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高三语文劝学教案3

小编:

一、教学要求

1. 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必须用心致志、坚持不懈的道理。

2. 懂得本文比喻论证的写法。

3. 掌握、积存“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学习、复习课文中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4. 学习荀子用辨证的方法使文章的道理说得透彻浅易却又有气概充分有说服力。

二、教学重点 探究词义,学习比喻等论证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第1段。这一段是全文的总纲,其起句“学不能够已”似易而难,因为全篇论述皆发源于此;其结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明确地表示了作者反对儒家“生而知之”这一先验论的立场,要联系荀子的基础哲学思想才能获得比较透彻的懂得。本段中的设喻有的是并列关系,有的是层递关系,也要擅长区分。

四、课型 新授课

五、教学方法 诵读教法

六、教学假想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标;介绍作者、解题;正字正音;懂得本文的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试译难句。

教学过程

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标。

二、预习检查。

三、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四、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来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确信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关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感觉后天环境和教育能够转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记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五、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啥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答复:“劝告”。教者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啥意思?学生才会领悟:本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讲:“劝”的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差不多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标题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结束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崇高的品德。

六、指导学生处理课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1.对照注释,借助字典,正字正音

第一组:通假字

(1)輮Róu通煣 有Yòu通又 知 Zhì是“智”的古字 暴Pù是“曝”的古字(通假字与本字同音;含音相近)

(2)乎Hū通于(古音声母韵母雷同)

(3)生Xìng通性(古音声母韵母雷同)

第二组:其他易写错读错字

中 Zhòng 砺Lì 参 Cān 省 Xǐng 跂Qì 臾 Yú

螯Áo

2.给本课1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懂得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3.复习初中知识,综合“考虑和练习”二,学生自个儿懂得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

4.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1)君子曰:学不能够已。“君子”是一个合成双音词。“能够”在古汉语中是两个单音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能够、用它”的意思。在本文具体语境中“以”已失去介词的作用,只协调音节。因此,这两个词中只有“可”有意义,与现代汉语的“能够”差不多;它还表示情理上应当如此,可译为“应当”。全句译为: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是不应当(能够、能够)结束的。

(2)木直中绳,感觉轮,其曲中规。句中两个“中”作动词,“符合”的意思。“绳”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线,这个词的意义现如今已扩大,泛指各种绳索。“輮”和“为”是两个动词,“輮”通“煣”,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曲折的一种方法,现作“揉”,解释“使……曲折”。“为”,做成。“以”在两个动词之间表明它后边的行为是它前边行为的目标或结果,作连词用,译作“而”。全句译为:(一块)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使它曲折而成为车轮,它的孤度(就能够)符合圆规(画的圆圈)。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句中“神明”即“神灵”;“圣心”指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自得”不是现代汉语中的合成双音词,“自”是自然,“得”是通;“而”是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这句译为:积存善行养成美德,因而能自通于神明,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也就具备了。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句中“舟楫”是合成双音词,偏义复词,联系高低文,偏指舟。“水”,名词用如动词,“游泳”。“绝”是会意字,从“纟”,从“刀”,从“卩”(象人形),意思是人用刀横断丝织品,“绝江河”特别像横断水流,所以“绝”引申为“横渡”。“江河”古人专指长江、黄河,现如今的词义扩大了,泛指一切江、河。全句译为: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能游泳,然而能横渡江河。

(5)蚓无帮凶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句中两个“之”是定语后置的标记。“帮凶”在本文中是两个单音词,它们的本义是爪子、牙齿。后来形成褒义的比喻义:帮手、武士;现代又转为贬义的比喻义:帮凶、帮凶,词义的情感色彩有了变化。“强”读Qiáng,坚硬的意思。“上”、“下”方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黄泉”是特别的单纯双音词。“用心”不是合成双音词,“用”是引介缘由的介词,译作“由于、因为”、“心”是“心思”的意思。“一”,作动词,专一的意思。全句译为:蚯蚓没有锋利的帮凶,坚硬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由于心思专一(的缘由)。

5.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指出字音、语气读错的地点。

七、安排作业。

.认真阅读注释,正确懂得课文中的通假字、重点文言常用虚实词和难明白的句子。熟读课文。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每组比喻的意义和内在联系;论述中心的3个角度;设喻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二、研读课文。

围绕3个问题讨论:

第一题: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二题:本文的每组比喻包含啥意思?各组比喻之间在意义上有啥内在联系?

第三题:本文设喻有啥特点?

