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震撼人心的一课

小编:

短篇小说《最后一课》留给我的印象,可以说是终身印象。我永远不能忘记这篇作品给我的震撼力量。抗战时,我还是小孩子,在沦陷区生活。我体会过做亡国奴的痛苦和耻辱。我在

40年代读中学时,在教科书上读到这一篇。后来,我在英语课本上又读到一次,事过50多年,我也还记得题目是《Thelastlesson》可见这篇作品早已是著名的好教材,是受师生欢迎的好教材。在写这篇文章时,我还记得我读的中文教材是胡适先生译的。后来又想,胡先生不精于法文,他不会从法文翻译,难道从英语转译吗?请一位学者查看,果然胡适曾译此篇。那么,我的记忆不错,我是从教本上读过两次的。

另外我再说,以儿童的视角写的短篇小说,再也没有哪一篇比《最后一课》更使我感动的了。当然,在中外的众多同类小说中,不乏佳作,还有不少感人的、催人泪下的小说或者电影电视。我们有《小英雄雨来》,有《小兵张嘎》和《鸡毛信》;前苏联的作品有《卓娅和舒拉的故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青年近卫军》,有些虽然不是以儿童的视角写出的,但也是以少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开始一段)的视角写的。这些作品写青少年的机智勇敢,出生入死,甚为动人。它们也写出青少年的幼稚和成长过程,塑造出英雄人物,自有其妙处。

不过,那些作品都是在一个长的或稍长的过程里展开人物的活动,它们的主要内容是主人公面对敌人,进行斗争时的行为。而《最后一课》不同。它短小,是最典型的短篇小说。它只写一堂语文课。著名的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把阿尔萨斯省和洛林省割让给普鲁土。

普鲁土侵占了法兰西的土地、村镇,人民的生活秩序都归他们统治。不过找们的主人公小弗即上还没有深切体会到,这一切都意味着什么。小弗郎士同一切贪玩的孩子一样,不爱上课,不喜学习。有一无,情况发生了变化。他去上学,依然迟到,心神不宁地等待着接受训斥。

但是,一切与他的期待相反,一切都又那么出人意外,不可理解。课堂上的一切都与他常见的不一样。从老师的神情(这是小说里写得最重的一笔,大部分的感情变化都是由此而出)到村民自觉来听课的神情,使得小弗郎土渐渐明白了生活中发生的真正变化,和这变化的意义。于是小弗郎士觉悟了,悔恨、惭愧和炽烈的爱国热情都升腾起来,他的心里永远地、深深地印上了:法兰西万岁!

最后一课上的是法语课,也就是法国儿童的国文课或语文课。这是小说家精心的安排。请想一下,如果上的是算术课或英语课,那是写不出如此的效果的吧。因为普鲁士军方的命令到了,从明天起不许再上法语课,而改上德语课。这对法国人来说,是多么大的侮辱,对学生如此,对每一个法国人都是如此。

请注意,这里有一个悬念的使用。先写在镇公所门口有人围着布告牌看,小弗郎士只想:又出了什么事?匆匆而过。到课堂上,上了半节课,小弗郎土才闹清楚:“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这就是再不许学法文了。所以韩麦尔老师说,法文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那是每一个国家的人民对自己祖国语言的共同感受。我们对中文也是这样感觉的,它如此美妙,也如此精确、简洁,它是世界上最古老深厚的文化的载体,记录了中国几千年的智慧。

以前有人说中文不能在电脑上使用,现在人们说中文最宜于应用于电脑了。每一个中国人都对中文怀有最深厚的感情,中文与中国人可以说是同在的。在东南亚的某些国家里,曾有过迫害华侨的事件,其做法之一就是禁止在公开场合使用中文。华侨反抗,他们以为不忘故国的首要事情就是让子孙后代不忘中文,会用中文。所以他们集资花钱办中文学校,使下一代人不忘中文。

这是许多地方华侨的毕生心事。没有自己的语言,这算什么中国人呢?这是最不可改变的民族感情了。我听到去过东南亚的作家讲,在那里参加华文文学聚会,与会人们是带着神圣、崇敬、虔诚的情绪而来的,使人非常感动。我们可以说韩麦尔老师谈法文之美,主要表达的是爱国之情,而不是科学的论断。应当说,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的优秀之处,尤其是古老的文明的民族语言。

