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知识扩展

《劝学》中理解有争议的“而”意义试说

小编:

《劝学》是一篇传统的中学语文教材,关于它的译文可以说比比皆是,要给学生讲解此文,自然不会是太难的事情。然而,若对照原文直译,文中的几个“而”却可能让你处境尴尬。人们对下面的几个“而”一直有着不同的理解: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3、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4、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对于上列句中的“而”字,人们的理解是有差异的。下面我们逐一分析: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教师教学用书》译文为:“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进行检查反省,就明白事理,行为也不会有过错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学语文备课全书》译文为:“君子只要多方面地学习,并且每天检查自己的言行,那么就智慧高明,而且行动没有过错了。”

《教师教学用书》认为第一个“而”表递进,第二个“而”表并列;《中学语文备课全书》则认为第一个“而”表并列,第二个“而”表递进。其他书说法不尽相同,以这两个观点为代表。

笔者认为,“博学”和“日参省乎己”是递进关系,它们有先后关系,不能前后互换。因此,其中的“而”,应该作“而且”理解。而“知明”和“行无过”既不是递进关系,也不是并列关系。因为,它们若作递进看,给人的感觉则是:“知明”的人再前进一步才能“行无过”。若作并列看,“知明”和“行无过”就应该可以互换,但此处明显不能互换。此处的“而”应是表因果关系,“而”当理解为“因而”。全句可翻译为:道德品行好的人广泛地学习,而且每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因而行为也就没有过错了。

2、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教师教学用书》译文为:“我曾经踮起脚跟眺望远方,却不如登上高处能看得更远。”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学语文备课全书》译文为:“我曾经踮起脚来向远处展望,(但后来才知道)比不上登上高处眺望看到的东西多。”

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高一语文跟我学》译文为:“我曾经踮起脚来向远处望,但不如登到高处看得远呢。”

比较这三个译文,各家对“而”的理解还是比较接近的,但是,如果问它的意义和用法,可能就会有“表修饰”和“表承接”两种说法。那么,到底怎样理解?

笔者认为,此“而”宜作表修饰的连词理解。因为“跂”和“望”虽然是两个动作,但是它们是可以同时发生的,前一个是后一个的方式、形态。如果作承接理解,那么,“跂”的时候就还没有“望”,“望”的时候也就不一定“跂”了。这样和原文意思就有了出入。

3、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教师教学用书》译文为:“登到高处招手,胳臂并未加长,可是远处的人也能看见。”其他参考书的译文同它没有大的出入。但是如果要解释句中“而”的意义和用法,同样要碰到与上一句相同的问题:它是“表承接”还是“表修饰”?

笔者认为,此“而”宜作“表承接”理解。因为“登高”和“招”是两个动作,它们有先后之分,登高的时候不一定招,招的时候,已经登高。

4、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教师教学用书》译文为:“雕刻一下就放下,即使朽木也刻不断;不停地雕刻下去,即便是金属石块也能刻成艺术品。”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学语文备课全书》译文为:“动一下刀子就放下,哪怕是朽木也刻不断;只要坚持刻下去,哪怕最硬的金子和石头,最终也会雕刻成功的。”

其他参考书的译文大致相同,在单独解释个别词语时,差不多都是把“而”作为“就”来理解的。但人们在翻译时,总会觉得不连贯,所以常在句中添加一些词语将上下文联系起来。而笔者认为,如果将句中的两个“而”都作“就”字理解,全句并不通顺。可不可以将

“而”理解为“如果”呢?

就全句而言,该句应该是由两个假设关系构成的并列复句。译文为:如果雕刻一下就放弃,那么朽木都不可刻断;如果坚持雕刻不放弃,那么金子和石头也可以雕刻(出艺术品)。这样翻译,比起上面的译文是不是更简洁明?

以上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及对它们的思考,在此提出,希大家不吝赐教。

    相关推荐

    《劝学》中的“而” 《劝学》解说 《劝学》全文理解 试论中学经典诗文中“水”意象的多元意义 《争吵》教材理解 《争吵》教材理解 《孙权劝学》教材理解 《劝学》阅读理解答案 弄懂字义,理解词义 弄懂字义,理解词义 弄懂字义,理解词义 一篇颇有争议的高考作文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材理解 《鹬蚌相争》教材理解 《儿子的创意》教材理解 “争夺”、“争持”在句子中不同意思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材理解 《劝学》解说_语文论文 巴赫金对话理论的现代意义 寓词意理解于愉快表演之中 理解词类活用后的意思 《说话要有中心,有条理》教学设计 理解词类活用后的意思 《鹬蚌相争》的意思 理解句子的含义及作用 表演,理解词语意义的妙招──《巨人的花园》教学片段赏析 理解句子的含义及作用 表演,理解词语意义的妙招──《巨人的花园》教学片段赏析 表演,理解词语意义的妙招──《巨人的花园》教学片段赏析 如何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 口语交际的意义记心中 “意义”的翻飞 《半截蜡烛》语意理解 劝学“而”字用法归纳 《理想的风筝》中的近义词的反义词 重新理解《师说》中的几组对比 《拿来主义》课文理解 《争吵》教学建议 刍议心理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 《劝学》新解 香港回归的历史意义和显示意义 理解、体会句子的含义的方法 寓议于喻的典型──浅析《劝学》中的比喻 议论要有条有理_语文论文 读书的真意义 《学会合作》中“顾名思义”的意思 《争吵》近义词反义词 《争吵》教学建议 《争吵》教学建议 《争吵》教学建议 《争吵》教学建议 试论布鲁纳节构主义学习观的教育意义 《争吵》教学建议 《争吵》教学建议 研究性学习与有意义接受学习 《故乡》中宏儿和水生的意义 2009年中考语文试题议论文阅读理解汇总(22篇) 文约而意丰 辞婉而理骋──《烛之武退秦师》辞令赏析 《劝学》多义词辨析 《春》的美学意义初探 语文中考复习:如何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近义词反义词 《天游峰的扫路人》中“气喘吁吁、望而却步、炯炯有神”的意思 于勒在作品中的地位和意义 《一次有意义的集体视听活动》导学案1 《故乡》中“恣睢”、“辛苦恣睢而生活”试解 多种形式理解词语意思 《山谷中的谜底》课后习题2(理解两句话的含义): 《乡愁》的文化意义 《马说》难句理解 “是”在古汉语中的用法及意义 2017中考复习指导策略:词语的几种定义理解 《雨说》对副标题的理解 《登鹳雀楼》的意义 课虽尽而意无穷 《拿来主义》阅读理解答案 《劝学》词语古今异义 《劝学》词语古今异义 《狼牙山五壮士》句义理解 “柳树”的象征意义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建议 让学生把话说得充分而有序 鹬蚌相争的道理 《孙权劝学》教学建议 《孙权劝学》教学建议 《三国演义》片断阅读理解 有情有义的诗句 让学生把话说得充分而有序 《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 《孙权劝学》古今异议 《说“屏”》中心意思 《观书有感》教材理解 有意义接受性学习方式策略的案例研究 《观书有感》教材理解 浅议语文教学中的心理教育 如何理解“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 科学对于教育的意义 高考语文复习指导: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有趣的生命时钟》教材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