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设计

1《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小编: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理解、积累“绯红、标致、落第、诘责、油光可鉴、深恶痛疾、抑扬顿挫”等词语。

⑵了解散文集《朝花夕拾》和写作背景。

2、能力目标:

⑴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⑵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品析“无非”“实在”“大概”“居然”“似乎”等副词对表达文意的作用。

⑶理清文脉,把握本文的叙述线索。

3、德育目标:

⑴学习藤野先生严谨认真、热诚正直的高尚品质。

⑵体会鲁迅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以使祖国强盛为己任的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重点】

1、理解选取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品评重点句段,领会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联系背景解读本文的主旨,思考和感悟人生意义。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文章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思想感情丰富深刻。引导学生揣摩品读重点句段,悉心体会作品的结构方法和富含浓郁感情的语言。

2、研讨探究法:

散文回忆了作者在日本的留学生活和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材料虽多却井然有序。引导学生研析重要句段,如反语、副词的表意等,以求准确深入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简介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时代背景材料。引导诵读,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思路。通过研读典型事例,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忆及老师,三味书屋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寿镜吾先生令童年鲁迅信服、敬畏,而在日本仙台医专留学时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则如日后鲁迅在回忆中所说的:“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那么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是什么让鲁迅这样深情感念呢?今天,我们将一起去感受这段难忘的经历、这位给鲁迅以鞭策的先生。

(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投影)

1、《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这本散文集,是鲁迅在北京至厦门这段时间写的,在广州编定。其时正是鲁迅生活中最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鲁迅只能借回忆旧时的美好的事物,来排除眼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丝安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正是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楼上写的,当时他“是被学者们挤出了集团之后”,只好借这样一朵儿时的“小花”,来排遣寂寞,这是一。第二,《小引》还说明,原来集名是《旧事重提》,编定时,“我还替它改了一个名称:《朝花夕拾》”。这一改动,是为了更符合散文的内容实际。因为,在苦闷失望中的鲁迅,当时常常回忆起儿时的故乡的瓜果。这组散文,正是浸透着儿时故乡瓜果的清新甜美的滋味的小品,就像鲁迅书桌上那盆“水横枝”,树叶青葱得可爱。所以鲁迅把这美好的回忆散文,比作一组晨光里绽开的花朵,拾来自赏,自慰,而并不是直接为了战斗。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一曲少年时代生活的恋歌,而不是投向敌人的投枪和匕首。

2、时代背景:

⑴鲁迅留学日本期间的经历:

1902年4月,去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积极参加反清爱国活动,在《自题小像》诗中发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

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两年后弃医从文,想从改变国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

1906年,到东京开始文学活动。

1908年,从章太炎学《说文解字》,并加入光复会。

1909年8月,由日本回国。

⑵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至1906年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写作时间则是在离别藤野的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鲁迅到日本,最初,“梦很美满,预备毕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仙台医专学医时,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中神情麻木的中国人给鲁迅以很大刺激,促进了他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唤醒国民灵魂。写作此文时,正当“三·一八”惨案发生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青年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及反动文人进行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抨击“正人君子”的迫害,抒发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默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标示段序,并疏解疑难字词:

(投影)

⑴注音:

绯红(fēi)芦荟(huì)油光可鉴(jiàn)解剖(pōu)不逊(xùn)芋梗汤(yù ɡěnɡ)匿名(nì)诘责(jié)瞥(piē)烂熳(màn)深恶痛疾(wù)

⑵释义:

绯红:鲜红。

诘责:质问并责备。

标致:漂亮。文中是反语,用来讽刺。

油光可鉴:文中是说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掌故: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的传说或故事。文中指学校里发生过的一些事情。

落第:原指科举时代应试不中。文中指考试不及格。

不逊:无礼。逊,谦逊。

托辞:借口。

抑扬顿挫:(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深恶痛疾:厌恶、痛恨到极点。

2、学生情读全文,理清思路,把握叙述线索:

思考:

⑴在这篇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写了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在这段经历中,作者转换了三个地点,请找出文中表明地点转换的语句。

⑵文章标题是对全文思想内容鲜明精练的概括。据此,你认为课文是以什么为中心记叙的,叙述线索又是什么?请结合文意谈出自己的理解。

⑶课文除直接写藤野先生外,还写了哪些内容?这些材料是围绕什么线索来组织的?

