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设计

14《登山》教学设计之二

小编: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悬崖、深渊、望而生畏”等词语的意思,体会列宁作为一名革命者不怕困难,勇于正视困难,克服困难的坚强品质。

2、能有感情地朗读表现小路危险的句子和表现列宁勇敢的句子。

3、懂得不应该让害怕征服自己,要有勇气去克服困难,锻炼自己的坚强意志。

二、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联系旧知,导入

新课

1、课件出示列宁像,介绍列宁。

2、揭示课题:登山

二、初读感知

1、同桌合作读,相互帮助正音。思考:读了这篇课文列宁留给你的印象是什么?

2、反馈。

三、研读课文

1、再读课文,把最能体现列宁这一人物品质的词句划出来,深入研究一下,看看你能从中体会到什么。

2、交流。

重点抓住以下几句话:

(1)只见他的脊背紧紧地贴着陡峭的悬崖,把头扭向一旁,不去看深渊,沿着狭窄的小路,用碎小的步子慢慢地移动着。(通过说说、议议、读读体会小路之险)

(2)正沿着那条小路前进的列宁突然停住了。列宁感到头昏目眩了。可是,列宁只站立了几秒钟,就又不慌不忙,小心地,一步一步地向前移动着身子。(通过读读、议议体会列宁的勇敢、临危不惧)

(3)“可是我,”列宁说,“打算还走那条险路。”

“这一次,我先走。”列宁说完,就毅然走了过去。

(体会列宁自觉锻炼自己的意志)

(4)“我所以要走这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就是因为我害怕他。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征服自己。同志,我们应该每天、每时、每刻,处处锻炼自己的意志。

中间结合学生的理解出示华罗庚和荀子的名言。

(5)、有感情的朗读。

第二课时

1、复习。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理解了什么?

(2)、有感情的朗读描写小路危险的句子。

2、继续学习课文。

列宁和巴果茨基走过那条危险的小路后,及时看到日出吗?他们看到的是怎样的一副景象?自由读,体会。

看日出美景。

再有感情的朗读。思考:这仅仅在说美景吗?(感受到经过磨练能有成功的喜悦)

积累词、句。

3、有感情的朗读最后一节。对你有什么启发?在生活中你有什么感到害怕,你以前是怎样的?现在怎样想的?

4、总结课文。

5、作业。

(1)、完成小语作业

本或写读后感。

    相关推荐

    14《登山》教学设计之六 14《登山》教学设计之三 14《登山》教学设计之一 14《登山》教学设计之七 14《登山》教学设计之四 14《登山》教学设计之五 14*登山 14《登山》第二课时 14*登山 教案教学设计 14《登山》第一课时 14《登山》第一课时 14《黄山奇石》教学设计之二 《登山》教学设计 14《黄山奇石》教学设计之十 14《黄山奇石》教学设计之八 《登山》教学设计 《登山》教学设计 《登山》教学设计 14《黄山奇石》教学设计之一 14《黄山奇石》教学设计之五 登山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14《黄山奇石》教学设计之六 《登山》教学设计 《登山》教学设计 14《黄山奇石》教学设计之三 登 山(第二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 登山教案设计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之二 《瓦尔登湖》教学设计之二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之二 登山(第二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之二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之二 登山 教案教学设计 登山 教案教学设计 登山 教案教学设计 《登泰山记》教学设计 14登上企鹅岛 登山习题设计 教科版《登山》教学设计 《登山》说课设计 登 山(第二课时) 登山 登山 登山 登山 《登山》 登山 登山 登山 登山 《登山》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14《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之二 《登山》 登山 登山 《小熊住山洞》教学设计14 《阿里山纪行》教学设计14 画·演·写·议——《登山》教学设计 《登泰山观日出》教学设计 画·演·写·议——《登山》教学设计 《登鹳雀楼》说课设计之二 《登泰山记》创新教学设计 《登泰山记》创新教学设计 《登高》教学设计之一 《山雨》教学设计之二 17、 登 山 《山村》教学设计之二 《山雨》教学设计之二 《山雨》教学设计之二 《山雨》教学设计之二 《山村》教学设计之二 《山寨》教学设计之二 21《登山》 17、 登 山 登泰山记教案一等奖最新 登泰山记教案设计 14《邮票齿孔的故事》教学设计之二 《登泰山记》高二语文教案 三年级教案:《登鹳雀楼》教学设计之二 登泰山记 《登泰山记》 登泰山记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二 20《山雨》教学设计之二 14《黄山奇石》第二课时 《登泰山记》 《挑山工》教学设计之二 《小山村》教学设计之二 《挑山工》教学设计之二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二 登泰山记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之二 《登上地球之巅》教学设计 登上地球之巅教学设计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之五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之六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之八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之五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