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20口技

小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理解文言词语,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熟读背诵全文。

过程与方法:诵读以培养语感;归纳积累文言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了解我国口技艺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

【重点难点】

积累文言知识;侧面描写的作用。

【教法学法】

诵读法、归纳法、点拨法。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国古代有很多富有魅力的民间艺术,今天我们学习的《口技》,就是反映我国古代口技人高超的艺术才能的一篇经典文章。

口技,属杂技的一种,是我国很早就在民间流行的一种由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来摹拟各种声响的技艺。由于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这篇课文记叙的就是一场在围幕中表演的绝妙口技。

作者林嗣环,明末清初福建晋江人。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中进士。著作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海渔篇》等。《口技》是他的《〈秋声诗〉自序》的一部分。

二、诵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具体方法:组成两人小组(也可以3~4人一组,但每组人数不宜过多),一人读课文,其他人听,发现读音或停顿有错误,随时指出来,讨论统一意见。

2.全班试读课文。具体方法:请1-2位学生读课文(可以各读一部分),其他同学注意他们读音是否准确,待他们读完课文后,集体统一字音。教师注意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字典或词典解决正音问题。

3.朗读课文。具体方法:学生出声自读两遍课文,读完即停;然后可全班齐读或一位朗读较好的学生读。

说明:熟读,是学习文言课文所必须要做的事情。熟读文言文主要应在两个方面指导:一是读准字音,二是读好句子中的停顿,因为文言文是多单音节词。指导读书,为疏通文意打好基础,因为字义和句意有较密切的关系。这一步扎扎实实做好了,后面疏通课文大意就容易做到了。

三、学生参照注释阅读全文,自行口译,疏通课文大意

1.学生自译课文。具体方法:分组(方法与前边相同),一位学生借助课本的注释用白话串译课文大意(也可以分工串译),其他人随时指出其翻译不准确的地方,大家都不明白的语句记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时提出。

2.教师联系课文,就古汉语知识作讲解:

重点难点字词:

会(适逢) 厅事(大厅.亭堂) 施(放置) 但(只) 闻(听见) 虽(即使) 走(跑) 奋(卷起) 宴(举行宴会) 乳(喂奶) 名(说出) 善(擅长)理解课文中的疑难词语。

活用的词:

活用的词是指有些词本只属某一词类,但有时在一定的语言结构中,可灵活用为另一类的词,随着词性功能的临时转化,它们的意义也就相应地发生某种变化义

“妇抚儿乳”中的“乳”是动词,作“喂奶”讲。

“善口技者”中的“善”是动词(原为名词),作“擅长”讲。

“不能名其一处”中的“名”是动词(原为名词),作“说出”讲。

“会宾客大宴”中的“宴”是动词(原为名词),作“举行宴会”讲。

表时间性的词语(结合完成“研讨与练习”第四题)。

“忽”、“忽然”:表示突然发生。 “一时”:表示同时发生。

“既而”:表示相继发生。 “是时”:表示在特定的时间内发生。

“少顷”、“俄而”、“未几”: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

古今异义词:

“会”(适逢) “厅事”(大厅、厅堂) “施”(放置) “闻”(听见)“奋”(卷起) “但”(只) “虽”(即使) “走”(跑)

表示事物的数量的词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归纳积累文言知识

第二课时

一、课文内容分析(由师生共同完成)

本文是以记叙的方式写的,但中间对口技表演采用了较多的摹状貌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很值得学习。

文章第一句总领全文,“善”字贯穿全篇,是概括题旨的关键性字眼。第二句是对演出的环境、道具的描摹,第三句是对表演前观众的状貌的描摹。这一段是对表演前各方面情况的交代,连用了四个“一”,极力渲染道具之简单,以衬托后面所介绍的艺人技艺之高超。

“遥闻”,说明声音之远。“欠伸”“呓语”则在近前。表现了声音由远及近,由外到内,由小到大,由少到多。表明了事情发生在深夜,人们熟睡之后。“犬吠”烘托了夜深人静的气氛,也成为一家人醒来的缘由。接着便写一家四口人逐次醒来,孩子哭闹、大人喂奶、呵斥的声音。摹写了由一种声音的表演转到几种声音的混合表演,掀起了表演的第一次高潮。为了制造气氛,作者以排比句式,摹写四种声音,造成一种奇妙的效果。最后一句,描摹听众听得入神的样子。“微笑”写听众心领神会和满意的神情;“默叹”写听众为表演所折服,又不敢出声干扰。“以为绝妙”,认为是到了极点,为下一个高潮埋下了伏笔。

这里描写第一个阶段的表演,内容是一个四口之家被犬吠从睡梦中惊醒的过程和状况,以及听众的初步反应。作者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用表演的情况和效果同时突出表演者对口技之“善”。

