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知识扩展

荀子的教育思想

小编:

荀况,亦称孙卿,战国后期赵国人。生卒年月不详,他是战国末期与孟子齐名的一住儒家大师,世称荀子。荀子发展了孔子思想中的唯物主义因素,是先秦时期最杰出的新兴地主阶级思想家和教育家。

教学思想:

1、学思行结合:

他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深入,学思精通则知之明,“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认为思是学与行之间的关键,学不思者则不明。因此,他认为理想的“大儒”不止是博学多能,而最重要的是有超常的理性判断能力,“知类”和通“道”。“道者,治之经理也”。“礼者,人道之极也”。“知道”的实质涵义就是“知礼”,思考就是要以礼作为准绳来判断知识的曲直是非,反对不求本义和纲领的杂乱识记。

“解蔽”,就是在学习时防止认识与理解上的片面性。有些学说观点虽然”持之有故,言之有理,但往往“蔽于一曲(部分),而暗于大理”,因此要加以分析和审缜地批判之后去伪存真。“解蔽”就是要从片面性的局限中解脱出来,转到全面地看问题。而全面看问题的方法,就是“兼陈中衡”,把各种不同流派的学术观点,事物矛盾的所有方面都陈列开来,加以比较权衡,然后作出评论或判断,权衡的准则是“道”。荀子认为探求真理应当善于批判和比较不同学说中的不同观点,“兼权之,熟计之,然后定其欲恶去舍”。

2、“积”与“锲而不舍”:

教学一定要遵循一定的计划与步骤,循序渐进。因为知识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人的道德情操也是不断培养与提高的过程。“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积”的过程是渐进的过程,教学应根据人的认识规律私知识本身的难易程度、逻辑顺序而逐步深入。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法则,规律)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荀子告诫教师应当熟悉教材的特点、重点与难点,正确理解和讲述儒家经典的微言大义,要因教材而施教。他说:《诗》言是,其志也;《书》言是,其事也;《礼》言是,其行也;《乐》言是,其和也;《春秋》言是,其微也“。

荀子认为用心专一,“锲而不舍”是进学修德的有效方法。学习是积累过程,需要有恒心。学习如同雕刻,”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治学要虚心求实,埋头钻研,“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冥冥、惛惛,都是形容深沉,这里指专心致志,心不两用。荀子强调在学习态度与方法上要“虚壹而静”,即要冷静、客观地、不带任何先见或偏见,实事求是地认识和分析、理解所学习的新内容,不要因为有杂乱的现象,无根据的推测,以及剧烈的感情冲动而阻碍人的正确认识与思维。也就说,不要先入为主,不要盲目类推与牵强附会,要善于独立思索,有自己的见解。只有这样,才能学有长进。荀子说:“君子之学如蜕,播然迁之”。不断积学,就可以“尽其理”,便自己的知识结构发生更新,”播然迁之已有“善假于物”的本领。所谓“善假于物,即善于学会利用前人己经积累的知识和工具,才能学有成效、学有创新的意思。

3、隆师亲友: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指教与学友的切磋,都是有益于进学的。荀子认为在教学中,教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无师法,则隆性矣;有师法,则隆积矣。”因此,学生应当隆师,主动地接近教师。他说,“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用于世矣”。这是说,《礼》、《乐》的法则学生不能详细地说明原理,《诗》、《书》的掌故学生不能切近现实,《春秋》的微言词旨隐约,不易迅速理解,只有学生跟着先生学,听先生讲解,才能通晓和周知世事。因此,学习的捷便途径莫过于接受先生的当面教授。荀子还说:“学之经(径)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特学杂识志,顺《诗》《书》而已耳,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其次,荀子认为治学要有良友相辅,“匹夫不可以不慎取友,友者所以相有也”。学友之间相互切磋,“身日进于仁义而不自知也者,靡(磨切)使然也”。隆师亲友就在于得到他们批评指教,“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隆师亲友的原则实施,应当与骂实好学的学习态度结合起来,”“知之日知之,不知日不知,内不自以诬,外不自以欺”。不懂装懂,强不知以为知,是自欺欺人。先生应当注意培养学生的骂实向学的态度,“故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然后可与言道之致”。隆师亲友与骂实向学,是儒家素以称道的教学原则与态度,《学记》把这一思想予以发挥,提出尊师重道,师道尊严以及“相观而善”的观摩的思想,受到历代学者推崇。

论教师:

首先,荀子认为教师工作是崇高而伟大的政治职业,只有儒者和君子圣人来承担;教师是以礼义来教化士农工商的职业政治文化工作者。因此,他特别强调教师的地位与作用。“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天地君亲师是礼之本,”“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教师是国家政治生活中举足轻重的,因此他告诫统治者应当特别记住,“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是否重视教师,是关系到国家政治命运的一件大事。教师应当受到统治者的崇敬与信用。

