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知识扩展

从文学的视角解读《安恩和奶牛》

小编:

从作者的角度说,文学作品是用形象来说话的;从读者的角度看,文学是要借用想象来解读的。

“文学的形象”在诗歌表现为意象,在小说则是指“人物”(或说是“人”、“物”)。在丹麦小说家约翰尼斯·延森的短篇小说《安恩和奶牛》里,主要形象有两个,一是“安恩”,一是“奶牛”。

小说一开场就把这两个形象很鲜明地推在了人们的面前:

在瓦尔普峡集市的牲口交易场上,站着一位老妇人和她的奶牛。

这里说的是“一位老妇人”。这“一位”的形象是具有独特性的。“她的奶牛”的奶牛在此也是具有独特性的。文学的意蕴就在于它表现独特性,通过表现“独特”来表达见解。

与之相应的,我们在解读文学作品的时候,就要借助想象来发现独特之人,独特之物,独特之事,从而感知独特之情,把握独特之意。

让我们先来感知一下老妇人“这一个人”的独特性。

“她牵着那头孤独的奶牛悄悄地站在一边。”从小说第一句的交待可知,老妇人站的地方是“牲口交易市场”,就是买卖牲口的地方,按照常识,带着牲口来交易市场自然是要进入交易中心地带的,那样买卖才好达成,老妇人为什么要牵着奶牛“悄悄地站在一边”呢?这是一件独特的事情,是“这一个人”老妇人所做的独特的事情。独特的事情吸引着读者问:她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她身上穿着样式老掉牙的旧衣服,可是很干净;一条手染的蓝裙,还带着乡下染缸中的那股土味儿。一块棕褐色的绒线方披肩交叉地盖在她那干瘪瘪的胸上。她戴的那条头巾颜色褪得泛白,七皱八褶,好像是撂在抽屉里有了年头。脚上的木屐连后跟都磨平了,皮面上却抹了油,擦得锃亮。”

这一段关于老妇人的外貌描写透露着丰富的信息。首先是她的穿着整体显得非常“旧”,衣服是“样式老掉牙的”,蓝裙的“蓝”是在乡下染缸中手工染成的,头巾的颜色则“褪得泛白”,脚上的木屐的后跟“磨平了”。根据这一段描写,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老妇人的生活是清苦的,至少物质生活不是很宽裕。但生活清苦的老妇人有很多,这些描写并不能表现她的独特性。那么,这一段中有没有能表现老妇人独特性的东西呢?当然有。那就是衣服虽旧却“很干净”,木屐的后跟虽被磨平,皮面上却“抹了油,擦得锃亮”,这说明这个老妇人虽然生活清苦却很爱整洁。再往后看,我们还可以看到,在“嘈杂喧嚣”的交易市场上,老妇人站在那里晒太阳,打着毛袜,“她那瘦骨嶙峋的双手拿着毛线针飞快地翩然起舞。”同时竖起耳朵凝神倾听着杂货摊上飘过来的音乐声。“旁若无人,安闲得很。”由此我们可以判断老妇人精神硬朗,心情愉快。

但这亦然不能作为老妇人的独特性而存在。因为一个人区别于另一个人,不在于衣着打扮,不在于行为习惯,而在于不同的感受和情感,不同的认识和判断。于是我们接着往下看,并试着简单提炼一下所看到的东西,就会有以下一些发现:

老妇人的感受和情感非常独特:

1.她以自己的感受去体会“牛”。她认定牛同人一样,需要同类。她认为她的奶牛没法同别的牲口在一起是一个遗憾。她的奶牛是“孤独的”。它需要“跟同类聚聚,散散心”。

2.她怜爱她的奶牛,怜爱到了和奶牛称“我们”的地步。

老妇人的认识和判断非常独特:

1.她一开始没有意识到带奶牛到交易市场上来是不恰当的做法,所以显得悠闲自在。

2.当她发现她带奶牛到交易市场上来实在是一个错误之后,她显得“窘迫不安”、“神色慌乱”。

有了这些认识,老妇人作为文学形象就丰满、立体起来了。由此我们可以试着归纳着说:

老妇人是一个清苦而爱干净的人。

老妇人是一个爱奶牛如爱人类一般的人。

老妇人是一个把尊重生命做到极致的人。

老妇人是一个具有人性之美的人。

同样,文章里的奶牛也是具有独特性的,最独特之处表现在,它是享受着老妇人宠爱的一头奶牛。篇幅问题,这里不再展开。同学们,你能继续老师的思路分析一下吗?有三个思考题助你阅读:

①请你借用想象,概括文章中的奶牛的独特性。

②作家约翰尼斯·延森通过塑造老妇人和奶牛的形象想说些什么呢?

