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知识扩展

初中语文复习备考

小编:

初中语文复习备考

按下面的假设情境,分析在此情境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并分别代表他们说出要说的话。

假如某报社记者就中学生“减负”的话题,采访你校初中部分同学、老师和家长,下面是被采访者对“减负”的各种看法。

(1) 初一的一位同学欢迎“减负”,但他却不完全理解“减负”的意义,他得意地向记者说:

(2) 初二的一位同学对初一这位同学的话 却有不同看法,他非常 赞成“减负”,并结合“减负”前后的体会,深有感触地说:

(3) 一位家长担心地说:

(4) 老师普遍认为应当正确对待“减负”,一位老师强调说:

(5)如果你也是被采访的对象,自己会怎样看待“减负”的问题?请你如实地对记者说:

1、 下面是一位同学在班主任 老师退休时的“欢送辞”,表达得不得体得、不适当。请仿照其原有句式(你……手……,你……脊背……。这些……。你……。),重写一段适当、得体得“欢送辞”。

原句:你写字的手会不停地颤抖,你的脊背以略呈弓形。这些都是多年辛劳和年迈所致。你是该退休了。 改写:

2、 假如你不小心把陈强同学一本新书的封面撕破了,还书时,你该对陈强说些什么?请把要说的话写在下面,语言要简明、得体。

4、李明的邻居张阿姨因有急事要马上去南京,她让李明带口信,请她姐姐——李明的班主任张老师下午4点钟去幼儿园接她女儿惠惠。李明见到张老师后该怎么说?请将李明的话写在下面。(不超过30个字)

李明对张老师说:

5、 仿照下面的例句,以“你珍爱自己生活环境吗?”作开头,写一句话。

例句:“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

你珍爱自己的生活环境吗?

6、 假如你遇见一位要过马路的盲人,他正在摸索探路,而你很想走上前去给他以帮助,那么,你将怎样向他表明你的意思?请把你要说的话写在下面。

7、初三刚开学,(1)班的王根同学就辍学了。下面几个人的话分别道出了其中的缘由。请你以王根同学的身份,有针对性地对王根及其家长各说一句语意简明、连贯、得体的话,来说服王根同学重返课堂。

王根:我基础差,上课听不懂,考试总是拉班级的后腿,像我这种人这辈子也别想考上大学,学了也没用。

同桌:王根并不笨,只是上课时就不灵了,老走神。

家长:这孩子不争气,在学校讨人嫌,回到家什么都不肯说,打上骂上都没用。家里本来经济条件就不好,与其让他上学白费钱,还不如让他早干活,能挣一点是一点。

(1) 你对王根说:

(2) 你对王根的家长说:

8、给下面一段文字的开头补写中心句(即论点,直接写在方格内,不超过15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厨师烧菜要讲究火候,生病服药要掌握剂量,批评、表扬要注意分寸。“过”与“不及”都是不好的。“不及”就是不够,许多人都知道这是不好的;“过”就是“过火”、“过了头”,这却往往被人们误以为好。其实,过了头,常常也回把好事变成坏事。

9、根据两个表格的内容,各用一句话概括其表明的意思,分别填在前两条横线上,组成递进关系的复句;在第三条横线上用一句话归纳出一个结论。

表一:人均耕地

世界平均水平 中国

4.20亩 1.35亩

表二:中国人均耕地

1949年 目前

3亩 1.35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某学校不重视政治、历史等学科的教学,同学们对此很有看法。请你代表同学们向校长提出意见。要求用语简明、连贯、得体。

11、小田的妈妈做饭忙家务,淘米用了5分钟,蒸米用了30分钟,洗菜用了5分钟,切菜用了2分钟,拖地板用了10分钟,拖地板中间用了2分钟。请问:

(1) 如果小田妈妈用统筹方法科学安排,最多能用多长时间?

(2) 如果不用统筹方法,最多能用多长时间?

12、亲爱的同学,你在人生的旅途中,已经走过了五千多个日日夜夜,迎送了十几个春夏秋冬。在这些幸福难忘的岁月里,是父母,像日月一样紧紧相伴在你身旁,用一片真情呵护着你,培育着你;是父母,带给你无尽的温暖、奋斗的信心和成功的动力。而他们留给自己的,却只有岁月沧桑的印记。但他们无怨无悔,只用自己的爱心蘸着浓浓的真情默默地为你书写着一个大字——值!

请结合以上材料,并根据下面假设的各种情景,向自己的父母说一些真话,诉一片真情。(要求:a、说话意思要明白,语言要得体。b、在表述时,可同时针对父母两人,也可以只针对父或母。c、答题时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和校名。)

(1) 当父母在学习上给你施加过重压力时,你想说:

(2) 当父母在工作或生活上遇到不顺心的事儿而唉声叹气时,你劝道:

(3) 当父母为你过度操劳病倒后,你安慰道:

(4) 当你在困难中及时得到父母的理解、关爱和帮助时,你动情地说:

(5) 当你在老师、同学面前评价自己的父母时,你深有感触地说:

13、你在全市演讲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同学们都向你祝贺,你准备对大家说些什么?请写在下面。

14、“五一”节,学校放假,初中毕业班的小林回家后,正想和已约毫恶同班好友丁明去踢足球,可他的父亲坚决不让去,要他抓紧时间,好好复习,迎接中考。正在这时,丁明来了,见此情形,丁明笑着对小林的父亲说:“

