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读征程想故园问离别──谈王崧舟《长相思》教学中读、想、问策略

小编:

经过长长的期盼,终于在网络上读到了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10月18日在无锡“全国首届小学语文经典诗文诵读研讨观摩会”上公开教学《长相思》的课堂实录。这位栖息在“诗意语文”里的情感派大师,把我们带进了诗情画意的世界。在纳兰性德、王崧舟和学生们共同创造的情境里,我们形象地感受着那荡气回肠的美读、直面心灵的想象和充满生命意义的追问。

一、读──“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

诵读是惟一不可替代的融通语言和精神的言语感知活动。在《长相思》教学中,王老师把“读”始终贯穿整个过程,不仅读的量大、面广、层次分明,而且充分发挥了读的功能,通过品味语言、想象情境、体会人物心情来引导学生读出味道与感觉。正可谓是“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感情读;“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读和悟。

1、读得充分:

感悟语言的主要方式是诵读和背诵。王崧舟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在自主读中感知词句,在默读中理解词意,在朗读中体味情感,在教师的范读中想象与感悟形象。

让我们来看王崧舟的两次范读:在音乐声中有感情朗读,是帮助学生悟情,为学生的感情朗读提供示范;学生通过想象走进纳兰性德的“生活”和“世界”时,王老师再次用范读链接学生的表象,形成生活画面,凸显人物形象。

《长相思》课堂里17次传出朗读的声音,再加上学生的7遍自主读和1次默读,24次文本的感悟与对话,语言和精神在朗读中积淀,情感在朗读中迸发飞扬。

2、读得技巧:

充分地读需要技巧,除了正确运用读的方式外,王崧舟老师注重了朗读的技法指导。他首先要求学生仔仔细细读上4遍,由读准生字、多音字开始,再要求读得字正腔圆,读得抑扬顿挫、停顿适当。提升读的要求,从读的实践中要求学生“争取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来”。读出感觉来,又由整体上感悟词人“非常思念家乡”,到从字里行间具体叩问其“身”在哪里、“心”在何处。读的层次分明,层层深入,直抵形象与情感。

王崧舟老师不但注重读的指导,还给予读积极的评价。诸如“请你(读),其他同学注意听,他在读的时候,是怎么停顿的,是不是读得有板有眼。”“真好,你们注意到没有,这位同学在读‘身向榆关那畔行’的时候,哪个地方停顿了一下?”等等。在教师行云流水般自然的引导中,学生不仅读懂了词意,习得了倾听、感悟等学习方法,并且增长了自主学习的信心,精神世界得以全面提升。

3、读中生情:

学生在自主读中理解词的情感,在默读中感受词人的情怀,在教师的范读中想象体验着情感,在朗读中感悟与生成情感。

《长相思》的教学在读中生情,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想象,在读中感悟。这节课中的“情”,是融合了师生思想、体验、想象、灵性的情,是求真、向善、热爱生活的情。这节课中的读,是饱含深情的读,是全神贯注的读,是多元感悟的读,是融会贯通的读。

在琅琅书声中,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词人的心灵直接交流,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颤中领会词人者的人格、思想和情操;在琅琅书声中,学生读出了意,读出了境,读出了情,读出了韵,读出了心灵的诗意。

二、想──“行”在征程,心系“故园”

王崧舟认为,语言文字所描述的显像结构本身没有什么可感性,必须借助人的联想和想象,才能让干瘪的符号为鲜活的画面。教学中,只有凭借想象才能“走进他的生活,他的世界”。围绕“征途”与“故园”,教者引领学生在吟咏中放飞想象,感悟“征途”与“故园”的情景与画面,体味“身”“心”分离的情感。

1、用音乐的渲染和言语的诱导展开学生想象的翅膀:

在背景音乐《怆》里,王崧舟用他那磁性、激情而内敛的声音,声情并茂地将学生引进词的境界,走近词人的生活。“孩子们,请闭上你们的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纳兰性德,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的世界,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学生们在音乐和语言的感召下,展开想象,通过形象再现,让自己走进纳兰性德的世界,走进他的“征途”。

学生们在“征途”的画面中舒展着所思所想。然而教者话锋一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在作者的故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学生又在《琵琶语》的伴奏声中展开对“故园”的想象。写话时,教师用舒缓的语调提示词人在家乡的生活有多种可能性,借以拓展学生的思路。

2、在想象中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生:

想象是以语言为依托的,在朗读中学生们体验着想象,身在课堂,却“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生1:我看见了士兵们翻山越岭到山海关,外面风雪交加,士兵们躺在帐篷里,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在思念他的故乡。

生2:我看见了纳兰性德在那里思念家乡、睡不着觉的情景。

生3:我看到了纳兰性德走出营帐,望着天上皎洁的明月,他思乡的情绪更加重了起来。

生4:我看到山海关外,声音杂乱,士兵们翻来覆去睡不着,但是在他们的家乡没有这种声音,睡得很宁静。

……

在想象中,学生们感悟到词人跋山涉水、辗转反侧、抬头仰望、孤独沉思等等画面。纳兰性德的“聒碎乡心”丰富和激活着学生的精神世界,构成了“长相思”的精神主题──思乡与卫国、壮志与理想。

学生对文本的感悟,通过言语实践,积淀为语言。语感能力的培养,终究是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听和读,建立起我们与生活、与文本的联系;说和写,则生成话语。王崧舟在《长相思》教学中通过想象进行了言语实践的两次设计,对“征途”的想象采用“说”来展示,对“故园”的想象则采用诉诸文字“写”的方式──

生1:我看见了纳兰性德的家乡鸟语花香,纳兰性德的家人在庭院中聊天,小孩子在巷口玩耍嬉戏,牧童赶着牛羊去吃草,姑娘们就在门口绣着花,放学归来的孩童们,放下书包,趁着风,放起了风筝,还有的用花编成花环戴在头上。家乡一片生机勃勃。

生2:我看到了晚上,月光皎洁,星星一闪一闪的。他的亲人坐在窗前,望着圆圆的月亮,鸟儿也不再“唧唧喳喳”地叫,只听见外面“呼呼”的风声,花儿合上了花瓣,亲人是多么希望纳兰性德能回到家乡与他们团聚啊。

生3: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妻子正绣着锦缎,孩子们在门外的草地上玩耍,一会儿捉蝴蝶,一会儿又玩起捉迷藏的游戏。汉子们正挑着水,一家人做好饭后,围在一起,喝酒聊天。

……

学生的想象极其丰富,家乡美丽、温馨,安宁、祥和。学生用言语和文字释放着“故园”二字所承载着的无穷韵味。

“但是,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却都破碎了,这样的情景却都破碎了!”两次想象,让学生读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两次想象的对比更使学生感到征途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倍感家乡的美好,亲人的温暖!

通过想象,“进入诗人那个身和心分离的世界”,语言和精神得以同构。王崧舟老师再次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画面”,在想象中朗读,加强形象,升华学生的情感。

三、问──问君何事轻离别?

问是教学的基本环节,是课堂教学的显示剂、催化剂和兴奋剂。王崧舟在《长相思》教学中,既发出了帮助感受理解的导问,又设计了引领感悟的查问,更实施了直面心灵的追问,显示出阅读教学就是心灵的对话。

1、导问引领感受,查问帮助理解,感悟“离别”:

“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王崧舟在导语中让学生感受主题“乡愁”,且这种感受在读和问中一步步地加强理解。“你的脑海里面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作者为什么会如此地长相思呢?”通过问,让学生阅读,并结合插图、注解进行理解。学生们对整首词理解得如何呢?王老师提出了两个问题(一个是身在哪里?一个是心在哪儿?)进行了检查理解,引领学生感受词人的“身”和“心”,初步感悟“征途”与“故园”。

在导问、查问的引领帮助下,再通过想象的张开,问终于达成了目标──想象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情景与画面,感悟到“身”与“心”的分离。

2、追问叩击心灵──何事轻离别?

词是一种精练而有韵律的语言形式,它形象丰富、感情丰妙,极富特质。王崧舟充分展示构建“诗意语文”的重要手法,进行文本的拓展,对感悟的形象进行巩固和深化,发出了直面心灵的追问,营造具有生命意义的对话。

“读到这个时候,你脑子里冒出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教者一句看似不经意的问话勾起了学生对词人心灵的叩问。于是“为什么不回家而要去打仗,为什么去打仗了而又牵肠挂肚思念故园”等等一连串的问题由学生追问出来。在学生的追问中,王崧舟独具匠心地进行了文本的切换,呈现出词人的自问──“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学生的追问和词人自问再次把学生引入“故园”情景的追思中,并由此生发词人的“妻子”“儿子”“父亲”“哥哥”一次次叩问──“问君何事轻离别”?在叩击心灵的追问中“故园”的感悟步步加深,“乡愁”越来越浓。

3、反问升华情感──何轻离别?