第3段是写一家人醒后又入睡的过程,把听众由众声各发的喧闹又引入了夜深人静的境界中去了。由第一个高潮转入了低潮。这实质上也是下一个高潮的前奏。

第4段是写表演起火的情况,是全文的高潮。前两句先写起火和一家人的初步反应。接着便把声音由卧室引到室外,由一家人变成众多人,表现了火势发展之迅猛。然后便对火情中的声音作了集中的描写。“中间”“又夹”,说明许多声音相互搀杂同时发出来。

第5段是全文的结尾,简洁明了。正当众宾客在惊惶失措的时候,醒木一响,突然收束,使宾客们才清醒过来,回到了现实中。并且又连用了五个“一”,再次强调舞台、道具之简单,不但表明了其技艺的精妙,而且与开头相照应。结尾嘎然而止,给人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有余音绕梁之感。

二、讨论,明确侧面描写的作用

1.课文中有哪几处描写听众的神情和动作?

2.这些描写对突出口技人高超技艺有什么作用?

3.文章开头结尾提到“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除了首尾呼应外,对表现口技人演技起到什么作用?

三、指导复述和背诵

1.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准备用白语复述两个场景描写的内容。

教师课在黑板上提示语:

遥闻……既而……当是时……满坐……未几……微闻……宾客……忽一人……俄而……中间……又夹……虽……于是……

说明:复述是为了背诵打基础,教师用文言原文适当的提示,一方面利于巩固学生在前面对文言翻译的练习,另一方面为后面的背诵做准备。这一步工作可以请几位学生完成,也可以一位学生复述,其他学生补充。总之,用这样一种手段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熟悉,以完成好下面的背诵工作。

2.给五分钟时间根据黑板上的提示背诵描写两个场景的内容。

说明:限定时间性为了让学生高度集中注意力。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规定时间。

3.分成两人小组互相检查背诵。

4.先朗读一遍(齐读或各自读),然后找学生背诵。

说明:分解成这样几个步骤是为了给学生以充分的准备时间,建立背下来的信心;每一步骤又要求具体,这就起到了指导背诵的作用,学生在不知不觉熟悉了课文,乃至背诵下来课文。

5.背诵第一段,进而背下来最后一段。

6.背诵全文。

说明:很可能有的学生不能背下课文的全文或背诵的不熟,这是正常的,可通过课后作业形式使其熟练的背诵下来。重点是完成课后练习的要求:背诵第二段。因为有了背诵全文的基础,这个要求不难做到。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翻译课文

附:板书设计

口技

正面描写:梦中惊醒、渐入梦乡、失火场景

侧面描写:简单的道具、听众的反应

主题思想:赞美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相关推荐

    20 口技(方案B) 20 口技(方案A) 《口技》表格式教案20 第20课《口技》课文简介 20口技(七年级人教版) 第20课口技教案设计(新课标) 口技 口技 口技 口技 口技 口技 口技 口技 口技 口技 口技 口技 口技 口技 口技 口技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20 口技》教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20 口技》导学案 22口技 《口技》简案 口技教案 关于口技 《口技》赏析 《口技》教案 漫谈《口技》 《口技》简案 《口技》说课 《口技》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口技》学案 《口技》善画声 《口技》说课稿 《口技》通假字 《口技》导学案 《口技》资料:对《口技》译文的一点异议 《口技》说课案 《口技》说课稿 《口技》多义词 《口技》导学案 《口技》导学案 《口技》倒装句 《口技》课文解析 《口技》语言特色 《口技》写作特点 《口技》难句试译 《口技》写作特色 《口技》结构分析 《口技》教学设计 《口技》教学设计 《口技》教学反思 《口技》教案设计 《口技》教学设计 《口技》课文评点 《口技》研究教案 《口技》教学设计 《口技》主题思想 《口技》整体把握 《口技》研究教案 《口技》教学设计 《口技》作者简介 口技内容分析 《口技》写作背景 《口技》有关资料 《口技》实虚结合 《口技》标点质疑 《口技》学法导航 《口技》词语解释 《口技》中心意思 《口技》知识延伸 《口技》学习思路 《口技》教学设计 《口技》教学设计 《口技》教学设计 《口技》说课设计 《口技》教学设计 《口技》教学设计 《口技》教学设计 《口技》教学设计 《口技》教案设计 《口技》创作背景 《口技》课文鉴赏 《口技》创作背景 《口技》教学参考 口技教法一例 《口技》教学实录 《口技》创作背景 《口技》译文参考 《口技》习题精选 《口技》教学设计 《口技》教学设计 《口技》教例简述 《口技》写作背景 《口技》教学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