”之后,小林的父亲连连点头,小林高兴地和他的好友去踢足球了。

七年级上册:1、童趣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答案

1、项为之强 项:颈,脖颈。强:通“僵”,僵硬。

2、徐喷以烟 徐:慢慢地。以:用

3、果如鹤唳云端 果:果真,果然。唳:鸟鸣

4、以从草为林 林:树林

5、兴正浓 兴:兴趣

6、方出神 方:正

7、鞭数十,驱之别院 鞭:用鞭子打,抽打。 驱:赶

8、必细察其纹理 细:仔细。察,观察

9、昂首观之 昂:抬。 首:头。之:它,代蚊子

10、为之怡然称快 怡然:愉快的样子

二、译句

1、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于空中 1、夏天的蚊群飞鸣声像雷声一样,我把它们比作鹤群在空中飞舞。

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2、仰起头来观察这种景象,脖颈因此都僵硬。

3、神定,捉吓蟆,鞭数下,驱之别院 3、心神安定下来,捉住蛤蟆,鞭打了它几十下,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三、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写了哪几件事? 1、写了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虾蟆三件事

2、“余时有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 2、见藐小之物必察其纹理。

3、本文有哪些词语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 3、明察秋毫、怡然称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夏蚊成雷。

4、文章开篇用“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这段文字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4、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

5、“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这里指癞蛤蟆是否恰当,为什么? 5、恰当。这时的作者已陶醉在他联想的境界之中,眼前实物已经被放大千倍万倍,与蚊虫相比,癞蛤蟆自然成了“庞然大物”。它的突如其来,即被形容为“拔山倒树而来”就很好理解了。

七年级上册:《论语》十则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答 案

1、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1、同“悦”,愉快

2、吾日三省吾身 2、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罔:迷惑。殆:危害

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4、齐:相同

5、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女:通“汝”,你。是,这。知,通“智”,聪明。

6、温故而知新 6、故,旧的知识

7、士不可以不弘毅 7、弘毅:宽广,刚毅

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8、欲,想做的事情。施,施加。

二.写出这课至今还用的成语。 温故而知新、任重道远、死而后已、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填空。

1、子曰:“学而时习之,    。” 孔子说:学习知识,进而按时温习它,不也是高兴的事吗?

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 孔子说:光读书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光思考而不去读书学习,就什么都学不到。

3、子曰:“见贤思齐焉,      。” 孔子说:看见贤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不贤的人,就要自我反省,看有没有同他相似的毛病。

4、子曰:“三人行, 。 , 。” 孔子说:三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供自己学习,发现自己也存在着他们有的缺点时,就应该注意改正。

5、子曰:“   , 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可以做老师了。

6、子曰:“岁寒,  。”         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7、子曰:“其恕乎,

,     。             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了!自己讨厌的事,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8、子曰:“由,诲女知乎!

是知也。”   孔子说:仲由,教导你的话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正的知。

七年级上册:3、山市

一、解释加点词语义。 答  案

1、数年恒不一见 数,几。恒,经常。

2、层层指数 数,数数

3、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 楼,像楼一样,堂,像堂一样,坊,像坊一样。历历在目:清晰地出现在眼前。

4、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 山市,山中蜃景

5、而楼上人往来屑屑 屑屑,忙碌的样子

6、或凭或立,不一状 不一状

7、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 相顾,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8、倏忽,如拳如豆。 倏忽,突然。

二、翻译句子。

1、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 公子孙禹年和他的朋友在楼上喝酒。

2、或凭或立,不一状 有的*着,有的立着,形状不一。

3、然数年恒不一见 但是这几年总不出现一次。

三、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1、作者是借哪些人的观察描写山市的? 1、借孙禹年和他朋友的观察来描写山市的。

2、由本文的内容及“危楼”一词,你能联想古代哪一首著名的诗歌? 2、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3、为什么蒲松龄时代的人把“山市”叫做“鬼书”? 3、当时的人们不能对“山市”这种自然现象作出正确的理解,所以只能用迷信的不科学的说法来解释

4、出自本文的成语有哪些? 4、子虚乌有、历历在目、直冲霄汉、风定天清

5、找出文中描绘山市的关键词语,体会山市形成的过程 5、孤塔—宫殿—城市—危楼

6、请你用一两个词语概括山市的特点 奇异、奇妙、神秘、瑰丽、变化多端、

七年级上册:4、《世说新语》两则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答案

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1、俄而:片刻。 骤:急速。欣然:高兴的样子

2、撒盐空中差可拟 2、拟:比,比拟

3、未若柳絮因风起 3、未若:比不上

4、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4去:离开。 乃:才

5、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5、期:约定 。 委:舍弃

6、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6、引:拉 。 顾:回头看

7、尊君在不? 7、“不”通“否”

8、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8、集:集会

二、写出《陈太丘与友期》一文的中心思想 本文主要阐述的是为人处事一定要忠信,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三、阅读《世说新语》回答问题 答案

1、《咏雪》一文营造了一种怎么样的家庭气氛?你对此有何感受? 营造了一种温暖、和谐、愉快的家庭气氛。和谐、平等、宽松的家庭气氛对于开发孩子智力有很大的好处。

2、为什么样“公大笑乐”?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公大笑乐”是因为孩子们的比喻生动、形象。我们应该注意培养自己的想像力。

3、你认为陈纪这个孩子怎么样?他有哪些特点?你受到什么启发? 陈元方是一个聪颖机智,有礼有节的儿童。待人接物要诚实、守信、尊重他人。

七年级上册:5、智子疑邻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答案

1、天雨墙坏 雨:下雨 坏:毁坏

2、智子疑邻 智:以……为聪明

3、不筑 筑:修补

4、其邻人之父亦云 亦云:也这样说

5、暮而果大亡其财 暮:晚上 果:果然 亡:丢失

6、其家甚 智其子 其家:那富人家

二、《智子疑邻》的寓意是? 凡事要尊重事实,不能凭主观感情去判断是非,听意见只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对人不能持偏见。