德文也是在历史上有贡献的语言,但是对于受普鲁土压迫的法国人来说,那是不堪忍受的语言。我记起我在沦陷区读书时,从小学三四年级就开始学习日本文。必学,不学不行,那是奴化教育的一种。孩子们和家长们都反感,学生不愿学。那时候会日文的中国人不多,有一些也去干别的事去了。

所以一般是日本人来教。也不知是些什么人,中国话也讲不了,就教起来。我记得有一位同学,当时不过十三四岁,因为回答日语不合格,被那个日本人打了重重的一个耳光,他的脸当时就有五个手指印。同学们都非常难过。我想这种情绪,在小说里的小弗郎土也会有的,每个法国学生都会有。

当然,也许那将是另一篇小说的题材。

这篇小说只写课堂上的故事,当然没有血,只有泪。但是一个国家、民族,被占领、征服以后,不会不流血的。近来我们读到抗日战争中的南京大屠杀。日军在占领南京后的半个月里,杀了几十万手无寸铁的中国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人在苏联、法国、波兰,也是如此。

我们读的这篇小说里,没有写到这些,这只是选材的问题。它感动读者的力量是一样的;它激起读者的爱国感情是一样的。至于选取什么题材,那是由作家个人的生活经验和艺术特点共同决定的。作家都德是参加过1871年的普法战争的,有生活经验,但他只选了这一点小事来写。近来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了都德的《磨坊书札》,那是他的成名作(1866年),轻松可爱的散文。

那是他的风格。

    相关推荐

    爱,震撼人心──读《地震中的父与子》有感 爱,震撼人心──读《地震中的父与子》有感 《老人与海》的震撼力 一堂震撼心灵的好课──《再塑生命》评课感受 2010年中考作文高分指导:抒情,震撼人心的力量 反差中的震撼──《再见了,亲人》的理解误区 人性的关怀 心灵的震撼──听王崧舟老师执教《只有一个地球》所感 真爱的抉择、心灵的震撼、灵魂的洗礼──《散步》教学案例 《寂静的山岭震撼苍穹》导学案 人鸥情,撼人心──《老人和海鸥》教学有感 追逐一个永远的梦——侯小青随笔系列之二十五教出心灵的震撼 摇撼人们心灵的诗──读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 做一个听课的有心人 《地震中的父与子》中心思想 让自己的心灵为之而震憾 北师大七年级语文下册《寂静的山岭震撼苍穹》教学设计 痛苦的吟哦,撼人的信念——食指的诗歌《相信未来》 《激动人心的时刻》课文 一位关心他人的同学 《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一课时课堂实录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教案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教案 人教版 震源、震中和地震波 人心的法则 《激动人心的时刻》课堂教学实录之一 震源、震中和地震波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 心灵成长形象升华──简论《最后一课》中两人物的心程 《难忘的一课》中心思想 说课人应具备的心理要素 《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激动人心的时刻》教案之一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 《想别人没想到的》课文中心 《激动人心的时刻》课外拓展 《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教案设计2021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教案设计一等奖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13第一课时 《地震中的父与子》快乐练习:课堂达标(一)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22第一课时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24第一课时 雅安地震:防震避震小常识 中国人的心态,中国人的耳朵(教师中心稿)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10第一课时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19第一课时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23第一课时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导学案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教案1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20第一课时 《有的人》一课一练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堂实录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堂实录 《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2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6第一课时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8第一课时 做学生的贴心人 走进穷人的心灵 《桃花心木》一课一练 做教学的“有心”人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后反思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后反思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文结构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堂实录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文简说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设计 激动人心的时刻 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后感(一)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后反思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文题解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堂实录 雅安地震:地震灾害前兆的信息 地震 撞击心灵的一课──《散步》案例 云雀的心愿课堂之一教案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设计4 撞击心灵的一课──《散步》案例 《果园机器人》课文中心 鼓励学生别出心裁──《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有感 鼓励学生别出心裁──《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有感 评《桃花心木》一课 《将心比心》课课练 一心三用巧听课 《地震中的父与子》人教版教学设计 雅安地震:地震速报不是地震预报 心灵对话,品中体验──《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片段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人教版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一) 人教版九册《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人教版《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月亮的心愿》一 唤醒世人麻木的心 好心的小雪人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