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设计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小编:

【教材分析】

《伯牙绝弦》是人教版(实验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八组中的一篇课文。本组教材是以感受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题来组合课文的。选编的四篇课文情真意切,文质兼美,从不同角度折射出艺术的魅力。本课文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饿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是东方文化的瑰宝。古人云:“士为知己这死。”伯牙绝弦所预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学习文言文《伯牙绝弦》,已有了《杨氏之子》作为基础。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借助注解、工具书了解文言文大意;还可以指导学生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再此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学生特点】

本课的学习主体是六年级上学期的学生。这个学段的学生个性较强,看待事物的主观性也很强,面对学习内容时会因个人的喜好决定学习兴趣度。在口语表达和写作方面已有了较强的能力。因此,在教学时,要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将“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引入课堂,给学生充分表达观点的机会。还要利用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运用多媒体课件更为直观的展示学习内容。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设计理念】

如何优化小学文言文传统教学方法是小学文言文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决定学习成果的一大因素。面对艰涩难懂的文言文,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在《伯牙绝弦》的教学中,我采用情感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时入情入境,理解文意和体会感情双线并行,一改以往文言文串讲的方式,让学生在情感引导中完成学习内容。

【重难点】

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划分好节奏的课文、《警世通言》中伯牙写给子期的挽歌、音乐《高山流水》。

2、学生准备:

搜集了解伯牙的相关资料。

【教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1、谈话: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做一个游戏,老师说一个词,你们也说几个类似的词(出示:杨柳依依)引导学生说词。

2、老师这里也收集了一些这样的词。

课件出示:

清风徐徐、明月皎皎、炊烟袅袅、芳草萋萋、……

3、仔细看看,这些词语都是描写什么的呢?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描写的都是美丽的自然景物。

4、过渡:

平时如果有意识的积累这些词语,对提高写作一定有帮助。美丽的景色不但能用语言表现出来,而且古人还能用音乐表现。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咏至今,它记载了两个朋友间深厚的情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

板书课题:

伯牙绝弦

二、整体读文

1、师:同学们把课文自由、大声读几遍,注意文言文的节奏,别读破句子。

教师评价。

2、指名学生读,教师评价、指导、范读。

3、学生齐读。要求:

声音是否响亮、节奏是否抑扬顿挫。

4、师:你们觉得文言文难读吗?

(学生回答。)

师:是啊,文言文之所以难度是因为我们平常接触文言文太少,并且对文意不理解。老师这有划好节奏的课文,你们再来读读看。

(幻灯出示。)

5、指名读,齐读。

三、初解绝弦

1、师:标题往往是文章内容的集中体现,学习课文前,我们先来看看标题吧!“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

2、引导学生体会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结合注释、结合上下文、学会变通。)

3、师:除了标题提到了伯牙不再弹琴,还在哪里也提到了?

(生答。)

这里的“绝弦“意味着什么,向世人宣告了什么?

(生答。)

四、再解绝弦

过渡:为什么子期死了伯牙就再也不弹琴呢?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文章。

1、何为知音:

师:将文章再读一遍,看看哪些地方读懂了,哪谢地方没读懂?分别标注出来,我们一起来交流。

(全班交流。)

⑴ 四个“善”字的不同用法:

“善鼓”、“善听”中的“善”解释为“擅长、善于”。

两个“善哉”中的“善”解释为“太好、太妙”。

⑵ 师:从何处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子期善听?

(生答。)

⑶ 反复朗读“善哉,……若江河”。

⑷ 师:通过课前同学们对伯牙的了解,我们都知道伯牙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著名的音乐家,既然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

⑸ 引导学生想象回答。

⑹ 出示导入中展示的词语。

⑺ 师:假如你现在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时,你会怎样赞叹呢?

(生答。)

伯牙鼓琴,志在清风。

(生答。)

……

⑻ 师:着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着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

2、相遇知音:

⑴ 师:伯牙当时已经是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他还会缺少赞美吗?他为什么独独把子期看作知音?