师生互动交流,探究文意。明确:

⑴“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我离开仙台之后”。

⑵本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这一中心组织材料。开头写在东京的所见所感是作者前往仙台的缘由,接着写初到仙台受到优待,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⑵在东京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的恶浊、庸俗的生活,赴仙台途中对日暮里和水户的深刻印象,受到仙台医专的职员的优待,日本“爱国青年”的寻衅和看电影事件,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作者两次易地求学,两次辗转奔波,无不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文章开头写对东京清国留学生的失望和厌恶,是作者爱国思想的表现;即便是往仙台途中记得的“日暮里”,也有“日暮乡关何处是”的家国愁思;记得“水户”,也是因为这里是富有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感的抗清志士朱舜水客死之地,是作者爱国感情的又一表现;对初到仙台受到优待非同寻常的理解,也是强烈民族自尊心的表现;对藤野先生的敬仰,也主要是因为他能不怀民族偏见,真诚帮助中国学生;最后,把怀念藤野先生的深情化为实际行动。

四、研读,分析藤野形象

1、学生采用跳读方式,阅读有关写藤野先生的内容。

2、学生根据阅读感知,以“藤野先生是一个___________的人”的形式组织语句,选择角度概括人物形象:

学生积极思考,精彩发言。

教师引导、提示:

⑴特点鲜明的肖像:

“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的医学教授。

⑵生活习惯角度:

生活俭朴。

⑶治学角度:

认真负责、治学严谨。

⑷对待学生角度:

热情诚恳、循循善诱。

3、研讨:

⑴文中具体写了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的四个典型事例,分别表现了藤野先生的什么精神性格?

⑵“我”对藤野先生怀有一种什么感情?引用课文内容简要回答。

学生交流研讨结果,教师明确:

⑴文中选取的四个典型事例,从不同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

①主动关心“我”的学习,认真为“我”改讲义。“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他使助手来叫我了”“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担任的功课”,这些表现了藤野先生自始至终认真负责的精神。

②为“我”改正解剖图。体现了藤野先生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和循循善诱。

③关心解剖实习。从中可以看出,藤野先生一直关心“我”的学习,一直惦记着“我”的解剖实习,“我”考试及格了,他很高兴,如释重负。

④向“我”了解中国女人裹脚。这件事表现了他对骨学的兴趣和求实精神。

⑵“我”对藤野先生的情感首先是感激、怀念,体现在:

①装订收藏讲义;

②悬挂先生照片;

③多写文章把怀念之情化为斗争的勇气和力量。然后是因“状况无聊”对没有寄信和照片的愧疚之情。

4、学生自由朗读,体会文章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

五、课堂练习

(多媒体显示)

1、《藤野先生》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原名________,我国伟大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曾学过与本文同一出处的课文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宛()如驿()站教诲()

瞥()见畸()形诘()责

不逊()匿( )名

3、请写出下列语句的描写方法:

⑴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⑵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我就是叫做藤野严九郎的……”()

⑶但是我还不服气,回头答应着,心里却想道:“图还是我画的不错;至于实在的情形,我心里自然记得的。”()

⑷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

〖参考答案〗

1、《朝花夕拾》、鲁迅、周树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wǎn yì huì piē jī jié xùn nì

3、⑴外貌描写

⑵语言描写

⑶心理描写

⑷神态描写

六、布置作业(分发讲义资料)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

我是在夏末秋初进了协和女子大学的校门的,在大门前抬头就看见书法家吴芝瑛女士写的“协和女子大学校”的金字蓝底花边的匾额。走进二门,忽然看见长廊下开满了长长的一大片猩红的玫瑰花!这些玫瑰花第一次闯入了我的眼帘,从此我就一辈子爱上了这我认为是艳冠群芳又有风骨的花朵,又似乎是她揭开了我生命中最绚烂的一页。