1、 塞翁失马

一、解释加点的词的含义 答案

1、马无故亡而入胡 亡:逃跑

2、人皆吊之 吊:慰问

3、此何遽不为福乎 何遽:为什么就,怎么就。为:是。

4、居数月 居:过,经过

5、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将:带领

6、死者十九 十九:十分之九

7、胡人大入塞 大:大规模

二、中心思想 这则寓言以“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的故事,说明了“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道理,教育人们要顺应自然,不可过分计较得失。

三、这则寓言的寓意是: 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也可以变成坏事。人们看问题要全面既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事物的反面。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答案

1、世隶耕 属于

2、未尝识书具 曾经

3、父异焉 对……感到诧异

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自是:从此。 就:完成

5、邑人奇之 对……感到奇怪

6、稍稍宾客其父 把……当作宾客

7、父利其然也 认为……有利可图

8、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日:每天。 扳:通“攀”,牵、引 。谒:拜访

9、不使学 使:让

10、不能称前时之闻 相当

11、泯然众人矣 完全

12、贤于材人远矣 比

13、则其受于者不至也 被

14、伤仲永 哀伤、伤感

15、养父母 赡养

16、或以钱币乞之 有人

17、从先人还家 跟从

18、卒之为众人 卒:最终

19、如此之贤也 (有)才能

20、固众人 本来

21、即书诗四句 写

七年级下册:伤仲永

二、翻译下列句子 答案

1、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或以钱币乞之。 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作客,有人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永写诗。

2、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

于邑人,不使学。 他的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3、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4、泯然众人矣。 他才能完全消失,普通人一样了。

5、余闻之也久。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

6、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以前的名声相称。

三、回答下列问题 答案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幼年天资聪慧“即书诗四句”。

“指物作诗立就”。第二阶段:才能渐退,“不能称前时之闻”。第三阶段:“泯然众人矣”。

2、“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 “受于天”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又指什么?指人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3、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怎样看待? 原因是“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作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作者认为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的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4、请你从方仲永的故事中提炼出一个观点(不与作者观点雷同) 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活到老,学到老。“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七年级下册:3、孙权劝学

一、解释加点的词 答案

1、卿今当涂掌事 当:掌管。 当涂:当权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治:研究

3、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但:只。 当:应当。 见:了解

4、孰若孤 孰:谁

5、蒙乃始就学 乃:于是

6、即更刮目相待 更:重新

7、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见事:认清事物

二、翻译下列各句 答案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1、我难道想要你研究经书当博士吗?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2、只是应当浏览群书,了解历史罢了。

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3、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

4、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4、长兄怎么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

5、蒙辞以军中多务 5、吕蒙总是以军中事多来推辞。

三、写出自本课的成语 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待)刮目相待、

开卷有益

四、回答下列问题: 答案

1、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要想让人刮目相看,一定要自己善于学习,并学有所成。

2、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孙权用什么方法劝吕蒙学习的? 用自己的读书的体会现身说法。

找出鲁肃赞扬吕蒙的语句,并指出这里是什么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这是侧面描写。作用是:突出表现吕蒙修业,学有所成。

七年级下册:2、口技

一、解释加点的词 答案

1、京口有善口技者 擅长

2、会宾客大宴 会:适逢。 宴:举行宴会

3、施八尺屏障 设置:安放

4、少顷 少顷:一会儿

5、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但:只 闻:听见

6、其夫呓语 呓语:说梦话

7、满坐寂然 “坐”同“座”

8、妇抚儿乳 抚:抚摸 。乳:喂奶

9、众妙毕备 毕:全

10、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意:心情 。少:稍微。 舒:松弛。稍稍:渐渐

1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间:夹杂

12、虽人有百手 虽:即使

13、不能名其一处也 名:说出

14、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股:大腿 。 走:跑

15、群响毕绝 毕:全 。 绝:尽、消失

二、翻译下列各句 答案

1、 虽人有百口,口有百舌,

不能名其一处出。 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每张嘴里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来啊。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捋起衣袖露出手臂,两条大腿哆嗦打抖,几乎想要抢先跑掉。

三、回答以下问题 答案

1、归纳文章的主旨 通过描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展示赞扬了口技艺术的魅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2、 文多处描述听众的反应,

这些描述有什么效果? 课文三次描述听众的反应: 一是“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伸颈”“侧目”说明宾客听得入神,被深深吸引,惟恐有所遗漏;“微笑”,表示宾客对表演心领神会,感到满意;“默叹”写出宾客为表演者的技艺折服而又不便拍案叫好的神态。 二是“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正坐”与“伸颈”“侧目”对照。“稍稍”是“逐渐”“渐渐”的意思,细致地表现了宾客情绪由紧张到松弛的渐变过程。 三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写宾客惊慌欲逃的神态、动作,说明口技表演达到以假乱真的绝妙境界。这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生动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了这场精彩的演出对听众具有巨大吸引力的表演效果,从而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七年级下册:4、夸父逐日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答案

1、夸父逐日 赛跑

2、河、渭不足 黄河

3、弃其杖 自己的、他的。

4、化为邓林 成为

二、中心思想 本文曲折地反映了远古时人们同大自然竞胜的精神。

三、本文为我们编织造就了一个怎样的既悲壮又辉煌的结局? 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四、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夸父逐日》这则神话故事的内容要点。谈谈你对夸父这一神话人物的认识。 夸父逐日渴死杖化邓林。

夸父是个有英雄气概的神话人物。

七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答案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远 以:认为。去:距离。

