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练习题>课后练习

《师说》问题探究

小编:

1、《师说》中的“古人”指的是什么时代的古人?

应该是先秦两汉的古人们。

“古”是文中树起的一面鉴古以戒今的旗帜。举凡“古之学者”、“古之圣人”、“能行古道”之所谓“古”者,究竟指什么历史时期,须从“今”说起。本文为李蟠而作,李蟠是唐德宗贞元十九年进士,推知本文当在前几年即作者年约三十五岁时所写。按文中例举的孔子和“六艺经传”,都是“古”之影响最大者。孔子,春秋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六艺”,非指奴隶主阶级教育子弟的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艺,乃指《诗》、《书》、《易》、《礼》、《乐》、《春秋》六部儒家经典。另外,《师说》是作者体现古文理论的代表作之一,以反对六朝以来的浮艳文风,提倡先秦两汉文章传统为创作宗旨。至此,文中的“古”所指时间就很明显了,应该是先秦两汉。

2、《师说》中“君子”、“圣人”各指什么人?

籍中所谓“君子”,西周、春秋时指贵族、做官的人,如《书·无逸》言“君子所其无逸”,孔颖达疏引郑玄曰“君子,止谓在官长者”;春秋末年以后,渐指有道德和才能的人,如《荀子·劝学》所引“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而本文中所提“君子”,显然不属后者,连同前文“士大夫之族”、“众人’(不含“巫、医、乐师、百工”)者流,原不过是“耻于从师”的人不同称呼而已,均指“世禄之家”──世代相承的官僚地主。

文中两处出现“圣人”。第一处和“众人”相对的“圣人”,泛指古代统治阶级所推崇的品德高尚、智慧高超的人,包括禹、汤、文武、周公、孔子。这源于作者在《原道》中所创的圣人传道的历史道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而作者对这个道统中的“圣人”训为“帝之与王,其号虽殊,其所以为圣人也”。第二处“圣人无常师”的“圣人”专指下文用作例证的孔子,乃儒家定于至尊以后的特称。

3、为什么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愈者也”?

我们说,“授之书而习其句读”应是老师的职责之一,但在作者韩愈看来,授书习读还远远不能视为教师的主要职责,主要职责应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难释疑。按照现在的说法,作为一教师,就是要把教书与育人的双重职责承担起来,只教书而不育人的教师,不是一个真正的教师。韩愈的这个观点在今天仍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4、怎样认识本文的进步和局限性?

本文写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时代,提出要“不耻相师”的观点,并“抗颜为师”,身体力行,其进步性显而易见。至于韩愈提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耻,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的看法,既可以理解为韩愈看问题的局限性,他认为士大夫之族的“智”应该高一些,百工之人身份地位低,智能也应该低,反映了他瞧不起普通人的阶级偏见。但我们也可以理解为韩愈强调学习对提高智能的重要性。因为士大夫之族各方面的条件好于百工之人,受教育的条件好,文化层次相应地要高些,其“智”本应高,但出于耻学于师,才出现了“其智反不能及”的怪现象。文章重点是批评士大夫。士大夫瞧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其智却又不及人家,所以“其可怪也欤”。学习本文,主要了解其进步性,了解文章的精髓所在

5、《师说》怎样体现了“古文”运动的理论主张?

唐“古文运动”倡导:

⑴内容和形式是统一的,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师说》将“学者有师”、“尊师”、“重道”的思想通过第一段的正面阐述、第二段正反对比论证、第三段的例证得以系统而严密的阐发,是文(形式)道(内容)统一的典范。

⑵作家人面对现实,表见解、抒真情。《师说》针对当时耻于从师的社会恶习,进行了大胆的挑战,提出了进步的师道见解。

因此,《师说》是唐“古文”的代表作。

6、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

“古文”指先秦散文。“不拘于时”的“于”相当于“被”。“作《师说》以贻之”,句中“贻”现在称为“赠送”,“以”在两个动词之间,作连词,相当于“来”。

这段点明作者作《师说》的缘由,树立“不拘于时”“能行古道”的榜样,总结全文。同时“不拘于时”照应第二段,“能行古道”照应第三段。

    相关推荐

    《说“屏”》问题探究 《马说》问题探究 《马说》问题探究 《马说》问题探究 《雨说》问题探究 《雪》问题探究 《马》问题探究 《雪》问题探究 《春》问题探究 《狼》问题探究 《狼》问题探究 《马》问题探究 《马》问题探究 《狼》问题探究 《花钟》问题探究 《竹影》问题探究 《口技》问题探究 《台阶》问题探究 《童趣》问题探究 《秋天》问题探究 《那树》问题探究 《祝福》问题探究 《春酒》问题探究 《蜜蜂》问题探究 《理想》问题探究 《山市》问题探究 《老王》问题探究 《背影》问题探究 《海燕》问题探究 《心声》问题探究 《人生》问题探究 《公输》问题探究 《劝学》问题探究 《雷雨》问题探究 《四季》问题探究 《社戏》问题探究 《蜡烛》问题探究 《信客》问题探究 《吆喝》问题探究 《春酒》问题探究 《离骚》问题探究 《木兰诗》问题探究 《雷电颂》问题探究 《诗两首》问题探究 《囚绿记》问题探究 《过秦论》问题探究 《窦娥冤》问题探究 《珍珠鸟》问题探究 《桥》重点问题探究 《化石吟》问题探究 《伤仲永》问题探究 《孔乙己》问题探究 《邓稼先》问题探究 《喂──出来》问题探究 《诗五首》问题探究 《诗三首》问题探究 《诗五首》问题探究 《孔乙己》问题探究 《我最好的老师》重点问题探究 《诗两首》问题探究 《桥之美》问题探究 《赤壁赋》问题探究 《观舞记》问题探究 《包身工》问题探究 《赤壁赋》问题探究 《丑小鸭》问题探究 《黄河颂》问题探究 《华南虎》问题探究 《芦花荡》问题探究 《词五首》问题探究 《谈生命》问题探究 《包身工》问题探究 《观舞记》问题探究 《隆中对》问题探究 《检阅》 重点问题探究 《孙权劝学》问题探究 《新闻两则》问题探究 《再塑生命》问题探究 《大雁归来》问题探究 《小石潭记》问题探究 《醉翁亭记》问题探究 《满井游记》问题探究 《沁园春·雪》问题探究 《〈孟子〉两章》问题探究 《荷塘月色》问题探究 《故都的秋》问题探究 《老人与海》问题探究 《旅鼠之迷》 问题探究 《荷塘月色》问题探究 《画风》 重点问题探究 《绝招》 重点问题探究 《翠鸟》重点问题探究 《凡卡》重点问题探究 《手指》 重点问题探究 《生命 生命》问题探究 《我的信念》问题探究 《荒岛余生》问题探究 《苏州园林》问题探究 《组歌(节选)》问题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