由学生分段试译,试讲,教师重点点拨。

1.讨论课文段落层次:

本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能够已。接着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分三段从3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述:

第一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第一个比喻“青”出于蓝,不能感觉它的意思是比喻学生超过老师。这是它作为成语后新产生的意思。本文中这个比喻和“冰寒于水”,解释事物通过一定的变化,能够提高。“直木为轮”解释事物通过一定的变化,还能够转变本来的状态。这样,3个比喻分了两层意思。作者在这基础上,用“故”归纳上文,又用了“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作为事例,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后面两个比喻并列解释:肯下工夫,必见成效。它们是对后面推论的有力烘托。综上所述,本段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二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开头作者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先来阐说,接着就用“揉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解释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为了把道理说得更透彻,作者顺势而下,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解释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运用和借助处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解释人借助学习,就能补充自个儿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最后来由此得出结论,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养与一般人有差别,而完全靠后天擅长学习。综上所述,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第三段作者用了十个比喻。作者先用两个比喻,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存的作用,解释学习上的成一定是不断积存起来的。接着又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解释假如不积存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解释学习要积存。下面就分两层解释如何做到积存。作者用四个比喻正反对照:先用“骐骥”、“驽马”对照,解释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又用“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解释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这是本段第二个层次,解释做到积存就要坚持不懈。最后来一个层次,作者用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解释做到积存还要专一。后面两个层次解释:做到积存的两点保证,两者缺一不可。综上所述,作者在本段中又分3个层次,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相关推荐

    高二语文劝学教案3 高二语文劝学教案3 高三语文劝学教案1 高三语文劝学教案2 高三语文劝学教案4 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教案 高二语文劝学教案2 高二语文劝学教案7 高二语文劝学教案1 高一语文上《劝学》教案 高二语文劝学教案8 高二语文劝学教案5 高二语文劝学教案4 高二语文劝学教案5 高二语文劝学教案4 高二语文劝学教案1 高二语文劝学教案6 高二语文劝学教案9 高二语文劝学教案2 高三语文师说教案3 高二语文劝学教案范文 劝学3 高三语文过秦论教案3 高三语文蜀道难教案3 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教学设计 高二语文劝学教案范文精选 高三语文再别康桥教案3 高一语文《劝学》教案26(苏教版) 语文教案-劝学 高一语文必修3:《诗词三首》学案 高三语文老人与海3 高二《劝学》优质教案 劝学(简案三篇) 高中语文:《劝学》课堂实录 《孙权劝学》公开课教案3 高中语文:《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高二语文祝福教案3 三年级下册语文口语交际劝告教案 口语交际劝告教案 高二语文雷雨教案3 高一语文教案:祝福3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3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3 高一语文:劝学达标测试题(有答案) 高三下3月语文月考试卷 高三语文林黛玉进贾府3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3 高三语文动物游戏之谜3 高三下3月月考语文试卷 高三下学期3月联考语文试题 高三语文下学期3月月考试卷 高一语文教案:荷花淀3 高二语文赤壁赋教案3 高二语文蜀道难教案3 高二语文窦娥冤教案3 高二语文过秦论教案3 孙权劝学简案三篇 2017届高三语文3月月考试题(有答案) 2017高三下3月联考语文试卷 2016年高三语文3月调考试题及答案 2017年高三语文3月调考试题及答案 2016届高三语文3月月考试题(有答案) 2016届高三语文3月调考试题附答案 2016年3月高三语文联考试题(有答案) 2017届高三语文3月调考试题附答案 高三下学期3月调研测试语文卷 高二语文上册《劝学》的古今异义 高二语文上册《劝学》的词类活用 高二语文上册《劝学》的原文和翻译 高三语文下学期3月调研测试卷 鲁人版高一语文课后练习(附答案):《劝学》 高二语文拿来主义教案3 高一语文教案:《再别康桥》3 高三语文3月份月考模拟试题及答案 劝学教案 《劝学》教案 《劝学》教案 高一语文教案:再别康桥3 2016高三语文下册3月调研试题及答案 劝学教案 劝学教案 《劝学》教案 2017高三语文下册3月调研试题及答案 《登高》教案3 高一语文教案:祝福 教案示例3 《劝学》教案 《劝学》教案 高三必修五语文第3单元测试卷(附答案) 《劝学》教学设计之三 2016届高三语文下册3月调研试题(有答案) 2016届高三语文下册3月月考试题及答案 2017届高三语文下册3月调研试题(有答案) 高二苏教版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随堂练习:劝学(节选) 高三语文下册3月质检试题精选 2017高中语文必修3第三单元试卷(附答案) 粤教版高二语文下册《劝学(节选)》课后习题答案 2016届高三语文下册3月调研试题 《劝学》学案 《劝学》教案设计14(共三课时) 2017届高三语文下册3月调研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