2、及日中则如盘盂 及:到。

3、及其日中如探汤 汤:热水。

4、孔子不能决也。 决:判断。

5、孰为汝多知乎。 孰:谁。为:认为。汝:你。知:通“智”,聪明。

二、译句

1、孔子不能决也。 1、孔子不能判断谁对谁错。

2、孰为汝多知乎。 2、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三、两小儿“辩斗”的是什么事?他们为什么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争辩太阳什么时候离人近,什么时候离人远这件事。因为他们判断太阳远近的标准不同,一个从视觉出发,一个从肌肤感觉出发,所以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四、这则故事给你什么启示?用自己的话回答。 2、 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学无止境。

3、 反映出古人为认识自然,探索真理而大胆质疑、独立思考的精神。

4、 反映出古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可贵精神。

5、 人类认识事物是多方位、多角度的,有时标准、方法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会不同。

七年级下册:5、狼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答案

1、止有剩骨 止:通“只”

2、顾野有麦场。 顾:回头看。

3、苫蔽成丘 苫蔽:遮盖。

4、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犬坐:像犬一样坐着

5、一狼洞其中。 洞:打洞

6、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意:企图、打算。隧:钻洞。

7乃悟前狼假寐 假寐:假装睡觉。

8、意暇甚 意:神情。

9、恐前后受其敌 敌:攻击。

10、止增笑耳 止:通“只”。耳:罢了。

二、译句

1、投以骨。 1、把骨头投向(狼)。

2、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2、一只狼径直走开,其中一只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3、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3、场主人把柴草堆在那里覆盖成小山似的。

4、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只增笑耳。 4、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又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们增添点笑料罢了。

三、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阐述本文主旨。 1、本文叙述了屠户与狼斗争的故事,揭露了狼贪婪、凶狠和狡诈要本性,赞扬了屠户的机智、勇敢。

2、文中是怎样写狼的狡猾的? 文中表现狼狡猾的语句有:“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而两之并驱如故。”“狼不敢前,眈眈相向”、“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意暇甚。”“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等。

3、结尾一段是什么表现手法?结尾一句话是对狼及像狼一样的恶势力的讽刺嘲笑,但换个角度,它又告诉“人”什么呢? 是议论。它告诉人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幻想妥协,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八年级上册:14、《桃花源记》

一、 词语解释

缘溪行 沿着 落英缤纷 落花

甚异之 诧异 豁然开朗 开阔的样子

俨然 整齐的样子 阡陌交通 交错相通

黄发垂髫 老人小孩 怡然 喜悦的样子

具答之 详尽 咸来问讯 都

率妻子邑人 妻子儿女 绝境 与世隔绝的地方

不复出焉 再 无论魏晋 更不必说

延至其家 邀请 处处志之 作标记

欣然前往 高兴的样子 无问津者 渡口

二、 翻译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芳香的野草鲜艳美丽,落花到处都是。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5、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这个人详细的介绍了自已所听到的事。

6、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了。” 这里的人告诉他说:“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7、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寻找以前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找不到路。

8、后遂无问津者。 此后就再也没有探访的人了。

9、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狗叫的声音。

10、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男女穿戴,完全与桃花源外的人一样。

1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三、课文分析

本文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借助这个美好的境界,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桃花源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争,和平安定。但作者描写的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四、 回答下列问题: 答案

1、写出描写桃花林自然景色的语句(用原文) 1、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写出描写挑花源中人们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句(用原文)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并怡然自乐。

3、写出本文中出现的三个成语 3、豁然开朗、世外挑源、怡然自乐、(无人问津)

4、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4、甚异之

5、文中描写挑花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用原文) 5、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描写桃花源生活环境的句子是(用原文)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7、表现 “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 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8、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是?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9、“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 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0、“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八年级上册:6、陋室铭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答案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名:出名 灵:成为灵异的水

2、斯是陋室 斯:这

3、惟吾德馨 德馨:美好的品德

4、无丝竹之乱耳 丝竹: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乱:使……乱。

5、无案牍之劳形 案牍:官府的文书。劳形:使身体劳累。

6、何陋之有? 何:什么。

二、译句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1、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身心。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这(虽)是间简陋的房子,主人却有美好的德行。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4、孔子云:“何陋之有?” 4、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三、回答下列问题

1、统领全文的一句是什么?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文中点睛之笔是哪句? 何陋之有。

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情怀)? 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

4、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的是什么?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5、表现主人生活环境清幽的句子是什么?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八年级上册:7、爱莲说

一、指出加点词的意义 答案

1、可爱者甚蕃 蕃:多。

2、濯清涟而不妖。 濯:洗。妖:美丽而不端庄。

3、不蔓不枝。 蔓:长枝蔓。枝:长枝节。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亵:亲近而不庄重。

5、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鲜:少。

6、宜乎众矣。 宜:应当。

二、译句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我唯独喜爱莲从污泥中长出却没有受到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2、莲,花之君子者也。 2、莲是花中的君子。

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3、对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4、像我一样喜欢莲花的还有什么人呢?