⑵ 引导:

没遇到子期之前,别人对伯牙是怎样赞美的?

(生答。)

⑶ 师:当伯牙听见别人那些不着边际的赞美的时候,你能体会到什么心情吗?

(苦闷、沮丧。)

⑷ 师:那时的伯牙心中一定有一种渴望,他渴望什么?他一定不住的在心里无数次地发出呼唤,他呼唤什么?

(知音。)

⑸ 师:终于有一天,伯牙遇到了钟子期!面对如此善听的子期,面对这样难得的知音,伯牙又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他会对子期说什么?

(生答。)

⑹ 师:这时的伯牙与子期,你觉得他们还仅仅是一对音乐上的知音吗?更是什么呢?

(学生交流回答。)

⑺ 师:知音欢聚,一定非常欢乐、非常融洽,再来读读课文,感受知音欢聚时的情感。

(学生读。)

3、知音之死:

过渡:

正像结尾读的一样,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染病身亡了。

(播放音乐《伤别离》。)

⑴ 学生齐读“子期死,……,终身不复鼓。”

⑵ 师:子期死了,伯牙怎么就会认为世上再无知音呢?失去子期就像失去了什么?

(亲人、灵魂。)

⑶ 师:是啊!子期死了,再也没人像子期一样赞叹。

(引导学生读“善哉,……若江河”。)

⑷ 师: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的生活中了,没有知音,在无人能理解的日子里,他已经不堪承受。这种无人能够倾诉的痛苦,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出来(学生答)。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学生答。)

⑸ 师: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你再来读这句话。

(伴这《伤别离》曲调,学生齐读。)

五、深悟绝弦

1、师: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他的《警世通言》中,用生动的饿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的墓前,伯牙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 。

(幻灯出示,伴着音乐教师读。)

2、师:子期一死,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饿生活中去了,那一曲曲动人的乐曲又弹给何人听?于是伯牙就扯断琴弦,把琴箱摔向祭台,吟诵着为子期写的挽歌 。

(幻灯出示,伴着音乐师生一起读。)

3、师:面对伯牙的痛苦与绝望,你想对他说什么?将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学生写,教师指导。)

4、学生念自己写的,教师评价。

六、回味绝弦

师:这个故事在很多地方都有所记载,比如《吕氏春秋》、《列子·汤问》,我们所学的课文就是出自这里。在冯梦龙《警世通言》中更是有生动的记载。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播放《高山流水》),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来读读这个故事,能背诵的同学可以试着背诵。

(学生读背。)

七、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句。

3、阅读冯梦龙《警世通言》中的《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板书设计】

伯牙善鼓琴 所念绝弦

(知音)

子期善听 必得之死

    相关推荐

    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2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5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4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3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4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四 《伯牙绝弦》教学设想 《伯牙绝弦》教学谈 《伯牙绝弦》教案 《伯牙绝弦》有感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3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三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2 《伯牙绝弦》教案 《伯牙绝弦》教学谈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2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1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4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2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1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二 《伯牙绝弦》教学谈 伯牙绝弦歌词 《伯牙绝弦》导学案 《伯牙绝弦》随想 《伯牙绝弦》赏析 《伯牙绝弦》有感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3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一 《伯牙绝弦》教学设想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1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1 《伯牙绝弦》导学案 《伯牙绝弦》随想 《伯牙绝弦》有感 伯牙绝弦翻译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之三 六上《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伯牙绝弦》教学目标 《伯牙绝弦》教学建议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 《伯牙绝弦》教学实录 《伯牙绝弦》一得 《伯牙绝弦》导学案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之二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之三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 《伯牙绝弦》教学实录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 《伯牙绝弦》导学案 伯牙绝弦 教案教学设计 听《伯牙绝弦》有感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之二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分享 听《伯牙绝弦》有感 人教版《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伯牙绝弦》教后反思 《伯牙绝弦》精品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