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设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2

小编:

【学生分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传统课文,作者生动、细致地描写了自己的童年生活。初一的学生大多是十三四岁,正处于由童年时期向青年时期的过渡的阶段,既有对童年生活的留念,又有对青年时期的憧憬,本文所描绘的无忧无虑的生活应该可以引起他们的共鸣。其次,经过了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对散文的一般规律,学习散文的一般方法都有所了解,这篇文章在内容上不存在很大难度,可由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加以适当的点拨,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上,同时培养他们全面、辨证地看待问题。

【教学建议】

这是开学的第一篇课文,应该用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情来教授和学习这篇文章,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交流自己的童年经历,以引起共鸣。培养热爱大自然,追求新鲜知识的童心。在对课文主体的理解上鼓励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不宜做统一规定。这篇文章是传统课文,教学上应以形式精粹、含蕴丰富的问题带到对全文的阅读品析,以期达到删繁就简的艺术效果。文中简洁质朴而包含感情的语言,可引导学生揣摩体会后识记并学会用其中的典型例子,对学习语言定大有裨益。

鲁迅先生的散文,文笔朴实优美,且形象感强,往往寥寥数笔,便使各物的形影声色如活了一般,表现出极为出色的绘影图形的描写能力。揣摩和理解文章精彩的语言。在教学本课时,若能激发学生借助想象和个人体验参悟文字,还原形象,效果一定不错。学习两相比照的文章结构。体会记叙的感情色彩。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方法1:

⑴ 学生复习有关鲁迅的文学常识。

⑵ 介绍《朝花夕拾》:

原名《旧事重提》,散文集,是在鲁迅生活中最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些安慰而写的,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一曲恋歌。

⑶ 解题:

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房屋后面的园子。

三味书屋:鲁迅12~17岁读书的私塾。

注:此种方法是为了一般以旧带新,给学生一种似曾相识的熟悉感。

2、方法2:

学生回忆自己童年时最难忘的事情,活跃气氛,创设情景。

(教师可以参与讨论)

二、教学过程

1、整体感知: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文章记叙了那些事情?

(输理文章层次)

18:在百草园的生活

9:过渡 告别百草园

10~24:在三味书屋的生活

2、重点研读:

主问题:作者在百草园体会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体会到的乐趣相同吗?

学生思考、讨论不必强求答案。

(为课堂的进行做铺垫)

⑴ 学生默读(1~8段),用一个词概括百草园在“我”心中的地位?

(“乐园”)

⑵ 思考“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与“乐园”是否矛盾?

(不矛盾 似乎确凿──大人的眼光,乐园──小孩的眼光)

⑶ 学生齐读第2段:

思考:作者是如何描写百草园的景物的?

① 作者描写了百草园的哪些景物?

菜畦 石井栏 皂荚 桑椹 鸣蝉 黄蜂 叫天子……

② 作者的描写是以什么为序?

不必说……也不必说 整 体 植物→动物

| (静→动)

| 由低→高 高→低

单是(突出强调) 局 部 动物→植物

(动→静)

③ 作者在百草园中是如何玩耍的呢?如何描写与他玩耍的事物呢?

看(视) 碧绿的菜畦 紫红的桑椹 (色)

光滑的石井栏 高大的皂荚树

肥胖的黄蜂 轻捷的叫天子直窜云霄(形)

听 细蛉低唱 蟋蟀弹琴 (声)

挖(触) 遇见蜈蚣 按斑蝥

臃肿

拔何首乌

莲房一样的果实(形)

小珊瑚攒成的小球(形)

摘覆盆子

又酸又甜(味)

④ 学生再次朗读,体会感情:

过渡,问:在百草园中除了以上游戏,还可以做什么?

(听长妈妈讲故事,冬天捉鸟)

⑤ 请你用一个词概括“我”在百草园的生活。

(轻松、自由、无忧无虑)

⑥ “我”为什么离开了百草园,原因肯定吗?第9段体现了我怎样的心情?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新课,检查相关知识落实情况

二、正课

1、学生朗读10~24段。

2、教师简介三味书屋。

3、学生找出对先生描写的词语:

师问: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先生?

(学生自由发言)(和蔼 方正 质朴 博学)

师问:你对先生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估计答案:和蔼 开始严厉 后来就可以)

不用戒尺 只瞪眼睛 有些迂腐 不愿回答“怪哉”的问题,读书入神的神态、动作

师问:“我”对先生的态度是什么?