5、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5、喜爱牡丹的人当然就很多了。

三、回答以下问题

1、文中最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语句是什么? 莲,花之君子者也。

2、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是哪一句? 出淤泥而不染。

3、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予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寄寓了他不愿与世同流合污、保持高洁风格的思想感情。

4、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对“莲”的美好形象和高洁品质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以及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八年级上册:9、大道之行也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答案

1、选贤与能 与:通“举”举荐,选拔

2、古人不独亲其亲 亲:以……为亲。 亲:亲人、父母

3、不独子其子 子:以……为子。 子:子女

4、男有分,女有归 分:职分、职业

5、货恶其弃于地也 恶:憎恶

6、盗窃乱贼而不作 乱:造反。 贼:害人。 作:兴起

7、是谓大同 是:这。 大同:理想社会

8、女有归 归:女子出嫁

二、译句 答案

1、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1、 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拔出来,

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2、所以人们不单纯只是奉养自己的父母,也不单纯只是抚育自己的子女。

3、男有分,女有归 3、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适时婚嫁。

4、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4、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共有的。

八年级上册:三峡

一、解释 答案

1、重岩叠嶂 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

2、夏水襄陵 上

3、乘奔御风 奔:这里指快跑的马

4、素湍绿潭 湍:急流的水

5、不见曦月 曦:阳光,这里指太阳

6、霜旦 下霜的早晨

7、飞漱 冲刷

8、属引凄异 属引:接连不断

9、或王命急宣 或:有时

10、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虽:即使

11、良多趣味 良:真,实在

二、回答以下问题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 作者是从“山”、“水”两方面描写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描绘出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2、 用原文回答:

表现群山高峻的句子是

表现水流急速的句子是

表现春冬清流缓的句子是

表现秋季凄清萧瑟的句子是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3、作者是如何从不同的季节景象来描写江水的特点的? 夏天,写了因水大而形成的险阻和江流的迅急,突出江水凶险和疾速的特点。春冬之时,水退潭清,景色秀丽,突出了三峡春冬景色的清丽的奇秀,秋季的景色清冷寂静,水枯气寒冷以高猿哀鸣衬托深秋的凄清,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

4、文章结尾引用了渔者的歌词,有什么作用? 衬托“晴初霜旦”之时“林寒涧肃”的凄凉情景,渲染萧瑟的气氛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羲月 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

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至于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

上行和下行的航路都被阻绝了。

4、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

倒影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5、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悬泉和瀑布在那里飞流冲荡

6、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

实在有很多趣味。

7、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每当到了初晴或结霜的早晨,

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

8、常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有时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叫,声音持续不断,

异常凄凉。

9、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

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八年级上册:10、答谢中书书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答案

1、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四时:四季。 俱:都

2、晓雾将歇 歇:消散

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颓:坠落。 竞跃:争着跳跃

欲:将要。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4、未复有能与奇者 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二、回答下列问题 答案

1、本文反映了作者什么思想? 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

2、中心思想(表达的思想感情) 本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3、书是一种怎样的体裁? 书即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可具有文学性。

三、填空 答案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表现了 之美。 山水相映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表现了 之美。 色彩配合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表现了 晨昏变化之美

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答案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念:想到。 遂:于是。 至:

2、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共同,一起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只是

4、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交横:交错,纵横。 盖:原来是

5、月色入户 户:窗户

二、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月光(月色)

三、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哪一句 “庭下如积水空明……影也”

四、全文分几层,请用“/”划分,并写出层意 全文分三层:第一层记事,交代了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第二层写景,写了月下庭中景物。第三层抒情,抒发了对月光,竹柏蔬影的感触。

五、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表达了作者旷达的心境。

六、中心思想 本文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积极乐观的情怀。

八年级上册:11、观潮

一、指出加点词的含义 答案

1、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既望:农历十六

2、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方:当……时

3、倏而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倏而:突然 . 略:一点点

4、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逝:去,往

5、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 文:画着文采

6、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盛万仞中 溯迎:逆流迎着潮水

7、吞天沃日 沃:因水淋洗

8、如履平地 履:踩

9、江干上下十余里间 干:岸

二、阅读第二自然段后回答问题 答案

1、写参演舰之多的句子是 1、艨艟数百分列两岸

2、写阵势变化多端的句子是 2、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3、写水兵在船上演练技艺之高的句子是 3、如履平地

4、写双方习战之激烈的句子是 4、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5、写声势之大的句子是 5、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三、阅读第一自然段后回答 答案

1、解释下列词语

(1)既望 (1)农历十六

(2)既而 (2)不久

2、作者对潮水的描写由 而 ,对潮水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进行描绘,请用原文回答: 远,近。

(2) 写“形“的句子是

(3) 写“色”的句子是

(4) 写“声”的句子是

(5) 写“势”的句子是 (1) 仅如银线

(2) 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3) 如雷霆,震撼激射

(4) 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3、作者引用杨诚斋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这两句诗从侧面对潮水的形象做了补充,同时也与段首“天下之伟观”照应,以此加强了读者对海潮之雄伟壮观的强烈印象,并为下文作铺势。

八年级上册:12、湖心亭看雪

一、指出加点的词的含义 答案

1、是日更定 是:这。 定:完了,结束

2、余拿一小船,用毳衣炉火 拿:撑,划。 毳:鸟的细毛

3、雾淞沆砀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4、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焉:哪里。 更:还

5、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强:痛快。 白:指酒杯

二、译句 答案

1、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1、(我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2、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

3、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3、不要说相公痴迷,还有比相公更痴迷的人呢。

4、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4、大雪下了三天,湖中行人,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三、回答问题 答案

1、文中具体描写雪景句子是哪些? 1、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下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文中在叙写湖心亭奇遇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2、运用了神态、语言、动作描写,表现了作者喜悦之情,特别是“强饮”表现了作者豪迈的心情。

八年级下册:与朱元思书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答案

1、 风烟俱净 俱:全,都

2、 从流飘荡 从:随着

3、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缥碧:青白色

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甚:比得过    奔:飞奔的马

5、负势竞上 负:凭依

6、蝉则千转不穷 转:通“啭” 叫

7、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戾:到      息:平息

8、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经纶:经营    反:通“返” 返回

9、横柯上蔽 柯:树干

二、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答案

1、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那空间的烟雾都消散尽净,天和山呈现相同的颜色。

2、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急速的水流比飞箭还快,迅猛的波浪有如飞奔的马。

3、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那一座座高山)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争着向高处和远处伸展。