1919年,“五四”运动起来了,我因为参加学生运动又开始写些东西。1920年,协和女子大学同通州潞河大学和北京的协和大学合并成燕京大学,我们协和女子大学就改称“燕大女校”。

我在燕大女校“学生自治会”里任务多得很。那时我们最热心的就是做社会福利工作,而每兴办一项福利工作,都得“自治会”自己筹款,最方便容易的就是演戏卖票。我记得我们演过许多莎士比亚的戏,如《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等等。记得有一次鲁迅先生和俄国盲诗人爱罗先珂来看我们的戏──我忘了是哪一出,也不知道鲁迅先生是从哪一位同学手里买到戏票的。

我和鲁迅先生只谈过一次话,还是很短的。因为我负责请名人演讲,所以请过鲁迅先生、胡适先生,我记得还有吴贻芳先生……我主持演讲会,向听众同学介绍了主持人以后,就只坐在讲台下听讲了——我和鲁迅先生的接触,就这么一次。

这时燕大女校已经和美国威尔士女子大学结成“姐妹学校”。威校的女校长来到我们学校访问,住了几天,忽然提出要看看古老北京的婚礼仪式,女校主任就让学生们表演一次,给她开开眼。这事自然又落到我们自治会委员身上,除了不坐轿子以外,其他服装如凤冠霞帔、靴子、马褂之类,也都很容易地借来了,只是在演员的分配上,谁都不肯当新娘。我又是主管这个任务的人,就急了,我说:“这又不是真的,只是逢场作戏而已。你们都不当,我也不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我就当了!”于是我扮演了新娘。凌淑浩──凌淑华的妹妹,当了新郎。送新太太的是陈克俊和谢兰蕙。那夜在女校教职员宿舍院里,大大热闹了一阵,又放鞭炮,又奏鼓乐,我们还磕了不少的头!演到坐床撒帐的时候,我和淑浩在帐子里都忍不住笑了起来,急得克俊和兰蕙直捂着我们的嘴!

……

1923年8月3日,我离开北京到上海准备去美国。

临行以前,我的弟弟们和他们的小朋友们,再三要求我常给他们写信,我答应了。这就是我写那本《寄小读者》的“灵感”。

8月17日,美国邮船杰克逊总统号就把我载走了。我写过一首《纸船》:

我从不肯妄弃一张纸,

总是留着──留着,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

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我在国内的大学生涯,从此结束。在我的短文里,写得最少的,就是这一段,而在我的回忆中,最惬意的也是这一段,提起笔来,总说个没完没了!

(选自《大学往事》,作者冰心,有改动)

1、修改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将没有歧义的改句写在下面。

2、作者是以怎样的人称和记叙顺序行文的?

3、选文在记叙上有详有略。其中详写的是哪一件事?

4、如果请你朗读文中的诗行,应以怎样的感情基调来朗读?你是依据哪些词语确定这种感情基调的?请用波浪线把这些词语勾画出来。

5、你认为诗中“用纸船载着爱和悲哀”这种以实写虚的表现手法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

1、我记得我们演过莎士比亚创作的许多戏。

2、第一人称,顺叙。

3、我们为威校校长表演中国古老的婚礼仪式。

4、以满怀爱和悲哀的感情基调来朗读;“至爱”“含着泪”“爱和悲哀”等。

5、把抽象的感情表达得具体、形象、生动。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研读精彩语段,体味富含感情色彩的语言。体验反思,理解课文主旨。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

采用小组自改互查的方式,组长点评完成情况。

二、研读关键语段,深透理解文意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1、2语段,思考:

⑴“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与后文哪几句话相呼应?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⑵“实在标致极了”改为“实在丑极了”可以吗?

