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案

小编:

教材分析

《与朱元思书》一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富阳到桐庐间的山水风光。读来音节和谐如一篇文笔清丽韵味隽永的小诗。该文描绘的景物特色鲜明,诗情画意,表现出作者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情景交融,辞章俱佳,自然流畅。吴均善于以骈文写书信,俱以写景见长,在传神贴切的刻画周围景物里,自然融情于景。故《梁书》里称赞他“文体清拔有古气”,在当时颇有影响,时称“吴均体”。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的生平与创作,简单介绍骈体文的基本特点。

2.弄清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文言词语的含义,读通大意。

3.通过反复诵读,熟读成诵,体会本文的语言美。

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体味清新精美的语言,体验富春江的美丽风光,学习多层次多角度描绘景物的写法。

2.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把握关键句子,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把握课文的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体悟作者高洁的志趣,追求自由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1.抓住关键词汇,把握景物特点。

2.学习本文多角度写景的方法。

突破方法:在整体诵读的基础上,通过圈点批注重点词汇,完成“诵读一一感悟—一品析”的学习过程,把握描绘景物特点的方法。通过美读,品析本文多角度写景的方法。

教学方法

1.情境导人法:积极地创设情境,营造与文章内容相关联的气氛,激发学习趣味。

2.诵读教学法:贯穿朗读教学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美、理解美、欣赏语言美、体会作者的高洁情趣。

3.语文活动式教学法:对教学重难点的突破,结合八年级学生有一定的感悟能力的特点,设计语文活动,对比阅读,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美,并提升对语言文字的整体感悟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设计(一)

有一首赞美富春江的诗歌:

自钱塘至桐庐舟中杂诗一折青山一扇屏,一湾清水一条琴。

无声诗与有声画,须在桐庐江上寻。

这首小诗短短明句28字,写尽了桐庐风景,写活了富春江的风韵。

而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仪用144字也极其生动地描绘出富春江沿途的旖旎风光,这篇如诗的短文被视为骈文中写景的精品。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著名骈文家吴均的这篇《与朱元思书》。

设计(二) .-

我国有无数名山大川,让无数文人墨客为之倾倒歌唱。浙江富春江一带让唐代许多大诗人都慕名前来游历,留下了许多精美的诗中杰作,后来人们把它叫做“唐诗之路”。

唐代诗人憧憬着这一带的山水,不仅因为富春江一头连着有“人间天堂”之称的杭州西湖,一头连着有“归来不看岳”之誉的安徽黄山,恐怕还得益-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一文的淋漓尽致的描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领略富春江的无限风光。

设计(三)

利用多媒体出示富春江的视频或者图片,来领略富春江的迷人风光,现在富春江沿途被誉为“黄金旅游线”,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吴均一千多年前给我们描绘的富春江美丽风光。

二、尝试句读,初读课文

1.尝试给本文加标点断句。

多媒体展示: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乌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2)尝试给原文加标点。

加标点的过程,就是初步理解的过程。

自主合作,探究原文的标点。

看课本,明确标点答案。

(3)认识骈文,了解作者。

加标点的过程里,我们有没有发现该文的句式特点?

骈文:也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因其常用四字、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如下列句子: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所以本文读起来音节和谐铿锵有韵。

吴均就是一位著名的骈文家。吴均善于以骈文写书信,今存<与施从事书》《与朱元思书>《与顾章书》3篇,俱以写景见长,文笔清新,韵味隽永。

多媒体出示吴均简介:

吴均(469—520),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好学有俊才,其诗文深受沈约的称赞。梁武帝天监初,为郡主簿。天监六年(507)被建安王萧伟引为记室,后又被任为奉朝清。因私撰《齐春秋》,触犯梁武帝,被免职。不久奉旨撰写《通史>,未及成书即去世。人们把他的写作风格称为“吴均体”。 ’

(4)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结合注释疏通文意。不明白的,讨论探究,师生交流明确。’

三、理清背诵思路

根据文章想象富春江美景,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巧妙。

学生分六组交流,每组在统观全篇的基础上重点负责一个语段,然后各组选一位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1.学生明确:第1段!孑自己游览的地点及对桐庐一带山水总的印象。“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是说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呈现同样的颜色。这八个字四种景物,组成一幅天朗山清、秋高气爽的清秋风物图,勾勒出广阔的空间境界。“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寓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作者乘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多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独一无二。“奇山异水”表明这一带山水不同凡响,“独绝”二字,强调此处山水为天下之冠。这.段总领全篇,结构上细举目张,脉络分明。

教师

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 (总领全文)学生齐读第1段,想象作者乘舟顺流而下,尽兴观赏的情形。

2.学生明确:第2段写水,突出“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是说水都是青白色的,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这两句突出水之清。“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是说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这两句突出了水之急。作者从两个侧面来写水,把静态的色和动态的形都描摹得异常形象。

教师

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异水 千丈见底 水之清急湍猛浪 水之急学生齐读第2段,想象富春江水的秀美与壮阔。

3.学生明确:第3段写山,突出“奇”。“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商直指,千百成峰。”两岸高山,夹江而立,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由此形成无数的山峰。写树之“寒”反衬山之“奇”,以“竟上”

“轩邈”正面烘托山之奇,勾勒出峰峰相接、层峦耸翠的景象。“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写清越的泉声、悦耳的鸟声、延宥的蝉声、清厉的猿声,是以声音反衬山林之寂静,以动写静,寓视于听,动静相生。“鸢1s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具有一一飞冲天雄心的人,看见这样的高峰,也要沉迷山景而不作非分之想;为世俗之事所缠绕的人,望见这样的山谷也要流连忘返。这一句从侧面着笔,通过衬托的手法,强化了山水诱人的力量。“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还能见到阳光。这可算作是文章的补笔,补写群峰中林深叶茂来突出作者喜不自胜、流连忘返的观赏之情。

教师

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奇山 高山寒树 树之奇负势轩邈 山之势泉鸟蝉猿 山之音息心忘反 山之力横柯疏条 林之密学生齐读第3段,想象桐庐一带山的奇异,感受其挺拔美、清幽美。

4.学生齐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四、学生根据板书所显示的词语提纲,尝试背诵课文(多媒体显示)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与朱元思书》。

2.选择“山”或“水”,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富春江秀美壮丽的景色,适当加入自己的想象,写一段写景文字。

    相关推荐

    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教案 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教案 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教案 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 21 与朱元思书教案 21与朱元思书 21《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6 与朱元思书8 21《与朱元思书》 21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4 21《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3 与朱元思书10 与朱元思书反思 与朱元思书1 与朱元思书2 与朱元思书7 与朱元思书11 与朱元思书5 与朱元思书9 与朱元思书导学案 《与朱元思书》教案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案例 与朱元思书教案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案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案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案例与反思 《与朱元思书》教案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案例与反思 《与朱元思书》解词 《与朱元思书》赏析 浅析《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题解 评课《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预习 《与朱元思书》的美 《与朱元思书》教学案例与反思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 《与朱元思书》赏析 《与朱元思书》译文 《与朱元思书》译文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 与朱元思书阅读答案 21 与朱元思书(方案A) 《与朱元思书》阅读答案 《与朱元思书》导学案8 21 与朱元思书(方案B) 《与朱元思书》知识点 《与朱元思书》说课稿 《与朱元思书》说课稿 与朱元思书说课稿 《与朱元思书》说课稿 《与朱元思书》说课稿 与朱元思书说课稿 与朱元思书练习题 《与朱元思书》中心思想 与朱元思书课后反思 读吴均《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说课稿 《与朱元思书》说课稿 与朱元思书评课稿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通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