恭敬。

4、师问:“我”在三味书屋中除了读书,还可以做什么?

(溜到花园去玩 偷着画画 读书的乐趣)

5、你觉得作者是喜欢百草园还是“三味书屋”?

引出本文中心。

(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6、教师总结:

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快乐,学会享受不同阶段的快乐。

三、学生质疑

四、教学反馈

布置学生讨论:

1、你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

2、模仿第二段,描写你童年的一个“乐园”。

3、通过对神态描写,刻画一位老师。

【案例推荐】

教学步骤:

一、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课文的内容、主题和作者寄寓在文中的感情以及课文的语言特点,感知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

二、绘制插图

教师引导:作者笔下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像一幅幅鲜活灵动的画面,极有诱惑力。我想,对于喜爱绘画的鲁迅来说,画画他眷恋的这些时光,一定是他有闲时最美妙的消遣。况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之《后记》中也曾表示,想寻几幅插图,不知同学们能否满足他这一愿望?今天,课本就是素材,请同学们借助想象和自己的体验,把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屋》中的童年生活画下来。

教师示例:老师画了一幅《先生素描》(实物投影)。我作画时用了课文中写寿镜吾老先生的一段文字:“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这里鲁迅仅用三十余字,就勾画出了先生形象,突现出他年龄、身材、须发、装束、神态等几个代表性的特点,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学生分组作画,选材、命名、作画、修改等均组员商量决定,分工协作。

三、插图汇编

插图展示,全班交流。先说画的名称,再说作画依托,边展示边介绍其中自创的戏分和画面的表达。

评选录用充满童趣的、适合课文的、有独特创意的、有审美价值的绘画,编序编组,收录装裱成册。

四、评价补充

你觉得我们今天收录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插图》,还有哪些缺憾?若是没能完全涵盖课文内容,你能补充说说哪些文字没入画吗?若是画面的问题,还有没有改动的余地,怎么改?

五、观画激励

欣赏鲁迅先生小时最爱看的《三海经》(绘画本)中的图画。欣赏鲁迅先生辑录的《朝花夕拾》之《二十四孝图》插图。欣赏丁聪先生所配《鲁迅小说全编》插图。欣赏同学们课堂创作的插图。欣赏网上下载的相关图片。

(湖北 杨红梅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3.11)

【练习题库】

一、基础、积累与应用

1、给下列词语注音:

缠络( ) 渊博( ) 确凿( ) 纳凉( )

秕谷( ) 珊瑚( ) 菜畦( ) 倜傥( )

2、根据拼音书写相应的汉字:

人声 dǐng 沸( ) 无人 jiàn 赏( ) 骨 suǐ( )

yōngzhǒng( ) 竹 shāi( ) 收 liǎn( )

3、文学常识填空:

⑴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 》,体裁_________,这种文体的最重要特点是 ,文中的“我”指__________。

⑵ 《朝花夕拾》的原名是___________,作者用“朝花夕拾”为这本集子取名的原因是__________。

⑶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__________,原名__________,字__________,是浙江__________人。他是我国现代伟大的__________家、__________家、__________家。上学期我们曾经学过他写的选自散文诗集《 》的散文《 》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文后的题:

不必说______的菜畦,______的石井栏,______的皂荚树,______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1、在文中的横线上依次填入的词,恰当的一组是( )。

A、碧绿 高大 光滑 紫红

B、碧绿 光滑 高大 紫红

C、紫红 高大 光滑 碧绿

D、紫红 光滑 高大 碧绿

2、对“不必说……与不必说……单是……就有”这个句式的作用有四种理解,正确的一句是( )。

A、表明前后内容并列,都有趣味。

B、表明可写的内容很多,前面的略写,后面的详写,是为了突出后面“单是”的内容。

C、表明前面的内容是次要的,后面的内容是主要的。

D、表明前面的内容不需要说,只需要说“单是”后面的内容。

3、少年时代的作者,把百草园看成“我的乐园”这是因为( )。

A、百草园中的草木虫鱼有的色彩鲜明,有的形态有趣,有的叫声动听,这些景象都吸引着他的好奇心。

B、他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的生活。

C、他不愿意学习文化知识,把枯燥的学习环境和百草园相比,更觉得百草园是乐园。

D、在百草园里有各种动植物,有美女蛇的故事,能够捕鸟。

4、这段百草园的景物描写层次清楚。从描写的对象上看,先写______,后写______,再写______;从描写的范围看,是先写______,再写______;从感官的角度看,既有视觉又有______、______、______。

5、这段文字中的哪句可以概括百草园的特点?