面对众人直及心灵的追问,纳兰性德不得不反问──“轻离别?你们居然说我轻离别?我,纳兰性德真的轻离别吗?真的对离别无所谓吗?”词人反问自己,反问“父亲”,反问“妻子”,在一次次地反问中表述着自己的理想与壮志。我们在词人“不得不离,不得不别”的矛盾中体悟到词人“身向榆关那畔行”并非“轻离别”,而是为了保家卫国。

至此,词人的情感得到了升华,一颗思乡怀故、感情细腻哀怨而又勇赴疆场、戍边卫国的高大鲜活形象生成在我们的语言和精神中。

尽情地美读、心灵的回想和生命的追问,是王崧舟语感训练的三大装备。以语感能力为阅读教学的目标,情感、想象和生命意义造就了王崧舟诗意的课堂。

    相关推荐

    读读、想想、问问——感受《第八次》 谈王崧舟老师《长相思》教学观后感 王崧舟教学《长相思》片段赏析 王崧舟:《长相思》教学实录及点评 让带着问题读变读着想问题 诗意对话,语感共生──谈特级教师王崧舟《长相思》教学 《七律·长征》中心思想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提问要求及策略 课程政策:问题与思路 《七律•长征》中心思想 让语言和精神在对话中诗化构建──谈王崧舟《长相思》中的教学对话 《想别人没想到的》 重点问题探究 集体备课中的问题与策略 望断关山万千重一唱三叹长相思──特级教师王崧舟《长相思》教学赏评 《学与问》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窃读记》中心思想 《沁园春·长沙》中心思想 四上《解决问题的策略》 圆明园的毁灭 教案五(王崧舟)教学反思 《沁园春·长沙》中心思想 《老王》中心思想 《长亭送别》教学思路设想 《肖邦故园》授课构想与课件的设计使用策略 意象与情趣的契合──特级教师王崧舟《长相思》教学赏析 《理想》问题探究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杂谈 《七律·长征》《长征组歌两首》《老山界》《草》中心思想 农村学校课改中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七律 长征》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故乡》中心思想 《故乡》中心思想 《沁园春 长沙》 备教策略 从带着问题读谈开去 从建构主义谈推想能力的培养策略 《长城》中心思想 个性化阅读的基本特征及教学策略 《想别人没想到的》 整体阅读感知 《解决问题的策略》(四上)说课稿 《想别人没想到的》 相关介绍 长城王崧舟教案教学设计-筑起一座“活”长城 《滕王阁序》美读教学设想 王崧舟:在语文家园安身立命 《滕王阁序》美读教学设想 《滕王阁序》美读教学设想 《谈生命》中心思想 谈口语交际课中的问题及对策 《谈生命》中心思想 谈口语交际课中的问题及对策 王崧舟《两小儿辩日》 阅读教学三问 识别错别字的策略(教师中心稿) 谈《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误读问题 《想别人没想到的》 趣闻故事 浅谈学生自主性学习中的会读、会问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反思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反思 高中“文化论著研读”课程目标的问答 谈《中国诗》的备教策略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反思 《猴王出世》中心思想 创新阅读思维能力培育策略 关于高中新课标阅读问题的访谈 运用问题解决策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凡卡》教学谈 从《蒹葭》课例谈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提问 从《蒹葭》课例谈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提问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反思 在细节中追问,在思考中成长——我的教学故事 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五问自读法 《颐和园》中心思想 小学语文略读课教学策略分析 阅读教学中“主问题”的设计与思考 王崧舟:诗意语文语录 《二泉映月》5教学实录(王崧舟) 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略谈李白《蜀道难》的思想和艺术 王崧舟——诗意语文的守望与沉思 《滕王阁序》美读教学设想教案 王崧舟教学设计——《草船借箭》 也谈识字教学策略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反思2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复习策略 读到“自己”,读出“问题”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王崧舟教学设计——《草船借箭》 王蒙《想念冰心》原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应试策略谈(下)_语文论文 中小学生读经问题解析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离骚》教学设想 精读、略读与参读的相互配合 高等师范中文专业课程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阅读教学中的课堂活动设计策略 想读会读多读──浅谈如何指导学生拓展性阅读 《精读与略读》教学反思 读演访想 想读会读多读──浅谈如何指导学生拓展性阅读 《离骚》问题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