4、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那些像鸢飞到天上一样极力为名利攀高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他那热衷功名得禄的心。

5、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忙于经营俗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

6、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稀疏的树木枝条相互交*掩映,有时偶尔也见到(一丝)阳光

三、阅读课本,回答问题 答案

1、本文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流势湍急,《三峡》一文中的哪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时,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感情。

4、请找出文章里具体描绘富春江的“异水”“奇山”的句子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5、从听觉上看,富春江有哪些迷人景色?找出具体语句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6、鸢飞戾天者息心和经纶世务者忘反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望峰

窥谷

八年级下册:送东阳马生序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答案

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致:买

2、援疑质理   援:提出    质:询问

3、益慕圣贤之道  慕:仰慕

4、俟其欣悦 俟:等到

5、滕人持汤沃灌,以衾以覆 汤:热水    覆:蒙盖

6、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再:两顿

7、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走:跑     逾约:超过期限

8、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通“肢” 肢体

9、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报” 穿着

二、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答案

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于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家里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常常向收藏书籍的人家借,亲手抄录,计算着日子按时归还。

2、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在深山大沟中赶路。严冬刮着猛烈的风,大雪深积几尺,脚上的皮肤冻裂了也不知道。

3、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同宿舍的学生都穿着绣花绸缎衣服,戴着缀有红缨带和宝石装饰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腰刀,右边挂香袋,光彩照耀像神仙一样。

4、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

5、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 我站着陪侍在老师身边,提出疑问,询问道理。

6、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用被子(将全身)蒙盖好,好久才暖和过来。

7、、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却一点也没有羡慕的心思,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也就不感觉吃的、穿的不知他人了。

8、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总之我求学时的辛勤与艰苦就是如此罢。

9、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究获得了学识。

10、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又苦于没有大师名人和(自己)交流,(因而)曾经跑到百里外,捧着经书向当地有名望的前辈请教。

三、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答案

1、本文作者写自己年轻时学习上的艰苦情景,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艰苦的学习过程和端正的学习态度。

2、作者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表现了什么? 勤奋学习的谦虚求学的态度。

3、用一句话概括第二段的内容 叙述了作者奔走求学之苦。

4、作者在写自己的清苦生活时,为什么要写同舍生奢华的生活? 通过对比更足以突出作者不慕富贵,专心学习的思想品质。

5、围绕“嗜学”二字写了哪两件事? 借书之苦。

求教之难。

6、 “卒获有所闻”这里的“闻”

指什么? 得到知识,明白道理。

7、读完全文;你觉得应该学习作者的什么精神和品质? 不畏艰苦,刻苦勤奋的求学精神和坚守信约,谦虚有礼的美好品质。

8、与作者当年的学习条件相比,今天的你有哪些优越的地方?说说现代中学生有怎样的苦乐观? 吃穿无忧,国家、学校、家长、老师的全力支持,设备先进,资源广泛,信息灵通等。

珍惜时间,虚心善学,苦中作乐,以苦为乐。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答案

1、造饮辄尽 造:一来

2、箪瓢屡空,宴如也 如:若

3、兹若人之俦乎 俦:类

4、不戚戚于贫* 戚戚:忧愁

5、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许:地方

6、每有会意 会:领会

7、亲旧知其如此 旧:朋友们

二、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答案

1、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他)喜欢读书,(却)不过分在字句上下功夫;每当对书中意旨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得忘了吃饭。

2、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为自己的志向而感到快乐。

三、阅读课本,回答下列问题 答案

1、五柳先生三大爱好是指什么?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 好读书; 性嗜酒; 常著文章自娱。

平和、旷达的性格。

2、文中哪句话是陶渊明归隐形象的总体勾勒,使一位沉默寡言,淡泊功利的隐世名士飘然而生。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3、“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表现了五柳先生怎么样的性格特点? 自得其乐,淡泊名利。

八年级下册:五柳先生传

八年级下册:马说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答案

1、策之不以其道 策:驾驭     道:方法

2、执策而临之 策:鞭子     临:对着

3、其真无马邪 其:难道

4、其真不知马也 其:恐怕

5、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餐    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6、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喂    材:才能

7、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是:这样

8、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且:尚且   等:一样

9、 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 表现出来

10、故虽有名马 虽:即使

11、安求其能千里也 安:怎么    千里:日行千里

二、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答案

1、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所以虽有好马,也只好屈辱在做*役的(养马)人的手里。

2、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棚里,不能用“千里马”(的称号)去称呼它。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它能日行千里而(根据它的食量)喂养它。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驾驭千里马而不采用驾驭千里马的方法,饲养它(又)不让它吃饱以充分发挥它(日行千里的)才能,(马)嘶叫又不懂得它的意图。

5、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识(千里)马吧!