6、仿写“不必说……与不必说……单是”。

三、拓展延伸

一只贝,和别的贝一样,长年生活在海里,海水是咸的,又有着风浪的压力;嫩嫩的身子就藏在壳里。壳的样子很体面,涨潮的时候,总是高高地浮在潮的上头。有一次,他们被送到海岸,当海水又哗哗地落潮去了,却被永远地留在沙滩,再没有回去。蚂蚁、虫子立即围拢来,将他们的软肉啮掉,空剩着两个硬硬的壳。这壳上都曾经投影过太阳、月亮、星星、还有海上长虹的颜色,也都曾经显示过浪花、旋涡和潮峰起伏的形状;现在他们生命结束了!这光洁的壳上还留着这色彩和线条。

孩子们在沙滩上玩耍,发现了好看的壳,捡起来,拿花丝线串着,系在脖项上。人都在说,这孩子多么漂亮!这漂亮的贝壳!

但是,这只贝没有被孩子们捡起。他不漂亮,他在海里的时候,就是一只丑陋的贝。因为有一颗石子钻进了它的壳内,那是个十分硬的石子,无论如何不能挤碎它;又带着棱角;他只好受着内在的折磨。他的壳上越来越没有了颜色,没有了图案,他失去了做贝的荣誉;但他默默的,他说不出来。

他被埋在沙里。海水又涨潮了;潮又退了;他还在沙滩上,壳已经破烂,很不完全了。

孩子们又来到沙滩上玩耍。他们玩腻了那些贝壳,又来寻找更漂亮的呢。又发现了这一只贝的两片瓦砾似的壳,用脚踢飞了。但是,同时在踢开的地方,发现了一颗闪光的东西,他们拿着去见大人。

“这是什么西?”

“这是珍珠!嗨,多稀罕一颗大珍珠!”

“珍珠?这是哪儿来的呢?”

“这是石子钻进贝里,贝用血和肉磨制成的。啊,那贝壳呢?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

孩子们重新去沙滩寻找它。但没有找到。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旋涡( )( ) 啮掉( ) 围拢( ) 瓦砾( )

2、贾平凹曾写过另一篇文章《丑石》,写一块大石头平时没人注意,人们干各种活都因其丑而不屑用它,后来一位科学家发现了它,认定是一块陨石,便找人把它运到省城,成了一个科研的成品。丑石和这只贝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何不同之处?

3、珍珠的形成过程给这只贝带来了什么?起初是什么?后来是什么?

4、“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为什么“可怜”,又为什么“可敬”?

5、结尾处,“孩子们重新去沙滩找它”,“它”指代什么?孩子们为什么“重新”去找“它”?

〖参考答案〗

一、基础、积累与应用

1、chán luò yuān bó què záo nà liáng bǐ gǔ shān hú cài qí tì tǎng

2、鼎 鉴 臃肿 筛 髓 敛

3、《朝花夕拾》 散文 形散神聚 鲁迅

《旧事重提》 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些安慰而写的

鲁迅 周树人 豫才 绍兴 文学家 史学家 革命家 《野草》 《风筝》

二、阅读理解

1、B

2、B

3、B

4、植物、动物、植物、整体、局部 、味觉 、听觉(触觉)

5、有无限趣味。

6、、仿写略。

三、拓展延伸

1、xuàn wō niè lǒng lì

2、相同之处:由最初的无人理解,到后来被发现其价值,受到重视。不同之处丑石本身具有科研价值,而贝则经历了苦痛才形成了珍珠,当人们发现珍珠时它却破碎消失了。

3、起初是内在的折磨和人们的鄙弃,后来是人们的理解和敬佩。

4、可怜是指它遭受了别的贝体验不到的苦痛。

可敬是指它以自己的血肉之躯制造了灿烂璀璨的珍珠。

5、那只贝。因为它以自己的血肉之躯制造了灿烂璀璨的珍珠,令孩子们同情和敬佩。

【资料链接】

程树榛《追寻伟人的足迹》(《中国校园文学》2002年第3期)

《儿童成长故事中的两种视角──《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成人和儿童的反向叙述》

    相关推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2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2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2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试题2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6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5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7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8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6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4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3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题解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全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案 仿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试题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读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练习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案 仿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复习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