学生交流后回答,教师明确:

⑴与“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呼应。

作者以极其厌恶的情绪和辛辣讽刺的笔触,描写了东京清国留学生恶浊庸俗的生活。“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远大抱负与灰色的环境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失望、痛苦、厌恶的诸多复杂心绪包容在这感慨良多的一句话里面。反衬出一个爱国志士忧国忧民的悲愤。

⑵句中“标致”是反语,用以讽刺。“实在”表示“的确”的意思,用“实在”加强“标致”,增强了这一反语的讽刺力量,更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鄙夷和反感。而改动后则语意直露,缺乏了讽刺意味。

2、学生集体诵读第5语段,思考:

⑴初到仙台的“我”受到优待,究其缘由是“物以希为贵”,那么句中的“大概”可以用“因为”替代吗?

⑵“居然睡安稳了”句中“居然”是什么意思?对表达思想感情有什么作用?

教师点拨:

⑴“大概”表示似有此事,但不完全肯定,与句末语气的“罢”合用,更加强了不肯定语气。作者用诙谐的口气猜测他在仙台受“优待”的原因,有点自谦、自喜,还有点隐含的感激之情。作者把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推断为“物以希为贵”,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而“因为”则表达不出这层意味。

⑵“居然”表示出乎意料,想不到。前面说明这个客店居住条件不好,不易安睡,但出乎意料的睡安稳了,表露了作者对生活环境的恶劣不以为意。“居然”一词加强了整个句子的幽默感。

3、学生自读课文第24至31语段,合作探究:

⑴怎样理解“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这句话?

⑵“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特意写明呢?

⑶“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句中“何尝”是什么意思?

⑷匿名信和看电影事件促成作者弃医从文的转变,对这两件事的叙述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学生思考、交流后发言,教师明确:

⑴这是在考试风波一事使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和人格受到极大伤害后写下的一句极为愤慨的话。这句话不是直接、正面表述作者的愤慨,而是以歧视中国的日本人的心理来写的:在他们看来,贫弱中国的国民是低能儿,分数六十分以上,是老师漏题,而不是个人能力所能达到的。这种出于偏见而武断作的结论,侮辱人格的做法引起作者极大愤慨,这种愤慨不仅是因个人的人格遭到侮辱,更因民族衰弱在列强面前遭到歧视而产生的悲哀。所以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极强的民族自尊心和忧盼祖国强盛的愿望。

⑵文中看电影事件中所叙述的中国人的情形,是依着一个要被枪毙的中国人、一群围着看枪毙的中国人和一个“我”的次序来说的。特意写明:“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说明作者没有把自己看做局外人,旁观者。

⑶“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人们精神麻木的极其沉痛的情感。“酒醉似的喝采”原指日本学生看到枪毙中国人时兴高采烈的表现。句中的“他们”指麻木的中国人。

⑷匿名信事例中作者有意揭示日本“爱国青年”的荒谬逻辑,表现在遭受屈辱后极为辛酸和愤懑的感情。看电影事件反映作者难以抑制的激愤。这两件事各有侧重,第一件事侧重写弱国国民受人歧视,从而激发作者立志使自己祖国富强的志向,第二件事写中国国民的不觉悟——这是造成民族衰弱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两件事促使作者弃医从文。

4、学生自读课文38语段,教师点拨:

语段中“良心发现”一词是指作者热爱祖国、勇于斗争的思想受到触动;“增加勇气”是指作者长期遭受反动势力的迫害,一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对中国的希望,便增加了勇气;“正人君子”指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反动政府的御用文人等。这句话的意思是作者决心以笔做刀枪,与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中国的光明继续奋斗。文章这一结尾,把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之情与爱国主义思想统一起来,把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政治斗争结合起来,从而深化了主题,使文章更具现实意义。

5、学生齐读课文1、5、24~31、36~38语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诵读要求:第1段要读出辛辣嘲讽意味,第5段以轻松亲切语调来表现友好之情,24~31段则充满愤激,36~38段应满溢感激。

