要用“钿头银篦击节碎”?不可惜吗?

4、“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注解得很清楚:“梦中啼哭,搽了胭脂的脸上流满了一道道红色的(泪痕)。妆,这里指脸上的脂粉。阑干,纵横错乱的样子。”而学生仍然有疑问:这琵琶女干吗睡觉也不卸妆呢?

学贵有疑,这些问题的提出,可以看出学生是经过了思考的,有的问题很有一些难度,是我备课时都未考虑到的。我把问题整理抄到黑板上,请同学们各抒己见。学生开始都沉默不语,但看得出是开始了思考。我提问:“白居易的‘恬然自安’究竟是一种什么状态呢?”马上有同学翻开了工具书,一查:恬然,满不在乎的样子。有同学发言了:“白居易在序中虽然说他被官后‘恬然自安’,但是在诗中却又说‘我从去岁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由此看来,他是并不怎么‘恬然’的,相反,他的内心充满了苦闷与孤寂。”我及时予以肯定:“XX同学看出了序与诗内容的矛盾,很好。现在有两个命题:A、白居易‘恬然自安’真;B、白居易‘恬然自安’假。那么究竟他当时应该是怎样一种状态才比较合乎人之常情呢?”我补充了白居易的一些生平及被贬官司的背景:元和十年,白居易正是因为宰相武元衡上朝时被地方军阀派人刺死,激于义愤,率先上疏“急请捕贼,以雪国耻”而得罪权臣,才被贬为江州司马的。

一个学生说:“按人之常情推论,一个有抱负有正义感的人被排斥打击后,不太可能‘满不在乎’,他应该象屈原那样忧愤才合乎情理。”此说法得到许多同学赞同。但是另有同学发言了:“我认为白居易刚开始也是忧愤不平的,或许他的心理调节能力较强(笑声),比屈原强吧,之后就恬然自安了。因此我认为这两个例题都是真的,他没有必要说假话。”讨论到此,这个问题已较为清楚,我也很受启发,觉得该小结了。我说:“几个同学的意见都很有道理,都经过了自己的思考。白居易被贬官之初的确应该是忧愤不平的,这一点有诗句为证。之后就随遇而安了,或者不排除他有些消沉麻木吧。碰到琵琶女后,欣赏了演奏的美妙音乐,了解她如今悲凉的身世,才又勾起了作者的忧愤悲伤的情绪,产生了‘迁谪意’,也很合乎情理。”

第2、3两个问题,应该属于当时的一些风俗习惯,我问大家:“曾经有过一些歌星到珠海来开演唱会,比如刘德华、刘欢等。珠海也有许多追星族,他们是怎样追星的呢?”大家七嘴八舌“请歌星签名。”“给歌星献花。”我说:“对了。我们今天是献花,唐代的红绡我想大概就相当于今天的鲜花,以及象藏族蒙族人献的哈达之类。而给琵琶女的报酬应该是另外的,就象今天我们去参加歌星的演唱会要另外买票一样吧。写‘钿头银篦击节碎’主要是突出当时生活的奢华。”有个同学说:“老师,我觉得写‘钿头银篦击节碎’,也有通过写听者的忘形,来突出琵琶女演奏技巧高超的用意。”这个补充非常好,我给予了肯定。(本文写好后,有老师跟我商榷,认为“红绡”即“缠头”,应该就是给歌女的报酬,因为《卖炭翁》里也有:“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值。”可见唐人有用红绡做等价物的做法。查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卖炭翁》注6“半匹”:唐代商品交易,钱帛并用。但《琵琶行》对“缠头”的注解又说:当时风俗,歌舞妓演奏完毕,以绫帛之类为赠,叫做缠头彩。这“赠”是否就算报酬?仍有待方家指教。)