其二,荀子十分强调教师的尊严,以为教师具有绝对的权威。他说:“言而不称师,谓之畔;教而不称师,谓之倍。倍畔之人,明君不内(纳),朝士大夫遇诸途不与言”。又说,“非礼是无法也,非师是无师也”。教师是礼义的化身,必须绝对服从,统治者决不能容许有人背叛、怀疑、非议教师,否则就要以刑法问罪。荀子进一步修证了孔子“当仁不让于师”的民主精神,把“尊严而惮”作为教师必备的条件之一,使教师成为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者。

其三,荀子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具有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表现为教师对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选择与采用的决定作用。深奥渊博的儒家经典经教师讲解与阐发,学生才能原原本本地理解与掌握。通过教师的教授与指点,可以大大缩短学习过程。他说:”人有师法而知,则速通“。因此,荀子要求学生隆师、亲师、尊师、忠师。

其四,作为教师条件,荀子有严格的要求,他说:“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尊严而惮,可以为师;首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故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这是说,教师除了有渊博学问之外,应具备四个基本条件:一要有尊严的威信;二要有丰富的阅历和崇高的信仰;三要有讲授儒家经典的能力,能够根据教材的内在逻辑,循序渐进,诵说时有条有理,不凌不乱;四要能钻研和精通教材的精粗,并且善于阐发微言大义,而不是记问之学。

荀子认为,教师应当具有善喻的讲解能力,“臂称以喻之,分别以明之”。此外还要善于辩论,批评不仁之言,做到“小辩而察见端而明,本分而理”。这些思想均为《学记》继承与发挥,成了对封建社会教师的教授能力的基本要求。

    相关推荐

    荀子的“隆礼重法”思想 《管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教育思想与素质教育 从《孔子游春》看孔子的教育思想 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 再读荀子的《劝学》 荀子的性恶学说 杜威的教育思想 关于荀子 《荀子》概论 《论语》中的教育思想 荀子的“天人关系”论 高二语文上册《劝学》的作者简介:荀子和荀子的作品 孔子的教学方法与教育思想给我们的启示 荒唐的《劝学》,无辜的荀子 韩愈及其教育思想 论教师的教育思想现代化 韩愈及其教育思想 从《劝学》看《荀子》的写作特色 教育随想——我的梦想 简论胡适的语文教育思想 《荀子•劝学》教学设计 梁启超语文教育思想 文学教育对人文思想的践行 顺天致性——柳宗元的教育思想 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特色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对素质教育的启示 《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 庄子的思想和地位 寓思想教育于巧妙挖掘 石方:胡适语文教育思想 教育思想开始发生变化的几年 对思想教育背景下阅读教学的文化反思 《荀子•劝学》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对思想教育背景下作文教学的文化反思 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现代意义 作文讲评要突出思想教育 孔子思想学说 孔子思想品格 孟子的人性本善思想 逍遥游下的庄子思想 孔子思想品格 张之洞与梁启超的教育思想比较 《荀子•劝学》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孔子和孟子的思想体系概要 利用阅读教学,渗透思想教育 《论语》的内容和孔子的思想 孔子教学思想浅析 《渔歌子》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个儿子》其内在思想的? 《三个儿子》其内在思想的? 《渔歌子》表达的思想感情 陶行知“新师范教育”思想述评 中国古代传统教育思想的辉煌和启示 小学作文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 孔子的教育生涯 终身受益的《敬业与乐业》思想启蒙教育 中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大语文教育”教改实验及教学思想 教育子女的方法 孩子的想象力是如何丧失的——东西方教育杂谈 找准思想教育的切入点──《画杨桃》教学浅谈 孔子伦理思想的人文价值 《地震中的父与子》中心思想 孔子的教育生涯 孔子的教育生涯 找准思想教育的切入点──《画杨桃》教学浅谈 “立诚”是做人与作文的理想境界──学习实践叶老作文教育思想的思考 《晏子使楚》中心思想 语文教学中思想教育渗透之我见 日本教育中的“生活作文”教学思想_语文论文 情境教育”的一个基本思想:以情感为纽带 语文教学:孔子思想的“五大智慧” 教育教学的反思 联想思维与“大语文”教育_语文论文 不可忽视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逆境教育思想 曹操三请荀或 思想品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义利观 教育碎思 关于理想信念的教育名言 关于理想信念的教育名言 朱自清语文教育思想初探_语文论文 韩愈的思想 笛福的思想 从《论语》看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 怎样教育调皮的孩子 浅谈思想教育与语文教学的辩证统一_语文论文 我们的教育怎么了——对教育的一点反思? 特级教师思想录我的“五说”语文教育观_语文论文 孔子教育贡献 孟荀新论_语文论文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反思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反思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反思 《鞋匠的儿子》主要内容与中心思想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反思 孔子教育贡献 孔子教育生涯 陶行知课程思想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