    相关推荐

    《安恩和奶牛》学案8 《安恩和奶牛》学案7 《安恩和奶牛》导学案9(含答案) 《安恩和奶牛》《古代寓言二则》学案 初一语文上第3课安恩和奶牛的教案设计 七年级语文上册《安恩和奶牛》教案设计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安恩和奶牛》导学案 《安恩和奶牛》教案11(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上册语文《安恩和奶牛》练习题2017年 《安恩和奶牛》教学设计10(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语文 4《安恩和奶牛》第二课时精品导学案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第4课《安恩和奶牛》教案 七年级语文 4《安恩和奶牛》第一课时精品导学案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安恩和奶牛》基础练习题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4课《安恩和奶牛》教案 苏教版 寓言故事视角解读《北风和小鱼》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1.4安恩和奶牛》教案 2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1.4安恩和奶牛》教案 1 转变阅读教学的视角 从语境角度解读韩愈的《师说》 七年级语文上册 安恩与奶牛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 奶奶的白发》教材解读一 多元视角解读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从创新的角度重新审视课堂提问 从创新的角度重新审视课堂提问 解读牛汉的诗 插图角度解读《北风和小鱼》 送牛奶的好爷爷 新课程下课外阅读的新视角 从人文角度解读《荷塘月色》──语文教学的另一种思路 新阅读教学的古代视角——我思故我在 新阅读教学的古代视角——我用三心教语文 从“矛盾”到“和谐”──《荷塘月色》的文本解读 关注语言:作文教学的新视角 我和奶奶赶场 学生作文范文 《和奶奶在一起的日子》教学设计 关注语言:小学作文教学的新视角 阅读理解--看完电视 《报任安书》课文解读 解读《牛郎织女》的爱情观 《蜗牛的奖杯》教材解读2 《棉鞋里的阳光》美文欣赏 爷爷和奶奶 《风筝》多角度阅读理解 《蜗牛的奖杯》教材解读1 《风筝》多角度阅读理解 解读国学视野中的"审美人格" 应变性——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新视角 语文课堂提问之新视角 语文教材研究的又一种新视角 “‘庖丁解牛’的多重解读”学生研究成果 试析鲁迅作品的儿童视角 教育研究的三种视角介绍 《和奶奶在一起的时候》教学设计 创造形象 诗文有别——“庖丁解牛”的多重解读 作文:《奶奶的菜园》 奶奶的白发 湘教版《一杯牛奶》教学设计 《我的叔叔于勒》主题多角度解读 必修三读本《庖丁解牛》译文 《牛郎织女》教材解读二 从流程角度浅谈阅读教学中的情感训练_语文论文 奶奶的白发 《奶奶的白发》课文原文 我的奶奶 文本──从解读、建构到超越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 从“40亿年前”到文本解读 《奶奶的白发》课文原文 作文:《奶奶的菜园》 从复杂理论视角审视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对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反思 从鲁迅小说的解读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法 《牛郎织女》教材解读一 儿童成长故事中的两种视角 用文艺学视角观照中小学语文教学 奶奶的菜园 《谁的本领大》教材解读:角色朗读,转化情感 教育研究的三种视角 飞鸟之眼 小学 从流程角度浅谈阅读教学中的情感训练 《颐和园》课文解读 教育研究的三种视角 蚂蚁之眼 纸奶奶的生日 《木兰从军》教材解读 奶奶的白发课文原文优秀 《打捞铁牛》阅读理解答案 奶奶的白发 解衣赠恩师 解衣赠恩师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奶奶的白发》词语朗读指导 儿童成长故事中的两种视角——《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成人和儿童的反向叙述 教育研究的三种视角 蜻蜓之眼 奶奶的白发教学案例 《奶奶的白发》教学设计 奶奶的白发教学计划 熊奶奶的茉莉花 奶奶的白发教案 奶奶笑了 学生作文范文 初一语文阅读试题《感恩》答案解析 教学设计:奶奶的白发 奶奶的白发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