第4个问题,琵琶女为什么睡觉也不卸妆?我问:“人们一般什么时候化妆打扮呢?”有男同学说:“我们从来不化妆,请女同学回答。”一位同学发言说:“打扮化妆一般应该是早上起床后,琵琶女睡觉不卸妆,应该是她等丈夫回家,等到很晚,不知不觉睡着了,半夜醒来很伤心,才是‘梦啼妆泪红阑干’。”我说:“分析得很好,也许还有其他不同的解释,只要想象合理,合乎人之常情就行。”

总之,任何教育都在有意无意地培养着某种思维,“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教育史就是一部思维训练史。”(见李元授主编《思维训练》P8,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而阅读思维训练只要抓住了一些问题为切入点,启发学生从人之常情出发去解读,便能找到合情合理的答案,从而更好地从整体上理解把握作品。《察今》里说:“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说到底,还是个知识面的问题,要先有一定的“知”,知“近”、知“今”、知“所见”,才能展开联想。要鼓励学生观察生活、关心生活、热爱生活,多多积累“世事”“人情”的知识,丰富的知识积累肯定有助于理解作品。

    相关推荐

    《琵琶行》是否有真感情 我读《琵琶行》 知音、知人、知己──解读《琵琶行》 《琵琶行》教材全解 《琵琶行》难句解析 琵琶行 琵琶行 《琵琶行》词语解释 琵琶行 琵琶行 琵琶行 《琵琶行》课文题解 《琵琶行》疑难解析 琵琶行 《琵琶行》诵读提示 《琵琶行》词语解释 《琵琶行》诵读提示 琵琶行 琵琶行 千古绝响《琵琶行》──浅谈《琵琶行》中以乐传情的写法 智慧之门的钥匙 《琵琶行》写作特色 《琵琶行》写作背景 《琵琶行》课文导读 品《琵琶行》──古诗苑漫步 《琵琶行》重难点讲解 《琵琶行》写作特色 《琵琶行》人物描写 《琵琶行》课文导读 说《琵琶行》 白居易《琵琶行》精品教案 《琵琶行》学案 《琵琶行》写作背景 《琵琶行》人物描写 《琵琶行》教案 《琵琶行》教案 《琵琶行》:琵琶三弹三境界 《琵琶行》教学设计之二 关于《琵琶行》 琵琶行图片 情景交融与情景相隔──谈《琵琶行》等三首琵琶曲的得失 《琵琶行》教学设计之五 《琵琶行》简案 琵琶行翻译 浅析《琵琶行》 《琵琶行》教案 琵琶行教案 琵琶行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 开启作文心门的钥匙 《琵琶行》导学案 《琵琶行》教案6 《琵琶行》教案10 《琵琶行并序》 《琵琶行》欣赏 《琵琶行》教学教案 《琵琶行》教学设计之一 《琵琶行》教学设计之四 《琵琶行》教学设计之三 轮回思想──解读《赤壁赋》的一把钥匙 《琵琶行》教案61 《琵琶行》教案7 《琵琶行》教案1 《琵琶行》教学设计 《琵琶行》教案8 《琵琶行》教案13 《琵琶行》教案5 白氏碑记(琵琶行|白居易) 《琵琶行》鉴赏 《琵琶行》辑评 《琵琶行》简案 《琵琶行》简案 《琵琶行》备课 《琵琶行》轶事 《琵琶行》中的“思”字 《琵琶行》教案11 《琵琶行》教案4 《琵琶行》教学设计 《琵琶行》教学设计 《琵琶行》教学杂谈 《琵琶行》说课稿 《琵琶行》教学设计 《琵琶行》教学设计 “阿姨”是谁──析《琵琶行》中的“阿姨” 谈《琵琶行》中的“转” 《琵琶行》教案16 《琵琶行》教案12 《琵琶行》教案15 《琵琶行》教案2 《琵琶行》教案3 琵琶行教案三课时 白居易琵琶行教案 《琵琶行》知识导学 《琵琶行》教案设计 《琵琶行》教学设计 《琵琶行》教学设计 《琵琶行》教学反思 <琵琶行>说课稿 同是天涯沦落人,落花时节又逢君──读《琵琶行》中的天涯沦落情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学法指导 《琵琶行》导学案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