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七律·长征》教学片断赏析

小编:

日前,听一位青年教师上毛泽东诗词课,题目是《长征》,我感觉这节课颇具教学魅力,其特点是新、活、深。现撷取精彩片断五处,并加以简要点评,以飨读者。

〖片断1〗

教者兴致勃勃走向讲台,在黑板中间写了两个挺拔、秀美的大字──长征。旋即他说道:“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有关长征的资料,谁先说?”这时,一个女生在黑板上展示一幅地图,她手执教鞭,大声说:“这是我在中学历史老师那里借来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请看红色箭头: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边激战边挺进。越五岭,打湘江,占遵义,过乌蒙,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穿过荒无人烟的地区,历尽千辛万苦,跨过万水千山,终于在1935年9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教者夸奖:“介绍得好!”

教者接着说:“9月29日下午,红军召开团以上干部会议,毛泽东在这次干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从长征的意义讲到敌人的失败和我们的胜利,又详细地介绍了陕北的情况。为了鼓舞大家的情绪和斗志,他说:‘我刚才写好一首诗,现在就读给大家听听,不知行不行?’接着,毛泽东便用清脆的湖南乡音,铿锵有力地朗诵了他的新作《七律·长征》。”

此时,银幕上出现《长征》诗,随着教师激越、坚定的朗读声,学生仿佛置身于伟大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之中。

〖评点〗

此片断有两巧:一巧是学生介绍背景,新课伊始就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这种“越俎代庖”的设计,体现了自主学习的特点。二巧是教师扮演伟人,诗情涌动,进入角色朗读,极大地感染了学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片断2〗

师:这首诗被视为毛泽东诗作之冠,是中国诗歌创作史上的不朽之作,全诗仅用56个字就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壮举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诗人是怎样高度概括地来写长征呢?请同学们首先读诗,按着“行行朗读,字字思考,处处想象”的方法,先把诗读熟。看谁能读出诗的意境,诗的情感?

(学生练习朗读,教师桌间巡视,大约10分钟后,各组汇报。)

生:这首七律采用史诗般的笔法,于轻快流畅的节奏中叙写了红军一年来历经的艰险征途,将胜利的喜悦之情和自豪感寄寓在轻松的叙事之中。下面我给大家读一读。

(学生读得豪迈、激昂。)

〖评点〗

“读”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精粹,教者深得“个中三昧”。尤其是本诗节奏感和音韵美特别明显,琅琅上口,因而在教学中朗读尤为重要,教者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理解含义,体味情感,无疑是抓住了本课的教学关键。

〖片断3〗

生:我们在小组讨论中,对“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两句诗不太明白,请您指导。

生:老师,您是怎样理解诗中的“腾”和“走”的?

师:(在黑板上画“五岭逶迤”、“乌蒙磅礴”示意图和“腾细浪”、“走泥丸”简笔画,边画边讲。)“五岭逶迤”、“乌蒙磅礴”都极言其大;而“细浪”、“泥丸”又极状其小。一方面,从实际形象看,五岭、乌蒙这些大山确实是逶迤磅礴的;但另一方面,从红军的革命豪情来想象这些大山,却只不过是细浪粼粼、泥丸滚动罢了。愈写山形之大就愈见“万水千山”的远征之“难”;愈写看来之小,就愈见红军之“不怕”和“等闲”视之的程度。大小相差愈大,红军的英雄气概就愈加突出。在这里,“腾”字使五岭群峰呈现翻腾动态,“走”的本义是奔跑,与前句的“腾”字相应,也画出了乌蒙山脉的动的情状。

生:老师,我明白了。一个“腾”字,一个“走”字,展现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英雄风貌。

〖评点〗

首先值得称道提学生敢于向老师质疑。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在学生学习有困难的时候,“平等中的首席”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教师对诗句内蕴理解深刻,对诗人感情体会深刻,整个教学立足点高,不失之肤浅。

〖片断4〗

师:谁能讲讲“大渡桥横铁索寒”这句诗?

生:“大渡桥横铁索寒”这句诗使我想起学过的《飞夺泸定桥》,“泸定桥离水面有好几丈高,是由13根铁链组成的:两边各有两根算是桥栏;底下并排9根,铺上木板,就是桥面。人走在桥上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似的。现在连木板也被敌人抽掉了,只剩下铁链。向桥下一看,真叫人心惊胆寒,红褐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样,从上游的山峡里直泻下来,撞击在岩石上,溅起一丈多高的浪花,涛声震耳欲聋。”此时此刻,我仿佛听到了大渡河翻滚的波涛声,仿佛看到了红军冒着敌人的弹雨,攀着铁索前进的壮举。“铁索寒”中的“寒”字,既写出了桥上13根铁索寒光闪闪的样子,又写出了夺桥之战的惊心动魄,还表达了对牺牲战士的沉痛缅怀。

师:说得好!

〖评点〗

这里无需多加解释,学生联系学过的课文,结合诗句,谈体会,说认识,教者、学生与本诗浑然一体,知识、能力、情感、道德、审美诸方面的教学互相融合。两个“仿佛”道出了该生对作品的独特的感受,另外,对“寒”的理解也是非常到位的。

〖片断5〗

师:毛泽东一生爱山。长征途中,他登了大大小小不可胜数的名山、大山、高山、险山。作为革命家、诗人,他对山有更深刻的理性认识。大家在课外阅读中收集不少资料,谁能说一说毛泽东在长征途中还有哪些咏山之作?

生: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师:这首着重写山之高峻。

生: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师:这首着重写山之磅礴。

生:山,剌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师:这首着重写山之坚强。

师:这三首词,通过对山的险峻、广阔、锋利的描写,塑造了红军在长征途中战胜艰难险阻的英雄形象,歌颂他们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表现了红军坚强的战斗力。

〖评点〗

教者不囿于《长征》教学本身,把学生的视野框定在教科书和课堂里。而是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进,使他们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拓宽视野,用人类文化的精品滋养学生的心灵。

    相关推荐

    《七律·长征》片断赏析 《七律·长征》教学片断 《七律 长征》赏析 《七律 长征》课文片断1分析及答案 《七律 长征》教材分析 七律 长征 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原文和译文及赏析 《七律·长征》词句解析 《七律·长征》案例分析 《七律·长征》案例分析 25 七律·长征 《长城》片断赏析 《七律·长征》教案 《七律·长征》教案 《七律·长征》教案 《七律·长征》教学案 《长征·七律》教案 七律长征资料 《七律·长征》课文 七律长征资料 《七律·长征》教案1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教学建议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七律·长征》教案2 《七律·长征》教案2 《七律·长征》导学案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七律 长征教学反思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七律 长征》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七律·长征》教案10 《七律长征》说课稿 《七律·长征》教学杂谈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七律·长征》教学杂谈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教学札记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长征组歌两首》教学案 《长江之歌》片断赏析 《七律长征》说课稿 《揠苗助长》片断赏析 《长江之歌》片断赏析 《揠苗助长》片断赏析 《长江之歌》片断赏析 《长江之歌》片断赏析 《长江之歌》片断赏析 七律 长征说课稿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4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6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5 《七律·长征》课文导学 《揠苗助长》片断赏析 《长江之歌》片断赏析 《七律·长征》教材理解 《七律·长征》导学案5 《七律 长征》教材解读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9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3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二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3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8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7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1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3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5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一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