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4

小编:

教学目标 :

1.基础知识目标: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 体会本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的艺术特点并学习这种写法。

2.思想教育目标: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的体验在其诗歌中的融合。

3.能力培养目标:学会新诗的欣赏方法,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4.当堂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新诗的鉴赏(从诗歌的意象和形式入手赏析)。

教学难点 :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欣赏。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使用: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过程 :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 导入 新课(2`) 课前两分钟播放音乐《回家》营造气氛教师通过对古代作品中 “离别”的诗句的讲述,导入 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那么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学生逐渐沉浸于音乐声中,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学生明确:“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是诗人徐志摩的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诗题是《再别康桥》学生质疑: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和老师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讲授新课(一)、徐志摩及写作背景(投影)。(5`)教学环节 通过投影,引导学生了解徐志摩及写作背景。教师板书:康桥: 即“剑桥”1928年11月6日,《再别康桥》。教师活动 学生明确:1、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2.康桥: 即“剑桥”(Cambridge),英国著名的学术、文化中心,风景胜地。 学生活动

(二)、朗读全诗(8`) 抽查学生,教师正音;再播放黄磊朗读的《再别康桥》,老师指导朗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 学生朗读。读准字音、节奏读出诗中饱含的深情。

(三)、整体鉴赏《再别康桥》。

(从诗歌的意象和形式入手赏析这首诗歌)

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诗歌教学环节 提示: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启发: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提问

 1、 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2、学生讨论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 [板书:离别的对象特别]继续启发:大家读过柳永《雨霖铃》这首词吗?“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种离别的气氛带给我们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自古以来,离别总是免不了一种沉重愁绪,但徐志摩的这首诗呢?大家读了有没有这种沉重之感? (板书:营造的气氛轻松) 再启发:设想一下,如果是你们要远行,面对父母亲友,你们眼中所看到会是什么样的情景呢?这些物象给我们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板书:意象的选择新颖) 讲授:《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 提示:1、形式:四行一节 错落排列 字数相近 回环呼应——建筑美 2、语言:节奏感 旋律美 弹跳性——音乐美

3、意境:金柳 新娘 招摇 彩虹似的梦——绘画美 教师活动 明确:王勃的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李白的“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柳永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诗人如何选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是重点赏析的部分。

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明确: 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如果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夕阳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选择也如此。

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诗人的快乐通过恰当的意象选择达到了顶点。这正是本诗意象选择的独具特色之处。 明确:沉重(就是词中所说的“多情自古伤离别”)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的”“悄悄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

明确: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当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耳中也会听到机械的轰鸣。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摄入镜头,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是“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物。就好像作者是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营造出的是一种清新之感。明确: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的分析明确: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首句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

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须赘言。既然在康桥涅槃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首尾回环呼应、结构严谨,给人以整体之美。 明确: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如诗歌的第一节,便三次用了“轻轻的”,这个形容词,显得节奏轻快、旋律柔和,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2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出的欢乐的曲子;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

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明确: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八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画面表现之一是,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披着夕 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 夕阳中的新娘, 彩虹似的梦。画面美表现之二是,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 学生活动

三、归纳总结(3`) 教师小结: 明确: 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 体会本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的艺术特点并学习这种写法。 2.了解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的体验在其诗歌中的融合。 3.学会新诗的欣赏方法,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四、布置作业 。(其中课堂作业 5`)

板书设计 :

1、 诵课文(继续播放音乐,学生边听边背)。

2、 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比较赏析。写一篇赏析文,不少于五百字。 再别康桥 徐志摩 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1、 离别的对象特别2、营造的气氛轻松

3、意象的选择新颖从诗歌的形式入手

赏析诗歌

1、形式:建筑美

2、语言:音乐美

3、意境:绘画美 (客观物象) + (主观情意)= 意象

    相关推荐

    《再别康桥》教案4 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一等奖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再”读《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1 再别康桥教案设计 《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9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1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2 再别康桥1 再别康桥 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6 《再别康桥》说课设计 《再别康桥》教案设计 《再别康桥》学案 《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6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1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8 《再别康桥》赏析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2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8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7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3 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探微 《再别康桥》说课设计 高一语文教案:再别康桥4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之三 《再别康桥》教案2 《再别康桥》教案15 《再别康桥》的教案 《再别康桥》导学案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教案 再别康桥 原文 重读《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赏析 《再别康桥》说课 再别康桥 教案2 《再别康桥》教案5 《再别康桥》•剑桥的桥 《再别康桥》教学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