三、合作研讨,体验反思

1、关于课文主旨的理解,论争颇为热烈,对于下面的说法,你更倾向于哪一种?结合文意,谈出自己的看法。

(投影)

⑴标题是“藤野先生”,课文主要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

⑵课文大半内容写作者的经历和思想,主要表现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⑶课文写作者人生道路上的一段往事,因此既写了藤野先生,又写了自己的思想历程。

学生各抒己见,激烈争论。教师提供参考意见如下:

较倾向于第⑴种:“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为这篇回忆散文的主旨和本意。理由:第一,散文叙述的焦点是藤野先生,文章的主题自然和藤野先生有直接关系,恰如结尾处点明的“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而从作品的实际效果看,给人印象最深的,是藤野先生的容貌和言行,是藤野先生的性格和品德。第二,从全文的结构看,是围绕藤野先生这个中心来组织材料的,虽说也贯穿着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但前者是明线,后者是暗线。也正因作品饱含的爱国主义感情,从而使藤野的形象更为感人,可以说,爱国感情是文章的“底色”和背景。第三,鲁迅一直怀念藤野先生。1935年,日本岩波文库要出《鲁迅全集》,译者增田涉写信征求选文意见,鲁迅回信说:“请你全权处理好了。在我看来,非放进不可的东西是没有了。不过《藤野先生》一篇请你译出加入。”1936年鲁迅又向来到上海的增田涉打听藤野的近况,可见其怀念之情。所以说,歌颂藤野先生是文章的主旨。

2、鲁迅弃医从文的人生选择对你有什么启示?请联系自身思考人生的意义:

学生积极发言,教师引导、鼓励。

四、课堂小结

欣赏一篇优秀的作品,就像品味陈年佳酿,只有用心体悟,才能获得心灵的飞跃和思想的升华。鲁迅的文章尤为如此。走进散文《藤野先生》,使我们更亲近地触摸了鲁迅奋然前行的心迹,更深刻理解了鲁迅感念师恩的丰富内涵。藤野先生,令鲁迅感念,更镌刻在读者的心中,愿我们在关爱的沐浴中,生活的天空更为湛蓝、亮丽。

五、课堂练习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投影)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⑴上文选自课文《________》,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________》。

⑵在上文方框里填入标点符号,正确的一组是()

A、!:──

B、:──!

C、────!

⑶文中加横线的“他们”分别指代:

①他们__________________。

②他们__________________。

⑷文中加粗字“偏”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A、意外B、反感C、为难D、不满

⑸文中哪些词语反映了作者的思想受到了极大震动,民族自尊心受到了严重挫伤?

⑹选文最后一句“我的意见却变化了”中的“我的意见”具体指什么?

⑺选文第一句所运用的表达方式是什么?

〖参考答案〗

⑴藤野先生朝花夕拾

⑵B

⑶①受毒害的日本青年

②指麻木的中国人

⑷D

⑸“听得刺耳”“无法可想”

⑹原来所抱有的医学救国的想法。

⑺议论。

六、布置作业

以“我最尊敬的一位老师”为题,构思完成一篇小作文。要求:①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②叙事具体、中心明确。

【板书设计】

    相关推荐

    1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1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1 1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1 1 《藤野先生》教案 《藤野先生》教案1 1 藤野先生教案 1藤野先生教学设计许 1 《藤野先生》教学实录 《藤野先生》之后的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一等奖 藤野先生教学目标 《藤野先生》教案设计 《藤野先生》导学设计 《藤野先生》教案设计 《藤野先生》5 五、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教案设计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11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6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9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10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5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2 《藤野先生》4 《藤野先生》3 《藤野先生》2 五、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8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7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12 《藤野先生》教案设计 《藤野先生》教案设计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3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5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3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A)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15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16 《藤野先生》10 《藤野先生》7 《藤野先生》6 6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两课时 部编版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藤野先生》教案 《藤野先生》专题式教学──执教《藤野先生》有感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