山水篇

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唐 柳宗元 唐宋八大家之一。

一、词语:

1. 水尤清冽 尤:格外。

2.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道:道路。见:出现。

3. 为坻,为屿,为嵁 坻:水中高地。屿:小岛。嵁:不平的岩石。

4. 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大约。

5. 佁然不动 佁然:呆呆的样子。

6.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清:凄清。居:停留。

7. 隶而从者 隶:跟从。

8.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向西。

9. 下见小潭 下:在下面。

10. 日光下澈 下:往下。

11. 皆若空游无所依 空:在空中。

12.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斗:像北斗星一样。蛇:像蛇那样。

13. 其岸势犬牙差互 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

14. 似与游者相乐 乐:逗乐。

15.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凄:使-----凄凉。寒:使-----寒冷。

16. 记之而去 去:离开。

二、句子翻译。

17.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样子,隔着竹林,就能 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珮、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 心里很是高兴。

18.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于是砍了竹子,开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 走便可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

19.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 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20.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象在空中游动,没有什 么依*似的。阳光直射潭底,把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动

21.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 折,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

22.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溪岸的形势象犬牙般交错参差,无法看到水的源头。

23.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 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

24.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由于这地方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把 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

三、

25. 课文按什么顺序写? 游览顺序。

26. 课文抓住了小石潭什么特点? 幽静。

27. 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幽深冷寂,孤苦凄凉。悲哀深沉。

28. 本文通过写景,把感情寓于景中。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征,从不同角度描绘小石潭的石、水鱼、树,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了自己有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怆的情感。

29. 文中的“对比”和“烘托” 点拨:①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②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

八年级下册:岳阳楼记-----范仲淹(宋)

1)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谪:封建官员降职或远调

2) 越明年 越:到了

3)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乃:于是。制:规模。

4)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于:在;其:它的。

5) 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我;以:来。

6) 予观夫巴陵胜状 夫:那。胜状:胜景。

7) 衔远山,吞长江 衔:衔接。

8) 横无际涯,朝晖夕阴 涯:边。晖:日光。

9)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大观:雄伟景象。

10) 前人之述备矣 述:描述。备:详尽

11)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极:尽。

12) 迁客骚人 迁客:降职远调的人;骚人:诗人。

13) 霪雨霏霏 霪雨:连绵的雨。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样子。

14) 连月不开 开:放晴。国:京城。

15) 薄暮冥冥;去国怀乡 薄:迫近。去:离开。

16) 春和景明;沙鸥翔集 景:日光。集:栖止。

17) 岸芷汀兰;此乐何极 芷: 小草;汀:小洲。极:穷尽。

18) 宠辱偕忘 宠:荣耀。偕:一起。

19) 把酒临风 把:持。

20)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求:探求。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

21) 或异两者之为 或:或许。为:指两种心情。

22) 庙堂:在朝廷上做官。江湖:不在朝廷上做官。

23)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先:在……之前。后:在……之后

24) 微斯人(登斯楼也),吾谁与归 微:没有;斯:这。归:归依。

25) 若夫:像那。 至若:至于。 嗟乎:唉。

26) 不以物喜 以:因为。心旷神怡 怡:愉快。

27)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28)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这洞庭湖上。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被降职外调的官员和不得志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

29)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被贬离开京城,怀念家乡,担心遭到诽谤和讽刺的心情,再抬眼望去,尽是萧条的景象,必将感慨横生而十分悲伤的了。

30)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愉快,一切荣辱得失都被置之度外,于是在春风吹拂中举杯痛饮,高兴到了极点。

31)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两者之为,何哉? 我曾经探究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跟上面说的那两种表现不同, 这是什么缘故呢?

32)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33)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在朝廷上做官就为平民百姓忧虑,退处江湖就替君主担忧。

34)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大概人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

35) 【通假字】(1)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同“嘱”,嘱托。 (2)百废具兴 具同“俱”,全。

中心思想:本文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① 滕子京重修岳阳楼的原因是: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② 作者写本文的原因是:属予作文以记之。

③ 表现洞庭湖“胜状”或“岳阳楼大观”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④ 前人之述备矣中“前人之述”指:唐贤今人诗赋。

⑤ “迁客骚人”览物之情有两种:悲和喜;作者认为览物之情应该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⑥ 登斯楼也中的“斯楼”是指“岳阳楼”。

⑦ 在句子“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是指:一、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二、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

⑧ 在句子“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之为”是指:一、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二、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

⑨ 在句子“是进亦忧,退亦忧”中,“进”指:居庙堂之高;“退”指:处江湖之远。

⑩ 在句子“是进亦忧,退亦忧”中,“进亦忧”指: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退亦忧”指: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⑾、本文中能表现作者阔大胸襟的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⑿、本文中能表现作者政治抱负的句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⒀、句子“微斯人,吾谁与归”中“斯人”是指:古仁人。

⒁、写洞庭湖全景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⒂、《岳阳楼记》中最能表达作者政治见解的句子是: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⒃、“迁客骚人”抒发“览物之情”的句子有:一、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二、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

八年级下册:醉翁亭记------欧阳修(宋)

一、词语解释:

1. 环滁皆山也;环而攻之 环:环绕。环:包围。

2.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蔚然:茂盛的样子。秀:秀丽。

3. 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泻:飞泻。

4. 翼然临于泉上者 翼然: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临:*近。

5. 名之者谁 名:给……命名。

6. 饮少辄醉 辄:就。

7. 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情趣。

8.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寓:寄托。

9. 云归而岩穴暝 归:聚集。

10.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归:回家。从:跟从。

11. 吾谁与归 归:归依。

12.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芳:香花。秀:繁荣滋长。

13. 至于负者歌于途 负者:背着东西的人。

14. 休于树 于:在。

15. 山肴野蔌 肴:野味。蔌:菜蔬。

16. 宴酣之乐 酣:尽兴的喝酒。

17. 非丝非竹 丝:弦乐器。竹:管乐器。

18. 弈者胜 弈:下棋。

19. 觥筹交错 觥:酒杯。筹:酒筹。

20. 颓然乎其间者 颓然:醉醺醺的样子。乎:于。

21. 树林阴翳 翳:遮盖。

22. 鸣声上下 上:树的上部。下:树的下部。

23. 太守谓谁 谓:是。

二、句子翻译:

1)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顺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这就是酿泉。

2)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绕过山峰,走了一段曲折的路,看到一座四角上翘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似的亭子,座落在泉水边上,这就醉翁亭了。

3)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给它命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的。

4)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太守跟宾客到这里来喝酒,他喝得很少却总是喝醉,年纪又最大,因此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

5)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

6)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欣赏山水的乐趣,内心领会了,而后把它寄托在喝酒上。

7)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像那太阳出来了,林间的雾气逐渐消尽,暮云四合,岩谷洞穴变得昏暗起来国。这明暗交替的景象,就是山间的清晨和傍晚。

8)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早晨进山,傍晚回城,四季的景色不同,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9)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 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射的射中了目标,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筹码杂乱交错,人们时起时坐,大声喧哗——这是宾客们欢乐的图景。

10)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一个面容苍老、满头白发的人,昏昏欲倒的坐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11)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不久,太阳落在西山,人影散乱,这是宾客们跟着太守回去了。

12)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这时树林里变得昏暗了,上上下下一片鸟啼声,游人离去后,鸟儿欢乐起来。

13)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人们只懂得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懂得太守心中自有他的乐趣。

14)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喝醉了能和大家一同享受快乐,酒醒

    相关推荐

    2011年中考备考:初中语文文言文总复习资料 初三语文复习备考策略 中考语文复习备考指要 语文中考复习:备战中考复习思路之拙见 备战中考语文复习指导 中考备考辅导:中考语文复习计划 语文中考备考复习经验交流 中考语文备考:标点符号复习 2017中考复习:语文必备成语 语文中考复习:中考语文备考工作计划 中考语文备考:古诗文复习方法 2017中考语文备考复习高效方法 中考学生冲刺备考之语文复习 中考:初三语文中考复习方法 备战小升初考试语文复习试题 备战小升初语文考试复习练习题 中考语文备考复习:现代文阅读该怎么复习 备考2017:中考语文高分复习技巧 2016中考语文考前复习方法(高效备考) 2010年中考语文冲刺复习备考策略 :初三语文中考复习方法 语文中考复习:中考(语文)趋势分析及备考建议 语文中考复习:对初中语文毕业复习策略的思考 中考语文第一轮备考复习:熟语专练 中考语文复习计划:如何从容备考语文 备考策略:中考文言文复习要诀 高考语文备考复习要点 2014中考语文复习计划及备考方案 高考语文复习备考建议 2017年中考语文字音复习指导(备考) 2017年备战小升初语文考试复习题 中考语文第一轮备考复习:扩展语句 2016年中考语文复习备考:词语和句子 2010年中考语文复习备考的四点建议 2010年中考备考:中考记叙文阅读复习 中考语文一模备考说明文语言复习方法 语文中考复习:中考语文复习计划 国庆假期初三考生冲刺备考之语文复习 中考语文汉字复习(考点分析、备考指南) 复习指导:中考语文必备知识点 中考议论文考点及复习备考策略 2016年中考语文复习备考:文学作品阅读 语文中考复习:语文中考复习进度表 2017中考语文基础知识复习方法(备考) 中考语文备考: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复习 备战2017中考:中考语文基础知识复习技巧 语文中考复习:中考复习应考策略 六大方法助初一语文期末考试备考复习 2017中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检测试题(备考) 中考语文复习计划:四大阶段从容备考 中考冲刺阶段各科如何复习语文备考 中考语文复习:"初音未来"进语文考题 中考语文复习:语音复习 2017年中考语文备考复习指导:全面学习攻略 中考语文备考指南:考前注重文言文实词复习 初三语文复习思考 初中语文复习资料:综合考查 中考语文复习:初中文言文虚词总结 高考备考:高中语文必修书本字音复习 语文中考复习:中考复习题:作文训练 初一语文期中考试复习计划 备考攻略:高考语文字音复习 初三中考作文复习材料 2017年中考语文第一轮复习题完整版(备考) 语文中考复习:中考复习之文言文阅读 中考语文复习:两方面需要做好准备 语文中考复习:中考复习之古诗文阅读 中考语文复习:议论文复习 语文毕业复习题小升初必备 中考语文中考复习方法 2017中考语文字音字形辨析复习指导(备考) 语文中考复习:中考语文复习策略(人教版) 2017年苏教版小升初语文考试复习卷(备战) 备战2017中考:中考语文基础知识复习三大方法 2017年中考语文备考复习:林徽因的39段美文 中考语文模拟卷(备考练习) 语文中考复习:中考语文第一轮复习计划(语文版) 中考语文复习法 语文中考复习:中考复习题:口语交际训练 语文中考复习:初中语文毕业班复习考点及思路点评之“语音试题” 2017高考备考: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误区 中考语文复习指导:中考语文如何高效复习 语文中考复习:初中语文毕业班复习考点及思路点评之“词语试题” 中考语文复习指导:语文作文应该如何准备 高考语文复习:语文备考19个常见问题 2017年中考语文备考复习:语文阅读理解万能模板 高考备战复习:高考最后一个月语文复习策略 中考复习:中考语文基础知识复习方法 中考语文备考试题2017(练习) 2011年中考语文复习:初中语文易错字词集 语文中考复习:初中语文毕业班复习考点及思路点评之“修辞试题” 语文中考复习:初中语文毕业班复习考点及思路点评之“汉字试题” 语文中考复习:中考复习题:句子仿写训练 初三生必看:2017中考语文复习攻略 2009高考备考文言文翻译的复习 综合复习试题小升初语文必备 初中语文复习:文言文成语 语文中考复习:中考复习题:综合性学习训练 中考复习指导:初三生如何学语文